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建安十九年,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終於迫降了劉璋,成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內,合作伙伴的事業順風順水,擁有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實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數萬人口,幾乎一無所獲,這一切讓孫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兩次征討孫權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便班師回朝,將注意力轉向了隴西諸郡和漢中的張魯。東線壓力驟減,讓孫權得以騰出精力把目光轉向西線,迫不及待地將荊州問題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來,劉備拿著東吳的本錢做買賣掙了大錢,是時候連本帶利地還回來了。孫權決定收回南郡,而且順捎著要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作利息一併要回來。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則迴應稱等打下了涼州,整個荊州都一併交給東吳。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備是在耍無賴,此時連漢中都還沒有著落,更何況千里之外的涼州?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劉備父子也沒拿下涼州一寸土地,劉備這種說辭無異於指山賣柴。但孫權並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劉備是在“虛辭引歲”,找藉口拖延時間,於是便配備了長沙、零陵、桂陽的領導班子,前去強行接收三郡,卻被關羽驅逐了回來。笑話,已經到了碗裡的肥肉,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夾出去的?至此,孫劉聯盟的裂痕驟然擴大,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建安十九年,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終於迫降了劉璋,成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內,合作伙伴的事業順風順水,擁有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實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數萬人口,幾乎一無所獲,這一切讓孫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兩次征討孫權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便班師回朝,將注意力轉向了隴西諸郡和漢中的張魯。東線壓力驟減,讓孫權得以騰出精力把目光轉向西線,迫不及待地將荊州問題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來,劉備拿著東吳的本錢做買賣掙了大錢,是時候連本帶利地還回來了。孫權決定收回南郡,而且順捎著要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作利息一併要回來。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則迴應稱等打下了涼州,整個荊州都一併交給東吳。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備是在耍無賴,此時連漢中都還沒有著落,更何況千里之外的涼州?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劉備父子也沒拿下涼州一寸土地,劉備這種說辭無異於指山賣柴。但孫權並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劉備是在“虛辭引歲”,找藉口拖延時間,於是便配備了長沙、零陵、桂陽的領導班子,前去強行接收三郡,卻被關羽驅逐了回來。笑話,已經到了碗裡的肥肉,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夾出去的?至此,孫劉聯盟的裂痕驟然擴大,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三、激變:反目成仇動干戈

易中天先生評價孫權喜好“見風使舵”,在我看來可以理解為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此時曹操遠征隴西、漢中,對孫權採取守勢;劉備主力遠在西川,荊州關羽受到樊城曹仁的牽制,南部四郡的守備力量薄弱,就給孫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的背信棄義,也給了孫權一個興兵的絕佳理由,藉此既能名正言順的拿到荊州,又能將破壞聯盟的大帽子扣在對方頭上,實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師出有名,機會難得,孫權果斷地出手了。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呂蒙一路進展出奇地順利,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零陵也在呂蒙的誘騙下開關獻城,東吳未費一槍一彈、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三郡之地。遠在益州的劉備得知孫權在自己的後院放火,率領五萬大軍回師荊州,同時命令關羽率三萬人向益陽進發,要和孫權一較高下。一時間,洞庭湖南岸的益陽大軍雲集,劉備調動了八萬餘人,孫權兵力也不低於五萬,雙方十幾萬軍隊厲兵秣馬,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建安十九年,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終於迫降了劉璋,成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內,合作伙伴的事業順風順水,擁有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實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數萬人口,幾乎一無所獲,這一切讓孫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兩次征討孫權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便班師回朝,將注意力轉向了隴西諸郡和漢中的張魯。東線壓力驟減,讓孫權得以騰出精力把目光轉向西線,迫不及待地將荊州問題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來,劉備拿著東吳的本錢做買賣掙了大錢,是時候連本帶利地還回來了。孫權決定收回南郡,而且順捎著要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作利息一併要回來。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則迴應稱等打下了涼州,整個荊州都一併交給東吳。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備是在耍無賴,此時連漢中都還沒有著落,更何況千里之外的涼州?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劉備父子也沒拿下涼州一寸土地,劉備這種說辭無異於指山賣柴。但孫權並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劉備是在“虛辭引歲”,找藉口拖延時間,於是便配備了長沙、零陵、桂陽的領導班子,前去強行接收三郡,卻被關羽驅逐了回來。笑話,已經到了碗裡的肥肉,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夾出去的?至此,孫劉聯盟的裂痕驟然擴大,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三、激變:反目成仇動干戈

