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近年來留學兩大特點,一是低齡化,二是人們意識到了第一波、第二波海歸派因所受教育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變化,以及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對孩子留學持正面鼓勵態度。《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部劇抓住了一線城市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對於留學的熱切關注。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帶著爸爸去留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個很抓人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要回答人們的問題,提供人們想要的信息,喪失這些東西就會喪失觀眾。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近年來留學兩大特點,一是低齡化,二是人們意識到了第一波、第二波海歸派因所受教育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變化,以及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對孩子留學持正面鼓勵態度。《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部劇抓住了一線城市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對於留學的熱切關注。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帶著爸爸去留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個很抓人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要回答人們的問題,提供人們想要的信息,喪失這些東西就會喪失觀眾。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假的現實題材總是在生活表面蜻蜓點水,不揭示生活中的真正矛盾。《帶著爸爸去留學》聚焦於時代生活的前沿,聚焦留學潮,而且突出了低齡化的留學現象。它涉及的生活面、反映的人物關係更廣闊,提供的信息更豐富。”

現在很多劇針對的都是某一類受眾,圈層愈發細分。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表示:“這部劇比較特殊,可能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和小孩兒都會看,因為它是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注重家族發展是中國人的傳統,一個家庭最高的消費可能是教育。”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近年來留學兩大特點,一是低齡化,二是人們意識到了第一波、第二波海歸派因所受教育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變化,以及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對孩子留學持正面鼓勵態度。《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部劇抓住了一線城市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對於留學的熱切關注。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帶著爸爸去留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個很抓人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要回答人們的問題,提供人們想要的信息,喪失這些東西就會喪失觀眾。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假的現實題材總是在生活表面蜻蜓點水,不揭示生活中的真正矛盾。《帶著爸爸去留學》聚焦於時代生活的前沿,聚焦留學潮,而且突出了低齡化的留學現象。它涉及的生活面、反映的人物關係更廣闊,提供的信息更豐富。”

現在很多劇針對的都是某一類受眾,圈層愈發細分。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表示:“這部劇比較特殊,可能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和小孩兒都會看,因為它是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注重家族發展是中國人的傳統,一個家庭最高的消費可能是教育。”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放手”是現代人的心靈矯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一個文藝作品要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心靈的成長,這是很基本的使命。《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部有獨特時代氣息的作品。”

“電視劇一定是記錄這個時代的人的精神成長,這個時代的人跟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樣。過去講家庭關係不會講放手問題,父親黃成棟是一個一心犧牲奉獻的角色,後來他學會了放手,這就是這部劇的現代氣息。”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近年來留學兩大特點,一是低齡化,二是人們意識到了第一波、第二波海歸派因所受教育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變化,以及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對孩子留學持正面鼓勵態度。《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部劇抓住了一線城市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對於留學的熱切關注。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帶著爸爸去留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個很抓人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要回答人們的問題,提供人們想要的信息,喪失這些東西就會喪失觀眾。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假的現實題材總是在生活表面蜻蜓點水,不揭示生活中的真正矛盾。《帶著爸爸去留學》聚焦於時代生活的前沿,聚焦留學潮,而且突出了低齡化的留學現象。它涉及的生活面、反映的人物關係更廣闊,提供的信息更豐富。”

現在很多劇針對的都是某一類受眾,圈層愈發細分。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表示:“這部劇比較特殊,可能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和小孩兒都會看,因為它是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注重家族發展是中國人的傳統,一個家庭最高的消費可能是教育。”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放手”是現代人的心靈矯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一個文藝作品要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心靈的成長,這是很基本的使命。《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部有獨特時代氣息的作品。”

“電視劇一定是記錄這個時代的人的精神成長,這個時代的人跟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樣。過去講家庭關係不會講放手問題,父親黃成棟是一個一心犧牲奉獻的角色,後來他學會了放手,這就是這部劇的現代氣息。”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面照見父母和孩子的鏡子。《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自己是朋友圈有名的“虎媽”,她認為在我們這個以孩子為主的國家,講述親子關係的作品關注度高是不出意料的。

