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記憶|王汝剛著《海派滑稽》,追索滑稽行當百年沉浮衰榮

文匯記憶|王汝剛著《海派滑稽》,追索滑稽行當百年沉浮衰榮

【導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有深淺,江湖有清濁,行走江湖的人,便也漸漸有了高低貴賤的分別——高低是本事,貴賤在於骨頭。《海派滑稽》,作者王汝剛,一位上海滑稽的著名演員,經年累月尋跡覓蹤,追索滑稽一行和滑稽前輩百年來的沉浮衰榮。書中有發端江浙市井討生活的艱辛,有發達上海灘霓虹燈下的五光十色,有孤島淪陷的忠奸分明,有逆水行舟的笑語豁達……可謂:滑稽小江湖,人生大江湖。

杜寶林:“小熱昏”鼻祖的風骨

●上海滑稽戲,其實發軔於江浙市井。杭州人杜寶林,本是木魚店少爺,偏偏愛上民間說唱,以一人一嘴一張報說唱新聞,是為“小熱昏”鼻祖。

大約在1920年,決心自立門戶的杜寶林,用學來的說唱技藝在旗下營一帶賣梨膏糖,立志憑著勤勞和智慧,堂堂正正度光陰。

每天黃昏,杜寶林揹著木箱來到荒地。他熱情地與圍觀的百姓打招呼,然後放穩凳子,擱上裝滿梨膏糖的木箱,取出演唱的樂器和道具——三巧板、小鑼和紙扇子。只見杜寶林不慌不忙手拿三巧板或者小鑼,清脆響亮地敲打一番,作為靜場。然後說一段“賣口”(笑話),逗得觀眾前俯後仰,接著開始賣梨膏糖。杜寶林賣糖與眾不同,他規定,每天賣完兩板(200塊)糖後決不再賣。按當時的生活水平,200塊小糖的盈利正好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賣完梨膏糖,杜寶林繼續為大家演唱,直至夜幕低垂。觀眾都稱讚他心疼老百姓錢財來之不易,他則自己出噱頭:“做人要知足,錢賺多了,就會生毛病咯。”他對觀眾說:“為什麼我不到戲館、遊樂場去唱,寧願和你們在一起呢?因為我聞到你們的汗水味道非常舒服。我一到戲館、遊樂場,只要聞到那些姨太太的香水味道就會頭昏、噁心。”

文匯記憶|王汝剛著《海派滑稽》,追索滑稽行當百年沉浮衰榮

最初,杜寶林把自己的演唱形式稱為“醒世笑談”。他關注社會熱點,關心百姓疾苦,無情地諷刺封建軍閥。當時杭州警察廳長夏超,為人凶狠野蠻,經常欺壓老百姓,大家對他敢怒不敢言。當杜寶林知悉夏超有10位姨太太,個個都瞞著丈夫與手下的士兵”軋姘頭“,他立即編寫唱詞,把這些醜聞公佈於眾,大快人心。夏超惱羞成怒,把杜寶林抓進警察廳:“你再敢瞎說,我就把你斃了!”杜寶林雖然沒有文化,但是腦子相當靈活,早就想好開脫的理由:“對不起,這幾天我身體不好,頭腦熱得發昏,因此,瞎三話四在唱‘小熱昏’。”夏超拿他沒有辦法,只好放走。一出警察廳大門,杜寶林依然我行我素,嬉笑怒罵皆成戲。後來,為了躲避官府的迫害,杜寶林索性把自己的演唱形式稱為小熱昏。從此,小熱昏的名聲越來越響。

劉春山:藝高膽大的傲骨

●劉春山生於上海南市城隍廟高泥墩楊家巷(一說傅家街),祖籍上海寶山楊行,是十六鋪碼頭工人之子。少年時在城隍廟的一家梨膏糖店“永生堂”學徒,後下海從藝,成為與王無能、江笑笑齊名的“滑稽三大家”。

在成為滑稽藝人前,劉春山曾憑聰明才智考進上海英美菸草公司當練習生。劉春山原本想好好捧牢這隻來之不易的金飯碗,但是,菸草公司的洋人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把華人視為“下等人”。例如,公司規定,正門只供洋人進出,華人只能走邊門。劉春山年少氣盛,不甘受辱,偏偏大模大樣從正門走進去,恰巧被洋大班看見,大發雷霆,用英語罵髒話。劉春山當即用英語回敬。有人出來打圓場,要劉春山向洋人道歉,不然會被開除。劉春山卻寧可敲碎金飯碗,也不低頭。面對除名告示,劉春山坦然自若地走出公司正門,響亮地留下一句話:“堂堂正正中國人,進進出出走大門!”

