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煜像

少年孤苦,得遇貴人

唐末亂世,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難以為繼。而在這些人當中,李昪無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

李昪出身貧賤,又生逢亂世,幼時的李昪只能跟隨長輩四處遊蕩,艱難度日。在李昪六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就在亂軍中不知所蹤。父親走後,李昪的生活便越加艱難,只能在伯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濠州開元寺一代流浪,勉強混上一口飯吃。

亂世之中,像李昪這樣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命嗚呼了。當時的李昪可能早就有了類似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猜不到,幸運女神正在向他微笑。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割據淮南一代的藩鎮楊行密攻打濠州,在開元寺見到了年僅七歲的李昪。楊行密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像李昪這樣窮孩子不知見過多少個。但不知怎麼,卻對李昪生出了喜愛之意,打算將李昪收為自己的義子。

在五代十國這個義子成風的年代,義子和親生兒子具有同樣的繼承權。當時的楊行密已經坐擁淮南,手握重兵,割據自立是遲早的事情,楊行密的那幾個親生兒子又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外人過來分家產?

於是乎在幾個兒子的聯名抵制下,楊行密只能打消了收李昪為養子的打算。但楊行密對李昪實在是喜歡得緊,不忍心放棄,就命令自己麾下的心腹大將徐溫收了李昪為義子。

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在徐家開啟了他輝煌而璀璨的一生。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煜像

少年孤苦,得遇貴人

唐末亂世,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難以為繼。而在這些人當中,李昪無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

李昪出身貧賤,又生逢亂世,幼時的李昪只能跟隨長輩四處遊蕩,艱難度日。在李昪六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就在亂軍中不知所蹤。父親走後,李昪的生活便越加艱難,只能在伯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濠州開元寺一代流浪,勉強混上一口飯吃。

亂世之中,像李昪這樣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命嗚呼了。當時的李昪可能早就有了類似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猜不到,幸運女神正在向他微笑。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割據淮南一代的藩鎮楊行密攻打濠州,在開元寺見到了年僅七歲的李昪。楊行密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像李昪這樣窮孩子不知見過多少個。但不知怎麼,卻對李昪生出了喜愛之意,打算將李昪收為自己的義子。

在五代十國這個義子成風的年代,義子和親生兒子具有同樣的繼承權。當時的楊行密已經坐擁淮南,手握重兵,割據自立是遲早的事情,楊行密的那幾個親生兒子又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外人過來分家產?

於是乎在幾個兒子的聯名抵制下,楊行密只能打消了收李昪為養子的打算。但楊行密對李昪實在是喜歡得緊,不忍心放棄,就命令自己麾下的心腹大將徐溫收了李昪為義子。

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在徐家開啟了他輝煌而璀璨的一生。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楊行密劇照

步入朝堂,兄弟相爭

從一個流浪兒,一下子變成了藩鎮大將的養子,李昪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步登天來形容。年少的李昪極為珍惜這個機會,不但認真學習徐溫所傳授的每一樣東西,還對徐溫本人異常的孝順。再加上李昪天資聰慧,無論學什麼都上手極快,不免就讓徐溫發出了親子不如養子的感嘆,從而就更加願意培養自己這個養子。

長大之後的李昪,身長七尺,方額隆準,身材挺拔,聲若洪鐘,善讀書,好騎射,在同齡人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讓徐溫深以為傲。楊行密每每見到李昪,都會誇讚李昪為少年英雄,順便再說一說自己當年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

可惜楊行密絕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被自己改變了命運的少年,在多年以後會成為南吳楊氏的掘墓人,不但逼迫楊氏族人行下作之事,還會徹底斷送南吳楊氏的生路。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楊行密因病去世,其子楊渥即吳王位。楊渥即位之初,吳國的權力還是集中在楊渥的手中的。但此人驕縱跋扈,耽於享樂,完全不理朝政。徐溫等重臣多次勸說,楊渥依舊是我行我素,朝局開始隱隱變得混亂。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徐溫為了穩定朝局,聯合南吳大將張顥發動兵變,控制了南吳軍政大權。從此南吳楊氏大權盡失,權力都掌握在徐溫、張顥二人手中。不久之後,徐溫設計殺死張顥,南吳大權盡歸徐溫所有。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煜像

