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灘鎮寨牆

"

金灘鎮寨牆

金灘鎮的城


金灘鎮先周建城陽狐,約在七雄爭霸、秦統一天下時期毀壞;漢時元城縣治自張集固城一帶遷此建城,東漢末設陽平郡的城垣在唐末被朱溫毀壞。金灘鎮現存寨牆的修建,約啟與宋朝,經明清兩代逐漸修復而完備,可在明朝元城縣地圖上清晰的看到。

寨牆是過去村民為防止外人攻打而修建的防禦工事。這種圍牆過去一般只有村中居住有縣令級別以上官員才會修建,金灘鎮作為軍事要塞、漕運古鎮,官員居住級別更高。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稱“遼”。宋朝消滅北漢後接連兩次伐遼失敗,宋軍精銳損失殆盡,致使宋朝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從此談遼色變,再也不敢輕言收復幽雲十六州,並被迫由進攻轉為防禦。為此,宋朝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位居官道的軍事要塞,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並大力修城建牆設置城寨,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奔衝。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一落破竹,兵指天雄,宋軍在楊延昭、楊嗣率軍在金沙灘(現金灘鎮)大敗遼軍。景德元年(1004年)宋廷“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在此再一次阻止遼軍進攻天雄,使遼軍兵退蕭城屯兵,不敢再攻金灘鎮,而繞道清豐抵檀州。這即是金灘鎮盛傳的金沙灘大戰傳說的真實歷史來源。

"

金灘鎮寨牆

金灘鎮的城


金灘鎮先周建城陽狐,約在七雄爭霸、秦統一天下時期毀壞;漢時元城縣治自張集固城一帶遷此建城,東漢末設陽平郡的城垣在唐末被朱溫毀壞。金灘鎮現存寨牆的修建,約啟與宋朝,經明清兩代逐漸修復而完備,可在明朝元城縣地圖上清晰的看到。

寨牆是過去村民為防止外人攻打而修建的防禦工事。這種圍牆過去一般只有村中居住有縣令級別以上官員才會修建,金灘鎮作為軍事要塞、漕運古鎮,官員居住級別更高。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稱“遼”。宋朝消滅北漢後接連兩次伐遼失敗,宋軍精銳損失殆盡,致使宋朝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從此談遼色變,再也不敢輕言收復幽雲十六州,並被迫由進攻轉為防禦。為此,宋朝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位居官道的軍事要塞,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並大力修城建牆設置城寨,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奔衝。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一落破竹,兵指天雄,宋軍在楊延昭、楊嗣率軍在金沙灘(現金灘鎮)大敗遼軍。景德元年(1004年)宋廷“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在此再一次阻止遼軍進攻天雄,使遼軍兵退蕭城屯兵,不敢再攻金灘鎮,而繞道清豐抵檀州。這即是金灘鎮盛傳的金沙灘大戰傳說的真實歷史來源。

金灘鎮的城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

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而作為大名府的屏蔽重地、煙燧要塞的元城縣重要軍事據點的小灘鎮,將是阻擋敵兵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早就建起了寨牆。

"

金灘鎮寨牆

金灘鎮的城


金灘鎮先周建城陽狐,約在七雄爭霸、秦統一天下時期毀壞;漢時元城縣治自張集固城一帶遷此建城,東漢末設陽平郡的城垣在唐末被朱溫毀壞。金灘鎮現存寨牆的修建,約啟與宋朝,經明清兩代逐漸修復而完備,可在明朝元城縣地圖上清晰的看到。

寨牆是過去村民為防止外人攻打而修建的防禦工事。這種圍牆過去一般只有村中居住有縣令級別以上官員才會修建,金灘鎮作為軍事要塞、漕運古鎮,官員居住級別更高。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稱“遼”。宋朝消滅北漢後接連兩次伐遼失敗,宋軍精銳損失殆盡,致使宋朝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從此談遼色變,再也不敢輕言收復幽雲十六州,並被迫由進攻轉為防禦。為此,宋朝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位居官道的軍事要塞,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並大力修城建牆設置城寨,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奔衝。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一落破竹,兵指天雄,宋軍在楊延昭、楊嗣率軍在金沙灘(現金灘鎮)大敗遼軍。景德元年(1004年)宋廷“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在此再一次阻止遼軍進攻天雄,使遼軍兵退蕭城屯兵,不敢再攻金灘鎮,而繞道清豐抵檀州。這即是金灘鎮盛傳的金沙灘大戰傳說的真實歷史來源。

