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胡同》開播人氣飆升 好的京味劇能超越地域

《芝麻胡同》開播人氣飆升 好的京味劇能超越地域

真實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狀態,充分體現北京人的氣質特徵,以及真誠的創作態度,這是劉家成京味系列劇成功最大的原因。

由劉家成導演的京味年代大戲《芝麻胡同》正在熱播,開播首日便登收視榜首。從《傻春》開始,劉家成歷經了9年的京味創作路程,走得極為艱難,質疑聲不斷。拍好北京劇不容易,而劉家成拍的《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口碑收視雙高,開播一週多的《芝麻胡同》也被打出7.8的高分,但他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反倒是心存忐忑,如今滿腦子想的是“下一部京味劇我還拍不拍?怎麼拍?”

《芝麻胡同》選擇以醬菜園為切入點,也飽含著創作者們的真誠用意,劉家成解讀說:“制醬有著特別的意義,除了展現北京的飲食文化,還寓意著一種人生狀態,所有的人生經歷都跟制醬的過程一樣,要經過歷練、浸透,才能散發出芳香。”

《芝麻胡同》開播人氣飆升 好的京味劇能超越地域

何冰劉蓓都是第一人選

《芝麻胡同》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醬菜鋪為背景,圍繞老闆嚴振聲、妻子林翠卿及一心為父親治病的牧春花展開,講述了三人之間的情感,以及嚴振聲一家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背景下的遭遇和生活日常。劇中男主角嚴振聲的扮演者何冰之前在《情滿四合院》中飾演了一個典型的北京“衚衕串子”,這次搖身一變成為前店後廠的資本家。

嚴振聲是典型的商人,他誠實守信,品質經營,有思想,有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有底線。“這是一個真正的北京人,骨子裡透著老北京人的局氣、講究和仗義。他也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隱忍,圓滑,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做魚死網破的事兒。還有北京人語言特有的幽默和自嘲,碰到事兒自嘲一下就過去了。”

劇中,何冰把這個極為立體的人物形象演繹得非常到位。《芝麻胡同》是劉家成與何冰繼《情滿四合院》之後的第二次合作,之所以繼續用何冰,是因為在劉家成心中,何冰是“京味兒擔當”的不二人選。劉家成對何冰的定位是“演員”而非“明星”:“我與何冰聊過,我說他‘永遠也成不了流量明星,流量明星是花精力去立人設。’而演員不是明星,是兩條道上跑的車。何冰做得更多的是琢磨演技、琢磨人物、琢磨劇本,所以他只能當演員。”

做了近二十年導演,劉家成選角色習慣先定位:是大青衣還是花旦,先設定好了角色定位,再把演員往裡“對”,“對準了”就合適了。“把握每個人物的定位準確,再加上濃郁的地方特色,這部戲就有了生命。”

當初劉家成拿到《芝麻胡同》的劇本,第一眼看到劇中的大太太林翠卿就想到應該是劉蓓來演。於是他就給已經久別熒屏的劉蓓打了電話,果然,劉蓓也覺得這是一個“多年遇不到的好項目”。

在劉家成看來,劉蓓就是典型北京大妞的氣質。雖然劇中的林翠卿已經過了大妞兒的年齡當起了太太,但是她身上一定是有著那種出身大家的氣質。“劉蓓身上就有這種氣質,她的說話、舉止行為也是那種‘不走心’、‘想幹嗎幹嗎’的豪爽,包括她以前作品中塑造的角色,就連她生活中都是這樣。”

還有一點讓劉家成覺得“林翠卿”非劉蓓莫屬的原因,就是劉蓓身上那種能“鎮得住”的氣場。“她是一家之主,嚴振聲的很多事兒也都得需要太太點頭,他才能去做,還需要太太出主意指點迷津。包括第一集裡嚴振聲外出進貨,林翠卿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陪嫁——‘漢陽造’步槍讓丈夫防身,都能體現出這位大太太的性格。”

骨子裡的老北京情懷

拍了這麼多京味劇,劉家成坦言,“我自己在北京出生、成長、工作、娶妻生子,對這塊土地當然有著特殊的感情,也是創作的原動力。北京的故事,就是北京的人、事、味兒,除了飲食文化,還有這麼多年生活在北京,骨頭裡浸出來的那種狀態,局氣、大氣、仗義,這個一定要準。”

劉家成用人們既有印象中北京人“比較懶”的特點舉例,他解釋道,這其實也是知足常樂狀態的一個體現,北京人分得開週六週日,想得開如何去生活。平日裡,劉家成也常去明城牆遺址公園散步,“我經常拿一臺相機跑到上面,一待多半天,沒完沒了地拍,那實際上就是感悟和體驗,一種北京文化的味道。”

