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責任全在李世民嗎?看罷2個案例 方覺李世民挺冤

​(說歷史的女人——第657期)在唐朝有一個爭議頗多的事件,即玄武門之變中,隱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殺掉。此事也成為李世民一生中不可迴避卻總在掩飾的痛點。那麼面對一面倒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來責難李世民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難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責任真的全在李世民嗎?而看罷這2處史載案例,方覺李世民其實挺冤的。

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責任全在李世民嗎?看罷2個案例 方覺李世民挺冤

這2處史載,也是兩個歷史案例:

第一個例子:作為弟弟曹植和曹彰的命運結局

在三國梟雄中,曹操跟李淵一樣,兒子眾多,不過有三個最傑出,分別是曹丕、曹植和曹彰。面對多位傑出的兒子,其實李淵和曹操都出現繼承人的選擇難題。不過曹操最終選擇了曹丕,應該是很果斷的,

但李淵根據“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先是選擇了李建成,但是後來因為李建成忌憚李世民的軍功威脅,數次欲加害,導致名望出現問題,李淵對其也是多有不滿,甚至猶豫要更換太子。

李淵的猶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一方面加劇了李建成的擔憂和恐懼心理,一方面卻也給了李世民一個信號,那就是他李世民也是有機會的。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明爭暗鬥就此開始白熱化。這個情況,就等於兩人都走上了一條獨木橋,誰也沒有退路,只能一人過橋,另一人被擠下橋。

再看曹丕曹植和曹彰三兄弟,在曹操決定立曹丕之前,也出現過爭奪繼承人的問題。雖然情況還沒有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這麼嚴重,但是結果卻同樣是令人感到意外的。

曹操死後,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繼而稱帝。但是他對待自己的兄弟,卻看似柔情似水,實則卻是綿裡藏針。曹植,這位曾經與曹丕最勢均力敵的繼承人競爭者,在曹丕繼位後,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打壓。如果不是母親卞夫人對曹丕施加壓力,曹丕對兄弟們的處置,定然不可想象。在母親卞夫人的施壓下,曹丕被迫無奈,將曹植曹彰等兄弟分封各地,做了王。但是這種分封各地為王,與其說是做王,不如說是做囚,因為曹植和曹彰,基本是被軟禁和監視的狀態。

曹植從公元221年到公元232年中,其封地被不斷更換,單是公元221年一年就被更換2個地方,上半年剛被封到河北晉州侯城做安鄉侯,到了7月就又被改封山東鄄城縣做了甄城侯。其後變化更多,臨死前被封東阿做了陳王。在這期間,在曹丕去世後,曹植給新繼位的魏明帝寫了很多書信,希望能夠給個職位,出來做點事,也不枉費滿腹才能,但曹叡卻延續了其父曹丕的傳統,對曹植仍然採取嚴格的軟禁處理,直到曹植抑鬱而死。

相比曹植,曹彰則要慘多了。原因很簡單,曹植是大才子,在文人中的威望和影響很大,但是這些東西都是虛的,對曹魏帝國的根基動搖不了,因此只要把握好分寸,控制好曹植不出亂子就行了。但曹彰則不同了,曹彰是將帥,曾經跟著曹操統兵作戰,軍功很高,在軍隊中的威望也很高。這就像李世民一樣,總是出外作戰,因此手裡握的都是兵權,兵權是硬通貨,這玩意兒才是爭奪天下的利劍。

史學家陳壽曾經對曹彰評價說:“任城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老爸李淵也對曹彰誇讚有加,曾經有贊言曰:“昔魏任城王彰臨戎卻敵,道宗勇敢,有同於彼。”

曹彰軍功高,手握兵權這個硬通貨,看似是一張王牌,但是實際卻成了一顆讓曹丕日夜不安的炸彈。因此,一開始,雖然曹丕迫於母親的壓力把這個親弟弟給封為任城王大,但是這不過是噩夢的開始。因為只過了一年,封任城王是公元222年,到了公元223年,曹彰就被曹丕害死了。