少年孤苦,得遇貴人

唐末亂世,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難以為繼。而在這些人當中,李昪無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

李昪出身貧賤,又生逢亂世,幼時的李昪只能跟隨長輩四處遊蕩,艱難度日。在李昪六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就在亂軍中不知所蹤。父親走後,李昪的生活便越加艱難,只能在伯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濠州開元寺一代流浪,勉強混上一口飯吃。

亂世之中,像李昪這樣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命嗚呼了。當時的李昪可能早就有了類似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猜不到,幸運女神正在向他微笑。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割據淮南一代的藩鎮楊行密攻打濠州,在開元寺見到了年僅七歲的李昪。楊行密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像李昪這樣窮孩子不知見過多少個。但不知怎麼,卻對李昪生出了喜愛之意,打算將李昪收為自己的義子。

在五代十國這個義子成風的年代,義子和親生兒子具有同樣的繼承權。當時的楊行密已經坐擁淮南,手握重兵,割據自立是遲早的事情,楊行密的那幾個親生兒子又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外人過來分家產?

於是乎在幾個兒子的聯名抵制下,楊行密只能打消了收李昪為養子的打算。但楊行密對李昪實在是喜歡得緊,不忍心放棄,就命令自己麾下的心腹大將徐溫收了李昪為義子。

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在徐家開啟了他輝煌而璀璨的一生。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楊行密劇照

步入朝堂,兄弟相爭

從一個流浪兒,一下子變成了藩鎮大將的養子,李昪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步登天來形容。年少的李昪極為珍惜這個機會,不但認真學習徐溫所傳授的每一樣東西,還對徐溫本人異常的孝順。再加上李昪天資聰慧,無論學什麼都上手極快,不免就讓徐溫發出了親子不如養子的感嘆,從而就更加願意培養自己這個養子。

長大之後的李昪,身長七尺,方額隆準,身材挺拔,聲若洪鐘,善讀書,好騎射,在同齡人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讓徐溫深以為傲。楊行密每每見到李昪,都會誇讚李昪為少年英雄,順便再說一說自己當年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

可惜楊行密絕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被自己改變了命運的少年,在多年以後會成為南吳楊氏的掘墓人,不但逼迫楊氏族人行下作之事,還會徹底斷送南吳楊氏的生路。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楊行密因病去世,其子楊渥即吳王位。楊渥即位之初,吳國的權力還是集中在楊渥的手中的。但此人驕縱跋扈,耽於享樂,完全不理朝政。徐溫等重臣多次勸說,楊渥依舊是我行我素,朝局開始隱隱變得混亂。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徐溫為了穩定朝局,聯合南吳大將張顥發動兵變,控制了南吳軍政大權。從此南吳楊氏大權盡失,權力都掌握在徐溫、張顥二人手中。不久之後,徐溫設計殺死張顥,南吳大權盡歸徐溫所有。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昪劇照

隨著徐溫的飛黃騰達,大權獨攬,作為養子的李昪也開始步入朝堂,幫助自己的養父處理一些政務。徐溫也有意培養自己這個兒子,願意將很多政務交給李昪去做。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剛滿二十一歲的李昪進入升州為官,開始一步步在南吳官場上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李昪治下的升州,發展的非常迅猛,幾年的時間就變得極為富庶,李昪本人也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李昪出色的表現,讓徐溫越發滿意,開始下意識的將李昪當做繼承人來培養。而徐溫的這一舉動,就讓徐溫的那些親兒子越發的不滿,其中以徐溫的長子徐知訓為甚。本來徐溫總是說親子不如養子,就已經讓徐知訓非常有意見了,現在見徐溫有讓李昪繼承家業的意思,就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徐知訓多次設計想要殺掉李昪。但李昪或許是有上天庇佑,徐知訓幾次三番為李昪擺下鴻門宴,卻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使李昪成功走脫。非但沒有傷到李昪一根毫毛,反而讓兄弟之間的關係越發惡劣了。

