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研判貿易爭端前景:世界期待共享中國持續發展機遇

林毅夫 經濟 技術 北京大學 中美關係 歐洲 中國新聞網 2019-05-23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楊程晨 王恩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朗潤格政”論壇22日在北京舉行,多位學者研判中美貿易及中美關係的挑戰和前景。

作為首位發言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開場提到,去年曾談過相關話題,遺憾今年問題仍存在、還可能惡化。他今次講話涉及三個方面:美對華發動貿易爭端根因、中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及中方未來如何應對。

林毅夫研判貿易爭端前景:世界期待共享中國持續發展機遇

資料圖:圖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林毅夫首先表示,美國跟中國買東西因其國內有需求,之所以從中國進口是因為中國產品價格低、質量好;若換作美國國內生產成本將升高,本國百姓將付出高代價。“沒有讀經濟學,都知道這個道理。”

他續指,談國際貿易時要從一個國家與整個世界的貿易順差或逆差來看問題。美國是逆差非常大的國家,主因在於消費太多、儲蓄不足,要解決問題須“從國內看”。美方想用增加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日本的關稅扭轉逆差,實際情形是適得其反。

數據顯示,美國過去一年逆差不減反增。2018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增加12.1%,對中國貿易逆差增加11.7%。林毅夫表示,美方是開始就貿易逆差說事情,後來又訴諸解決貿易不公、強迫技術轉移等問題,但有關指控並沒有具體證據。耶魯大學就有學者認為美國對華301調查是在“潑髒水”。

針對強迫技術轉移,林毅夫以汽車行業為例強調,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通用、福特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中國,將最好的技術帶到中國是自身需要,並非中國強迫。正如哈佛大學前校長、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前部長薩默斯所言,中國技術進步靠自己,並非“舶來”。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是林毅夫在之前採訪中提到的一句古語。當天他也強調,美方的系列舉措旨在遏制中國的發展。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如果中美貿易談判不能達成協議,美方對中方所有出口貨品均加徵25%的關稅,爭端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

綜觀當前各機構研究,林毅夫指,一般的看法認為,25%的關稅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頂多”是0.5個百分點,對美國則是0.3個百分點。但美國每年的經濟增速不到3%,下降0.3個百分點,其增長率就要損失10%。

中國今年設定經濟增長目標是6%-6.5%,他個人推測,“應該是比較靠近6.5%”。即使減少0.5個百分點,中國仍有6%的增長,這在全世界仍是高增長。即使有貿易摩擦,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對世界經濟增速貢獻最大。

保持定力 全面深化改革

“我們跟美國能夠坐下來談,大家取得滿意方案是我們的需求。但如果美國不願意呢?我們絕對不會把中國發展作為代價來滿足美國單方面的需求。”

下一階段中國該如何應對,林毅夫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繼續堅持既定方針,全面深化改革,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對當前世界來講,最重要的是發展。在全世界對經濟發展持較悲觀、迷茫態度之時,中國的開放會給其它國家帶來共同發展、共享發展的機會。

林毅夫還特別指出,很多美國的企業家非常清楚,美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將意味著什麼。相信美國企業家和美國人民也希望來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