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作為漢室中興的最後希望登場的,中山靖王之後,仁德的好評如潮。這在三國後期來說沒什麼問題,可放眼東漢末年的話,光武帝之子東海恭王之後的劉虞無疑更加合適。無論從出身正統、仁義之名、起點高低,都比劉備更適合做東漢最後的希望。可惜,劉虞的人品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一樣——太好了。好到什麼程度?好到自己當了多年州牧,卻被部下殺害。更神奇的是,劉虞都死了,異族百姓還嚷嚷著為他報仇。

人們都說“亂世出英雄”,可諸侯劉虞卻是在和平年代,一步步靠政績走到州牧之位的。不同於劉備捕風捉影的中山靖王之後,劉虞的宗親身份是完全可靠的,人家祖父當過九卿,父親做過太守。到了劉虞更是直接混到了刺史,後來還成為了管理劉氏宗族的宗正。

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劉虞在黃巾之亂前,治理幽州時,寬厚安民。由於幽州貧窮,且多受異族侵擾。劉虞很大膽地採取和異族“互市”的做法,就是雙方公平交易,互通有無。利用交易換取大漢缺少的良馬、耕牛,以及肉類;同時將部分棉麻製品、穀類、陶器交換給異族,使他們可以安然度過寒冬。劉虞的舉措,不僅在漢民中得到一致好評,鮮卑、烏桓這些異族都很尊敬他。

後來劉虞被調到了中央擔任宗正,燕地百姓都很不捨。直到幽州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叛亂,朝廷才把威望很高的劉虞派回幽州。原本聲勢浩蕩的張純、張舉,不僅聚集了十來萬叛軍,而且還有烏桓人做外援,勢不可當。可劉虞到任後恩威並施,下令寬恕叛軍部眾和烏桓部落。這些人都很相信劉虞的人品,紛紛倒戈,聲勢浩大的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這次幽州事件之後,劉虞無論聲望、地位都達到了極致。再任幽州長官,不過這次是幽州牧了,而且成為了大漢的太尉。漢靈帝這麼一個“賣官老手”,為了拉攏聲望極高的劉虞,都忍著心痛免除了三公“官費”,可見劉虞此時在北地聲望之盛。

可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聽從袁紹建議,引邊軍入城剿滅“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董卓進京後,因為何進已死,漢庭就這麼被一個西涼軍閥把持了。由於董卓殘暴不仁,再加上“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天下群起而攻之,漢室衰微。

在這一時機,劉虞有一次絕佳的中興漢室的機會,可惜他自己沒有把握。當時河北作為和中原一樣,舉足輕重的關東地區,是反董的主要力量。可董卓握有漢庭,為了尋找可以對抗的名望。當時的渤海太守袁紹和冀州刺史韓馥,召集了山東主要勢力首腦,要推薦劉虞為帝。

其實,我們今天怎麼看劉虞都是最合適的人選:光武皇帝血脈、三公地位、掌握實權的幽州牧。可以說只要劉虞有一定的才幹和魄力,只要即位,董卓野蠻控制的漢庭就不再會被山東百姓認可。

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而此時的冀州牧韓馥、徐州刺史陶謙、北海太守孔融,這些人都還是無條件支持漢室的。甚至曹操、孫堅、袁紹、鮑信、王匡等等,這些晚一代的潛力股們,也還對成為大漢中興的“從龍之臣”有非常大的幻想的。只要劉虞點頭,以幽州為根基,招募一支強軍。有陶謙、孔融、韓馥這些人鼎力支持,重用曹操、孫堅這些年輕才俊,大漢中興希望很大。至少以劉虞的賢明和政治才幹,很容易受到認可的,他需要的只是強硬的態度和一定的威嚴。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可此時的漢朝威望,遠沒到那個地步。這從之後很久,曹操還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可以看出。畢竟漢朝比起秦朝,統治時期要久太多,兩漢四百年的經營可不是白說的。之前雖然有漢靈帝等幾代折騰,可還不至於無藥可救。

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董卓進京,更是小概率事件,這個西涼軍痞是不可能完全控制漢庭的。劉虞如果有些劉備的梟雄之氣,接下帝位,使山東聯軍有個“主心骨”,董卓是不可能抵擋地住的。之後就有兩種選擇了:一、血腥手段,取締舊主;二、仿效周公,還政幼帝。

可如果劉虞選擇第一種,會使漢室喪失威望,造成天下大亂。他只能選第二種,幼帝是不可能留下一個曾經稱帝的“周公”的,所以劉虞必死無疑。這恐怕就是劉虞不接受稱帝建議的原因,他接受了會處於兩難境地。

不過劉虞也沒想到,自己拒絕之後,大漢竟然真的分崩離析了。董卓一把火焚燬了,象徵東漢政權的洛陽王城,大漢自此威望喪失大半,諸侯爭霸拉開序幕。

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身為幽州牧的劉虞,多年掌控軍政大權,竟然鬥不過自己的部將北平太守公孫瓚。在一次劉虞主動發起的進攻中,組織了數萬兵馬的他,盡然下令:保護百姓財產,不得放火擾民。

由於劉虞軍士束手束腳,使得原本驚慌失措的公孫瓚有了可乘之機。公孫瓚帶領幾百親衛和幾千部眾,竟然殺得劉虞幾萬大軍丟盔棄甲。劉虞在做了一段時間傀儡後,被公孫瓚殘忍殺害,結束了太過仁慈的一生。

這個人才是三國最正統的諸侯,不是劉備,卻是大漢最後的希望

可劉虞死後,許多幽州百姓感念他的仁政,紛紛落淚哀悼。甚至,塞外的鮮卑人、烏桓人,都為劉虞復仇。這其中固然有仇恨公孫瓚的因素,可沒有對劉虞的敬重,塞外異族也不可能接納劉和、鮮于輔等劉虞舊部。

“漢室衰頹,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隱士田疇給與了劉虞很高的評價,肯定了他對漢室的絕對忠誠。可是過於懷柔的手段,不僅使劉虞喪失了挽救大漢的最後良機,也使自己喪命在了那個“吃人”的時代。之後雖有宗親劉備,意圖中興漢室。但先不論血緣親疏,起點就太低了,當劉備有了立足之地時,天下大半已入曹操之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留下的是時代的遺憾。

參考資料:

《三國志》、《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本文系頭條號據實論史原創首發,歡迎關注,瞭解更多歷史趣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