但李昪因為養子的身份,再加上徐知訓常年坐鎮都城廣陵, 即使徐知訓已經如此明目張膽,李昪也只能暫避鋒芒,靜待時機。

其實徐知訓作為徐溫的長子,只要一天坐鎮廣陵,李昪就一天難以上位。但一個突發事件,讓李昪一下子就抓到了機會,從此李昪的人生徹底拐進了自立為帝的快車道。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煜像

少年孤苦,得遇貴人

唐末亂世,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難以為繼。而在這些人當中,李昪無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

李昪出身貧賤,又生逢亂世,幼時的李昪只能跟隨長輩四處遊蕩,艱難度日。在李昪六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就在亂軍中不知所蹤。父親走後,李昪的生活便越加艱難,只能在伯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濠州開元寺一代流浪,勉強混上一口飯吃。

亂世之中,像李昪這樣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命嗚呼了。當時的李昪可能早就有了類似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猜不到,幸運女神正在向他微笑。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割據淮南一代的藩鎮楊行密攻打濠州,在開元寺見到了年僅七歲的李昪。楊行密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像李昪這樣窮孩子不知見過多少個。但不知怎麼,卻對李昪生出了喜愛之意,打算將李昪收為自己的義子。

在五代十國這個義子成風的年代,義子和親生兒子具有同樣的繼承權。當時的楊行密已經坐擁淮南,手握重兵,割據自立是遲早的事情,楊行密的那幾個親生兒子又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外人過來分家產?

於是乎在幾個兒子的聯名抵制下,楊行密只能打消了收李昪為養子的打算。但楊行密對李昪實在是喜歡得緊,不忍心放棄,就命令自己麾下的心腹大將徐溫收了李昪為義子。

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在徐家開啟了他輝煌而璀璨的一生。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楊行密劇照

步入朝堂,兄弟相爭

從一個流浪兒,一下子變成了藩鎮大將的養子,李昪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步登天來形容。年少的李昪極為珍惜這個機會,不但認真學習徐溫所傳授的每一樣東西,還對徐溫本人異常的孝順。再加上李昪天資聰慧,無論學什麼都上手極快,不免就讓徐溫發出了親子不如養子的感嘆,從而就更加願意培養自己這個養子。

長大之後的李昪,身長七尺,方額隆準,身材挺拔,聲若洪鐘,善讀書,好騎射,在同齡人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讓徐溫深以為傲。楊行密每每見到李昪,都會誇讚李昪為少年英雄,順便再說一說自己當年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

可惜楊行密絕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被自己改變了命運的少年,在多年以後會成為南吳楊氏的掘墓人,不但逼迫楊氏族人行下作之事,還會徹底斷送南吳楊氏的生路。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楊行密因病去世,其子楊渥即吳王位。楊渥即位之初,吳國的權力還是集中在楊渥的手中的。但此人驕縱跋扈,耽於享樂,完全不理朝政。徐溫等重臣多次勸說,楊渥依舊是我行我素,朝局開始隱隱變得混亂。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徐溫為了穩定朝局,聯合南吳大將張顥發動兵變,控制了南吳軍政大權。從此南吳楊氏大權盡失,權力都掌握在徐溫、張顥二人手中。不久之後,徐溫設計殺死張顥,南吳大權盡歸徐溫所有。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昪劇照

隨著徐溫的飛黃騰達,大權獨攬,作為養子的李昪也開始步入朝堂,幫助自己的養父處理一些政務。徐溫也有意培養自己這個兒子,願意將很多政務交給李昪去做。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剛滿二十一歲的李昪進入升州為官,開始一步步在南吳官場上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李昪治下的升州,發展的非常迅猛,幾年的時間就變得極為富庶,李昪本人也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李昪出色的表現,讓徐溫越發滿意,開始下意識的將李昪當做繼承人來培養。而徐溫的這一舉動,就讓徐溫的那些親兒子越發的不滿,其中以徐溫的長子徐知訓為甚。本來徐溫總是說親子不如養子,就已經讓徐知訓非常有意見了,現在見徐溫有讓李昪繼承家業的意思,就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徐知訓多次設計想要殺掉李昪。但李昪或許是有上天庇佑,徐知訓幾次三番為李昪擺下鴻門宴,卻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使李昪成功走脫。非但沒有傷到李昪一根毫毛,反而讓兄弟之間的關係越發惡劣了。