失業後的劉春山一度靠在城隍廟桂花廳前擺餛飩攤維生。後來他毅然下海,單槍匹馬到浦東三林塘,毛遂自薦在小茶館裡演唱“浦東說書”。那時南市老城廂“小石橋”有處業餘票房,劉春山經常與程笑亭、韓蘭根等人前去自娛自樂。一夥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聚在一起,無憂無慮地講笑話,隨心所欲地唱地方戲,玩得心情舒暢,十分痛快。劉春山終於領悟:滑稽表演才是最適合他的職業。於是,他開始正式下海從藝。

1926年,24歲的劉春山從年初開始就東奔西走,到處物色新居。他家所住的南市老城廂,原是松江府上海縣衙門所在地,因此,這裡的居民都很有優越感,被稱為“城裡人”。劉春山卻毫不遲疑地跑到法租界去物色,終於選中雲南中路福昌裡一處房子,花了一筆不菲的代價租賃下來。然後,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搬了過去。

搬家那天,不少朋友前來幫忙,祝賀劉春山喬遷之喜。劉春山熱情地設宴招待。酒酣耳熱之際,面對眾人的疑惑不解,劉春山口吐真言:“搬場確實用去不少鈔票,但是,我認為是值得的。我打聽過了,這條弄堂里居住著很多有名氣的藝人,如蘇灘前輩張素蘭,本灘名角劉子云、丁婉娥,當紅魔術師莫悟奇、王效奇等等。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現在我與他們做了鄰居,就是‘軋大道’,不用多久,他們一定會照顧我的。”人們這才如夢方醒,暗暗佩服劉春山聰明過人。

事實證明,“喬遷新居”這一招果然厲害。沒多久,劉春山的為人和藝術水準就被左鄰右舍認可了。

初出茅廬的劉春山為了擴大影響,他煞費苦心。當時,滬上富裕人家辦喜事,總要請些藝人上門唱堂會。這種堂會一般都由東家自己去邀請,但是也有親朋好友作為賀禮奉送的。劉春山利用人家辦喜事之際,主動上門推介:“應尊府一位朋友的邀請,我們前來奉送堂會,東家不必破費,一切費用已由那位朋友支付了。”東家聞訊,喜形於色,這等好事何樂而不為?因此,熱情地請劉春山登臺演唱。年輕氣盛的劉春山躊躇滿志,上臺表演精氣神十足,演唱內容結合東家辦喜事的情況現編,甚至把喜宴上的菜餚也一道道唱出來,妙語連珠,噱頭十足,笑得觀眾前俯後仰。堂會結束,東家再三詢問:“是我家哪位朋友請你們來的?”劉春山笑而不答,東家感激萬分,奉送紅包:“辛苦你們了,我們也要表表心意。”

文匯記憶|王汝剛著《海派滑稽》,追索滑稽行當百年沉浮衰榮

由於劉春山的不懈努力,只有短短几年,他就迅速走紅,在一片叫好聲中迅速成長起來了。可貴的是,劉春山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意識到要在強手如林的滑稽界出人頭地,必須要有與眾不同的強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為了豐富表演手段,劉春山竟然跟在乞丐——“唱春人”後面,不恥下問,研究他們運用韻腳和組合詞句的技巧。即使遭白眼,他依然緊隨不捨。

有了過硬的技巧,劉春山的藝術表現力就更豐富了。他的表演以“快口”著稱,擅長唱新聞。據說,劉春山隨手拿起一張報紙,只要粗粗閱覽一下,就能出口成章將新聞唱出來,速度之快令人驚歎。而且,他還加上自己的評論和分析,同時穿插大量笑料,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劉春山不僅演唱出色,而且膽識過人,敢於以“講笑話”為名,含沙射影地諷刺當局。“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鬼子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當局採取了不抵抗主義,讓三千萬東北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劉春山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每天堅持讀報,從字裡行間捕捉信息,編寫段子,痛罵鬼子和漢奸,喚起民眾愛國熱情、積極投身抗日。在《十坍臺》這個節目中,劉春山引經據典,把“外灘公園告示牌”、“21條賣國條例”等列為10個恥辱事件,編成唱詞演出,旨在喚起國人報仇雪恥。

