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生書寫退伍風采——記“一等功”退伍軍人劉發運'

"

今年63歲的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退伍軍人劉發運,1976年入伍,先後擔任過副班長、班長,3次獲得連隊嘉獎,被評為“學雷鋒標兵”,1978年入黨,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因為戰功卓著,被部隊政治部授予“一等功”, 1981年退伍。

退伍38年來,他秉承初心、堅忍不拔,雖然命運多舛,但他從未向當地政府、民政部門提過任何要求,總是像“老牛”一樣,默默耕耘,退伍不褪色,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和一名軍人的英雄氣魄。

功成身退守初心

1981年元月,劉發運從部隊退伍,作為“功臣”的他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回到六安老家踏踏實實地做起了農民,從不提及自己參戰立功的事。

家鄉西河口鄉屬於山區,土地貧瘠,再加上年年夏天的暴雨洪災,家裡收入十分微薄,為了生存,他開始在家鄉的米廠打工,做小工的收入非常非常低,每天只有1.5元。可是他不嫌髒、不嫌累,每天起早貪黑,總是盡心竭力地勞動,大家都稱他為“老牛”。即使再累再苦,他也從無一句怨言,反而十分知足,他常說,“只有上過戰場的人才知道一份平凡生活的珍貴!”

1986年,所在鄉人民政府相關領導才發現他這位“殺敵英雄”,就把他安排到原六安縣糧食局獨山糧油管理站石婆店米廠工作。他懷著對組織的無比感恩走上工作崗位,勁頭更大了,在單位裡,什麼事他都搶著幹,再大的困難他都拼命扛。米廠上新機械,他晚上睡在廠裡鑽研加工技術,不到3個月時間就能熟練掌握大米加工流程的他,得到了全廠領導、職工的欽佩。為了學會維修,能給廠裡節約開支,他硬是憑著小學二三年級的那點底子鑽研機械設備原理,為了一項技術,往往會苦思冥想地忘了吃飯睡覺,像著魔一般。憑著軍人永不服輸的精神,半年內他就能維修所有機械,後來他竟然成為了聞名全鄉的“技術骨幹”。他積極參與糧油深加工技術研發,還多次協助兄弟單位開發新產品和提升糧油產品質量,為地方糧油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對逆境不服輸

命運總是這般難以捉摸,進入21世紀的劉發運再次迎來命運的挑戰——一是遭遇下崗,二是兒子得重病,三是自己得病。

隨著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2001年12月,六安市裕安區國有糧食企業實行全員下崗,劉發運一下子“夫妻”二人都從糧站下崗,全失業了。45歲的他上有老、下有小,特別是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在上大學、一個在上高中,經濟壓力可想而知。面對生活上的巨大困難,他依然沒有向組織張嘴伸手,有時妻子半夜裡哭醒央求他求求組織、找找戰友,可他總是堅定地咬著牙說,“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為了維持家庭和子女上學的開支,他遠赴江蘇、東北幹過建築工、在家鄉辦過加工廠、在六安開過小排檔、在糧食私人企業當過技術工……歷經坎坷,可他從不說一句慫話,憑著軍人特有的堅強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硬是穩穩地“托住”了這個家。

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大兒子在大學三年級時,得了“白血病”,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他一邊用戰爭的故事激勵兒子與病魔作戰,一邊四處向親友借錢給孩子治病。“一夜白髮”的他像一名“勇士”一樣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永不屈服,彰顯了一名軍人的鋼鐵本色。萬幸的是,他的孩子轉危為安,最後奇蹟般地痊癒了,畢業後,現在成為一名政府工作人員,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17年,本該安享晚年的劉發運,卻再遇打擊——突發腦梗,病情嚴重到連自己的家人都已經不認得了,可神奇的是,他仍記得當年打仗的事、記得戰友的名字。好在治療及時,恢復的也很好,現在除了有時表達意思不是很準確外,沒有留下什麼後遺症,這也與他的“軍人”毅力和體質有關。

可以這麼說,在他的一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他也不會向組織提任何要求,這就是一名退伍老兵的品行和氣魄!

一心向黨氣如虹

1956年3月,春暖還寒,六安市裕安區西河口鄉西河口村(原屬獨山區西河口公社)的一戶劉姓農戶生下一對雙胞胎男孩,其中較小的那個便是劉發運。雙胞胎的誕生本是喜事一件,但對這個貧窮的農家來說,無疑也是沉重的負擔。從記事起,劉發運就跟著家人在田間地頭,看著長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父輩們面對生活的堅定、隱忍深深印刻在劉發運幼小的心靈。再長大些,他就已經成了家裡的生產小能手,給生產隊割草放牛、犁田打耙、收稻插秧,十五六的年紀已經開始“掙工分”了。

因為家境困難,劉發運沒有念過太多的書,勉強上到初中便已輟學,但短暫的學習生涯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在學校他除了學會了讀書認字,更懵懂地瞭解了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民族”、什麼是“中國共產黨”,記住了董存瑞、黃繼光……這一串串閃光的名字,自那時起“當解放軍”的志向便在他的心中萌了芽。後來,聽家裡老人們閒聊時,劉發運知道,原來自己的爺爺在解放戰爭中支援前線為敵人所害被評為烈士,自己也是烈士的後代,這就更讓他堅定了從軍報國之志。1976年,20歲的他終於如願以償,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來到軍營,來到夢想的地方,劉發運全身充滿了幹勁,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訓練場、比武場中,在連隊多次獲得嘉獎。榮譽固然可喜,但劉發運的心中始終覺得,當兵就要上戰場,殺敵報國才是軍人最大的榮耀。不久,夢想再次照進現實。1979初,劉發運所在部隊被調往前線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他懷著中國軍人的血性和鬥志奔赴戰場。2月28日,友誼關附近越南境內某無名高地爭奪戰,所在連隊組織數次衝鋒未果,此時,劉發運主動請纓帶領本班戰士英勇突擊,順利拿下高地。但馬上又被敵軍反包圍,危急時刻,劉發運冷靜指揮戰友集中火力、死命堅守,打退敵人多次反撲,鞏固了陣地,為部隊打開戰局。3月2日晚,劉發運所在連隊與敵遭遇,作為衝鋒槍手的劉發運再次衝在最前面,成功突破敵人防線。3月3日,劉發運在戰鬥中負傷被送回後方醫治。因作戰英勇,戰後劉發運被部隊政治部授予“一等功”,立功證書和獎章證書上的描述是這樣的:“該同志在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中,勇敢戰鬥、機智靈活、指揮果斷、團結協助,深入敵陣打死打傷敵人18名,並和本班戰友繳獲高機一挺,冒著生命危險搶救戰友三名”“戰績突出,榮立一等功一次”。

退伍之後,他不忘初心,在任何崗位、任何地方都不曾忘記自己是一名軍人、是一名共產黨員。被稱作“老牛”的劉發運在哪都像“火”一樣充滿激情,幹事捨得身子,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樂於幫助同事和鄰居,總是為他人著想,大家都稱他是一位好人。

現在的劉發運,住在六安市區,一頭花白的短髮,身材微胖,一眼看去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老人,實在讓人無法將眼前的他和戰場上衝鋒陷陣的“英雄”聯繫到一起。他謙遜、低調,成為一名城市文明創建的“熱心人”。小區裡只要有垃圾,他都會把它撿起來,送進垃圾桶裡;路邊的共享單車倒了,他就會一輛輛地扶起來排好;小區裡面只要誰家有困難他都會主動伸出援手,被小區居民稱為“暖心老人”。

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共產黨好呀!什麼社會能跟現在相比,我們不能忘本呀!” (楊 永 陶 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