金灘鎮的城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

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而作為大名府的屏蔽重地、煙燧要塞的元城縣重要軍事據點的小灘鎮,將是阻擋敵兵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早就建起了寨牆。

金灘鎮的城

上圖為:金灘鎮三面寨牆及各城門位置,其中樂福門(西北門)後因吡臨衛運河太近易坍塌進水被堵,後世居民稱為了西北寨角!

迭經屢次修建,明朝小灘鎮的寨牆已經全然大名城模式:西靠衛河,東、南、北三側有四五公里長的寨牆,外有護城河,牆基五丈有餘,在外側有近兩丈二尺八高、頂寬四丈二尺一寸八,上有垛口,護城壕深二丈餘,護城壕外路寬丈餘。建有寨門六座:南門(正儀)、東南門(景福)、東門(君麓)、西門(御崇)、北門(奉天)、西北門(樂福)。城門樓高五丈,上層樓面闊三間,深丈三,前後簷出五尺,各有四根明柱,上部為歇山頂,飛簷挑角。城樓下築成拱卷門洞深二丈五,城門高丈五、寬丈六,兩扇城門用堅固木材製成,外面用鐵葉片包鑲,用大蓋乳釘分五排釘牢。

城垣佈局如此嚴謹,不僅使昔日刀槍劍戟時代的敵人望而卻步,即使在“小米加步槍”的抗日戰爭年代也難攻取。歷經明清兩代包括民國時期,金灘鎮寨牆經歷了多次戰爭,依然完好。

"

金灘鎮寨牆

金灘鎮的城


金灘鎮先周建城陽狐,約在七雄爭霸、秦統一天下時期毀壞;漢時元城縣治自張集固城一帶遷此建城,東漢末設陽平郡的城垣在唐末被朱溫毀壞。金灘鎮現存寨牆的修建,約啟與宋朝,經明清兩代逐漸修復而完備,可在明朝元城縣地圖上清晰的看到。

寨牆是過去村民為防止外人攻打而修建的防禦工事。這種圍牆過去一般只有村中居住有縣令級別以上官員才會修建,金灘鎮作為軍事要塞、漕運古鎮,官員居住級別更高。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稱“遼”。宋朝消滅北漢後接連兩次伐遼失敗,宋軍精銳損失殆盡,致使宋朝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從此談遼色變,再也不敢輕言收復幽雲十六州,並被迫由進攻轉為防禦。為此,宋朝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位居官道的軍事要塞,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並大力修城建牆設置城寨,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奔衝。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一落破竹,兵指天雄,宋軍在楊延昭、楊嗣率軍在金沙灘(現金灘鎮)大敗遼軍。景德元年(1004年)宋廷“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在此再一次阻止遼軍進攻天雄,使遼軍兵退蕭城屯兵,不敢再攻金灘鎮,而繞道清豐抵檀州。這即是金灘鎮盛傳的金沙灘大戰傳說的真實歷史來源。

金灘鎮的城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

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而作為大名府的屏蔽重地、煙燧要塞的元城縣重要軍事據點的小灘鎮,將是阻擋敵兵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早就建起了寨牆。

金灘鎮的城

上圖為:金灘鎮三面寨牆及各城門位置,其中樂福門(西北門)後因吡臨衛運河太近易坍塌進水被堵,後世居民稱為了西北寨角!

