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什麼樣的環境才算得上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呢?梁啟超認為“合適”兩字最為重要。梁啟超始終保持著一個寬鬆的治學態度和求知環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於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薰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專業領域,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後,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作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啟超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比如樑思成的建築、樑思永的考古學、樑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對於思成學習建築這門學科,梁啟超並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度。試想一下,憑藉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並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任憑孩子們去尋求一份心中的喜好,自己從旁支持鼓勵,進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什麼樣的環境才算得上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呢?梁啟超認為“合適”兩字最為重要。梁啟超始終保持著一個寬鬆的治學態度和求知環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於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薰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專業領域,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後,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作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啟超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比如樑思成的建築、樑思永的考古學、樑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對於思成學習建築這門學科,梁啟超並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度。試想一下,憑藉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並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任憑孩子們去尋求一份心中的喜好,自己從旁支持鼓勵,進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蠟像

對於思永的考古學,梁啟超也是十分支持的。在父親的影響下,思永對考古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加上他性格相對沉穩、淡然,十分適合做這門學問。梁啟超甚至想過思永學成歸來以後與自己一同研究史學,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但是,思永對於成為父親的幫手一事並不傾心,他的興趣在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上,希望能參與到最真實、最前沿的考古現場。然而,在兒子的事業和自己的興趣之間,梁啟超果斷地捨棄了後者,他放下了自己的喜好,全力以赴地幫助思永開闢自己的學術道路。

梁啟超聽說山西西陰村遺址正在發掘,立即聯繫了當時的負責人李濟,並且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李濟能給予樑思永一個實習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梁啟超又積極鼓勵兒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全力為他解除後顧之憂。後來,思永憑藉《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文,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女兒樑思莊選擇自己專業時,梁啟超認為生物科學大有前景,雖然他希望女兒接受這樣一番建議,但是字裡行間卻並未見有發號施令的嚴苛或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更多的是用簡潔明瞭的字眼將自己的想法悉數闡明。一番論述後,梁啟超於文後附上了一句:“你自己若覺得性情還近,那麼就選它,還選一兩樣和它有密切聯絡的學科以為輔。”從頭至尾都是一副商量討論的姿態,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給了孩子充分的選擇和考慮的空間。但樑思莊最後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而是堅持自己的文學愛好,遠赴美國攻讀文學,後轉學圖書館學,這才有了一位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什麼樣的環境才算得上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呢?梁啟超認為“合適”兩字最為重要。梁啟超始終保持著一個寬鬆的治學態度和求知環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於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薰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專業領域,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後,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作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啟超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比如樑思成的建築、樑思永的考古學、樑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對於思成學習建築這門學科,梁啟超並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度。試想一下,憑藉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並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任憑孩子們去尋求一份心中的喜好,自己從旁支持鼓勵,進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蠟像

對於思永的考古學,梁啟超也是十分支持的。在父親的影響下,思永對考古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加上他性格相對沉穩、淡然,十分適合做這門學問。梁啟超甚至想過思永學成歸來以後與自己一同研究史學,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但是,思永對於成為父親的幫手一事並不傾心,他的興趣在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上,希望能參與到最真實、最前沿的考古現場。然而,在兒子的事業和自己的興趣之間,梁啟超果斷地捨棄了後者,他放下了自己的喜好,全力以赴地幫助思永開闢自己的學術道路。

梁啟超聽說山西西陰村遺址正在發掘,立即聯繫了當時的負責人李濟,並且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李濟能給予樑思永一個實習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梁啟超又積極鼓勵兒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全力為他解除後顧之憂。後來,思永憑藉《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文,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女兒樑思莊選擇自己專業時,梁啟超認為生物科學大有前景,雖然他希望女兒接受這樣一番建議,但是字裡行間卻並未見有發號施令的嚴苛或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更多的是用簡潔明瞭的字眼將自己的想法悉數闡明。一番論述後,梁啟超於文後附上了一句:“你自己若覺得性情還近,那麼就選它,還選一兩樣和它有密切聯絡的學科以為輔。”從頭至尾都是一副商量討論的姿態,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給了孩子充分的選擇和考慮的空間。但樑思莊最後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而是堅持自己的文學愛好,遠赴美國攻讀文學,後轉學圖書館學,這才有了一位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書法扇面