“《帶著爸爸去留學》將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母親形象轉化成了父親,在它的喜劇外衣之下,包裹的是一種沉重的愛。成年人的條件交換,使愛與被愛有了很多的前綴條件,對於中國父母而言,他們沒有辦法放手,因為輸不起。這部劇試圖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帶著懷疑的態度探討了‘放手’命題。”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近年來留學兩大特點,一是低齡化,二是人們意識到了第一波、第二波海歸派因所受教育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變化,以及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對孩子留學持正面鼓勵態度。《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部劇抓住了一線城市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對於留學的熱切關注。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帶著爸爸去留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個很抓人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要回答人們的問題,提供人們想要的信息,喪失這些東西就會喪失觀眾。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假的現實題材總是在生活表面蜻蜓點水,不揭示生活中的真正矛盾。《帶著爸爸去留學》聚焦於時代生活的前沿,聚焦留學潮,而且突出了低齡化的留學現象。它涉及的生活面、反映的人物關係更廣闊,提供的信息更豐富。”

現在很多劇針對的都是某一類受眾,圈層愈發細分。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表示:“這部劇比較特殊,可能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和小孩兒都會看,因為它是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注重家族發展是中國人的傳統,一個家庭最高的消費可能是教育。”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放手”是現代人的心靈矯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一個文藝作品要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心靈的成長,這是很基本的使命。《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部有獨特時代氣息的作品。”

“電視劇一定是記錄這個時代的人的精神成長,這個時代的人跟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樣。過去講家庭關係不會講放手問題,父親黃成棟是一個一心犧牲奉獻的角色,後來他學會了放手,這就是這部劇的現代氣息。”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面照見父母和孩子的鏡子。《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自己是朋友圈有名的“虎媽”,她認為在我們這個以孩子為主的國家,講述親子關係的作品關注度高是不出意料的。

“《帶著爸爸去留學》將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母親形象轉化成了父親,在它的喜劇外衣之下,包裹的是一種沉重的愛。成年人的條件交換,使愛與被愛有了很多的前綴條件,對於中國父母而言,他們沒有辦法放手,因為輸不起。這部劇試圖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帶著懷疑的態度探討了‘放手’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黃成棟留學陪讀後經過了多重挫折,最後發現孩子都不是自己的,這對他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他的轉折點是“放手”,轉變了心境,黃成棟又發現自己什麼都擁有了。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表示:“劇中人物的自我成長,都經過了一個關於自我定位的矯正,最終尋找到了更好的身份立場,這一點表現得非常生動。”

比如林颯一直以獨立女性自居,但她有一個軟肋,就是錢的問題,她自己不承認。最後她經過蛻變,衝破了這種束縛,成為了美麗獨立的女性。

"

7月11日,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這部聚焦“留學陪讀”的都市生活劇雖已於日前收官,但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遠未結束。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作為上半年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晚間劇目的收視冠軍,《帶著爸爸去留學》真實地展現了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了新時代下的家庭關係問題,為青少年的成長、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相處、中年父母的重生找到了答案和方向。

由於參會的各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大多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家長,他們對劇中的留學話題既有作為當事人的發言權,又有文藝評論的專家視角。因此,這場研討會的氣氛也格外熱烈。

以非典型的中國父親,書寫理想中的現實

主演孫紅雷表示:“我是一個在前幾年被定型了的演員,硬漢或反派,一般都是比較冷硬的形象。我一直想接一個像黃成棟這樣的角色,渾身帶著油鹽醬醋氣息的普通人。”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黃成棟是一位非典型的中國父親。“現實主義不僅要寫出現實生活的真實,還要寫出理想中的現實。”

從劇名也能看出,這部劇不單單是一部留學劇。教育問題從來離不開家庭,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息息相關,《帶著爸爸去留學》藉助留學探討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

總製片人張書維表示:“在很多留學家庭裡,父親角色是缺失的,而這部劇是姚曉峰導演和孫紅雷這兩位父親凝聚心血創作出來的一部作品。”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認為:“孩子需要成長,父母需要二次重生。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劇的視角選擇得很好。它讓大家意識到,家庭是兩個人的事情,也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

希望把父母擔憂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情感問題、青春期問題、學業問題都能在這個戲裡體現出來,這是姚曉峰導演創作之初的想法。

這部劇的臺詞質量高,是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致的看法。《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對白風格犀利生動,既接地氣又不失網感,人物在火星四濺的碰撞中,向觀眾輸出了智慧和趣味,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獨具一格的臺詞,加上孫紅雷、辛芷蕾等演員的生動演繹,造就了這部劇密集的笑點。