但李昪因為養子的身份,再加上徐知訓常年坐鎮都城廣陵, 即使徐知訓已經如此明目張膽,李昪也只能暫避鋒芒,靜待時機。

其實徐知訓作為徐溫的長子,只要一天坐鎮廣陵,李昪就一天難以上位。但一個突發事件,讓李昪一下子就抓到了機會,從此李昪的人生徹底拐進了自立為帝的快車道。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徐知訓劇照

掌控朝局,收買人心

從後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開始,徐溫就坐鎮潤州,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佐吳王楊隆演。名為輔佐,其實就是監視,以防朝中有人想對徐氏不利。

徐知訓本身就是那種桀驁不馴,驕縱自大的性子,到了廣陵城中,一切以自己為尊,更是飛揚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就連吳王楊隆演,也常常遭到徐知訓的戲弄。一些南吳舊臣對徐知訓懷恨在心,但迫於徐家權勢,只能忍氣吞聲。

但凡事都有個度,徐知訓如此猖獗,終於有人按耐不住了。公元916年,宿衛將李球、馬謙二人挾持了楊隆演,準備以楊隆演之名發兵誅殺徐知訓。好在平盧軍節度使朱瑾及時趕到,殺散亂軍,救了徐知訓一命。

被救了一命的徐知訓非但沒有感激朱瑾,反而因此感覺朱瑾兵鋒太盛,打算削弱朱瑾的兵權。朱瑾乃是唐末著名的藩鎮,曾跟隨朱溫平定過秦宗權之亂,又怎麼肯任由徐知訓拿捏?

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 朱瑾將徐知訓騙入家中,持劍砍下了徐知訓的頭顱。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在潤州領兵的李昪乍聞消息,頓時意識到這是天賜良機,星夜帶兵趕到廣陵,平息朱瑾之亂,從此南吳朝政盡入李昪之手。

徐知訓執政這幾年,弄得朝局混亂不堪,朝廷上下對徐家頗有微詞。李昪上臺之後,明白這是收攬人心的好機會,便一改朝局氣象。寬刑罰,推恩信,招賢納士,廣開言路。不僅如此,李昪還深入民間,瞭解民間疾苦,與百姓打成一片。徐溫雖然名義上還是大權在握,但人心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偏向了李昪。

至此,李昪的官越做越大,歷任左僕射、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奉化軍節度使,真正做到了只在徐溫一人之下,卻在南吳萬人之上。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煜像

少年孤苦,得遇貴人

唐末亂世,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難以為繼。而在這些人當中,李昪無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

李昪出身貧賤,又生逢亂世,幼時的李昪只能跟隨長輩四處遊蕩,艱難度日。在李昪六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就在亂軍中不知所蹤。父親走後,李昪的生活便越加艱難,只能在伯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濠州開元寺一代流浪,勉強混上一口飯吃。

亂世之中,像李昪這樣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命嗚呼了。當時的李昪可能早就有了類似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猜不到,幸運女神正在向他微笑。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割據淮南一代的藩鎮楊行密攻打濠州,在開元寺見到了年僅七歲的李昪。楊行密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像李昪這樣窮孩子不知見過多少個。但不知怎麼,卻對李昪生出了喜愛之意,打算將李昪收為自己的義子。

在五代十國這個義子成風的年代,義子和親生兒子具有同樣的繼承權。當時的楊行密已經坐擁淮南,手握重兵,割據自立是遲早的事情,楊行密的那幾個親生兒子又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外人過來分家產?