從梁啟超齊家育子的經驗,反思我們現在的父母,的確難以做到如此從容。他們經常過分地誇大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進而以此為理由和藉口干涉孩子選擇的權利。比方說,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其實很多父母都喜歡以自己的喜好來為孩子定奪專業和學校,只有極少數人會真正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聽聽他們想要學習什麼專業、接受哪方面的知識。

所以,當父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妨學學梁啟超的做法,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足夠的空間。有時充當一個聆聽者或是扮演一個配角,比做一個獨裁者更能貼近孩子的內心,更能瞭解孩子們真實的想法。畢竟,孩子總會有長大的一天,不可能總是生活在你的臂膀下,父母要做的不是取代他們的翅膀,抱在懷裡帶他們去向遠方,而是要幫助他們早日成長,學會獨立地翱翔在藍天,而這也正是梁啟超教子有方的高明之處。

梁啟超家教最動人之處在於時時與孩子們保持溝通

梁啟超一生著述頗豐,除了大量的長篇論述之外,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內容是他與孩子們之間交流的家書。家書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幾個子女的學習、生活、事業和人生。在當時聯繫十分不方便的情況下,這些書信便是父親和孩子們之間保持溝通的橋樑,猶如系在風箏上的絲線,即使孩子們飄得再高再遠,家書都把他們連在父親的心裡,牽著他們之間無限的惦念。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什麼樣的環境才算得上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呢?梁啟超認為“合適”兩字最為重要。梁啟超始終保持著一個寬鬆的治學態度和求知環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於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薰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專業領域,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後,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作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啟超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比如樑思成的建築、樑思永的考古學、樑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對於思成學習建築這門學科,梁啟超並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度。試想一下,憑藉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並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任憑孩子們去尋求一份心中的喜好,自己從旁支持鼓勵,進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蠟像

對於思永的考古學,梁啟超也是十分支持的。在父親的影響下,思永對考古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加上他性格相對沉穩、淡然,十分適合做這門學問。梁啟超甚至想過思永學成歸來以後與自己一同研究史學,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但是,思永對於成為父親的幫手一事並不傾心,他的興趣在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上,希望能參與到最真實、最前沿的考古現場。然而,在兒子的事業和自己的興趣之間,梁啟超果斷地捨棄了後者,他放下了自己的喜好,全力以赴地幫助思永開闢自己的學術道路。

梁啟超聽說山西西陰村遺址正在發掘,立即聯繫了當時的負責人李濟,並且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李濟能給予樑思永一個實習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梁啟超又積極鼓勵兒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全力為他解除後顧之憂。後來,思永憑藉《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文,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女兒樑思莊選擇自己專業時,梁啟超認為生物科學大有前景,雖然他希望女兒接受這樣一番建議,但是字裡行間卻並未見有發號施令的嚴苛或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更多的是用簡潔明瞭的字眼將自己的想法悉數闡明。一番論述後,梁啟超於文後附上了一句:“你自己若覺得性情還近,那麼就選它,還選一兩樣和它有密切聯絡的學科以為輔。”從頭至尾都是一副商量討論的姿態,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給了孩子充分的選擇和考慮的空間。但樑思莊最後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而是堅持自己的文學愛好,遠赴美國攻讀文學,後轉學圖書館學,這才有了一位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書法扇面

從梁啟超齊家育子的經驗,反思我們現在的父母,的確難以做到如此從容。他們經常過分地誇大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進而以此為理由和藉口干涉孩子選擇的權利。比方說,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其實很多父母都喜歡以自己的喜好來為孩子定奪專業和學校,只有極少數人會真正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聽聽他們想要學習什麼專業、接受哪方面的知識。

