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說內蒙古|內蒙古數十年飛播造林 如今沙漠現綠洲

林業 沙拐棗 農業 農資 央視新聞 央視新聞 2017-08-27

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的沙漠地帶,飛機播種、造林種草,聽起來就很難成活。但內蒙古西部地區阿拉善盟,卻硬是用飛播的方法,在沙漠邊緣,造出了367萬畝的防風林帶。來聽聽幾十年從事飛播造林這項事業的魏建民,講述他的故事。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飛播造林室主任魏建民:“我叫魏建民,從事飛播造林工作30年了。阿拉善主要有三大沙漠,第一個,就是巴丹吉林沙漠,還有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乾旱少雨,風大沙多。以前的話每年沙塵暴大概有二三十天,過來感覺就是那種,天馬上就暗下來了,風沙就跟那個海水海浪一樣,特別壯觀。那個沙牆好幾十米高,第一方面是埋壓這個草場,掩埋水井。再一個是沙塵暴頻發,影響我們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過去國際上有一種論斷,就是年降水量低於200毫米的地區不適合飛播。從1984年開始,內蒙古林業局(廳)給咱們阿拉善左旗下達了這個飛播治沙實驗任務。選擇適宜的播區,降水量相對較好的,低矮的和平緩的流沙區。選擇適宜我們本地區生長的樹種:沙拐棗、花棒和白沙蒿,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播種作業。在播種作業結束以後,採用鋼絲圍欄,進行圍封保護。從1984年開始,邊生產邊試驗,最終在1992年,取得了明顯的試驗效果。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飛播了500萬畝,從過去植被蓋度百分之五到十,提高到現在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左右。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是我們飛播植物:花棒,它是2001年播種的,現在已經十幾年了,現在你看已經開花結實了。它的這個根系比較發達,可以對流沙進行固定。現在你看已經到了這個溼沙層的上面了,下面是溼的,距離地面有20多釐米的幹沙子。已經二十幾天沒有下雨了,目前下面沙子含水量還可以。”

記者:“你家有多少畝草場?”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牧民趙俊蓮:“一萬來畝。以前就是個黃沙,純粹就沒有草,經過這個播區飛播以後,這個草就長起來了。5000來畝長好了,有了花棒啦,沙拐棗啦,都有了。

採些沙拐棗種子,採些花棒種子,沙蒿種子,再採些沙蔥,一年下來就能賣七八萬塊錢。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飛播造林室主任魏建民:“通過我們的工作努力,使我們阿拉善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我們的願望和我們工作的目標。”

十八大以來,阿拉善左旗又累計飛播造林173萬畝,截至2017年,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已建成長達460公里的生物治沙帶,有效阻擋了沙漠的前侵漫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