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已經忘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期待這部電影了,大概是去年的戛納(因為影片原本是要去戛納的)?

甚至更早(剛開始準備拍攝的時候)???

起碼,在進入威尼斯,一直到今年年初的奧斯卡,這部電影,一直是全球的熱門影片,更是無數影迷渴望上映的一部佳作。

是的,就是《羅馬》。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獲了無數電影大獎,拿到了不知多少個年度十佳的《羅馬》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在期待了這麼久之後,這部影片終於正式上映了。雖然,很多朋友之前可能已經通過其他途徑看夠這部影片了。但是,我們還是如此期待影片可以登上大銀幕,讓我們在大銀幕去與那些美麗的影像重逢。

這是大銀幕的魅力,也是影片本身的魅力。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不得不說,這部影片真的很美,雖然,很反感每一幀畫面都是油畫這種說法,但是,看過《羅馬》的劇照,你會堅信,真的每一張劇照都適合用作手機屏保或是電腦桌面。

因為,真的很美。

當然,這只是愛上這部影片的第一步。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這部135分鐘的影片,有多層的內容和多層的視角可供讀解。影片用富有詩意的編排讓觀眾意猶未盡:看上去,這部電影是關於女傭可莉奧的,但細細想,女主人索菲亞其實也是女主,她的命運和精神歷程,和可莉奧之間形成了一種共振。

而從題材上來說,這部電影又充滿了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政治史和鮮明的意識形態因素,但回味起來,這部電影又是私人的,情感豐沛。

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歸根到底是關於愛的,就像片尾出現的宗教箴言ShantihShantih Shantih,也是關於“愛的和諧與博大”。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導演阿方索·卡隆在影片中融入了許多私人的回憶。於是,這部電影幾乎可以看做是他的自傳,是以影片的方式,對自己生活的一次回望。而女傭可利奧,也是他在片尾致敬的Libo。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也許電影中涉及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政治運動等,會對觀眾理解這部佳作造成一定的障礙——無法體會導演對墨西哥現代政治的種種反思,但即便將這部電影當作家庭片來看,也能感受到真摯動人的感情。

涉及導演私人回憶的自傳體電影,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是否真誠。

回想起費里尼的《阿瑪柯德》或《八部半》、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多納託雷的《天堂電影院》等等,莫不以真取勝。

而在觀看《羅馬》的過程中,常常想起這些經典作品的影子,但《羅馬》又不是純然的回憶自傳——導演卡隆在處理記憶的過程中,精心編排了許多藝術性的元素。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比如片中曾出現過的:飛機、狗與狗屎、汽車與門洞、懷孕與死胎、森林大火、十字架,以及海浪。這些意象都不僅是表面那麼簡單,它們有著明確的指向,很明顯,這些並不是記憶中的某個閃現,而是導演匠心湧動,有意設計出來的。

導演對記憶的剪裁無法避免人工虛構的痕跡,但正是這種加工,讓這部電影的內涵變得更加深厚,依舊無愧於“真誠”二字。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區別於其他典型的自傳電影,《羅馬》中關於家庭的刻畫都是細碎的,但細碎中又有許多伏筆關聯,需要觀眾細細發現,電影沒有太多喜劇的元素,更多的是一種深沉悠遠的意蘊,並且還有著鮮明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這部電影是精心加工過的自傳,是導演卡隆藉助童年回憶的殼,來對墨西哥社會史做一次私人的反思。

電影中大量設計精巧的橫移運境,是導演的回憶視角,也是導演帶領觀眾領略他回憶的旁觀視角。

電影想表達的兩個層面,社會與家庭,對觀眾來說是割裂的(至少在電影中,社會政治並沒有直接影響到這個家庭,除了可莉奧與費爾明的愛情悲劇,但這段愛情更多的是個人的抉擇,與當時的政治運動並沒有直接關聯),所以會讓一些觀眾有些困惑:說歷史,旁觀的視角是含混的,說家庭,又是含蓄委婉的(男主人到底為何離開家庭,夫妻之間到底有什麼矛盾,並沒有清楚交代)。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觀眾可能對其中的社會政治史並不感興趣,或者說不能順利地接收到導演傳達的信息(電影中對這些大事件的表現,採用的是旁觀的視角,並沒有直接介紹),更加專注於可莉奧和索菲亞兩個女主角的個人遭遇。

——這部電影的妙處就在於此:表面上看,社會現實和私人記憶是分開的,但經過導演的加工,我們在含蓄而豐富的細節中,又可以感受到兩者的緊密聯繫。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比如在鄉下莊園過聖誕節的情節,是電影中意識形態最明顯的部分,富人與窮人的格格不入,土地矛盾,森林大火的暗示,許多狗頭的標本(暗喻了傭人的身份),緊接著,便是令人驚心動魄的一段戲:可莉奧流產。