所以,當父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妨學學梁啟超的做法,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足夠的空間。有時充當一個聆聽者或是扮演一個配角,比做一個獨裁者更能貼近孩子的內心,更能瞭解孩子們真實的想法。畢竟,孩子總會有長大的一天,不可能總是生活在你的臂膀下,父母要做的不是取代他們的翅膀,抱在懷裡帶他們去向遠方,而是要幫助他們早日成長,學會獨立地翱翔在藍天,而這也正是梁啟超教子有方的高明之處。

梁啟超家教最動人之處在於時時與孩子們保持溝通

梁啟超一生著述頗豐,除了大量的長篇論述之外,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內容是他與孩子們之間交流的家書。家書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幾個子女的學習、生活、事業和人生。在當時聯繫十分不方便的情況下,這些書信便是父親和孩子們之間保持溝通的橋樑,猶如系在風箏上的絲線,即使孩子們飄得再高再遠,家書都把他們連在父親的心裡,牽著他們之間無限的惦念。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雕像

梁啟超的家書讀起來十分有趣,正經起來能讓讀的人跟著緊張,玩笑起來能讓看的人跟著歡愉,時而侃侃而談,時而撒嬌依賴,時而鍼砭時弊,時而記掛萬千,每一封家書都飽含著濃濃的愛意,而孩子們也在從中得到很多啟示和支持。 的確,父母對於兒女的責任無非是學習、立業、婚姻這幾樣。但是,梁啟超卻耗費了畢生的精力去經營這些孩子們的未來,如此盡心盡力實屬難得,也確為梁氏子女之福氣。

梁啟超注重孩子們求學進取的進展,但更關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他經常寫信詢問道:“思成身子究竟怎麼樣?思順細細看察,和我說真實話。”後來思成身子稍有好轉,他又再次去信囑咐道:“思成體子復元,聽見異常高興,但食用如此儉薄,全無滋養料,如何要得。我決定每年寄他五百美金左右,分數次寄去。”對於思順,梁啟超也同樣叮囑她要注意身體、刻苦用功之暇照顧好自己:“功課迫則不妨減少,多停數日亦無傷。要之,吾兒萬不可病,汝再病則吾之焦灼不可狀矣。”顯然,在孩子們面前,梁啟超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很清晰,先是父親——關注孩子健康成長,而後才是導師——注重孩子學業成績。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什麼樣的環境才算得上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呢?梁啟超認為“合適”兩字最為重要。梁啟超始終保持著一個寬鬆的治學態度和求知環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於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薰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專業領域,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後,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作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啟超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比如樑思成的建築、樑思永的考古學、樑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對於思成學習建築這門學科,梁啟超並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度。試想一下,憑藉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並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任憑孩子們去尋求一份心中的喜好,自己從旁支持鼓勵,進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蠟像

對於思永的考古學,梁啟超也是十分支持的。在父親的影響下,思永對考古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加上他性格相對沉穩、淡然,十分適合做這門學問。梁啟超甚至想過思永學成歸來以後與自己一同研究史學,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但是,思永對於成為父親的幫手一事並不傾心,他的興趣在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上,希望能參與到最真實、最前沿的考古現場。然而,在兒子的事業和自己的興趣之間,梁啟超果斷地捨棄了後者,他放下了自己的喜好,全力以赴地幫助思永開闢自己的學術道路。

梁啟超聽說山西西陰村遺址正在發掘,立即聯繫了當時的負責人李濟,並且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李濟能給予樑思永一個實習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梁啟超又積極鼓勵兒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全力為他解除後顧之憂。後來,思永憑藉《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文,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女兒樑思莊選擇自己專業時,梁啟超認為生物科學大有前景,雖然他希望女兒接受這樣一番建議,但是字裡行間卻並未見有發號施令的嚴苛或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更多的是用簡潔明瞭的字眼將自己的想法悉數闡明。一番論述後,梁啟超於文後附上了一句:“你自己若覺得性情還近,那麼就選它,還選一兩樣和它有密切聯絡的學科以為輔。”從頭至尾都是一副商量討論的姿態,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給了孩子充分的選擇和考慮的空間。但樑思莊最後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而是堅持自己的文學愛好,遠赴美國攻讀文學,後轉學圖書館學,這才有了一位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書法扇面

