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2

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多年摯友,在兩家的來往中,林徽因和樑思成很早就認識了。梁啟超很早就看好二人,林父也很認同。

林父出國考察結束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就讀培華女校。第二年,在父輩們的安排下,二人頻繁接觸,彼此很談得來,經常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慢慢二人由相識到相愛。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2

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多年摯友,在兩家的來往中,林徽因和樑思成很早就認識了。梁啟超很早就看好二人,林父也很認同。

林父出國考察結束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就讀培華女校。第二年,在父輩們的安排下,二人頻繁接觸,彼此很談得來,經常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慢慢二人由相識到相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梁啟超對這一樁他親自促成的親事很欣慰,也很滿意,但他還是主張他們應該先赴美讀書、完成學業後,再訂婚、結婚,他認為訂了婚就要儘快結婚,而過早結婚勢必影響倆人的學業。

這個意見得到了二人的遵從,只是沒想到,這反而很好地考驗了兩人。

沒過多久,樑思成在一次肇事車禍事故中,傷的很嚴重,左腿骨折,而且因為當時醫療水平落後,醫生判斷錯誤,導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釐米,跛足和脊椎支架帶來的痛苦伴隨了他一生。

不過林徽因絲毫沒有嫌棄,反而全是慶幸,慶幸他和死神擦肩而過,他們還能夠朝夕相伴、相親相愛。

兩人的感情更好了,但是樑思成的母親卻看不慣林徽因“洋派”的言談舉止,認為她不顧體統。

夫人的不滿,梁啟超倒是不以為然,看到林徽因和樑思成感情甚篤,他喜在心頭,在給大女兒寫信時,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老夫眼力不錯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大女兒思順的婚事。

梁啟超認為,由他留心觀察、看好一個人,然後介紹給孩子,最後由孩子自己決定,“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2

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多年摯友,在兩家的來往中,林徽因和樑思成很早就認識了。梁啟超很早就看好二人,林父也很認同。

林父出國考察結束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就讀培華女校。第二年,在父輩們的安排下,二人頻繁接觸,彼此很談得來,經常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慢慢二人由相識到相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梁啟超對這一樁他親自促成的親事很欣慰,也很滿意,但他還是主張他們應該先赴美讀書、完成學業後,再訂婚、結婚,他認為訂了婚就要儘快結婚,而過早結婚勢必影響倆人的學業。

這個意見得到了二人的遵從,只是沒想到,這反而很好地考驗了兩人。

沒過多久,樑思成在一次肇事車禍事故中,傷的很嚴重,左腿骨折,而且因為當時醫療水平落後,醫生判斷錯誤,導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釐米,跛足和脊椎支架帶來的痛苦伴隨了他一生。

不過林徽因絲毫沒有嫌棄,反而全是慶幸,慶幸他和死神擦肩而過,他們還能夠朝夕相伴、相親相愛。

兩人的感情更好了,但是樑思成的母親卻看不慣林徽因“洋派”的言談舉止,認為她不顧體統。

夫人的不滿,梁啟超倒是不以為然,看到林徽因和樑思成感情甚篤,他喜在心頭,在給大女兒寫信時,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老夫眼力不錯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大女兒思順的婚事。

梁啟超認為,由他留心觀察、看好一個人,然後介紹給孩子,最後由孩子自己決定,“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3

林徽因培華女校畢業後第二年,和樑思成前往美國,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大學。

只是沒多久,樑思成母親患病去世了。樑母生命最後時刻仍對林徽因心存芥蒂,對他倆的婚事耿耿於懷,而病逝前一直照顧她的大女兒思順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林徽因在國外聽到了傳言,感到彆扭甚至難堪,她無法接受即將進入的家庭對自己的指責,以她的個性不願受委屈,所有的委屈只能向樑思成宣洩。故意疏遠他,經常因一點小事就吵架,慪氣,兩人關係變得很敏感。

飽受感情折磨的思成給大姐思順寫信傾吐,這個時候的思順已回到自己加拿大的家,也恢復了平靜,她愛弟弟,也不忍心看著弟弟受苦,最終和林徽因和解。

梁啟超還特意為此給思順寫信,表達自己對她們的感情能修復,感到高興。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2

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多年摯友,在兩家的來往中,林徽因和樑思成很早就認識了。梁啟超很早就看好二人,林父也很認同。

