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林業 交通 長白山 葡萄溝 同林罔事 2017-05-13

之所以有森林鐵路的原因是因為有可以採伐的森林。

在廣袤的長白山張廣才嶺深處,嘎呀河邊,在上個世紀初還都是沒有開發過的原始森林,之所以沒有得到開發,主要的原因是交通運輸。

那時還是清國,東北是他們的龍脈——後來雖然開放了籬柵,但湧到現在汪清地界的人並不是很多。而且那時過來的關內人和朝鮮人以務農為主,也不具備採伐運輸的條件——

沒有機械的力量,光靠人力和畜力,是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採伐,特別是運輸的,所以直到1930年代初,現在的天橋嶺林業局的轄區幾乎還是一片處女地——

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1927年,距離天橋嶺3.5公里的四方山木材流送現場。

雖然1910年代出現了一些木幫,開始利用嘎牙河流送木材到朝鮮,以“琿春材”的名義轉運到島國的大阪神戶,或者再轉運到膠東半島,但因為沒有機械的輔助,砍伐速度和集材速度遠遠跟不上流送,所以每年的採伐量以千根計算。1910年代,人們的採伐範圍均在大家稱之為“老溝”的地域,也就是草皮溝(今新華林場所屬)、南城子、寒蔥溝、葡萄溝(今葡萄溝林場地域)的位置,經營企業以島國人居多。

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這是21世紀10年代社會主義朝鮮的木材流送工人在進行“趕羊”作業。

木材流送是非常辛苦而且事故率非常高的一種工作,特別是這種人工流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環保和生態保護的重視,在初級階段的中國,這種行業已經銷聲匿跡了——也有人們的心理已經忘了偉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的諄諄教誨的緣由吧!但是,圖們江鴨綠江對岸的國度,似乎不是這樣。

1919年,根據吉林省長公署第28號訓令,汪清縣成立了華林林業公司,負責縣內林場經營和林權管理。是百分百的國有企業,天橋嶺林業局目前的經營範圍也就是曾經的天橋嶺森林鐵路吸引的資源範圍,當然位列其中。

1920年代,木材的需求更盛, 國有企業華林等公司開始在轉角樓一代(今屬天橋嶺鎮)進行伐木並流送北朝鮮的雄基港,產量開始增大,1925年的產量達81650根,101800立方米——那時候的採伐,消耗資源還是比較大的,這一代的採伐維持到三十年代,長時間集中的在小面積林區的採伐的強度可想而知。所以,解放後,轉角樓地區不再有木材生產,而成了大片農田——

70年代,天橋嶺林業局在該地域有大片的農場,僱傭了上百名職工家屬組成了“家屬大隊”在此耕作,她們每天7:30分乘坐掛在森鐵客車尾部的兩輛簡易的,四處漏風的“家屬”篷車,帶著午飯前往農場勞動。下午三點半等客車返程,再用把停靠在轉角樓車站兩節“家屬車”重新掛在森鐵客車的前端,然後帶著疲憊勞作一天的辛苦,登上“家屬車”,席地而坐,等到了天橋嶺站,下車步行回家,再開始勞作晚上的家務——如果客車晚點或者出現點小事故,那麼,那麼,誰給她們的丈夫準備晚餐,誰給她們的孩子縫補衣衫?記得那時夫妻間吵架的真多,是不是因為過於疲憊而無法不忽視心與身的交流所致??

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家屬車就是右面這個樣子,不過長一些,但沒有關上的門而是一個大洞,摳了幾個沒有擋板的窗戶——其實就是15噸平板車上釘了個木板的棚而已!

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有些時候,家屬車出了故障,家屬們就只好乘坐這樣的純露天的平板車(15噸)前往轉角樓——東北的夏天是多雨的——可以想象很多東西——家屬車的大小和板車是一樣一樣的,只不過因為四壁有了依靠,能夠安全些,也能夠乘坐更多的人吧! 真的可以想象,家屬車裡面的擁擠,因為裡面不僅有家屬工,或者還有她們沒有人照看的孩子,還有她們來的豬菜,砍的架條——

現在每天上下班看見中學小學門前堵得幾乎不能通行的汽車群,我總在想那個年代,媽媽坐著“家屬車”去轉角樓種地去了,爸爸出差了——我們這些孩子們,哪怕不到十歲的孩子們,我們早已學會了鼟飯熬菜,那秋日裡的東北大豆角兒,就是我們最可口的佳餚!

1929年,響水河地區,也就是大家說的“新溝”地域,開始有了採伐——但是響水河子地區的水流不大,流放起來就不是很舒服,產量也就不會太大。 1931年9月18日。

1932年3月16日,日軍進駐小三岔口(今天橋嶺)——是一個新開端?開端是個中性詞,不要有太多的遐想——

1934年9月,日本人為了修建牡丹江-圖們鐵路,在天橋嶺北的春陽修建兩條不算長的森林鐵路,為牡圖鐵路準備枕木。1935年3月1日,鐵路建成開始運材。春陽森鐵其實就是在下面圖大家可以看見的春陽鎮通往東昇林場的那臺紅色的公路線——森鐵幾乎都是沿著溪流而上的沿溪線,所以,不會錯!

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1935年7月,牡圖鐵路通車。隨即,春陽森林鐵路拆除,並將鐵軌枕木運往小三岔口,準備修建天橋嶺森林鐵路,同年,在小三岔口車站東設立面積9500平方米據說能放置25萬石木材的貯木場,為森林鐵路的開通做準備——原文如此,估計25萬石是個錯誤。 好了,國鐵修通了,貯木場建成了,枕木軌道拉來了,是不是馬上就開始修建森林鐵路了呢?

嘎呀河邊的那條河2—汪清縣天橋嶺森林鐵路及其他(2,前生)

附圖一幅——看看地理位置。其實我原來也不是很清楚具體的位置關係,只是靠印象——從這張圖可以看出森林鐵路建成前的採伐情況。轉角樓地區在嘎呀河的下游(對比其他地域),河水比較大便於流送,所以木材很快的砍完了,以至於解放後重新進行林區開發作業時,對該地域幾乎沒有進行考慮。 在天橋嶺林業局,從1910年代即開始開發的“老溝”實際上佔林業局的總面積是比較小的,而這個地域承擔了從1910年到1960年代中期長達50年的重點採伐——而且是集中在幾個點(溝系)——我們下篇再說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