劉家成認為,之前幾部京味劇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基本都在《芝麻胡同》中得以補償,《芝麻胡同》和以往的京味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京味文化的展現上也下足了功夫,著重從老北京人的坐臥出行和飲食文化等生活細節,體現更加寬泛、極致的京味,北京的語言、北京的飲食都在劇中得以充分展現。《芝麻胡同》的開篇,劉家成還特別還原出老北京天橋雜耍盛況,一場戲就把北京民間藝人都找到了劇組,撂跤的、耍中幡的、唱雙簧的……雖然畫面裡就是幾個鏡頭,但劇組邀請到不少老手藝人出演,其中還不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哪怕就是一場戲,我都讓它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迅速進入我們的規定情境中。”

置景道具都做到極致

劉家成特別提到了《芝麻胡同》在美感上對傳統京味劇的提升。劉家成發現,過去大家提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一般都會想到“龍鬚溝”、“駱駝祥子”,很多人對於“北京味”的印象都是外形上不太講究,甚至很土氣。而在劉家成印象裡,他小時候身邊有很多非常講究的北京人,“他們是真講究,哪怕沒錢的人都要有一兩身好衣服,真正是有裡有面。”

在籌拍《芝麻胡同》的時候,劉家成還找到了很多老照片,這些真實影像的記錄也完全推翻了北方人“土氣”的印象,而且“時髦”程度在當時絕對不亞於十里洋場的上海。“所以我們這次一定要拍得講究,還原當時真實的樣子:髮型裝束,女性穿的各式各樣的服飾。包括老北京的男士,他們腳踩的是內聯升,頭戴的是盛錫福,衣服的料子都是瑞蚨祥的綢緞。看著隨意舒適,但是絕對講究,品質很高。”

除了服裝,《芝麻胡同》在佈景上動用了近千名工人,搭起了一個傳統四合院,一條北京胡同加一個醬菜園子。劉家成回憶,當時的《情滿四合院》攝影棚大概兩千平方米,這次《芝麻胡同》則達到了15000多平方米。為搭建這個衚衕建築群,劉家成數次和美術搭景團隊開會溝通,每個房屋、窗子、門、樹木、盆栽的位置,都是精心根據劇本佈置的。“這不是簡單的搭間院子就完事兒了,四合院是個講究的建築,比如老百姓四合院的院門永遠在東南角,它的廚房、門房、茅房在哪兒,都是有規矩的。還要和劇本的結構結合起來,精打細算。”

京味劇的市場在不斷拓寬

再度涉足京味劇,劉家成坦言,“創作同類題材是有侷限性的,這就像跳高,每一次起跳都會超越一個新的高度,但總有一個高度是你過不去的,難道非得把杆碰下來再收手嗎?我在思考中掙扎。北京劇確實比較難,因為自己身在其中,後邊的每一部劇都要想辦法超越前一部劇,下一部戲哪怕打平手都算失敗。”

其實接拍《芝麻胡同》之前,劉家成就已經決定不再拍京味劇了。“當時《情滿四合院》剛播完,新麗傳媒的曹總就拿著編劇劉雁的劇本,找我再拍京味劇。我當時心裡已經決定不再拍京味劇,但看完劇本後,決定再拍一部。”

如今《芝麻胡同》播出了,找上門的京味題材劇本依然不少,但劉家成導演認為,到現在沒一個能超過《芝麻胡同》,但“藝無止境,京味文化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有新的創意、新的藝術表達,我就有創作的衝動”。

多年以來,京味劇地域侷限的問題廣受爭議,比如南方觀眾對京味題材的接受程度就說法不一。劉家成近年來也一直在思考京味劇受眾的問題,“這些年我也一直有這樣的困惑,尤其是拍《情滿四合院》,那時候大家都在拍IP劇,對京味劇的質疑聲最大,比如‘京味劇還會有市場嗎?’‘京味劇過不了江’的聲音比比皆是。甚至有人勸我把‘四合院’改成‘筒子樓’。我說那樣我還不如不拍,不是那麼回事。我相信好的作品不會被地方特色限制住。”

正如劉導所言,這兩年幾部熱播的京味劇都收穫了亮眼的收視成績,口碑也是好評如潮,即使還在播出的《芝麻胡同》,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一南一北兩座一線城市播出以來,也一直穩居收視榜前列,這也說明京味劇的市場在不斷地拓寬。

在劉家成看來,“京味兒”最成功的範例是北京人藝。正是因為人藝濃郁的北京特色,話劇《茶館》在南方城市也能場場爆滿,還能走出國門,究其根本觀眾還是要看真正的情感表達,共通的情感沒有界限。“對於京味劇的觀眾年齡段,我們有過統計,比如《情滿四合院》的粉絲裡就有很多90後和00後,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他們也能感受到劇中美好的情感。喜歡的自然就會喜歡,還是要堅持自己的特點。” (本報記者 邱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