林父出國考察結束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就讀培華女校。第二年,在父輩們的安排下,二人頻繁接觸,彼此很談得來,經常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慢慢二人由相識到相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梁啟超對這一樁他親自促成的親事很欣慰,也很滿意,但他還是主張他們應該先赴美讀書、完成學業後,再訂婚、結婚,他認為訂了婚就要儘快結婚,而過早結婚勢必影響倆人的學業。

這個意見得到了二人的遵從,只是沒想到,這反而很好地考驗了兩人。

沒過多久,樑思成在一次肇事車禍事故中,傷的很嚴重,左腿骨折,而且因為當時醫療水平落後,醫生判斷錯誤,導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釐米,跛足和脊椎支架帶來的痛苦伴隨了他一生。

不過林徽因絲毫沒有嫌棄,反而全是慶幸,慶幸他和死神擦肩而過,他們還能夠朝夕相伴、相親相愛。

兩人的感情更好了,但是樑思成的母親卻看不慣林徽因“洋派”的言談舉止,認為她不顧體統。

夫人的不滿,梁啟超倒是不以為然,看到林徽因和樑思成感情甚篤,他喜在心頭,在給大女兒寫信時,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老夫眼力不錯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大女兒思順的婚事。

梁啟超認為,由他留心觀察、看好一個人,然後介紹給孩子,最後由孩子自己決定,“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3

林徽因培華女校畢業後第二年,和樑思成前往美國,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大學。

只是沒多久,樑思成母親患病去世了。樑母生命最後時刻仍對林徽因心存芥蒂,對他倆的婚事耿耿於懷,而病逝前一直照顧她的大女兒思順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林徽因在國外聽到了傳言,感到彆扭甚至難堪,她無法接受即將進入的家庭對自己的指責,以她的個性不願受委屈,所有的委屈只能向樑思成宣洩。故意疏遠他,經常因一點小事就吵架,慪氣,兩人關係變得很敏感。

飽受感情折磨的思成給大姐思順寫信傾吐,這個時候的思順已回到自己加拿大的家,也恢復了平靜,她愛弟弟,也不忍心看著弟弟受苦,最終和林徽因和解。

梁啟超還特意為此給思順寫信,表達自己對她們的感情能修復,感到高興。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4

痛苦和不幸常常是接蹱而至。

林徽因的父親突遇意外離世,林徽因留學期間突然沒了父親和經濟來源,雙重打擊可想而知。

梁啟超從消息還沒確定時,就趕緊給思成寫信,讓他們有個思想準備:

  •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鎮靜,注意身體,徽因現在唯一的安慰,只能靠你。
  • 第二,萬一不幸,消息確定,你轉告她:以我和林叔叔的關係,他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更何況你們兩個的關係,願她接受我的同情,度過苦境。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業,為國家做點貢獻,才不愧是林叔叔的孩子。
  • 最後,學費不成問題,你們更不必因此著急。

後面確認死訊後,他全力為林父的後事奔走,因為不想影響孩子們學業,更是一封封電函阻止想要回國的林徽因。

這對當時痛苦的林徽因無疑是雪中送炭,愛情再加上恩情,這份感情註定會和別人不一樣。

林徽因在留學期間,達官貴族的追求者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為什麼會選擇老實憨厚、其貌不揚的樑思成,殊不知他們有這樣的患難真情,彼此早已認定。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2

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多年摯友,在兩家的來往中,林徽因和樑思成很早就認識了。梁啟超很早就看好二人,林父也很認同。

林父出國考察結束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就讀培華女校。第二年,在父輩們的安排下,二人頻繁接觸,彼此很談得來,經常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慢慢二人由相識到相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梁啟超對這一樁他親自促成的親事很欣慰,也很滿意,但他還是主張他們應該先赴美讀書、完成學業後,再訂婚、結婚,他認為訂了婚就要儘快結婚,而過早結婚勢必影響倆人的學業。

這個意見得到了二人的遵從,只是沒想到,這反而很好地考驗了兩人。

沒過多久,樑思成在一次肇事車禍事故中,傷的很嚴重,左腿骨折,而且因為當時醫療水平落後,醫生判斷錯誤,導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釐米,跛足和脊椎支架帶來的痛苦伴隨了他一生。

