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最近,話題#當代人真的很需要愛情#引發近九百萬網友熱議。

有博主發起投票:你需要愛情嗎?

其中有67%的人選擇需要,33%的人選擇不需要。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雖然從投票結果來看,需要愛情的觀點仍佔據較大比重,但也不難看出,如今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自我的成長、思考愛情之於自身的意義。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中肯的答案是村上春樹的一句話:“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需要愛情,同時渴望它是一段健康積極的親密關係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態,畢竟,比起一個人的孤獨,兩個人的孤獨才更可怕。

在某種程度上,長久而圓滿的愛情就是一件易碎的奢侈品,它需要兩個完整獨立的人,用心守護,好好珍惜。


記得在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中,冰冷機械、惶恐憂鬱的剪刀手愛德華,與美麗生動的金演繹了一段十分悲情的愛情故事。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他純真善良、可以為愛情付出一切,但作為一個揮舞著鋒利尖銳剪刀手的“未完成品”,卻不能給金一個最簡單的擁抱。

生命中的殘缺註定了他在陰森孤寂的古堡中孑然一身的命運,愛與美好,是他內心始終渴望觸碰卻無力守護的東西。

而從熒幕走進現實,彼時25歲的德普(飾 愛德華)和19歲的薇諾娜(飾 金)正愛得難捨難分,真摯熱烈。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他們相識於一次影片的首映禮,叛逆不羈的雙子男與冷清神祕的天蠍女四目相交、一見傾心。

“那一刻就像電影中一樣,所有東西都逐漸模糊,只有她是清晰的。”

隨後的四年裡,他們如同對方的影子一樣,陪伴身側、形影不離。

  • 一起出席活動,隔空的眼神交流彷彿道盡了心中的愛意;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 一起接受採訪,旁若無人的依偎擁抱將深情寫滿了鏡頭;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 當他們分離,薇諾娜總要帶些紀念物在身上,而瘋狂的德普則把“winona forever”的字樣永遠地刻在了身上。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然而,童話般的愛情總是難逃令人心碎的結局,兩個以生命的殘缺與孤寂相擁的人,又怎麼能稀釋得了對方骨子裡的痛楚?

成長於貧窮落後小城的薇諾娜,經歷過校園霸凌、見過形形色色的精神變態、同性戀、嗜賭如命的狂徒,陰暗且悲傷的童年讓薇諾娜的內心蒙上了難以驅散的陰霾、甚至一度患上抑鬱症;

而深愛著她的德普亦是滿身“傷痕”,他年紀輕輕,卻已婚姻又離婚,紋身、玩兒搖滾,抗拒傳統、反叛一切。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他愛她愛到“我想為她去死”,而她愛他愛到“真希望自己從沒遇到那個人”,有人說,德普和薇諾娜的悲劇在於他們愛得太絕望。

精神上的共鳴讓兩個本該獨立負擔自我情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重心,傾囊付出或許就是在構築一段不平等關係,都想用“強”去拯救對方的“弱”,到底是逾越了他人的成長課題。

而彼此捆綁的關係也終於讓站在愛情天平兩端的神仙眷侶不堪重負,最終走向分離。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德普和薇諾娜的故事,有著我們對於愛情最初的想象,熱烈美好、精神契合、獨一無二。但同時也有著深入骨髓的傷痛、心碎和落寞。

兩個用疼痛去愛的人,或許能夠碰撞出一場傳奇浪漫的愛情,可它在充滿煙火氣的人生旅程中,永遠都不會有明天。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類似德普和薇諾娜這樣動人心魄,卻也叫人肝腸寸斷的愛情。

曾經真真實實、全心全意地愛過,失去後也明白,很多感情,不是你拼盡全力就會有結果。

轟烈、激情、要死要活的關係其實都只是對彼此的索取,渴望被愛情填滿,是因為內在的空虛。

事實上好的愛情和任何一段長久而穩固的關係,都只會發生在情緒上相互依賴、精神上各自獨立的兩個人之間。

近代史上、真正傾心彼此、攜手一生的夫妻並不算多,而冰心與吳文藻,就是其中難得的一對。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記得冰心曾如此回憶她與丈夫幸福的晚年生活:

“終日隔桌相望,他寫他的,我寫我的,熟人和學生來了,也就坐在我們中間,說說笑笑,享盡了‘偕老’的樂趣。”