於是乎在幾個兒子的聯名抵制下,楊行密只能打消了收李昪為養子的打算。但楊行密對李昪實在是喜歡得緊,不忍心放棄,就命令自己麾下的心腹大將徐溫收了李昪為義子。

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在徐家開啟了他輝煌而璀璨的一生。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楊行密劇照

步入朝堂,兄弟相爭

從一個流浪兒,一下子變成了藩鎮大將的養子,李昪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步登天來形容。年少的李昪極為珍惜這個機會,不但認真學習徐溫所傳授的每一樣東西,還對徐溫本人異常的孝順。再加上李昪天資聰慧,無論學什麼都上手極快,不免就讓徐溫發出了親子不如養子的感嘆,從而就更加願意培養自己這個養子。

長大之後的李昪,身長七尺,方額隆準,身材挺拔,聲若洪鐘,善讀書,好騎射,在同齡人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讓徐溫深以為傲。楊行密每每見到李昪,都會誇讚李昪為少年英雄,順便再說一說自己當年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

可惜楊行密絕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被自己改變了命運的少年,在多年以後會成為南吳楊氏的掘墓人,不但逼迫楊氏族人行下作之事,還會徹底斷送南吳楊氏的生路。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楊行密因病去世,其子楊渥即吳王位。楊渥即位之初,吳國的權力還是集中在楊渥的手中的。但此人驕縱跋扈,耽於享樂,完全不理朝政。徐溫等重臣多次勸說,楊渥依舊是我行我素,朝局開始隱隱變得混亂。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徐溫為了穩定朝局,聯合南吳大將張顥發動兵變,控制了南吳軍政大權。從此南吳楊氏大權盡失,權力都掌握在徐溫、張顥二人手中。不久之後,徐溫設計殺死張顥,南吳大權盡歸徐溫所有。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昪劇照

隨著徐溫的飛黃騰達,大權獨攬,作為養子的李昪也開始步入朝堂,幫助自己的養父處理一些政務。徐溫也有意培養自己這個兒子,願意將很多政務交給李昪去做。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剛滿二十一歲的李昪進入升州為官,開始一步步在南吳官場上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李昪治下的升州,發展的非常迅猛,幾年的時間就變得極為富庶,李昪本人也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李昪出色的表現,讓徐溫越發滿意,開始下意識的將李昪當做繼承人來培養。而徐溫的這一舉動,就讓徐溫的那些親兒子越發的不滿,其中以徐溫的長子徐知訓為甚。本來徐溫總是說親子不如養子,就已經讓徐知訓非常有意見了,現在見徐溫有讓李昪繼承家業的意思,就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徐知訓多次設計想要殺掉李昪。但李昪或許是有上天庇佑,徐知訓幾次三番為李昪擺下鴻門宴,卻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使李昪成功走脫。非但沒有傷到李昪一根毫毛,反而讓兄弟之間的關係越發惡劣了。

但李昪因為養子的身份,再加上徐知訓常年坐鎮都城廣陵, 即使徐知訓已經如此明目張膽,李昪也只能暫避鋒芒,靜待時機。

其實徐知訓作為徐溫的長子,只要一天坐鎮廣陵,李昪就一天難以上位。但一個突發事件,讓李昪一下子就抓到了機會,從此李昪的人生徹底拐進了自立為帝的快車道。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徐知訓劇照

掌控朝局,收買人心

從後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開始,徐溫就坐鎮潤州,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佐吳王楊隆演。名為輔佐,其實就是監視,以防朝中有人想對徐氏不利。

徐知訓本身就是那種桀驁不馴,驕縱自大的性子,到了廣陵城中,一切以自己為尊,更是飛揚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就連吳王楊隆演,也常常遭到徐知訓的戲弄。一些南吳舊臣對徐知訓懷恨在心,但迫於徐家權勢,只能忍氣吞聲。

但凡事都有個度,徐知訓如此猖獗,終於有人按耐不住了。公元916年,宿衛將李球、馬謙二人挾持了楊隆演,準備以楊隆演之名發兵誅殺徐知訓。好在平盧軍節度使朱瑾及時趕到,殺散亂軍,救了徐知訓一命。

被救了一命的徐知訓非但沒有感激朱瑾,反而因此感覺朱瑾兵鋒太盛,打算削弱朱瑾的兵權。朱瑾乃是唐末著名的藩鎮,曾跟隨朱溫平定過秦宗權之亂,又怎麼肯任由徐知訓拿捏?

