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

連城訣的故事,也就是大寶藏的故事。所謂連城,即價值連城的省略,正是對大寶藏的暗示;所謂“連城訣”,指的是找到大寶藏所在的訣竅,

武俠小說中寫到尋找或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多矣,“奪寶故事”形成了武俠小說的一種最重要的敘事模式。

但金庸筆下的奪寶故事,總是要出人意料。

《鴛鴦劍》中的大祕密不過是“仁者無敵”。

《白馬嘯西風》中迷宮寶藏似是而非。

而這一部《連城訣》,卻是名副其實,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大寶藏。不過,這部講述奪寶故事的小說比其他作品顯然更有特色、也更有深意。

"

連城訣的故事,也就是大寶藏的故事。所謂連城,即價值連城的省略,正是對大寶藏的暗示;所謂“連城訣”,指的是找到大寶藏所在的訣竅,

武俠小說中寫到尋找或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多矣,“奪寶故事”形成了武俠小說的一種最重要的敘事模式。

但金庸筆下的奪寶故事,總是要出人意料。

《鴛鴦劍》中的大祕密不過是“仁者無敵”。

《白馬嘯西風》中迷宮寶藏似是而非。

而這一部《連城訣》,卻是名副其實,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大寶藏。不過,這部講述奪寶故事的小說比其他作品顯然更有特色、也更有深意。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首先,小說《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故事那樣,簡單化地按照——藏寶圖出現江湖——武林中人聞風而動——各門各派大打出手——死傷累累、血雨腥風一最後某人或某一門派終於戰勝一切對手、奪得寶藏這樣一種模式寫作自己的故事,而是不動聲色,伏流千里,最後匯眾多潛流而成小說的高潮:在小說開始很長的一段,作者雖然時有伏筆,但一般的讀者幾乎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小說主人公狄雲的冤受屈,一路寫來,人們幾乎想不到他會與“連城訣”的奪寶故事有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作者是把這個奪寶故事推向了背景,使它像一張巨大的羅網一樣,籠罩著所有的書中人物。只有非常細心的讀者才能意識到,這個奪寶的故事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小說的主人公狄雲與丁典在死囚牢中相遇,看似純屬偶然,實際上卻有十分久遠的前因。丁典不僅是狄雲的難友,還是狄雲的師門慘變的唯一的知情者、見證人,也是大寶藏及其“連城訣”的繼承人和擁有者

"

連城訣的故事,也就是大寶藏的故事。所謂連城,即價值連城的省略,正是對大寶藏的暗示;所謂“連城訣”,指的是找到大寶藏所在的訣竅,

武俠小說中寫到尋找或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多矣,“奪寶故事”形成了武俠小說的一種最重要的敘事模式。

但金庸筆下的奪寶故事,總是要出人意料。

《鴛鴦劍》中的大祕密不過是“仁者無敵”。

《白馬嘯西風》中迷宮寶藏似是而非。

而這一部《連城訣》,卻是名副其實,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大寶藏。不過,這部講述奪寶故事的小說比其他作品顯然更有特色、也更有深意。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首先,小說《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故事那樣,簡單化地按照——藏寶圖出現江湖——武林中人聞風而動——各門各派大打出手——死傷累累、血雨腥風一最後某人或某一門派終於戰勝一切對手、奪得寶藏這樣一種模式寫作自己的故事,而是不動聲色,伏流千里,最後匯眾多潛流而成小說的高潮:在小說開始很長的一段,作者雖然時有伏筆,但一般的讀者幾乎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小說主人公狄雲的冤受屈,一路寫來,人們幾乎想不到他會與“連城訣”的奪寶故事有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作者是把這個奪寶故事推向了背景,使它像一張巨大的羅網一樣,籠罩著所有的書中人物。只有非常細心的讀者才能意識到,這個奪寶的故事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小說的主人公狄雲與丁典在死囚牢中相遇,看似純屬偶然,實際上卻有十分久遠的前因。丁典不僅是狄雲的難友,還是狄雲的師門慘變的唯一的知情者、見證人,也是大寶藏及其“連城訣”的繼承人和擁有者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他之所以在死囚牢中,正是因為他知道連城訣的祕密;而狄雲之所以在死囚牢中與丁典相遇,除了萬圭等人花錢買通官府外,更重要的原因卻還是荊州知府淩退思想借助狄雲這個毫不知情的傻小子套出丁典所知的連城訣的祕密。通過丁典,把現實的狄雲和其師門的歷史聯繫起來,又把狄雲的師門以及江湖人物與淩退思等官府人物聯繫起來,再把狄雲的蒙冤和最終的大結局聯繫起來一丁典要狄雲將他與其愛侶凌霜華合葬,其實也正是要藉此告訴狄雲連城訣的祕密。這樣,整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就都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小說那樣僅僅是描寫人們為寶藏而大打出手,而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寫書中一些人物為尋找大寶藏而苦心積慮、計謀百出,進而集中到人們對大寶藏的貪婪,和貪慾所引起的人性扭曲的描寫上。這不僅使得小說的情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出人意料,同時也使得小說更具人文深度,更加發人深省。