迭經屢次修建,明朝小灘鎮的寨牆已經全然大名城模式:西靠衛河,東、南、北三側有四五公里長的寨牆,外有護城河,牆基五丈有餘,在外側有近兩丈二尺八高、頂寬四丈二尺一寸八,上有垛口,護城壕深二丈餘,護城壕外路寬丈餘。建有寨門六座:南門(正儀)、東南門(景福)、東門(君麓)、西門(御崇)、北門(奉天)、西北門(樂福)。城門樓高五丈,上層樓面闊三間,深丈三,前後簷出五尺,各有四根明柱,上部為歇山頂,飛簷挑角。城樓下築成拱卷門洞深二丈五,城門高丈五、寬丈六,兩扇城門用堅固木材製成,外面用鐵葉片包鑲,用大蓋乳釘分五排釘牢。

城垣佈局如此嚴謹,不僅使昔日刀槍劍戟時代的敵人望而卻步,即使在“小米加步槍”的抗日戰爭年代也難攻取。歷經明清兩代包括民國時期,金灘鎮寨牆經歷了多次戰爭,依然完好。

金灘鎮的城

1937年11月,日軍在攻陷大名後,一方面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另一方面為了加緊對大名縣的控制,削弱我抗日武裝,鬼子到處修築炮樓、據點,挖封鎖溝,企圖消滅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1940年日軍在衛河沿線從龍王廟、南橋口到營鎮三個重要碼頭都安下炮樓,妄圖割斷我衛河兩岸抗日根據地的聯絡。其中,南橋口是敵人的一個重要據點。1940年初春,鬼子強拆北學堂及民房,抓民夫在衛河西岸南橋口修築了一個炮樓。

1945年伊始,我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發生了根本轉折,我軍逐步實現由游擊戰轉向運動戰。1945年3月16日,根據上級指示,南橋口丁子被冀魯豫邊區 “殺敵英雄” 羅洪章率領的基幹民兵,配合冠縣抗日大隊一起奉命拔除。元朝縣抗日政府為防止日偽軍捲土重來,拆除了炮樓和寨牆。

其實早在1938年8月中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不久,就頒發了“拆城寨拆堡令”。日偽軍尚未侵佔的城牆、寨牆甚至有的樓房,在改造平原地形的群眾運動中已基本被拆除。當時冀南行署所轄的51個縣中,已先後拆除堅固的城牆23座。大名古城、金灘鎮古鎮由於日本侵略軍攻佔較早,堅守時間也長。當敵人棄城逃竄之後,必須根據冀南行署令抓緊拆城牆、寨牆。但現在看來實為可惜!

金灘鎮古寨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仿大名府城建造,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辛勤和智慧。人民與這座古城堡代代相處,一提拆寨牆都感到惋惜,難捨難離而下不得手。這裡有一民俗:每逢農曆正月十六日,“烤火”結束後,無論男女老幼凡能上寨牆者,都上寨牆走一圈,俗曰:“沿城”。流傳“沿城”可防災避邪,吉祥如意。所以每年元宵節剛過後的這天上午,人們烤完火穿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都“沿城”。熙熙攘攘,人流如潮。這時古鎮象徵著人民的歡樂與幸福。日本侵略軍佔領期間雖然中斷了“沿城”,但一直為人們夢魂縈繞所思念。這一民俗也增加了人們對古鎮的熱愛和留戀。另外,人們對拆寨牆還有畏難思想,認為工程浩大,堅固難拆。

"

金灘鎮寨牆

金灘鎮的城


金灘鎮先周建城陽狐,約在七雄爭霸、秦統一天下時期毀壞;漢時元城縣治自張集固城一帶遷此建城,東漢末設陽平郡的城垣在唐末被朱溫毀壞。金灘鎮現存寨牆的修建,約啟與宋朝,經明清兩代逐漸修復而完備,可在明朝元城縣地圖上清晰的看到。

寨牆是過去村民為防止外人攻打而修建的防禦工事。這種圍牆過去一般只有村中居住有縣令級別以上官員才會修建,金灘鎮作為軍事要塞、漕運古鎮,官員居住級別更高。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稱“遼”。宋朝消滅北漢後接連兩次伐遼失敗,宋軍精銳損失殆盡,致使宋朝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從此談遼色變,再也不敢輕言收復幽雲十六州,並被迫由進攻轉為防禦。為此,宋朝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位居官道的軍事要塞,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並大力修城建牆設置城寨,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奔衝。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遼軍一落破竹,兵指天雄,宋軍在楊延昭、楊嗣率軍在金沙灘(現金灘鎮)大敗遼軍。景德元年(1004年)宋廷“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在此再一次阻止遼軍進攻天雄,使遼軍兵退蕭城屯兵,不敢再攻金灘鎮,而繞道清豐抵檀州。這即是金灘鎮盛傳的金沙灘大戰傳說的真實歷史來源。