不過林徽因絲毫沒有嫌棄,反而全是慶幸,慶幸他和死神擦肩而過,他們還能夠朝夕相伴、相親相愛。

兩人的感情更好了,但是樑思成的母親卻看不慣林徽因“洋派”的言談舉止,認為她不顧體統。

夫人的不滿,梁啟超倒是不以為然,看到林徽因和樑思成感情甚篤,他喜在心頭,在給大女兒寫信時,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老夫眼力不錯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大女兒思順的婚事。

梁啟超認為,由他留心觀察、看好一個人,然後介紹給孩子,最後由孩子自己決定,“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3

林徽因培華女校畢業後第二年,和樑思成前往美國,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大學。

只是沒多久,樑思成母親患病去世了。樑母生命最後時刻仍對林徽因心存芥蒂,對他倆的婚事耿耿於懷,而病逝前一直照顧她的大女兒思順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林徽因在國外聽到了傳言,感到彆扭甚至難堪,她無法接受即將進入的家庭對自己的指責,以她的個性不願受委屈,所有的委屈只能向樑思成宣洩。故意疏遠他,經常因一點小事就吵架,慪氣,兩人關係變得很敏感。

飽受感情折磨的思成給大姐思順寫信傾吐,這個時候的思順已回到自己加拿大的家,也恢復了平靜,她愛弟弟,也不忍心看著弟弟受苦,最終和林徽因和解。

梁啟超還特意為此給思順寫信,表達自己對她們的感情能修復,感到高興。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4

痛苦和不幸常常是接蹱而至。

林徽因的父親突遇意外離世,林徽因留學期間突然沒了父親和經濟來源,雙重打擊可想而知。

梁啟超從消息還沒確定時,就趕緊給思成寫信,讓他們有個思想準備:

  •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鎮靜,注意身體,徽因現在唯一的安慰,只能靠你。
  • 第二,萬一不幸,消息確定,你轉告她:以我和林叔叔的關係,他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更何況你們兩個的關係,願她接受我的同情,度過苦境。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業,為國家做點貢獻,才不愧是林叔叔的孩子。
  • 最後,學費不成問題,你們更不必因此著急。

後面確認死訊後,他全力為林父的後事奔走,因為不想影響孩子們學業,更是一封封電函阻止想要回國的林徽因。

這對當時痛苦的林徽因無疑是雪中送炭,愛情再加上恩情,這份感情註定會和別人不一樣。

林徽因在留學期間,達官貴族的追求者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為什麼會選擇老實憨厚、其貌不揚的樑思成,殊不知他們有這樣的患難真情,彼此早已認定。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5

梁啟超像中國無數父母一樣“望子成龍”,但他對孩子的愛既具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意識。

在生活上,他無微不至地關愛著孩子;在精神上,他循循善誘地引導著孩子;在學業上,他高標準地要求孩子。他平等、民主地對待孩子,尊重他們對生活、事業的選擇,為他們的成材提供可能的一切條件。他無所不在的思想情感力量,潛移默化地引領著樑家下一代的人生道路。

對和樑思成的婚姻,林徽因是非常珍惜的,因為樑思成的好,讓自己變好了,她認為非常幸運。她對自己和現實有著清醒的認知,這份理性讓她在走運之時,也能保持幸福。

"

1

林徽因原生家庭不完善、不幸福,林父不喜歡林母,對林母始終十分冷淡,但是對女兒林徽因卻是疼愛有加,而且林徽因是他眾多子女當中最喜愛的一個。

在林徽因16歲時,林父赴歐洲訪問考察時就帶上了她,這次歷時一年半的遊歷經歷對林徽因的人生啟蒙意義非凡,她對建築學的啟蒙就源於這次遊歷,除了接觸到建築學,還有不得不提的徐志摩。

徐志摩和林父是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英國的時候經常來林府,由此和林徽因也熟了起來,會經常一起聊天,慢慢喜歡上了這個外表俊俏、談吐不俗、見識不凡的小姑娘。

他的追求、性格和對林徽因的熱烈感情,也迷住了林徽因,面對一個大自己八歲的已婚男人的如此熱烈的追求,一個渴望愛情的花季少女多少會慌亂、喜悅、害羞。

最初的慌亂過後,她很快就認清了現狀和自己的心意,她也喜歡徐志摩,但是欣賞,不是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事實上,林徽因曾不止一次談到:“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傷,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點殘痕重現,就會讓我陷入過去的厄運之中。”