從梁啟超齊家育子的經驗,反思我們現在的父母,的確難以做到如此從容。他們經常過分地誇大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進而以此為理由和藉口干涉孩子選擇的權利。比方說,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其實很多父母都喜歡以自己的喜好來為孩子定奪專業和學校,只有極少數人會真正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聽聽他們想要學習什麼專業、接受哪方面的知識。

所以,當父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妨學學梁啟超的做法,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足夠的空間。有時充當一個聆聽者或是扮演一個配角,比做一個獨裁者更能貼近孩子的內心,更能瞭解孩子們真實的想法。畢竟,孩子總會有長大的一天,不可能總是生活在你的臂膀下,父母要做的不是取代他們的翅膀,抱在懷裡帶他們去向遠方,而是要幫助他們早日成長,學會獨立地翱翔在藍天,而這也正是梁啟超教子有方的高明之處。

梁啟超家教最動人之處在於時時與孩子們保持溝通

梁啟超一生著述頗豐,除了大量的長篇論述之外,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內容是他與孩子們之間交流的家書。家書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幾個子女的學習、生活、事業和人生。在當時聯繫十分不方便的情況下,這些書信便是父親和孩子們之間保持溝通的橋樑,猶如系在風箏上的絲線,即使孩子們飄得再高再遠,家書都把他們連在父親的心裡,牽著他們之間無限的惦念。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雕像

梁啟超的家書讀起來十分有趣,正經起來能讓讀的人跟著緊張,玩笑起來能讓看的人跟著歡愉,時而侃侃而談,時而撒嬌依賴,時而鍼砭時弊,時而記掛萬千,每一封家書都飽含著濃濃的愛意,而孩子們也在從中得到很多啟示和支持。 的確,父母對於兒女的責任無非是學習、立業、婚姻這幾樣。但是,梁啟超卻耗費了畢生的精力去經營這些孩子們的未來,如此盡心盡力實屬難得,也確為梁氏子女之福氣。

梁啟超注重孩子們求學進取的進展,但更關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他經常寫信詢問道:“思成身子究竟怎麼樣?思順細細看察,和我說真實話。”後來思成身子稍有好轉,他又再次去信囑咐道:“思成體子復元,聽見異常高興,但食用如此儉薄,全無滋養料,如何要得。我決定每年寄他五百美金左右,分數次寄去。”對於思順,梁啟超也同樣叮囑她要注意身體、刻苦用功之暇照顧好自己:“功課迫則不妨減少,多停數日亦無傷。要之,吾兒萬不可病,汝再病則吾之焦灼不可狀矣。”顯然,在孩子們面前,梁啟超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很清晰,先是父親——關注孩子健康成長,而後才是導師——注重孩子學業成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植物園內梁啟超墓

梁啟超家教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將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既富有創造性又不生硬地糅合在一起。而我們現在的父母往往容易偏向一方,要麼過分地強調理想主義,導致溺愛之災;要麼過分地強調現實主義,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此,梁啟超給現在的父母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如果能照著學習一二,相信對於家風家教都是有大有禆益的。

梁啟超家教最勵志之處在於教孩子保持積極的心態

他告誡思順夫婦要學會在逆境中培養樂觀的精神。他在信中這樣給他們寫道:“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也就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他教導思忠不要將自己的志氣消磨掉。“一個人若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麼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樣會消磨志氣。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過過不少,舒服日子也經過不少,老是那樣子,到底意氣消磨了沒有?”正是由於梁啟超這種天生樂觀的性格,在逆境中尋求快活的心態,深深地薰陶了他的子女們,才使得樑家九子弟個個成為影響時代的崢嶸才俊,並始終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縱觀歷史,民國時期算得上是英才輩出的時期,但真正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並不多,而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穫了這份讚譽。

梁啟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對下一代進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最後讓九個兒女在長大成人之後各有成就,而且和他們的父親一樣都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