"

連城訣的故事,也就是大寶藏的故事。所謂連城,即價值連城的省略,正是對大寶藏的暗示;所謂“連城訣”,指的是找到大寶藏所在的訣竅,

武俠小說中寫到尋找或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多矣,“奪寶故事”形成了武俠小說的一種最重要的敘事模式。

但金庸筆下的奪寶故事,總是要出人意料。

《鴛鴦劍》中的大祕密不過是“仁者無敵”。

《白馬嘯西風》中迷宮寶藏似是而非。

而這一部《連城訣》,卻是名副其實,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大寶藏。不過,這部講述奪寶故事的小說比其他作品顯然更有特色、也更有深意。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首先,小說《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故事那樣,簡單化地按照——藏寶圖出現江湖——武林中人聞風而動——各門各派大打出手——死傷累累、血雨腥風一最後某人或某一門派終於戰勝一切對手、奪得寶藏這樣一種模式寫作自己的故事,而是不動聲色,伏流千里,最後匯眾多潛流而成小說的高潮:在小說開始很長的一段,作者雖然時有伏筆,但一般的讀者幾乎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小說主人公狄雲的冤受屈,一路寫來,人們幾乎想不到他會與“連城訣”的奪寶故事有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作者是把這個奪寶故事推向了背景,使它像一張巨大的羅網一樣,籠罩著所有的書中人物。只有非常細心的讀者才能意識到,這個奪寶的故事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小說的主人公狄雲與丁典在死囚牢中相遇,看似純屬偶然,實際上卻有十分久遠的前因。丁典不僅是狄雲的難友,還是狄雲的師門慘變的唯一的知情者、見證人,也是大寶藏及其“連城訣”的繼承人和擁有者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他之所以在死囚牢中,正是因為他知道連城訣的祕密;而狄雲之所以在死囚牢中與丁典相遇,除了萬圭等人花錢買通官府外,更重要的原因卻還是荊州知府淩退思想借助狄雲這個毫不知情的傻小子套出丁典所知的連城訣的祕密。通過丁典,把現實的狄雲和其師門的歷史聯繫起來,又把狄雲的師門以及江湖人物與淩退思等官府人物聯繫起來,再把狄雲的蒙冤和最終的大結局聯繫起來一丁典要狄雲將他與其愛侶凌霜華合葬,其實也正是要藉此告訴狄雲連城訣的祕密。這樣,整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就都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小說那樣僅僅是描寫人們為寶藏而大打出手,而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寫書中一些人物為尋找大寶藏而苦心積慮、計謀百出,進而集中到人們對大寶藏的貪婪,和貪慾所引起的人性扭曲的描寫上。這不僅使得小說的情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出人意料,同時也使得小說更具人文深度,更加發人深省。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為了連城訣及大寶藏,萬震山、言達平、戚長髮師兄弟竟然合夥殺師,犯下武林中人所共憤的大罪孽。他們之間勾心鬥角、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師兄弟間相互殘殺、毫不手軟。進而,為了大寶藏和連城訣,作為師父的萬震山、戚長髮,對自己的徒弟隱瞞武功真相、打亂武功順序,對自己的兒》:也是毫無信心,甚至沒有絲毫骨肉之情。在戚長髮這樣的師父門下,狄雲早已是套中人。在荊州府的遭遇,說到底是與連城訣有關,只不過老實巴交的狄雲,打破腦袋也無法相信自己敬愛的師父會是那樣的人。但,無情的事實就是那樣。為了連城訣,他的師父連自己的女兒都不相信,更何況對自己的徒弟?