金灘鎮的城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

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而作為大名府的屏蔽重地、煙燧要塞的元城縣重要軍事據點的小灘鎮,將是阻擋敵兵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早就建起了寨牆。

金灘鎮的城

上圖為:金灘鎮三面寨牆及各城門位置,其中樂福門(西北門)後因吡臨衛運河太近易坍塌進水被堵,後世居民稱為了西北寨角!

迭經屢次修建,明朝小灘鎮的寨牆已經全然大名城模式:西靠衛河,東、南、北三側有四五公里長的寨牆,外有護城河,牆基五丈有餘,在外側有近兩丈二尺八高、頂寬四丈二尺一寸八,上有垛口,護城壕深二丈餘,護城壕外路寬丈餘。建有寨門六座:南門(正儀)、東南門(景福)、東門(君麓)、西門(御崇)、北門(奉天)、西北門(樂福)。城門樓高五丈,上層樓面闊三間,深丈三,前後簷出五尺,各有四根明柱,上部為歇山頂,飛簷挑角。城樓下築成拱卷門洞深二丈五,城門高丈五、寬丈六,兩扇城門用堅固木材製成,外面用鐵葉片包鑲,用大蓋乳釘分五排釘牢。

城垣佈局如此嚴謹,不僅使昔日刀槍劍戟時代的敵人望而卻步,即使在“小米加步槍”的抗日戰爭年代也難攻取。歷經明清兩代包括民國時期,金灘鎮寨牆經歷了多次戰爭,依然完好。

金灘鎮的城

1937年11月,日軍在攻陷大名後,一方面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另一方面為了加緊對大名縣的控制,削弱我抗日武裝,鬼子到處修築炮樓、據點,挖封鎖溝,企圖消滅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1940年日軍在衛河沿線從龍王廟、南橋口到營鎮三個重要碼頭都安下炮樓,妄圖割斷我衛河兩岸抗日根據地的聯絡。其中,南橋口是敵人的一個重要據點。1940年初春,鬼子強拆北學堂及民房,抓民夫在衛河西岸南橋口修築了一個炮樓。

1945年伊始,我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發生了根本轉折,我軍逐步實現由游擊戰轉向運動戰。1945年3月16日,根據上級指示,南橋口丁子被冀魯豫邊區 “殺敵英雄” 羅洪章率領的基幹民兵,配合冠縣抗日大隊一起奉命拔除。元朝縣抗日政府為防止日偽軍捲土重來,拆除了炮樓和寨牆。

其實早在1938年8月中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不久,就頒發了“拆城寨拆堡令”。日偽軍尚未侵佔的城牆、寨牆甚至有的樓房,在改造平原地形的群眾運動中已基本被拆除。當時冀南行署所轄的51個縣中,已先後拆除堅固的城牆23座。大名古城、金灘鎮古鎮由於日本侵略軍攻佔較早,堅守時間也長。當敵人棄城逃竄之後,必須根據冀南行署令抓緊拆城牆、寨牆。但現在看來實為可惜!

