進擊的李小加

李小加 港交所 倫敦金屬交易所 期貨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6-22
進擊的李小加

如果時間倒回五年前,除了QFII、QDII、RQFII管道外,內地與香港的資本活動幾無交互。如今,不管你是否願意承認,港交所正逐漸打破內地兩大交易所長期固有的地位,如今正形成“三足鼎立”且互為聯動的格局。

這裡不僅有資本市場“走出去”的宏觀要求,亦有投資者對資產全球配置的需求,但也少不了港交所對自身重新定位,積極切入內地市場。早在2013年,港交所進行三年規劃時稱,將要成為中國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進入中國的首選全球交易所。

在李小加的帶領下,港交所推出“互聯互通”模式,讓兩地邁向“共同市場”時代。

2014、2016年滬港通、深港通相繼開通,內地老百姓能通過滬、深港通渠道分享港股市場內地公司的增長;於香港市場而言,大量“北水”南下“掃貨”,帶動了港股市場的活躍度。

隨著離岸人民幣市場不斷擴大,市場各方管理離岸人民幣匯率風險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繼兩年前推出人民幣期貨之後,2017年3月港交所推出美元兌離岸人民幣期權產品。李小加計劃今年還將推出中國國債期貨,該產品將成為對衝人民幣債券風險的理想工具。

2017年3月港交所再度與內地合手,推出“債券通”,以“先北後南”方式運作。有機構人士認為,預計雙向開通後債券通將為香港債市引入大量增量資金,更多參與主體將到香港債市進行債券發行和交易活動。

2017年5月,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在前海籌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複製LME經驗,以填補內地缺乏規範、透明、可信賴、有實物交割體系和倉儲體系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缺口。

上述種種產品與服務均在“互聯互通”的計劃中陸續推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地金融環境從嚴監管的背景下,港交所每次推出產品時機精準、直戳痛點,比如監管層在2013年不允許在上海自貿區設立LME交割庫,但港交所如今在前海迅速推動。

港交所不僅滿足內地投資者日益增加的境外資產配置需求,同時在與內地交互中逐漸提升港交所的重要地位。

如今,李小加在6月推出創新板方案,並重新定位創業板,旨在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但在市場人士看來,李小加將要加入內地上市企業資源的爭奪戰。

那麼問題來了,隨著港交所與內地市場的關係變得密不可分,當內地優質企業陸續赴港上市,勢必有更多的資金南下追逐,當優質企業與北水資金均集中在H股,港交所是否將成為未來三年內最大的贏家?(編輯:楊穎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