文才出眾的淩退思,考中進士、加封翰林,但為了探尋荊州附近的大寶藏,花錢買通吏部,主動要求“屈就”荊州知府,且一再連任不去。他利用自己的女兒與丁典的關係,將丁典抓住,逼他交出連城訣,全然不顧女兒的感情,最終甚至將女兒活活關在棺材裡面,讓她窒息而死。過度膨脹的貪慾,使得書中人物情感變質、性格變態、心靈惡化、人性扭曲,實在是令人髮指。當然,作者對此,也作了明顯的變形和誇張。

最後,隨著大寶藏祕密的揭開,作者就更進一步地把這個大寶藏、連城訣的故事,寫成一個關於財富與人性的寓言。

小說中出演了最為驚人的一幕:戚長髮殺了言達平,萬震山也毫不猶豫地對戚長髮動手,而狄雲救了師父戚長髮之後,戚長髮卻反過來要殺狄雲。原因是,他不能相信脈雲面對眼前的這座黃金大佛及其佛肚中的珠寶居然會毫不在意,他要殺死一切可能分贓的對手,獨佔黃金大佛。戚長髮的願望當然不可能實現,所有的貪財者都來了,書中幾乎所有的熟人(除了水笙)都來了,人多就不免要搶奪,搶奪就不免要打鬥,打鬥就不免要有死傷。進而,有人突然間撲到金佛上,抱住佛像狂咬;有的人用頭猛撞;有的人將珠寶塞到嘴裡……

"

連城訣的故事,也就是大寶藏的故事。所謂連城,即價值連城的省略,正是對大寶藏的暗示;所謂“連城訣”,指的是找到大寶藏所在的訣竅,

武俠小說中寫到尋找或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多矣,“奪寶故事”形成了武俠小說的一種最重要的敘事模式。

但金庸筆下的奪寶故事,總是要出人意料。

《鴛鴦劍》中的大祕密不過是“仁者無敵”。

《白馬嘯西風》中迷宮寶藏似是而非。

而這一部《連城訣》,卻是名副其實,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大寶藏。不過,這部講述奪寶故事的小說比其他作品顯然更有特色、也更有深意。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首先,小說《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故事那樣,簡單化地按照——藏寶圖出現江湖——武林中人聞風而動——各門各派大打出手——死傷累累、血雨腥風一最後某人或某一門派終於戰勝一切對手、奪得寶藏這樣一種模式寫作自己的故事,而是不動聲色,伏流千里,最後匯眾多潛流而成小說的高潮:在小說開始很長的一段,作者雖然時有伏筆,但一般的讀者幾乎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小說主人公狄雲的冤受屈,一路寫來,人們幾乎想不到他會與“連城訣”的奪寶故事有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作者是把這個奪寶故事推向了背景,使它像一張巨大的羅網一樣,籠罩著所有的書中人物。只有非常細心的讀者才能意識到,這個奪寶的故事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小說的主人公狄雲與丁典在死囚牢中相遇,看似純屬偶然,實際上卻有十分久遠的前因。丁典不僅是狄雲的難友,還是狄雲的師門慘變的唯一的知情者、見證人,也是大寶藏及其“連城訣”的繼承人和擁有者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他之所以在死囚牢中,正是因為他知道連城訣的祕密;而狄雲之所以在死囚牢中與丁典相遇,除了萬圭等人花錢買通官府外,更重要的原因卻還是荊州知府淩退思想借助狄雲這個毫不知情的傻小子套出丁典所知的連城訣的祕密。通過丁典,把現實的狄雲和其師門的歷史聯繫起來,又把狄雲的師門以及江湖人物與淩退思等官府人物聯繫起來,再把狄雲的蒙冤和最終的大結局聯繫起來一丁典要狄雲將他與其愛侶凌霜華合葬,其實也正是要藉此告訴狄雲連城訣的祕密。這樣,整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就都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小說那樣僅僅是描寫人們為寶藏而大打出手,而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寫書中一些人物為尋找大寶藏而苦心積慮、計謀百出,進而集中到人們對大寶藏的貪婪,和貪慾所引起的人性扭曲的描寫上。這不僅使得小說的情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出人意料,同時也使得小說更具人文深度,更加發人深省。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為了連城訣及大寶藏,萬震山、言達平、戚長髮師兄弟竟然合夥殺師,犯下武林中人所共憤的大罪孽。他們之間勾心鬥角、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師兄弟間相互殘殺、毫不手軟。進而,為了大寶藏和連城訣,作為師父的萬震山、戚長髮,對自己的徒弟隱瞞武功真相、打亂武功順序,對自己的兒》:也是毫無信心,甚至沒有絲毫骨肉之情。在戚長髮這樣的師父門下,狄雲早已是套中人。在荊州府的遭遇,說到底是與連城訣有關,只不過老實巴交的狄雲,打破腦袋也無法相信自己敬愛的師父會是那樣的人。但,無情的事實就是那樣。為了連城訣,他的師父連自己的女兒都不相信,更何況對自己的徒弟?