他還在電臺現編現唱《八百壯士》,熱情歌頌我軍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生動事蹟。本來,四行倉庫頂上掛著一面中國旗幟,後來被日軍炮火炸燬,抗日將士很想再次讓中國的旗幟高高飄揚。劉春山知悉後,迅速把此情形編成唱詞,通過電臺告訴聽眾。不久,有位住在法租界的女學生楊慧敏冒著生命危險遊過蘇州河,把旗幟送到抗日將士手上,讓中國的旗幟繼續飄揚在四行倉庫上空。

劉春山又馬上將這一快訊編成唱段,演唱得有聲有色,高度讚揚了女學生楊慧敏的愛國行為,並代表市民向八百壯士致敬!

劉春山的高明之處在於,能把鬼子和漢奸罵得狗血噴頭,卻不會讓對方抓住辮子。汪精衛在南京宣佈成立“日偽政府”那天,劉春山就在永安公司天韻樓演唱《汪家大出喪》,選用“哭喪調”,內容大致是:今天有家姓汪的大戶人家,家裡死了人,非常風光地進行大出喪。其實在我看來,雖然場面非常熱鬧,畢竟家裡死了人,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整個唱段未提及“汪精衛”,可是觀眾心裡都明白:劉春山借“汪家大出喪”的名義,賭咒汪偽政權一定會短命倒臺。

1937年8月13日晚上,劉春山作為滑稽公會會長,發動同仁參加義演。大家聚集在福州路的中西廣播電臺,義憤填膺、聲情並茂地聯合播唱“特別節目”。他們演唱了歌頌軍民團結、奮力打擊日寇的節目,如《歌頌十九路軍》、《擊鼓罵東洋》、《包公審白川》等。這臺滑稽名家聯合播送的“特別節目”鼓舞了民眾的鬥志,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紛紛以打電話、寫信、捐款等方式對這次活動熱誠支持和鼓勵。

由於劉春山名氣響,威望高,在民眾中有號召力,敵偽勢力曾經多次恐嚇和引誘,要他出面為日偽政府做事。但是,劉春山不願意認賊作父,想方設法巧妙地應付過去。最終,日寇憲兵隊惱怒了,他們說劉春山是“抗日分子”,要捉拿歸案。為防不測,劉春山只得化名“楊蓮春”,四處躲避,深居簡出,謝絕一切應酬。

過了一段日子,日偽政府為了粉飾太平,到處尋找著名藝人出面亮相。有人千方百計尋找到劉春山,軟硬兼施,劉春山與當局“約法三章”:一、只參加滑稽節目播音,不作任何政治宣傳;二、演唱內容由他決定,外人不得干涉;三、不許報出播音者“劉春山”的名字。日偽當局無可奈何,只得勉強同意。

劉春山藝高膽大,儘管處於敵偽包圍中,仍然利用在電臺播音的機會,演播一些有進步意義的節目。如:《味之素》、《罵毛延壽》等等。凡是唱到痛罵奸臣、走狗之類的唱詞時,他特別加重語氣,以達到發洩內心不滿,痛罵漢奸、走狗的目的。大家對他在這特殊年代裡以借古諷今、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手法痛斥敵偽,宣傳抗日愛國,表示贊同和理解。有一次,劉春山上臺表演,不露聲色,開口先用“蘇灘賦”曲調演唱了幾句引子:“東方日出太陽高,太陽溫度似火燒,它將我伲中國人背心都晒焦,中國人民辦法好,背心上都戴上大涼帽,太陽落山大家哈哈笑。”這些唱詞完全出乎觀眾意料,引得全場觀眾發出會心的笑聲。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隊官兵,每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大涼帽。這段唱詞不過幾句,就塑造出中國人民抗戰英雄的形象,劉春山的用心不言而喻。觀眾都為他的膽識叫好,但又為他的安全擔憂。誰知,劉春山唱過引子後,表演內容馬上轉向了,開始演唱娛樂段子,大家不禁暗暗為劉春山的機靈叫好。