易中天先生評價孫權喜好“見風使舵”,在我看來可以理解為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此時曹操遠征隴西、漢中,對孫權採取守勢;劉備主力遠在西川,荊州關羽受到樊城曹仁的牽制,南部四郡的守備力量薄弱,就給孫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的背信棄義,也給了孫權一個興兵的絕佳理由,藉此既能名正言順的拿到荊州,又能將破壞聯盟的大帽子扣在對方頭上,實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師出有名,機會難得,孫權果斷地出手了。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呂蒙一路進展出奇地順利,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零陵也在呂蒙的誘騙下開關獻城,東吳未費一槍一彈、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三郡之地。遠在益州的劉備得知孫權在自己的後院放火,率領五萬大軍回師荊州,同時命令關羽率三萬人向益陽進發,要和孫權一較高下。一時間,洞庭湖南岸的益陽大軍雲集,劉備調動了八萬餘人,孫權兵力也不低於五萬,雙方十幾萬軍隊厲兵秣馬,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雙方並沒有馬上開戰,反而又打起了口水仗,關羽和魯肅兩個前線指揮官進行了一場高級別的會談。這場會談被《三國演義》描繪成魯肅大擺鴻門宴,關雲長單刀赴會,實際上會談是在兩軍陣前百步之遙的地方舉行的,單刀赴會的不只是關羽,還有魯肅。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會談的內容自然還是各唱各的調,各講各的理,關羽強調己方在赤壁之戰時也出了力,佔有荊州之地天經地義,東吳此次興兵犯境實屬無理,魯肅則指責劉備賴地不還很是忘恩負義。儘管雙方分歧嚴重,但是可以看得出雙方還是希望能夠避免流血衝突,儘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荊州問題。最終誰也沒能說服誰,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以不歡而散而告終,一場血戰似乎不可避免。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建安十九年,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終於迫降了劉璋,成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內,合作伙伴的事業順風順水,擁有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實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數萬人口,幾乎一無所獲,這一切讓孫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兩次征討孫權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便班師回朝,將注意力轉向了隴西諸郡和漢中的張魯。東線壓力驟減,讓孫權得以騰出精力把目光轉向西線,迫不及待地將荊州問題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來,劉備拿著東吳的本錢做買賣掙了大錢,是時候連本帶利地還回來了。孫權決定收回南郡,而且順捎著要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作利息一併要回來。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則迴應稱等打下了涼州,整個荊州都一併交給東吳。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備是在耍無賴,此時連漢中都還沒有著落,更何況千里之外的涼州?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劉備父子也沒拿下涼州一寸土地,劉備這種說辭無異於指山賣柴。但孫權並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劉備是在“虛辭引歲”,找藉口拖延時間,於是便配備了長沙、零陵、桂陽的領導班子,前去強行接收三郡,卻被關羽驅逐了回來。笑話,已經到了碗裡的肥肉,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夾出去的?至此,孫劉聯盟的裂痕驟然擴大,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三、激變:反目成仇動干戈