文才出眾的淩退思,考中進士、加封翰林,但為了探尋荊州附近的大寶藏,花錢買通吏部,主動要求“屈就”荊州知府,且一再連任不去。他利用自己的女兒與丁典的關係,將丁典抓住,逼他交出連城訣,全然不顧女兒的感情,最終甚至將女兒活活關在棺材裡面,讓她窒息而死。過度膨脹的貪慾,使得書中人物情感變質、性格變態、心靈惡化、人性扭曲,實在是令人髮指。當然,作者對此,也作了明顯的變形和誇張。

最後,隨著大寶藏祕密的揭開,作者就更進一步地把這個大寶藏、連城訣的故事,寫成一個關於財富與人性的寓言。

小說中出演了最為驚人的一幕:戚長髮殺了言達平,萬震山也毫不猶豫地對戚長髮動手,而狄雲救了師父戚長髮之後,戚長髮卻反過來要殺狄雲。原因是,他不能相信脈雲面對眼前的這座黃金大佛及其佛肚中的珠寶居然會毫不在意,他要殺死一切可能分贓的對手,獨佔黃金大佛。戚長髮的願望當然不可能實現,所有的貪財者都來了,書中幾乎所有的熟人(除了水笙)都來了,人多就不免要搶奪,搶奪就不免要打鬥,打鬥就不免要有死傷。進而,有人突然間撲到金佛上,抱住佛像狂咬;有的人用頭猛撞;有的人將珠寶塞到嘴裡……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此刻,連見識不廣的狄雲也發現這些人是瘋了,繼而想到“這些珠寶上喂得有極厲害的毒藥。當年藏寶的皇帝怕魏兵搶劫,因此在珠寶上塗了毒藥”。貪財的人們發瘋了,珠寶上被塗滿了劇毒,與其說這些都有其真實性,莫如說是一種明顯的寓言和象徵。

狄雲無心錢財,自然不會參加搶劫、不會中毒、不會發瘋,自然會旁觀者清。

此際,讀者旁觀,也當更進一步明白“連城訣”中所說“江陵城南,西天寧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誠膜拜,通靈祝告,如來賜福,往生極樂”的雙重真義:不只是指明大寶藏確實是在江陵城南西天寧寺的大殿佛像之中,更深的一層則是勸人向大殿佛像“虔誠膜拜,通靈祝告”而後“如來賜福,往生極樂”。倘若是貪婪地搶劫、無情地爭奪、歹毒地殺人,當然就會中毒、就會發瘋。

"

連城訣的故事,也就是大寶藏的故事。所謂連城,即價值連城的省略,正是對大寶藏的暗示;所謂“連城訣”,指的是找到大寶藏所在的訣竅,

武俠小說中寫到尋找或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多矣,“奪寶故事”形成了武俠小說的一種最重要的敘事模式。