範哈哈:笑對生死的戲骨

●範哈哈,原名範良益,浙江杭州人。16歲開始學藝,以演馬褂滑稽著名,同時也是高產、多產的滑稽戲編劇。1962年,在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中飾演老李一角。

論資排輩,範哈哈可以算得上滑稽界的第一代老前輩。但是他從不擺架子,尤其是他和其他老演員在一起時,喜歡互相開玩笑,而且誰也不肯吃虧,言語間常碰撞出智慧火花。通常情況下,範哈哈佔了上風也不過一笑了之。更多的時候,好幾位老演員聯合起來,異口同聲叫他的綽號“藥渣兒”(無用的東西),甚至動手用油彩筆把他的面孔畫成“野狐臉”。範哈哈卻從來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指著眾人說道:“今朝天色不早,老子明天和你們算賬!”然後頭頸一縮,反揹著手,大搖大擺而去,頗有“阿Q”遺風。

文匯記憶|王汝剛著《海派滑稽》,追索滑稽行當百年沉浮衰榮

1987年新春伊始,範老身體大不如前,從外表看,老人家依然談笑風生,幽默風趣。實際上,他自己明白,老之將至,來日無多。

一天,愛徒謝諷聲前去探望,見他雙目緊閉躺在床上,由於好幾天未進食,範師母手拿半隻蘋果,刮些果泥喂他。謝諷聲走近床榻,俯身親切地叫喚:“先生。”範老慢慢睜開了眼睛,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諷聲,我活得要回轉去了,儂師母把我當小毛頭了。”“不,先生,儂是返老還童,這樣能夠延年益壽。”“唉,其實這個蘋果是不能吃的。”滬語蘋果與“病故”同音,謝諷聲急忙說:“先生,這個不是蘋果,是紅蕉!”“對,我範哈哈紅過了,現在老得發焦了,是紅蕉。諷聲,看來文彬彬要我去拼檔了。”謝諷聲聽罷,忙說:“儂快回頭伊,沒有空。”“這次不能回頭,是馬克思邀請的。”師母插嘴:“儂不要說戲話了。”範老接著說:“我是在說死話呀!”一對師徒,即將生死永別,卻用幽默的語言含笑分手,正是世間少有。

文匯記憶|王汝剛著《海派滑稽》,追索滑稽行當百年沉浮衰榮

8月24日下午1點45分,範哈哈在寓所壽終正寢,享年81歲。愛徒李九鬆受師母所託,幫忙料理後事。追悼會那天,李九鬆早早趕到殯儀館,佈置靈堂,擺放花圈,調試設備。眼看追悼會的時間快到了,突然傳出消息:“範哈哈的遺體不見了!”現場頓時大亂,範師母拉住李九鬆嚎啕大哭:“什麼玩笑都能開,這種玩笑可千萬不能開的……你看,來了這麼多親朋好友,現在不見遺體,你說怎麼辦……”李九鬆也嚇得魂不附體:“師母,你放心,我現在就去找。”範師母窮追不捨:“你說,找不到怎麼辦?”李九鬆急得語無倫次:“萬一找不到,我自己睡到靈床上去,讓大家瞻仰。”這下範師母火氣更大了:“呸!你以為是唱戲頂角色啊?什麼都能頂替,哪有頂替遺體的!”

李九鬆豁出去了,他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壯著膽走進停屍房。翻看好幾具屍體後,終於驗明正身,找到範哈哈的遺體。原來,範哈哈的遺體識別卡上寫的是真名“範良宜”,難怪工作人員找不到“範哈哈”。

範哈哈終於衣冠楚楚、神態安詳地出現在告別大廳。李九鬆望著他似乎嘴角帶笑的遺容,喃喃地說:“你不愧是老滑稽,死了還要出噱頭!你現在是死人不管,我卻嚇出一身冷汗,差點嚇出心臟病。現在你的臉色倒比我好看得多呢!”

滑稽宗師範哈哈一輩子製造笑料,臨終也以這樣特殊的喜劇方式,向熱愛他的戲迷們作最後的告別,令人感嘆!

作者:王汝剛

編輯:陳曉黎 衛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