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是與梁啟超的精心培養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分不開的。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那個時代,梁啟超就與他的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像

長女樑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樑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築學家,並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樑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於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樑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樑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樑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樑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樑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始終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關於教育,梁啟超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梁啟超一生胸懷家國,從師從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開始,他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懷揣著一腔為國奮鬥到底的熱血,並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培養“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他把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裡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梁啟超的敦敦教誨,樑家的九個孩子中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了回國建功立業。

梁啟超對於國家和個人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裡,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永久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建築家樑思成和林徽因抗戰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症,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試圖以優厚的條件聘請他們去國外工作,對此,他們迴應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於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著作《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裡面有人搞科學技術,後來我幹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幹“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反觀當今社會,留學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有些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確實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家長是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梁啟超家教最突出之處在於他提倡的趣味主義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麼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他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曾經坦白地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失敗,或者嚴格地說沒有一件不是失敗,然而總是可以一邊失敗,一邊繼續做,他不但能從成功中體會到樂趣,同樣能夠從失敗中體會到樂趣,因此他總是活得有滋有味。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

梁啟超常常鼓勵孩子們要將趣味融入到學習當中去,他在家中輔導孩子們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裡經常談到趣味,比如當年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時,梁啟超就曾經擔心他的課業由於過於專業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裡面就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對於樑思成,梁啟超還是瞭解的。樑思成對於學術的專注值得讚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於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對現下研究的學問產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因此,他鼓勵樑思成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並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採眾長、豐富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裡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係。

梁啟超家教最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家庭中的民主作風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他並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梁啟超故居

什麼樣的環境才算得上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呢?梁啟超認為“合適”兩字最為重要。梁啟超始終保持著一個寬鬆的治學態度和求知環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於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薰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專業領域,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後,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作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啟超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比如樑思成的建築、樑思永的考古學、樑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對於思成學習建築這門學科,梁啟超並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度。試想一下,憑藉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並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任憑孩子們去尋求一份心中的喜好,自己從旁支持鼓勵,進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蠟像

對於思永的考古學,梁啟超也是十分支持的。在父親的影響下,思永對考古科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加上他性格相對沉穩、淡然,十分適合做這門學問。梁啟超甚至想過思永學成歸來以後與自己一同研究史學,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但是,思永對於成為父親的幫手一事並不傾心,他的興趣在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上,希望能參與到最真實、最前沿的考古現場。然而,在兒子的事業和自己的興趣之間,梁啟超果斷地捨棄了後者,他放下了自己的喜好,全力以赴地幫助思永開闢自己的學術道路。

梁啟超聽說山西西陰村遺址正在發掘,立即聯繫了當時的負責人李濟,並且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李濟能給予樑思永一個實習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梁啟超又積極鼓勵兒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全力為他解除後顧之憂。後來,思永憑藉《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文,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女兒樑思莊選擇自己專業時,梁啟超認為生物科學大有前景,雖然他希望女兒接受這樣一番建議,但是字裡行間卻並未見有發號施令的嚴苛或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更多的是用簡潔明瞭的字眼將自己的想法悉數闡明。一番論述後,梁啟超於文後附上了一句:“你自己若覺得性情還近,那麼就選它,還選一兩樣和它有密切聯絡的學科以為輔。”從頭至尾都是一副商量討論的姿態,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給了孩子充分的選擇和考慮的空間。但樑思莊最後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而是堅持自己的文學愛好,遠赴美國攻讀文學,後轉學圖書館學,這才有了一位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書法扇面

從梁啟超齊家育子的經驗,反思我們現在的父母,的確難以做到如此從容。他們經常過分地誇大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進而以此為理由和藉口干涉孩子選擇的權利。比方說,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其實很多父母都喜歡以自己的喜好來為孩子定奪專業和學校,只有極少數人會真正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聽聽他們想要學習什麼專業、接受哪方面的知識。