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責任全在李世民嗎?看罷2個案例 方覺李世民挺冤

在公元223年的夏天,曹彰接到詔令,入朝彙報工作。結果忽然就得了莫名其妙的急病,在府中暴斃。終年才35歲,比周瑜死時還小一歲。雖然曹彰的死因,在史學上一直存在爭議,但都跟曹丕脫不了干係。

從曹植和曹彰的情況來看李世民,如果李建成登基為帝,加上李元吉在旁邊吹風點火,李世民的命運結局絕對好不到哪裡去。最好的結局是能夠像曹植一樣被不斷封到各地,處於軟禁狀態。而最壞的結局,必定如曹彰,很快就會被處死。因為李世民的軍功和威脅,可比曹彰對曹丕的威脅大多了。要知道,李唐江山,有一半都是李世民帶兵打下來的。其軍功和威望之高,足以和李建成平分秋色,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李建成就算做了皇帝,怎麼可能善待這位臣弟呢?夜裡又怎麼能睡著覺呢?只有殺之,方能臥榻鼾睡。

因此,在曹彰等命運結局這種從歷史案例中就可以預見的未來,李世民又豈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斃呢?與其被冤殺,還不如為自己搏一把,贏得江山,開創一番大業,成就一番輝煌,總比被李建成到時候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強吧。

第二個是例子:作為弟弟的十六國時期漢趙君主劉聰

前面說李建成登基為殺李世民,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做了皇帝的哥哥殺弟弟,這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比如十六國時期的漢趙皇帝劉聰。劉聰是劉淵的老四兒子,但此子是天生奇才,史載其少年時已經顯露出了非常之處。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全才,文方面,精通百家之學,又能寫得一手好書法和好文章;而武方面,能開三百斤的大弓,驍勇善戰,而且精熟《孫武兵法》。被譽為文武全才之俊傑。

後來劉淵能夠在308年復國稱帝,其子劉聰的戰功首屈一指。但因他不是長子,劉淵去世後,長子劉和繼承了帝位。但是這個劉和和劉聰的情況,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很像。劉和跟李建成一樣,長得很英武,個人素養也很不錯,而且勤奮好學,個人才華也很一流。可是劉和繼位之後,就對自己的弟弟劉聰感到不安了。原因跟李世民相同,劉聰手握重兵,多達十萬,而且威望太高。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算是弟弟也不行。

劉和不是那種光擔心不行動的,而是立即就採取了措施,可是結果被劉聰打敗了。劉聰帶領大軍攻入皇宮,殺掉了哥哥劉和,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其實結果跟李世民一樣,也是殺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登上了帝位。

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責任全在李世民嗎?看罷2個案例 方覺李世民挺冤

作為文武雙全、智謀過人的李世民,對這些歷史案例豈能不熟?就算他不熟,忠誠於他的謀臣也會給他講。這些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訓,李世民又豈能不知?

結語:因此,單是從這2個史載案例,即曹彰被皇帝哥哥曹丕暗中害死和劉聰被皇帝哥哥猜忌發難,李世民如果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麼結局就有兩種:要麼如曹彰被暗害,要麼如劉聰,被逼反叛,接著又是一場帝國分裂的戰亂。因此,與其以後自亂陣腳,不如早下手為強。這在帝位爭奪的鬥爭中,是沒有什麼道理和道德可講的,一切到最後拼的就是實力和手段。

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合謀暗算李世民,最終都沒有成功,只能怪他們手段不行。後在玄武門,雙方發生對戰,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也是形勢所迫,因為當時的形勢已經到了要麼李建成和李元吉死要麼他李世民死的境地。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死的責任是不能全在李世民身上的,上千年來,人們一直以道德綁架的方式來責難李世民殺兄弟,其實是很武斷的,也很不客觀的,李世民其實也挺冤枉的。當然拿道德來指責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兄弟上位,這個提法本身就很幼稚。因為帝位爭奪面前,只有勝負,沒有所謂的情長義短。這是帝位政治或皇帝政治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文/文史大都督)

參考史料:《晉書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三國志》《資治通鑑》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