易中天先生評價孫權喜好“見風使舵”,在我看來可以理解為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此時曹操遠征隴西、漢中,對孫權採取守勢;劉備主力遠在西川,荊州關羽受到樊城曹仁的牽制,南部四郡的守備力量薄弱,就給孫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的背信棄義,也給了孫權一個興兵的絕佳理由,藉此既能名正言順的拿到荊州,又能將破壞聯盟的大帽子扣在對方頭上,實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師出有名,機會難得,孫權果斷地出手了。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呂蒙一路進展出奇地順利,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零陵也在呂蒙的誘騙下開關獻城,東吳未費一槍一彈、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三郡之地。遠在益州的劉備得知孫權在自己的後院放火,率領五萬大軍回師荊州,同時命令關羽率三萬人向益陽進發,要和孫權一較高下。一時間,洞庭湖南岸的益陽大軍雲集,劉備調動了八萬餘人,孫權兵力也不低於五萬,雙方十幾萬軍隊厲兵秣馬,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雙方並沒有馬上開戰,反而又打起了口水仗,關羽和魯肅兩個前線指揮官進行了一場高級別的會談。這場會談被《三國演義》描繪成魯肅大擺鴻門宴,關雲長單刀赴會,實際上會談是在兩軍陣前百步之遙的地方舉行的,單刀赴會的不只是關羽,還有魯肅。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會談的內容自然還是各唱各的調,各講各的理,關羽強調己方在赤壁之戰時也出了力,佔有荊州之地天經地義,東吳此次興兵犯境實屬無理,魯肅則指責劉備賴地不還很是忘恩負義。儘管雙方分歧嚴重,但是可以看得出雙方還是希望能夠避免流血衝突,儘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荊州問題。最終誰也沒能說服誰,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以不歡而散而告終,一場血戰似乎不可避免。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四、破局:煙消雲散一瞬間

正當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曹操的一個舉動將劉備和孫權從戰爭泥潭的邊緣拉了回來。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攻破陽平關,拿下了漢中之地,益州門戶洞開。這個變化讓人心甫定的益州再次變得惶惶不安,“蜀中一日數十驚”。同樣緊張的還有遠在荊州前線的劉備,如果曹操乘勝南下,益州則會危如累卵,界時不光荊州奪不回來,還會陷入曹操和孫權兩面夾擊,辛辛苦苦奮鬥的成果將會付之東流。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向孫權求和。談判的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定了地盤: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劉備,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歸孫權。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在局勢危急的情況下不得已割地求和不難理解,孫權在佔據了三郡的情況下又退還零陵就令人費解了。我認為孫權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建安十九年,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終於迫降了劉璋,成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內,合作伙伴的事業順風順水,擁有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實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數萬人口,幾乎一無所獲,這一切讓孫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兩次征討孫權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便班師回朝,將注意力轉向了隴西諸郡和漢中的張魯。東線壓力驟減,讓孫權得以騰出精力把目光轉向西線,迫不及待地將荊州問題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來,劉備拿著東吳的本錢做買賣掙了大錢,是時候連本帶利地還回來了。孫權決定收回南郡,而且順捎著要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作利息一併要回來。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則迴應稱等打下了涼州,整個荊州都一併交給東吳。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備是在耍無賴,此時連漢中都還沒有著落,更何況千里之外的涼州?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劉備父子也沒拿下涼州一寸土地,劉備這種說辭無異於指山賣柴。但孫權並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劉備是在“虛辭引歲”,找藉口拖延時間,於是便配備了長沙、零陵、桂陽的領導班子,前去強行接收三郡,卻被關羽驅逐了回來。笑話,已經到了碗裡的肥肉,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夾出去的?至此,孫劉聯盟的裂痕驟然擴大,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三、激變:反目成仇動干戈