但金庸筆下的奪寶故事,總是要出人意料。

《鴛鴦劍》中的大祕密不過是“仁者無敵”。

《白馬嘯西風》中迷宮寶藏似是而非。

而這一部《連城訣》,卻是名副其實,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大寶藏。不過,這部講述奪寶故事的小說比其他作品顯然更有特色、也更有深意。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首先,小說《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故事那樣,簡單化地按照——藏寶圖出現江湖——武林中人聞風而動——各門各派大打出手——死傷累累、血雨腥風一最後某人或某一門派終於戰勝一切對手、奪得寶藏這樣一種模式寫作自己的故事,而是不動聲色,伏流千里,最後匯眾多潛流而成小說的高潮:在小說開始很長的一段,作者雖然時有伏筆,但一般的讀者幾乎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爭奪大寶藏的故事。小說主人公狄雲的冤受屈,一路寫來,人們幾乎想不到他會與“連城訣”的奪寶故事有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作者是把這個奪寶故事推向了背景,使它像一張巨大的羅網一樣,籠罩著所有的書中人物。只有非常細心的讀者才能意識到,這個奪寶的故事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小說的主人公狄雲與丁典在死囚牢中相遇,看似純屬偶然,實際上卻有十分久遠的前因。丁典不僅是狄雲的難友,還是狄雲的師門慘變的唯一的知情者、見證人,也是大寶藏及其“連城訣”的繼承人和擁有者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他之所以在死囚牢中,正是因為他知道連城訣的祕密;而狄雲之所以在死囚牢中與丁典相遇,除了萬圭等人花錢買通官府外,更重要的原因卻還是荊州知府淩退思想借助狄雲這個毫不知情的傻小子套出丁典所知的連城訣的祕密。通過丁典,把現實的狄雲和其師門的歷史聯繫起來,又把狄雲的師門以及江湖人物與淩退思等官府人物聯繫起來,再把狄雲的蒙冤和最終的大結局聯繫起來一丁典要狄雲將他與其愛侶凌霜華合葬,其實也正是要藉此告訴狄雲連城訣的祕密。這樣,整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就都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連城訣》沒有像一般的奪寶小說那樣僅僅是描寫人們為寶藏而大打出手,而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寫書中一些人物為尋找大寶藏而苦心積慮、計謀百出,進而集中到人們對大寶藏的貪婪,和貪慾所引起的人性扭曲的描寫上。這不僅使得小說的情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出人意料,同時也使得小說更具人文深度,更加發人深省。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為了連城訣及大寶藏,萬震山、言達平、戚長髮師兄弟竟然合夥殺師,犯下武林中人所共憤的大罪孽。他們之間勾心鬥角、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師兄弟間相互殘殺、毫不手軟。進而,為了大寶藏和連城訣,作為師父的萬震山、戚長髮,對自己的徒弟隱瞞武功真相、打亂武功順序,對自己的兒》:也是毫無信心,甚至沒有絲毫骨肉之情。在戚長髮這樣的師父門下,狄雲早已是套中人。在荊州府的遭遇,說到底是與連城訣有關,只不過老實巴交的狄雲,打破腦袋也無法相信自己敬愛的師父會是那樣的人。但,無情的事實就是那樣。為了連城訣,他的師父連自己的女兒都不相信,更何況對自己的徒弟?

文才出眾的淩退思,考中進士、加封翰林,但為了探尋荊州附近的大寶藏,花錢買通吏部,主動要求“屈就”荊州知府,且一再連任不去。他利用自己的女兒與丁典的關係,將丁典抓住,逼他交出連城訣,全然不顧女兒的感情,最終甚至將女兒活活關在棺材裡面,讓她窒息而死。過度膨脹的貪慾,使得書中人物情感變質、性格變態、心靈惡化、人性扭曲,實在是令人髮指。當然,作者對此,也作了明顯的變形和誇張。

最後,隨著大寶藏祕密的揭開,作者就更進一步地把這個大寶藏、連城訣的故事,寫成一個關於財富與人性的寓言。

小說中出演了最為驚人的一幕:戚長髮殺了言達平,萬震山也毫不猶豫地對戚長髮動手,而狄雲救了師父戚長髮之後,戚長髮卻反過來要殺狄雲。原因是,他不能相信脈雲面對眼前的這座黃金大佛及其佛肚中的珠寶居然會毫不在意,他要殺死一切可能分贓的對手,獨佔黃金大佛。戚長髮的願望當然不可能實現,所有的貪財者都來了,書中幾乎所有的熟人(除了水笙)都來了,人多就不免要搶奪,搶奪就不免要打鬥,打鬥就不免要有死傷。進而,有人突然間撲到金佛上,抱住佛像狂咬;有的人用頭猛撞;有的人將珠寶塞到嘴裡……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此刻,連見識不廣的狄雲也發現這些人是瘋了,繼而想到“這些珠寶上喂得有極厲害的毒藥。當年藏寶的皇帝怕魏兵搶劫,因此在珠寶上塗了毒藥”。貪財的人們發瘋了,珠寶上被塗滿了劇毒,與其說這些都有其真實性,莫如說是一種明顯的寓言和象徵。

狄雲無心錢財,自然不會參加搶劫、不會中毒、不會發瘋,自然會旁觀者清。

此際,讀者旁觀,也當更進一步明白“連城訣”中所說“江陵城南,西天寧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誠膜拜,通靈祝告,如來賜福,往生極樂”的雙重真義:不只是指明大寶藏確實是在江陵城南西天寧寺的大殿佛像之中,更深的一層則是勸人向大殿佛像“虔誠膜拜,通靈祝告”而後“如來賜福,往生極樂”。倘若是貪婪地搶劫、無情地爭奪、歹毒地殺人,當然就會中毒、就會發瘋。

金庸小說中一場武林浩劫,一夜之間天下高手全部死光,只留下了他

佛家說人性中有貪、嗔、痴“三毒”,貪是三毒之首。就算當年藏寶的皇帝沒有在黃金珠寶上塗毒,那些人也還會中毒的,因為毒不在珠寶黃金,而在人心中的貪慾膨脹本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