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

《八子》: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

高希希導演的《八子》,與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從表象上看具有高度的相似,都是在漫天連綿不斷的戰火中浴血戰鬥,殘酷的戰爭場面和軍人堅毅的信仰貫穿其中。然而,兩部電影蘊含的精神內核卻有著極大的不同。《血戰鋼鋸嶺》屬於“神啟”電影,那個無所不能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自覺是得到了神奇力量,從而在戰場中無所畏懼,從戰略上講他是被動的,即便他勇往直前在戰場上,那屬於戰術層面。而根據贛南地區“八子參軍”真實故事改編的《八子》,其主題精神則是英雄“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八子的母親不但主動送兒子們參軍,兒子們也有著自由意志,參軍是為了保衛蘇區,是為了解放全中國。八子的生命,來自於母親,來自於中華大地。八子是主動投身於革命洪流,他們是廣大人民支援革命無私奉獻的優秀代表,他們參加的紅軍,創建於1927年,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到五次反圍剿、再到長征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等,這一系列戰爭是無法分割的歷史進程。


《八子》: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


邵兵飾演的楊大牛和劉端端飾演的滿崽,分別是家裡的老大和幼弟,其他的6個兄弟已經犧牲,為人民而戰的信念讓他們繼續戰鬥下去。20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戰爭,本質上就是土地戰爭。幾千年來,土地的分配從來都不公平,土地問題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問題,土地兼併是中國曆代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從蘇區建立以來,紅軍的首要任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土地,這是他們參軍、參加革命的動力所在。軍隊也就是工農的子弟兵,這是《八子》與好萊塢戰爭片本質的不同。楊大牛的無私奉獻、不懼犧牲、捨己為人,代表著子弟兵內部官兵一體,不分彼此,在生活平等之外,更有軍事民主,不追求超級英雄,不張揚個人英雄主義,每個人的發揮容納於集體之內,這便是中國式英雄主義,這才是中國軍隊英雄輩出的肥沃土壤。


《八子》: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


贛南地區的土地是貧瘠的,然而人民群眾和子弟兵的精神空間是飽滿而熱烈的。子弟兵不講究物質享受,不在乎所謂的名利雙收,大家相互之間都是革命同志,他們並非是機器人,雖然說是“特殊材料煉成的”,無非是說他們有愛有恨,恨的是舊社會的不公平,特別是土豪劣紳的剝削、壓迫以及舊軍隊的殘暴同志,而愛的是美好的江山、各自的親人與同階級的情誼,他們對於未來的中國再升起的朝日有著殷切的盼望,為革命而犧牲是人生的驕傲。作為21世紀的觀眾,會去儘可能的回到20世紀的現場。正如英國學者霍布斯鮑姆所說“20世紀是極端世紀”,革命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出現,然而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終燎原的最為盛大的國家,結出最美好果實的,就是新中國。


《八子》:從人民中來,為人民而戰


新中國的建立,有著二十二年的戰火連綿。即便在建國之後,依然需要在朝鮮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可以說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地位,是與國民黨以及帝國主義列強浴血奮戰淬鍊出來的。《八子》就是人民軍隊初創時期令後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瞬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