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齊力協力鎖“黃龍” 力將沙漠變綠洲

林業 梭梭 三農 農村 張掖日報 2017-04-11

——臨澤縣防沙治沙工作紀實

記者 張娟

甘肅張掖網臨澤訊又是一年芳草綠,又到一年植樹時。連日來,在臨澤縣北部荒漠區防沙治沙造林點上,來來回回的三輪車忙著拉水,治沙林場幹部職工帶領群眾三人一組有條不紊地栽植梭梭,用實際行動守護綠色家園。

“我們每年春天都和林場職工一起治沙造林,希望為改善家鄉的生態環境出一點力。你看,大家採用根區注水方法栽植梭梭,在乾旱缺水的沙漠可以提高成苗木活率。”正在為梭梭澆水的平川鎮黃家堡村9社村民謝成錄說。

“自1976年林場建場以來,在林場幹部職工和當地群眾的多年不懈努力下,北部荒漠重點治理區的林草植被區域向外延伸了12公里,防風林帶(網)增加了30多公里,真正為附近群眾築牢了防沙生態屏障。”縣治沙試驗站站長楊向剛介紹說。

臨澤縣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境內沙漠、戈壁面積佔三分之二以上,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為改善生態、美化家園,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臨澤人民,採取生物治沙、工程治沙相結合的方式,實施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退耕還林、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用“人進沙退”的奮力抗爭,逐步改善著生存環境,形成了內有農田防護林網、中有防風固沙林帶、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區的綠洲生態防護林體系。目前,全縣已建成防風固沙林27.1萬畝,阻沙林帶187公里,農田防護和生態經濟林15萬畝,封禁保護沙化土地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67%。

沿國道312線駛入正在建設的臨澤縣小泉子沙漠公園,極目遠眺,遠遠近近處昔日裸露的沙丘已經被一簇簇茂密的植被所覆蓋,梭梭、紅柳等一棵棵沙生植物遙相呼應、連成一片。

“我們明泉村緊挨沙漠區,前些年每到春天真是‘風起沙石揚,埋田又壓房’,沙漠周邊的田地也根本無法耕種。”正在沙漠區邊緣農田內忙活的明泉村七社村民姚發源談起風沙的侵害感慨頗深。

“進過多年的治理,小泉子治沙面積已佔到沙區總面積的90%,2015年,我們又獲批並啟動建設小泉子沙漠公園,不久的將來,這裡將建成融沙漠保護、植被恢復、防風固沙、科研監測、科普宣教、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國家沙漠公園。”小泉子治沙站站長王廷江滿懷自豪地說。

走進臨澤縣平川鎮“蓯蓉”林場,成片的梭梭林迎風挺立,一顆顆肉蓯蓉初露頭角,林場負責人賈其煜正指揮工人採挖肉蓯蓉。

“我們在沙漠中栽植梭梭,然後在梭梭苗下接種肉蓯蓉,每年能有數百萬元的收入,既治理了沙漠,保護了生態,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這可是生態和經濟的雙贏呢!”賈其煜樂呵呵地說。

2008年,乘著林權制度改革的東風,賈其煜承包沙漠戈壁2200畝嘗試栽植梭梭、培植肉蓯蓉,發展林下經濟,並積極開展肉蓯蓉精深加工,開發出了蓯蓉切片、蓯蓉茶等產品,通過互聯網把肉蓯蓉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也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在防沙治沙的同時,該縣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各類社會資本通過承包、拍賣、租賃、產權改制、抵押、轉讓等方式發展沙產業,走出了一條防沙治沙和增收致富共贏的新路子。至目前,該縣累計認定縣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發展家庭林場90家,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82家,發展以紅棗、葡萄、枸杞、肉蓯蓉為主的特色優質經濟林基地17.7萬畝,以牛、羊、雞、蜜蜂為主的沙區林下養殖11.45萬頭(只、箱),年實現沙產業產值3.6億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