易中天先生評價孫權喜好“見風使舵”,在我看來可以理解為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此時曹操遠征隴西、漢中,對孫權採取守勢;劉備主力遠在西川,荊州關羽受到樊城曹仁的牽制,南部四郡的守備力量薄弱,就給孫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的背信棄義,也給了孫權一個興兵的絕佳理由,藉此既能名正言順的拿到荊州,又能將破壞聯盟的大帽子扣在對方頭上,實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師出有名,機會難得,孫權果斷地出手了。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呂蒙一路進展出奇地順利,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零陵也在呂蒙的誘騙下開關獻城,東吳未費一槍一彈、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三郡之地。遠在益州的劉備得知孫權在自己的後院放火,率領五萬大軍回師荊州,同時命令關羽率三萬人向益陽進發,要和孫權一較高下。一時間,洞庭湖南岸的益陽大軍雲集,劉備調動了八萬餘人,孫權兵力也不低於五萬,雙方十幾萬軍隊厲兵秣馬,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雙方並沒有馬上開戰,反而又打起了口水仗,關羽和魯肅兩個前線指揮官進行了一場高級別的會談。這場會談被《三國演義》描繪成魯肅大擺鴻門宴,關雲長單刀赴會,實際上會談是在兩軍陣前百步之遙的地方舉行的,單刀赴會的不只是關羽,還有魯肅。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會談的內容自然還是各唱各的調,各講各的理,關羽強調己方在赤壁之戰時也出了力,佔有荊州之地天經地義,東吳此次興兵犯境實屬無理,魯肅則指責劉備賴地不還很是忘恩負義。儘管雙方分歧嚴重,但是可以看得出雙方還是希望能夠避免流血衝突,儘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荊州問題。最終誰也沒能說服誰,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以不歡而散而告終,一場血戰似乎不可避免。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四、破局:煙消雲散一瞬間

正當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曹操的一個舉動將劉備和孫權從戰爭泥潭的邊緣拉了回來。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攻破陽平關,拿下了漢中之地,益州門戶洞開。這個變化讓人心甫定的益州再次變得惶惶不安,“蜀中一日數十驚”。同樣緊張的還有遠在荊州前線的劉備,如果曹操乘勝南下,益州則會危如累卵,界時不光荊州奪不回來,還會陷入曹操和孫權兩面夾擊,辛辛苦苦奮鬥的成果將會付之東流。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向孫權求和。談判的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定了地盤: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劉備,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歸孫權。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在局勢危急的情況下不得已割地求和不難理解,孫權在佔據了三郡的情況下又退還零陵就令人費解了。我認為孫權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第一,劉備兵力雄厚,有八萬之眾,孫權並沒有戰勝對方的十足把握。且劉備已成困獸之勢,如不答應其求和條件,很可能使劉備孤注一擲拼命死搏,先在益陽一決雌雄再揮師西進。即使孫權能夠擊敗劉備,自身也會損失慘重,如果被劉備擊敗,剛剛得到的三郡之地有可能再次丟失。和劉備正面鋼槍,顯然不符合眼下的利益。

第二,孫劉之間的荊州之爭,說到底是聯盟內部的矛盾,屬於次要矛盾,外敵曹操的刺刀抵到了盟友劉備的鼻子上,屬於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面前,次要矛盾必須做出讓步,如果讓曹操乘機攻佔了益州,損失的是整個聯盟的利益。脣亡則齒寒,劉備被滅了,孫權將會獨木難支。

第三,答應劉備的求和條件,退還一個零陵郡而無爭議地拿到長沙、桂陽兩郡,對孫權來說算得上獲益匪淺。以一郡之地換取劉備回川牽制曹操,自己可以騰出手來到曹操地盤上再撈一筆。事實上,孫權在達成協議之後,立即就帶了十萬大軍直撲合肥,可見孫權是個精打細算的高手。

"

說起吳、蜀之間關於荊州的紛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北伐功敗垂成隕死麥城。事實上,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在劉備身後捅刀子,早在劉備剛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奪過一次荊州,差點引起兩者之間一場大規模的喋血戰爭。

一、緣起:三分荊州埋隱患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諸葛亮在為劉備謀劃三足鼎立時就明確指出要將荊州作為重要的根據地來經營。但是,看上這塊寶地的絕非只有劉備一家,東吳孫權也早已對荊州垂涎三尺。魯肅加盟東吳之初就向孫權建議拿下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雖然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這樣高的奮鬥目標,但通過他對魯肅的重用來看,顯然他的內心裡還是認可了這個建議,因為荊州對東吳實在太重要了。

首先,從安全角度講,荊州位於東吳上游,順流而下即可對江東構成威脅,掌握不了荊州,長江天險也就無從談起。“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後世無論是西晉滅吳,還是宋滅南唐,都是走的這一路線。

