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喜歡,詩人沒刪掉,沒想到後來竟一語成讖

文︱驚鴻書影

因為太喜歡,詩人沒刪掉,沒想到後來竟一語成讖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一看回目,就知道燈謎和人物命運的遭際有關。在賈府鼎盛時期,作者便開始在書中為賈府的沒落和人物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不安的伏筆。

往下再看寶釵的,道是: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謎底是竹夫人)賈政看完,心內自忖道:“此物還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紀,作此等言語,更覺不祥。看來皆非福壽之輩。”想到此處,甚覺煩悶,大有悲慼之憂,只是垂頭沉思。——《紅樓夢》

時值元宵佳節,又逢寶釵生日,賈母喜她素來穩重和平,一時高興,招呼大家湊份子為她舉行生日宴會。本來喜上加喜的事情,讓平時不怎麼喜歡和兒孫輩們親近的賈政也參與了進來。可是,卻落了一心煩惱。

當時本無意,誰想後來竟一語成讖。

因為太喜歡,詩人沒刪掉,沒想到後來竟一語成讖

一語成讖( chèn):指將要應驗的預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預言。人是靈性的,對於將要發生的事情,似乎總會有一些感應。而事後往往證明,這個感應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 今天介紹的這首詩,就和一樁“詩讖”案有關。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因為太喜歡,詩人沒刪掉,沒想到後來竟一語成讖

洛陽城東的桃李花,隨著風兒飛來飛去,不知落入了誰家院?洛陽女子容顏美麗,獨坐院中,看著飄零的花,暗自嘆息。今兒個花落凋零,明年花開的時候還有誰會在?

連那長青的松柏都變成了柴薪,連那桑田也變成了大海。過去在這裡賞花的人已經不在,而今天的人也還在風中獨自對落花嘆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請轉告那些正值青春年華的美少年,應當憐惜這半死之人的白頭老翁。你別看現在這個白頭翁可憐,他曾經也是俊俏的美少年。這白頭老翁曾經也和王孫公子們在落花樹下,輕歌曼舞,共賞芳華。

亦曾像東漢光祿勳馬防那樣以錦繡裝飾池臺,又如貴戚樑冀在府第樓閣中到處塗畫雲氣神仙。如今老人一病在床,無人問津,過往的歡樂都去了哪裡?美麗的容貌能保存多長時間,轉眼,便鶴髮亂入絲。古往今來的歌舞之地,也只剩下黃昏的鳥雀在空自悲啼。

因為太喜歡,詩人沒刪掉,沒想到後來竟一語成讖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劉希夷(約651年-約680年),他不僅貌若潘安,而且屬於少年得志的才子。他於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進士及第,時年只有25歲,但可惜的是,這麼一位少年才子,不到30歲的時候,就被奸人所殺。

劉希夷擅彈琵琶,其詩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據說詩人在寫《代悲白頭翁》這首詩的時候,寫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時,頓感不詳,稍微猶豫了一下,又繼續寫下去。

待吟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更覺不安,彷彿預示著什麼禍端。本想刪掉,卻怎麼都不捨,最後還自嘲了一番。可萬萬沒想到,竟然一語成讖。

因為太喜歡,詩人沒刪掉,沒想到後來竟一語成讖

其實,這不過是傳言,難辨真偽。但是,詩句有了故事,便更加的生動。不知道是詩句創造了故事,還是故事成就了詩句。

古人往往感懷於自然的雄偉壯麗,但是,同時又哀嘆生命的短暫。更常常借用落花,悲嘆時光短暫,青春易逝。

寫到此處,不禁想起了一些——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水流花謝兩無情。”

“無可奈何花落去。”

……

(本文首發百家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