所以,當父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妨學學梁啟超的做法,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足夠的空間。有時充當一個聆聽者或是扮演一個配角,比做一個獨裁者更能貼近孩子的內心,更能瞭解孩子們真實的想法。畢竟,孩子總會有長大的一天,不可能總是生活在你的臂膀下,父母要做的不是取代他們的翅膀,抱在懷裡帶他們去向遠方,而是要幫助他們早日成長,學會獨立地翱翔在藍天,而這也正是梁啟超教子有方的高明之處。

梁啟超家教最動人之處在於時時與孩子們保持溝通

梁啟超一生著述頗豐,除了大量的長篇論述之外,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內容是他與孩子們之間交流的家書。家書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幾個子女的學習、生活、事業和人生。在當時聯繫十分不方便的情況下,這些書信便是父親和孩子們之間保持溝通的橋樑,猶如系在風箏上的絲線,即使孩子們飄得再高再遠,家書都把他們連在父親的心裡,牽著他們之間無限的惦念。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天津樑啟超故居梁啟超雕像

梁啟超的家書讀起來十分有趣,正經起來能讓讀的人跟著緊張,玩笑起來能讓看的人跟著歡愉,時而侃侃而談,時而撒嬌依賴,時而鍼砭時弊,時而記掛萬千,每一封家書都飽含著濃濃的愛意,而孩子們也在從中得到很多啟示和支持。 的確,父母對於兒女的責任無非是學習、立業、婚姻這幾樣。但是,梁啟超卻耗費了畢生的精力去經營這些孩子們的未來,如此盡心盡力實屬難得,也確為梁氏子女之福氣。

梁啟超注重孩子們求學進取的進展,但更關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他經常寫信詢問道:“思成身子究竟怎麼樣?思順細細看察,和我說真實話。”後來思成身子稍有好轉,他又再次去信囑咐道:“思成體子復元,聽見異常高興,但食用如此儉薄,全無滋養料,如何要得。我決定每年寄他五百美金左右,分數次寄去。”對於思順,梁啟超也同樣叮囑她要注意身體、刻苦用功之暇照顧好自己:“功課迫則不妨減少,多停數日亦無傷。要之,吾兒萬不可病,汝再病則吾之焦灼不可狀矣。”顯然,在孩子們面前,梁啟超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很清晰,先是父親——關注孩子健康成長,而後才是導師——注重孩子學業成績。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北京植物園內梁啟超墓

梁啟超家教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將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既富有創造性又不生硬地糅合在一起。而我們現在的父母往往容易偏向一方,要麼過分地強調理想主義,導致溺愛之災;要麼過分地強調現實主義,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此,梁啟超給現在的父母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如果能照著學習一二,相信對於家風家教都是有大有禆益的。

梁啟超家教最勵志之處在於教孩子保持積極的心態

他告誡思順夫婦要學會在逆境中培養樂觀的精神。他在信中這樣給他們寫道:“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也就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他教導思忠不要將自己的志氣消磨掉。“一個人若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麼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樣會消磨志氣。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過過不少,舒服日子也經過不少,老是那樣子,到底意氣消磨了沒有?”正是由於梁啟超這種天生樂觀的性格,在逆境中尋求快活的心態,深深地薰陶了他的子女們,才使得樑家九子弟個個成為影響時代的崢嶸才俊,並始終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一門三院士,滿門皆才俊: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對當今父母的啟示

梁啟超給子女們的信函

一個人在順境的時候,自然順風順水,心情大暢,但是有很多人一旦遭遇逆境,就會一蹶不振,沉淪不起,自我拯救力差。孩子在進入社會以後,會遇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和阻礙,能否保持積極的心態,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和困難搏鬥,是最終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當今父母應當學習梁啟超的教育方法,告訴孩子不論在什麼樣的境況下,都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就算是失敗,也不能從此消極怠惰,只有這樣才會始終對生活充滿熱愛,對人生充滿力量,對未來充滿憧憬。

梁啟超開創了西學中用的教育先河,並打破了當時時興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迂腐理論,用大智慧和大愛去培養他的孩子們。由此產生的培養思想和教育理念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仍舊熠熠生輝。而這,也正是梁氏家族在為社會培養出人才之外所創造的又一筆寶貴的財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