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 朱瑾將徐知訓騙入家中,持劍砍下了徐知訓的頭顱。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在潤州領兵的李昪乍聞消息,頓時意識到這是天賜良機,星夜帶兵趕到廣陵,平息朱瑾之亂,從此南吳朝政盡入李昪之手。

徐知訓執政這幾年,弄得朝局混亂不堪,朝廷上下對徐家頗有微詞。李昪上臺之後,明白這是收攬人心的好機會,便一改朝局氣象。寬刑罰,推恩信,招賢納士,廣開言路。不僅如此,李昪還深入民間,瞭解民間疾苦,與百姓打成一片。徐溫雖然名義上還是大權在握,但人心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偏向了李昪。

至此,李昪的官越做越大,歷任左僕射、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奉化軍節度使,真正做到了只在徐溫一人之下,卻在南吳萬人之上。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昪劇照

兄弟爭權,自立為帝

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此時的徐溫已經病重,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毫無疑問,最合適也最得人心的繼承人,自然是養子徐知誥。但在最後關頭,徐溫在謀士徐玠的勸說下,還是決定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徐知詢。

可徐溫還沒來得及讓徐知詢徹底坐穩位置,就一命嗚呼了。失去徐溫管束的李昪,那真如鳥出樊籠,虎入深山,絲毫沒有讓位給徐知詢的意思。徐知詢雖然繼承了徐溫的部分兵權,也屢次與李昪爭位,可非但絲毫佔不到上風,反而讓李昪找機會撤掉了兵權,徹底失去了與李昪掰手腕的資本。而隨著徐知詢的黯然退場,整個南吳朝廷徹底成為了李昪的一言堂。

就這樣又過了十年,李昪在吳國的權勢日盛,先後被加封為尚父、丞相、太師、大元帥、齊王,幾乎徹底掌控了吳國的每一寸土地。吳國百姓不再記得什麼楊行密,什麼楊渥,什麼楊隆演,他們的眼中只有齊王徐知誥!

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眼見時機已經成熟,李昪宣佈建立齊國。同年十月,李昪接受吳王楊溥的禪讓,登基為帝,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公元939年,李昪恢復本姓,自稱為李唐皇室後裔,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為了防止楊氏後人作亂,李昪竟下旨將所有楊氏子孫遷於海陵,讓所有人居住在永寧宮內,一步不得出入。久而久之,永寧宮內的楊氏男女居然自行配對,結為夫妻,不由得讓人哀嘆。

公元943年,李昪即位第七年。因為沉迷丹道,李昪中丹毒,背生膿瘡,不治而亡,享年五十六歲,廟號烈祖。

"

李昪,字正倫,唐末徐州彭城人。南唐開國之君,南吳大將徐溫養子,楊氏政權主要將領,後逼迫吳王楊溥退位,自立為帝。後世提起南唐,總逃不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彷彿整個南唐政權都像李後主那樣,在亂世的浮沉之中難以自持。但誰又能想到,南唐政權最初的締造者李昪,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手腕強硬的亂世梟雄。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煜像

少年孤苦,得遇貴人

唐末亂世,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活難以為繼。而在這些人當中,李昪無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

李昪出身貧賤,又生逢亂世,幼時的李昪只能跟隨長輩四處遊蕩,艱難度日。在李昪六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就在亂軍中不知所蹤。父親走後,李昪的生活便越加艱難,只能在伯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濠州開元寺一代流浪,勉強混上一口飯吃。

亂世之中,像李昪這樣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命嗚呼了。當時的李昪可能早就有了類似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無論如何也猜不到,幸運女神正在向他微笑。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割據淮南一代的藩鎮楊行密攻打濠州,在開元寺見到了年僅七歲的李昪。楊行密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像李昪這樣窮孩子不知見過多少個。但不知怎麼,卻對李昪生出了喜愛之意,打算將李昪收為自己的義子。

在五代十國這個義子成風的年代,義子和親生兒子具有同樣的繼承權。當時的楊行密已經坐擁淮南,手握重兵,割據自立是遲早的事情,楊行密的那幾個親生兒子又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外人過來分家產?