可莉奧的流產直接與社會運動發生了關係,可莉奧在傢俱店目睹了政府僱傭的“武術團體”對學生的殘酷鎮壓與殺戮,然後再次遇到了情人費爾明——用手槍指著她,在這個時刻,她羊水破了,混亂中來到醫院,生下了一個死胎。這段情節的寓意非常明確:革命的流產,希望的破滅。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這個故事似乎不應該被歸類到“大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一類,而是小人物的命運與大時代洪流的若即若離的狀態——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反而是比較真實的,就好比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長大的人回憶童年,總有一些超出時代的快樂與悲傷。

從這一方面來說,卡隆這部電影頗有些反傳統,沒有我們期待中的社會與家庭激烈衝突的情節——比如父母參與到運動中,受到逮捕或者被殺等等常見的橋段,也是時代-家庭主題電影中常用的設定。

如此看來,這部電影大體上依然是忠於回憶的,不允許那樣充滿戲劇性衝突的虛構出現。相比對社會政治史的反思,卡隆更加專注於探討“愛”。《羅馬》觸碰到了“愛”的本質,便是忘我與博大。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可莉奧是個幾乎完美的女傭,盡職盡責,溫柔包容,是家中孩子的天使——也許女傭的身份,讓很多影迷的理解,會不由自主地往意識形態上面去靠攏:女傭在這個家庭是卑微的存在,如那條叫博拉斯的狗,再加上莊園聖誕節情節中主人階層與傭人階層宴會的對比,這種意味越發明顯了。並不覺得這一意識形態的主題是導演的重點,他的重點是遠超這些的人類之“愛”。

可莉奧最後完全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參與家庭會議,營救被海浪捲走的孩子,成為女主人索菲亞最忠誠的朋友(此時,兩個女人不同的愛情悲劇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傷心然後自強的同盟),很明白地傳達了導演的理解:愛是超越意識形態的,是博大的,要擁有這種愛的能力,便需要在心靈上達到真正的忘我境界。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所以在費爾明參加的武術團訓練中,那個大力士做出了瑜伽樹式的平衡動作後,在場的學院和觀眾紛紛效仿,只有可莉奧能夠輕鬆地完成,顯然,她沒有經受過這類訓練,但她可以天然地達到“忘我境界”,她生來便會愛人,她生來就是傳遞愛的。

即便她貧窮,並不美麗,即便她的家庭也遭受著苦難(母親家的土地被政府強佔),但我們在電影中沒有一次看到她的抱怨,便是找到負心漢費爾明時,也沒有發生衝突,反而是費爾明用暴力威脅讓她離開。

在可莉奧身上,我們依稀間看到了《大路》中傑索米娜的影子,快樂是快樂,悲傷是悲傷,永遠都是純粹的、奉獻的、充滿愛意的,閃耀著“聖女”的光輝。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對這種女性形象的頌揚,也許會讓一些女性主義者感到憤慨,但人性的偉大常常是超乎意識形態的,愛,並不是置換,更不是階級差異帶來的壓迫——當然,像某些國產影視劇那樣無原則地去歌頌母性之愛,那確實是卑鄙下作的,還是要因作品而異,《羅馬》的境界,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說導演卡隆有著“女性崇拜”情結,並不是空穴來風,《地心引力》中已經表露得很明顯了,《羅馬》中也是滿滿的歌頌。

可能不太合適,但也可以類比一二:這部電影和許鞍華導演的《桃姐》也有共通之處,同樣是關乎一個女傭人,同樣是一個全身心忘我地去愛、去奉獻、去盡忠職守的苦命女人。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如果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階級、貧富的層面,我們並不能完全感受到可莉奧和桃姐的偉大之處,也錯過了導演想傳達的愛(ROMA也好,AMOR也好)的真諦。

作為自傳回憶的家庭片,《羅馬》似乎不太飽滿,作為反映時代風貌的劇情片,《羅馬》又顯得有些蜻蜓點水(同樣高級的拍攝手法,在表現時代這一點,《索爾之子》、《橫風之中》就做到了超高水準),但能將兩者圓融在一起,恰恰是導演卡隆的厲害之處,不僅反傳統,而且還深刻地告訴我們,何為愛。

你們千呼萬喚的那部年度佳片,終於上映了!

最後要特別提及的是,也尤其要感謝的是,《羅馬》同樣由全國藝聯(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本片也是藝聯“雕刻時光”系列推出的第二部電影,這個系列率先推出的《撞死了一隻羊》目前仍在上映中。

而之後也會陸續推出《肉與靈》等重磅佳作,藝聯的“新銳巨浪”系列也即將推出《柔情史》《監護風雲》等新銳影片。此外,藝聯專線放映的大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日前也還在多個城市有場次,影迷可以抓緊機會觀看,而另一部音樂紀錄電影《卡拉斯:為愛而生》藝聯也在籌劃上映中。得益於全藝聯,我們才可以在主流商業大片之外,看到很多小眾藝術片,讓我們的電影生活,有了更多選擇。

而這樣的電影,也更需要喜歡它的人去支持,去幫他們發出聲音。

挺好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