沒有彼此捆綁、互相佔據,而是兩個在精神世界中各有依附的人,以一種平和的姿態,相識於偶然、相伴於歲月、相守了一生。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冰心與吳文藻初識於前往美國西雅圖的遊輪上,理工出身的吳文藻雖然理智內斂、說話辦事一板一眼,但對文學的強烈興趣、以及含蓄細膩的愛情表達方式,都深得“冰心”。

當時追求冰心的很多男生都習慣給她郵寄信件,但只有吳文藻別出心裁地寄給她明信片;吳文藻郵寄給冰心的書從來都是加了細緻的批註,關於動人的愛情金句,會注重劃線標出。

婚後的生活雖不再詩情畫意,但對彼此的欣賞和愛護卻遠遠要勝過無趣的埋怨與爭吵。

冰心曾作一首寶塔詩來吐槽丈夫的“呆”:

香丁

羽毛紗

樣樣都差

傻姑爺到家

說起真是笑話

教育原來在清華

詩中有這樣三個“典故”。


  • 讓吳文藻去買薩其馬,孩子不會說全名,只說“馬”,結果吳先生也耿直地和店鋪的夥計說要買“馬”。
  • 冰心邀請丈夫來院子裡賞花,一心專注於學術的吳文藻敷衍地問:“這是什麼花?”,冰心故意逗他說:“這是香丁”。沒回過神的吳文藻還呆呆地重複了一次:“哦,原來是香丁。”
  • 打發丈夫去買一件雙絲葛的夾袍面子,結果吳文藻到了布店,這兩樣東西都說不出來,就脫口而出“羽毛紗”。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學者周國平曾說:“好的婚姻則應當使愛情始終保持未完成的態勢。

也就是說,相愛雙方之間始終保持著必要的距離和張力,各方都把對方看作獨立的個人,因而是一個永遠需要重新追求的對象,絕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加以佔有。

在此態勢中,彼此才能不斷重新發現和欣賞,而非相互束縛和厭倦,愛情才能獲得繼續生長的空間。”

兩個人格成熟的人在一起,對彼此缺點的包容一定大於苛責,為關係澆灌的也一定是愛與甜蜜。


在#當代人真的很需要愛情#的話題討論中,有這樣的一個高贊微博:

再晚,也要嫁給愛情。 世上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什麼事情都可以將就,只有結婚這件事情沒辦法將就。因為你要的不是一張證書,你要的是結婚後的一種生活,從結婚到老,你有足足幾十年的人生。哪一天,都沒辦法面對一個將就的人。所以,人生就是,寧可孤單,也不將就。


當然,寧可孤單並不是叫你原地踏步、一味等待,而是在獨身的日子裡,一定要儘可能地習得不依賴愛情的心態和能力。

讀書也好、培養興趣愛好也好、在職場上不斷進階也好,總之你需要從內而外地去探索自我、開闊一片能夠自給自足、和孤獨相處的疆域。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總有人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輕鬆蕩平感情中的難題,可事實上經濟實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完整與和諧。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在經營感情時,一定會更加懂得為愛付出,而不是無止境的索取。

因為當你堅定地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當你不再害怕失去,當你不吝嗇地給與愛,你才會收穫一段真正和平、且可能長久的關係。

正如波伏娃說:“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那時,愛情對她和她將一樣,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險。”

超30%的人“不需要愛情”:讓愛情有未來,是一種能力


很喜歡知乎中關於「最好的愛情是什麼?」的一則回答:

最好的愛情是怎樣的?有未來吧。一起對抗平庸,一起披荊斬棘,一起克服柴米油鹽,一起面對生老病死。重點不是你們的故事如何被講述,這跟口才有關;重點在於你們始終是“一起的”,直到最後。


人人都想要有未來的愛情,殊不知讓愛情有未來亦是一種能力。

後臺有讀者曾留言說:“我希望將來遇見另一半的時候,我有能力保護好我們的感情,而不是靠我們的感情來保護這段關係。

事實上感情是很脆弱的事物。只可被守護,無法被依靠。”

只有先成長為一個獨立而豐富的個體,你才能更加從容地經營一段關係,在包容與付出的過程中體會到愛情反饋於你的滋養和幸福。

希望你能夠成為這樣美好的人,也希望你能遇到一個,同樣美好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