於是乎在幾個兒子的聯名抵制下,楊行密只能打消了收李昪為養子的打算。但楊行密對李昪實在是喜歡得緊,不忍心放棄,就命令自己麾下的心腹大將徐溫收了李昪為義子。

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在徐家開啟了他輝煌而璀璨的一生。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楊行密劇照

步入朝堂,兄弟相爭

從一個流浪兒,一下子變成了藩鎮大將的養子,李昪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步登天來形容。年少的李昪極為珍惜這個機會,不但認真學習徐溫所傳授的每一樣東西,還對徐溫本人異常的孝順。再加上李昪天資聰慧,無論學什麼都上手極快,不免就讓徐溫發出了親子不如養子的感嘆,從而就更加願意培養自己這個養子。

長大之後的李昪,身長七尺,方額隆準,身材挺拔,聲若洪鐘,善讀書,好騎射,在同齡人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讓徐溫深以為傲。楊行密每每見到李昪,都會誇讚李昪為少年英雄,順便再說一說自己當年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

可惜楊行密絕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被自己改變了命運的少年,在多年以後會成為南吳楊氏的掘墓人,不但逼迫楊氏族人行下作之事,還會徹底斷送南吳楊氏的生路。

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楊行密因病去世,其子楊渥即吳王位。楊渥即位之初,吳國的權力還是集中在楊渥的手中的。但此人驕縱跋扈,耽於享樂,完全不理朝政。徐溫等重臣多次勸說,楊渥依舊是我行我素,朝局開始隱隱變得混亂。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徐溫為了穩定朝局,聯合南吳大將張顥發動兵變,控制了南吳軍政大權。從此南吳楊氏大權盡失,權力都掌握在徐溫、張顥二人手中。不久之後,徐溫設計殺死張顥,南吳大權盡歸徐溫所有。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昪劇照

隨著徐溫的飛黃騰達,大權獨攬,作為養子的李昪也開始步入朝堂,幫助自己的養父處理一些政務。徐溫也有意培養自己這個兒子,願意將很多政務交給李昪去做。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剛滿二十一歲的李昪進入升州為官,開始一步步在南吳官場上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李昪治下的升州,發展的非常迅猛,幾年的時間就變得極為富庶,李昪本人也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李昪出色的表現,讓徐溫越發滿意,開始下意識的將李昪當做繼承人來培養。而徐溫的這一舉動,就讓徐溫的那些親兒子越發的不滿,其中以徐溫的長子徐知訓為甚。本來徐溫總是說親子不如養子,就已經讓徐知訓非常有意見了,現在見徐溫有讓李昪繼承家業的意思,就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徐知訓多次設計想要殺掉李昪。但李昪或許是有上天庇佑,徐知訓幾次三番為李昪擺下鴻門宴,卻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使李昪成功走脫。非但沒有傷到李昪一根毫毛,反而讓兄弟之間的關係越發惡劣了。

但李昪因為養子的身份,再加上徐知訓常年坐鎮都城廣陵, 即使徐知訓已經如此明目張膽,李昪也只能暫避鋒芒,靜待時機。

其實徐知訓作為徐溫的長子,只要一天坐鎮廣陵,李昪就一天難以上位。但一個突發事件,讓李昪一下子就抓到了機會,從此李昪的人生徹底拐進了自立為帝的快車道。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徐知訓劇照

掌控朝局,收買人心

從後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開始,徐溫就坐鎮潤州,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佐吳王楊隆演。名為輔佐,其實就是監視,以防朝中有人想對徐氏不利。

徐知訓本身就是那種桀驁不馴,驕縱自大的性子,到了廣陵城中,一切以自己為尊,更是飛揚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就連吳王楊隆演,也常常遭到徐知訓的戲弄。一些南吳舊臣對徐知訓懷恨在心,但迫於徐家權勢,只能忍氣吞聲。

但凡事都有個度,徐知訓如此猖獗,終於有人按耐不住了。公元916年,宿衛將李球、馬謙二人挾持了楊隆演,準備以楊隆演之名發兵誅殺徐知訓。好在平盧軍節度使朱瑾及時趕到,殺散亂軍,救了徐知訓一命。

被救了一命的徐知訓非但沒有感激朱瑾,反而因此感覺朱瑾兵鋒太盛,打算削弱朱瑾的兵權。朱瑾乃是唐末著名的藩鎮,曾跟隨朱溫平定過秦宗權之亂,又怎麼肯任由徐知訓拿捏?