以平實的手法描繪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並將自身對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去,是姚曉峰導演的一貫創作風格。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就我個人而言,特別是近幾年,我的孩子對我的創作主題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這部劇裡,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異國他鄉被集中和放大了。劇中的四個孩子各有各的缺點,甚至令人生氣,可我本不想責怪他們,我只想探究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教育之本在於家。”

對新時代留學面貌的描繪,是歷史的再續

中國留學已有百年曆史。第一批留學群體是“庚款留學生”,這批人裡出了很多工科和科教人才,他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批集中在改革開放後,1994年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表現了那一代人的求知慾和生存欲,在裡面可以看到他們在北京和紐約產生的強烈心境反差。

現在國門更加開放,留學現象更普遍了,很多人都面臨孩子留學的選擇。《帶著爸爸去留學》非常恰當地掌握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歷史節點,並探討了“放手”這一帶有現代氣息的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近年來留學兩大特點,一是低齡化,二是人們意識到了第一波、第二波海歸派因所受教育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變化,以及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對孩子留學持正面鼓勵態度。《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部劇抓住了一線城市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對於留學的熱切關注。

很多家長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留學”,《帶著爸爸去留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個很抓人的作品。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是要回答人們的問題,提供人們想要的信息,喪失這些東西就會喪失觀眾。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假的現實題材總是在生活表面蜻蜓點水,不揭示生活中的真正矛盾。《帶著爸爸去留學》聚焦於時代生活的前沿,聚焦留學潮,而且突出了低齡化的留學現象。它涉及的生活面、反映的人物關係更廣闊,提供的信息更豐富。”

現在很多劇針對的都是某一類受眾,圈層愈發細分。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表示:“這部劇比較特殊,可能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和小孩兒都會看,因為它是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注重家族發展是中國人的傳統,一個家庭最高的消費可能是教育。”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放手”是現代人的心靈矯正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一個文藝作品要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心靈的成長,這是很基本的使命。《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部有獨特時代氣息的作品。”

“電視劇一定是記錄這個時代的人的精神成長,這個時代的人跟五十年前的人不一樣。過去講家庭關係不會講放手問題,父親黃成棟是一個一心犧牲奉獻的角色,後來他學會了放手,這就是這部劇的現代氣息。”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面照見父母和孩子的鏡子。《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自己是朋友圈有名的“虎媽”,她認為在我們這個以孩子為主的國家,講述親子關係的作品關注度高是不出意料的。

“《帶著爸爸去留學》將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母親形象轉化成了父親,在它的喜劇外衣之下,包裹的是一種沉重的愛。成年人的條件交換,使愛與被愛有了很多的前綴條件,對於中國父母而言,他們沒有辦法放手,因為輸不起。這部劇試圖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帶著懷疑的態度探討了‘放手’命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黃成棟留學陪讀後經過了多重挫折,最後發現孩子都不是自己的,這對他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他的轉折點是“放手”,轉變了心境,黃成棟又發現自己什麼都擁有了。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表示:“劇中人物的自我成長,都經過了一個關於自我定位的矯正,最終尋找到了更好的身份立場,這一點表現得非常生動。”

比如林颯一直以獨立女性自居,但她有一個軟肋,就是錢的問題,她自己不承認。最後她經過蛻變,衝破了這種束縛,成為了美麗獨立的女性。

《帶著爸爸去留學》續寫“留學史”,在理想中的現實裡矯正人心


張德祥的發言道出了觀眾的心聲:“觀眾關心我們這個時代發展到了哪裡,他們從新聞報道里看到生活中的各種案子,如果我們的影視作品要做到抓人,就得提供更加深層的生活信息。”

毋庸置疑,影視作品不同於新聞,也不同於紀錄片,它能夠讓歷史數字變成有血有肉的滔滔人生,能夠為一個時代描繪最為生動的記憶,給予觀眾溫暖的心靈陪伴。

“創作只有源於內心的改造才能激發出真誠的作品。”這是姚曉峰導演從未變過的信條。《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對親子關係和現代人自我矯正的探討,也構成了時代記憶的一部分。

【文/毛毛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