其次,如果東吳佔據了荊州,那麼東吳不僅能夠鞏固長江中游,還能西取巴蜀,憑藉整個長江天險的優勢,形成與曹操劃江而治、兩強爭霸的格局。因此,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但是隨著曹操南下赤壁,孫權暫時擱置了這一想法,和劉備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來自曹操的軍事威脅。如果把這次聯盟比作合夥辦企,孫權絕對是大股東,他所出的物力人力佔了絕大多數,而劉備出資比例要小得多,因為他缺兵少糧,幾乎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但是打敗曹操之後,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小股東劉備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紅利,大股東孫權只分得了一點點。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荊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陽郡還掌握在曹操手中,其餘六郡,劉備一下就佔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個,而孫權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還在劉備手中。顯然,劉備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益者,但他的胃口卻遠遠沒有滿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為由,從孫權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孫權居然接受了,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劉備告借南郡的請求,還“進妹固好”,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併奉上。劉備的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慈善家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敗北,但依然對東吳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赤壁戰後不到三個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圖再下江南。因此,孫權還必須藉助劉備的力量與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罷,都是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目的,為的是讓劉備死心踏地替東吳牽制曹操。這對東吳來說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筆長遠的戰略投資,既然是投資,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收回來。荊州,孫權從來沒想過要將其拱手讓人。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二、裂痕:利益失衡釀禍端

正如孫權將荊州視作自己的地盤一樣,劉備也準備將益州開闢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且不容許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孫權提議一起併力取蜀,劉備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還擺開了架式阻擋吳軍西進。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不聯吳取蜀並不代表不取蜀,劉備是想自己吃獨食。建安十六年,劉備親率主力入川,不久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被抽調增援,荊州只留下了關羽鎮守。孫權聞訊大罵劉備陰險狡詐不講道義:“猾虜乃敢挾詐!”但罵歸罵,還遠遠沒到翻臉的時候,因為曹操即將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於次要矛盾,抵禦曹操的進攻是當時孫權的頭等大事。這一時期孫劉雙方雖然沒有撕破臉,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裂痕,雙方邊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好在雙方主將還表現得相當剋制,矛盾沒有進一步擴大。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建安十九年,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終於迫降了劉璋,成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內,合作伙伴的事業順風順水,擁有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實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數萬人口,幾乎一無所獲,這一切讓孫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兩次征討孫權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便班師回朝,將注意力轉向了隴西諸郡和漢中的張魯。東線壓力驟減,讓孫權得以騰出精力把目光轉向西線,迫不及待地將荊州問題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來,劉備拿著東吳的本錢做買賣掙了大錢,是時候連本帶利地還回來了。孫權決定收回南郡,而且順捎著要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作利息一併要回來。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則迴應稱等打下了涼州,整個荊州都一併交給東吳。明眼人一看便知劉備是在耍無賴,此時連漢中都還沒有著落,更何況千里之外的涼州?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劉備父子也沒拿下涼州一寸土地,劉備這種說辭無異於指山賣柴。但孫權並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劉備是在“虛辭引歲”,找藉口拖延時間,於是便配備了長沙、零陵、桂陽的領導班子,前去強行接收三郡,卻被關羽驅逐了回來。笑話,已經到了碗裡的肥肉,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夾出去的?至此,孫劉聯盟的裂痕驟然擴大,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三、激變:反目成仇動干戈