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 朱瑾將徐知訓騙入家中,持劍砍下了徐知訓的頭顱。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在潤州領兵的李昪乍聞消息,頓時意識到這是天賜良機,星夜帶兵趕到廣陵,平息朱瑾之亂,從此南吳朝政盡入李昪之手。

徐知訓執政這幾年,弄得朝局混亂不堪,朝廷上下對徐家頗有微詞。李昪上臺之後,明白這是收攬人心的好機會,便一改朝局氣象。寬刑罰,推恩信,招賢納士,廣開言路。不僅如此,李昪還深入民間,瞭解民間疾苦,與百姓打成一片。徐溫雖然名義上還是大權在握,但人心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偏向了李昪。

至此,李昪的官越做越大,歷任左僕射、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奉化軍節度使,真正做到了只在徐溫一人之下,卻在南吳萬人之上。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李昪劇照

兄弟爭權,自立為帝

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此時的徐溫已經病重,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毫無疑問,最合適也最得人心的繼承人,自然是養子徐知誥。但在最後關頭,徐溫在謀士徐玠的勸說下,還是決定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徐知詢。

可徐溫還沒來得及讓徐知詢徹底坐穩位置,就一命嗚呼了。失去徐溫管束的李昪,那真如鳥出樊籠,虎入深山,絲毫沒有讓位給徐知詢的意思。徐知詢雖然繼承了徐溫的部分兵權,也屢次與李昪爭位,可非但絲毫佔不到上風,反而讓李昪找機會撤掉了兵權,徹底失去了與李昪掰手腕的資本。而隨著徐知詢的黯然退場,整個南吳朝廷徹底成為了李昪的一言堂。

就這樣又過了十年,李昪在吳國的權勢日盛,先後被加封為尚父、丞相、太師、大元帥、齊王,幾乎徹底掌控了吳國的每一寸土地。吳國百姓不再記得什麼楊行密,什麼楊渥,什麼楊隆演,他們的眼中只有齊王徐知誥!

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眼見時機已經成熟,李昪宣佈建立齊國。同年十月,李昪接受吳王楊溥的禪讓,登基為帝,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公元939年,李昪恢復本姓,自稱為李唐皇室後裔,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為了防止楊氏後人作亂,李昪竟下旨將所有楊氏子孫遷於海陵,讓所有人居住在永寧宮內,一步不得出入。久而久之,永寧宮內的楊氏男女居然自行配對,結為夫妻,不由得讓人哀嘆。

公元943年,李昪即位第七年。因為沉迷丹道,李昪中丹毒,背生膿瘡,不治而亡,享年五十六歲,廟號烈祖。

南唐烈祖李昪:一個忘恩負義的叛逆之臣,一個英明賢能的開國之君

南唐疆域

結語

李昪執政期間,一直堅持止戈停戰,休養生息,興利除弊,保境安民,使吳國的民生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流落到江淮一帶的難民,李昪也統一進行安置,輕徭役、薄賦稅,讓他們能過夠在李昪治下重新開始生活。從這些方面來講,李昪絕對算得上是一代賢君明主。

但李昪能成帝王之業,全賴楊行密一言之功。若沒有楊行密這個大恩人,李昪或許早就客死他鄉。如此重生再造之恩,李昪非但不思回報,反而卻能如此殘忍。篡權奪位不說,還將楊氏子孫逼到這般尷尬境地。人性之複雜,人性之醜惡,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

《南唐書》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新五代史·吳世家》

《新五代史·雜傳第三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