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錦瑟》:年少不解詩中意

讀《錦瑟》:年少不解詩中意

林黛玉最喜李義山的詩只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他的詩最是晦澀難懂。年少時的我,每當讀到李商隱的《錦瑟》,總是不知其意,只能附庸風雅,感受那種朦朧的境界,不確切的解釋,及那份無法說清的美。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最近心灰意懶,什麼都不想做,滿身心的挫敗感。今天,幾經糾結還是走出了家門去散步,希望能提振一下自己的精神。

街上,紅、黃、綠、紫,燈火璀璨。樹影由明到暗,望去是一團團的黑影,車子飛跑發出唰唰的聲音。

我在這樣的夜色中惘然若失,只剩這眼前的景,不禁悲從中來。

忽然之間,李商隱的《錦瑟》猛地闖進腦海,我在心裡一句句吟誦: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我這時才恍然大悟:那“無端”就失去的“華年”,讓人頓生傷感,這傷感一點一滴剝蝕著詩人的心,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曾經的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曾經的夢想,曾經的愛情,都已破滅;盛年已逝,壯志未酬,只剩淚水和迷惘。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雖難忘,卻已成追憶,都恍如隔世;可悲的還有,當時沉浸在美好中,對一切皆茫然不知,如今幡然醒悟而風光不再。

“人生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該怎樣實現?”這是詩人心底的吶喊!

由此,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那“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不都懂得了!

我知道,文字的表達只是手段。它可以是音符,可以是色彩,可以是數字等等。

理解一首詩不是引經據典做字面解讀,而是在於解讀作者,感受作者,與之感同身受。

李商隱是唐文宗開成三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

詩人作此詩時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

也就是說“求而不得”是李詩的魂。他曾充滿理想,可他熱心的追求竟然都失去!難怪那樣傷感!

可以推知,他是一位有所追求又心思細膩敏感的人吧,才把詩寫得這樣難懂;因此他內心的苦有多少!

不是我對詩歌有什麼新的解讀,而是我真正理解了《錦瑟》的詩意,理解了李義山。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又簡單事啊!

你懂一個人,才懂他的意;你懂自己,才能懂他人;你懂生活,才能懂人生。

對人生的虛空,各人感受不同,不得志的人尤其敏感。

年少不解詩中意,讀懂已是暮年人。

我明知時針在飛轉,卻無力追趕。我正要喘口氣向前趕,卻有再也跑不起來的倦怠感。驀然回首,一切曾經擁有的都失去,都成了奢侈品。

凡是有理想追求的人,誰不傷感呢!這是一種人類美好情感的抒發,它讓我們認識到人生的廣度和深度,而所謂的悲劇崇高美正在於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