金灘鎮古寨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仿大名府城建造,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辛勤和智慧。人民與這座古城堡代代相處,一提拆寨牆都感到惋惜,難捨難離而下不得手。這裡有一民俗:每逢農曆正月十六日,“烤火”結束後,無論男女老幼凡能上寨牆者,都上寨牆走一圈,俗曰:“沿城”。流傳“沿城”可防災避邪,吉祥如意。所以每年元宵節剛過後的這天上午,人們烤完火穿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都“沿城”。熙熙攘攘,人流如潮。這時古鎮象徵著人民的歡樂與幸福。日本侵略軍佔領期間雖然中斷了“沿城”,但一直為人們夢魂縈繞所思念。這一民俗也增加了人們對古鎮的熱愛和留戀。另外,人們對拆寨牆還有畏難思想,認為工程浩大,堅固難拆。

金灘鎮的城

根據群眾存在的思想,抗日政府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說服動員。在姬家北園召開了有基層幹部參加的群眾大會,反覆說明拆寨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意是這樣:我們人人都熱愛家鄉,都熱愛家鄉的每一寸土地,更熱愛家鄉的古寨牆。古寨牆是我們祖先親手所建,也保護過大家的利益,但是敵人也可以利用它在這裡盤踞,這幾年咱們老百姓深受其害。我們堅決不能再讓日本鬼子兵再捲土重來,就要堅決拆寨牆。堅固難拆也不能動搖拆寨牆的決心。一說到這裡,人們拆寨牆的思想便通了,都聞聲而動。

當時在元朝縣抗日政府號召下,將拆寨牆任務劃分各家各戶,民工自帶工具,早來晚歸,午餐自籌。拆寨當然要自上而下從頂端拆起,鎬刨鍬挖的活磚浮土隨時清理寨牆至兩側,群眾取磚用土不加限制。經過10天左右的突擊,鎮民將寨牆推倒,寨門拆除,剩下的土寨牆基成了凸凹不平大土堤。有的城磚挪作他用,有的廢毀湮沒,有的夷為平地,有寨牆之地,已無寨牆了。解放後南、北寨牆被改作為引水渠,八十年代後期東寨牆拆後改建商場及住宅,水渠停用後劃歸鄰近居民宅基地,某些地方現在還可以看到土夯寨牆基。

現在很多人還將“寨外”“寨裡”“南寨口”“北寨口”“窯豁”“東門外”“南門外”“東南門”“北門外”“南柵欄門 (老派出所) ”“北柵欄門(丁字街口、龍鬚街口)”作為顯著的地理標誌去述說。但是這些習以為常的歷史東西,往往會被人漠視,沒有文字記載的事,在時過境遷後,漸漸地被人淡忘了,對金灘鎮的歷史文化來說,這將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近年來隨著縣域旅遊的快速發展,為了打造旅遊新靚點,為了充分挖掘當地文化旅遊資源,金灘鎮政府把恢復古鎮原有歷史風貌列入發展規劃,將投資對古寨牆進行整修復建,興建寨門,下一步還將通過招商引資,加大對古寨牆的開發力度,在古寨牆內修建休閒、餐飲、觀光場所,讓金灘鎮古寨牆重新煥發新姿。

屆時,凡來金灘鎮必登寨牆,駐足於門樓,眺望護城河畔楊柳依依。俯視鎮內,高樓矮屋,庭院沉沉,街光巷影,商賈如雲,車馬輻輳,市井繁華,盡收眼底。遙看衛河水面蜿蜒九曲。若遇雨後,則清晰翠微,天高氣爽,微風徐徐,無不令人心曠神怡。

每至炎熱之季,下城門進了門洞則涼氣襲人,如入了仙境一般,遊人必卻步駐足,享受一番清涼快意,必致詩興大發。

附:柵欄

提起金灘鎮古時的安保,與百姓關係最直接的除了上面講的寨牆寨門,還有就是柵欄,寨門要按時關啟,柵欄也一樣。儘管寨門和柵欄的關啟對百姓來說多有不便,但它畢竟有利於鎮寨的安全。

柵欄,金灘鎮方言為zha la,是指用鐵棍或木棍、竹竿等做成的類似籬笆而較堅固的東西,連接於街巷口兩側,又稱zha la men。

金灘鎮設置柵欄大多在街巷口,是為了防止盜賊和土匪老砸,並便於追趕。

當年最著名的柵欄是丁字街口(龍鬚街口)和巡檢司南側的下坡處,分別被稱為:南柵欄口、北柵欄口。由於這段區域是商貿和署衙的集中地,商賈富戶深怕那些巡視的官兵巡歷不周,盜賊作祟,於是修起了兩個大柵欄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