從小在傳統的倫理教育中長大的她,儘管讀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但她單純的生活閱歷、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會去做任何與傳統、與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後來,她曾冷靜地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不得不說林徽因確實是個很理性的人,對自己、對感情,都有清晰的認識。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2

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多年摯友,在兩家的來往中,林徽因和樑思成很早就認識了。梁啟超很早就看好二人,林父也很認同。

林父出國考察結束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就讀培華女校。第二年,在父輩們的安排下,二人頻繁接觸,彼此很談得來,經常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慢慢二人由相識到相愛。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梁啟超對這一樁他親自促成的親事很欣慰,也很滿意,但他還是主張他們應該先赴美讀書、完成學業後,再訂婚、結婚,他認為訂了婚就要儘快結婚,而過早結婚勢必影響倆人的學業。

這個意見得到了二人的遵從,只是沒想到,這反而很好地考驗了兩人。

沒過多久,樑思成在一次肇事車禍事故中,傷的很嚴重,左腿骨折,而且因為當時醫療水平落後,醫生判斷錯誤,導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釐米,跛足和脊椎支架帶來的痛苦伴隨了他一生。

不過林徽因絲毫沒有嫌棄,反而全是慶幸,慶幸他和死神擦肩而過,他們還能夠朝夕相伴、相親相愛。

兩人的感情更好了,但是樑思成的母親卻看不慣林徽因“洋派”的言談舉止,認為她不顧體統。

夫人的不滿,梁啟超倒是不以為然,看到林徽因和樑思成感情甚篤,他喜在心頭,在給大女兒寫信時,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老夫眼力不錯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大女兒思順的婚事。

梁啟超認為,由他留心觀察、看好一個人,然後介紹給孩子,最後由孩子自己決定,“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3

林徽因培華女校畢業後第二年,和樑思成前往美國,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大學。

只是沒多久,樑思成母親患病去世了。樑母生命最後時刻仍對林徽因心存芥蒂,對他倆的婚事耿耿於懷,而病逝前一直照顧她的大女兒思順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林徽因在國外聽到了傳言,感到彆扭甚至難堪,她無法接受即將進入的家庭對自己的指責,以她的個性不願受委屈,所有的委屈只能向樑思成宣洩。故意疏遠他,經常因一點小事就吵架,慪氣,兩人關係變得很敏感。

飽受感情折磨的思成給大姐思順寫信傾吐,這個時候的思順已回到自己加拿大的家,也恢復了平靜,她愛弟弟,也不忍心看著弟弟受苦,最終和林徽因和解。

梁啟超還特意為此給思順寫信,表達自己對她們的感情能修復,感到高興。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4

痛苦和不幸常常是接蹱而至。

林徽因的父親突遇意外離世,林徽因留學期間突然沒了父親和經濟來源,雙重打擊可想而知。

梁啟超從消息還沒確定時,就趕緊給思成寫信,讓他們有個思想準備:

  •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鎮靜,注意身體,徽因現在唯一的安慰,只能靠你。
  • 第二,萬一不幸,消息確定,你轉告她:以我和林叔叔的關係,他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更何況你們兩個的關係,願她接受我的同情,度過苦境。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業,為國家做點貢獻,才不愧是林叔叔的孩子。
  • 最後,學費不成問題,你們更不必因此著急。

後面確認死訊後,他全力為林父的後事奔走,因為不想影響孩子們學業,更是一封封電函阻止想要回國的林徽因。

這對當時痛苦的林徽因無疑是雪中送炭,愛情再加上恩情,這份感情註定會和別人不一樣。

林徽因在留學期間,達官貴族的追求者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為什麼會選擇老實憨厚、其貌不揚的樑思成,殊不知他們有這樣的患難真情,彼此早已認定。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5

梁啟超像中國無數父母一樣“望子成龍”,但他對孩子的愛既具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意識。

在生活上,他無微不至地關愛著孩子;在精神上,他循循善誘地引導著孩子;在學業上,他高標準地要求孩子。他平等、民主地對待孩子,尊重他們對生活、事業的選擇,為他們的成材提供可能的一切條件。他無所不在的思想情感力量,潛移默化地引領著樑家下一代的人生道路。

對和樑思成的婚姻,林徽因是非常珍惜的,因為樑思成的好,讓自己變好了,她認為非常幸運。她對自己和現實有著清醒的認知,這份理性讓她在走運之時,也能保持幸福。

林徽因婚姻幸福,得益於自己的理性和有個好公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