易中天先生評價孫權喜好“見風使舵”,在我看來可以理解為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此時曹操遠征隴西、漢中,對孫權採取守勢;劉備主力遠在西川,荊州關羽受到樊城曹仁的牽制,南部四郡的守備力量薄弱,就給孫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的背信棄義,也給了孫權一個興兵的絕佳理由,藉此既能名正言順的拿到荊州,又能將破壞聯盟的大帽子扣在對方頭上,實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師出有名,機會難得,孫權果斷地出手了。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呂蒙一路進展出奇地順利,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零陵也在呂蒙的誘騙下開關獻城,東吳未費一槍一彈、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三郡之地。遠在益州的劉備得知孫權在自己的後院放火,率領五萬大軍回師荊州,同時命令關羽率三萬人向益陽進發,要和孫權一較高下。一時間,洞庭湖南岸的益陽大軍雲集,劉備調動了八萬餘人,孫權兵力也不低於五萬,雙方十幾萬軍隊厲兵秣馬,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雙方並沒有馬上開戰,反而又打起了口水仗,關羽和魯肅兩個前線指揮官進行了一場高級別的會談。這場會談被《三國演義》描繪成魯肅大擺鴻門宴,關雲長單刀赴會,實際上會談是在兩軍陣前百步之遙的地方舉行的,單刀赴會的不只是關羽,還有魯肅。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會談的內容自然還是各唱各的調,各講各的理,關羽強調己方在赤壁之戰時也出了力,佔有荊州之地天經地義,東吳此次興兵犯境實屬無理,魯肅則指責劉備賴地不還很是忘恩負義。儘管雙方分歧嚴重,但是可以看得出雙方還是希望能夠避免流血衝突,儘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荊州問題。最終誰也沒能說服誰,談判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以不歡而散而告終,一場血戰似乎不可避免。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四、破局:煙消雲散一瞬間

正當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曹操的一個舉動將劉備和孫權從戰爭泥潭的邊緣拉了回來。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攻破陽平關,拿下了漢中之地,益州門戶洞開。這個變化讓人心甫定的益州再次變得惶惶不安,“蜀中一日數十驚”。同樣緊張的還有遠在荊州前線的劉備,如果曹操乘勝南下,益州則會危如累卵,界時不光荊州奪不回來,還會陷入曹操和孫權兩面夾擊,辛辛苦苦奮鬥的成果將會付之東流。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向孫權求和。談判的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定了地盤: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劉備,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歸孫權。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劉備在局勢危急的情況下不得已割地求和不難理解,孫權在佔據了三郡的情況下又退還零陵就令人費解了。我認為孫權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第一,劉備兵力雄厚,有八萬之眾,孫權並沒有戰勝對方的十足把握。且劉備已成困獸之勢,如不答應其求和條件,很可能使劉備孤注一擲拼命死搏,先在益陽一決雌雄再揮師西進。即使孫權能夠擊敗劉備,自身也會損失慘重,如果被劉備擊敗,剛剛得到的三郡之地有可能再次丟失。和劉備正面鋼槍,顯然不符合眼下的利益。

第二,孫劉之間的荊州之爭,說到底是聯盟內部的矛盾,屬於次要矛盾,外敵曹操的刺刀抵到了盟友劉備的鼻子上,屬於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面前,次要矛盾必須做出讓步,如果讓曹操乘機攻佔了益州,損失的是整個聯盟的利益。脣亡則齒寒,劉備被滅了,孫權將會獨木難支。

第三,答應劉備的求和條件,退還一個零陵郡而無爭議地拿到長沙、桂陽兩郡,對孫權來說算得上獲益匪淺。以一郡之地換取劉備回川牽制曹操,自己可以騰出手來到曹操地盤上再撈一筆。事實上,孫權在達成協議之後,立即就帶了十萬大軍直撲合肥,可見孫權是個精打細算的高手。

三國最無奈一戰,劉備關羽率8萬大軍復仇,卻割地求和不戰而退

五、結語

劉備和孫權都對荊州志在必得,這個根本的利益衝突註定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湘水劃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而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矛盾仍然在暗中發展累積,在下一個合適的節點,將迸發出驚人的能量。建安二十四年,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孫權再一次將刀子捅向了盟友的後背,最終吞併了整個荊州,而第一次荊州之爭,只算得上一場預演。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名言,也是古往今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用在吳、蜀之間的關係上最為貼切不過。同盟關係永遠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礎之上,當曹操壓迫到了孫劉的生存空間時,他們會暫時放棄利益得失,擰成一股繩迎擊共同的敵人。外部壓力一旦緩解,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立即凸顯,爭權奪利不惜兵戎相見。同理,當再次遇到外部威脅時,二者又能化干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

參考資料:《三國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