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微信後,我才發現她們也不想相親……

戀愛 婚姻 微信 橙子 深圳 工作這一年 曾不才在別處 2019-04-02

這個月裡,我被安排了兩個相親對象,她們都跟我一樣,不想相親。

1

1

我不想相親,我也是

第一個簡單地對我恭維幾句後,就開門見山地說:“我一點結婚的念頭都沒有,我不想當家庭主婦,不想生小孩。”

聽到這話,我如釋重負地回了一句:“我也是。”

加上微信後,我才發現她們也不想相親……

過幾天,我爸打電話來,一接通就劈頭蓋臉地罵:“這家人神經病……”

原來,那姑娘根本不知道要相親,是爸媽暗地裡把她的微信推送給我們的。

本以為可以鬆口氣一段時間,誰知道過了個把星期,我爸又給我安排了一個相親對象。

他每介紹一句情況,諸如多大、在哪工作之類,我都很敷衍地“嗯”一下。但當他說到她在深圳有套房子時,我馬上就精神起來。如果房子在市中心,估計值一千萬吧?在龍崗,也值三四百萬吧?這婚要結成,我豈不是一下子多了七八位數的身家?

那會我的心態跟《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鞏俐一樣:“既然這事都不是為了自己,那就找個有錢的吧。”

當然了,像我這種富貴不能淫的高尚青年,不可能為了房子就出賣自己的靈魂和貞操。對房子的貪慾只是沉睡的本我被短暫喚醒。很快,崇高的超我就將之按住。

加上微信後,我也學著上一個相親對象一般,開門見山地說:“很高興認識你,不過實話說我不是太想相親,不知道你的心態是怎麼樣的?”

她如我所預感地回了一句:“一樣!”

加上微信後,我才發現她們也不想相親……

被安排去相親,結果發現相親對象也不想相親,似乎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遭遇。

《歡樂頌》第18集,關雎爾去找爸媽吃飯,到了餐廳才發現,對面還有一家三口——中年夫妻帶著兒子。原來,爸媽瞞著她安排了相親。

兩人四目相對,極為尷尬。關雎爾只好用英語打破了沉默。她說,她不喜歡這種相親方式。對方不出意料地回答:“me too。”

加上微信後,我才發現她們也不想相親……

話說回來,相親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2

別給和尚推銷梳子

實際上,在陌生人社會裡,媒人就像交易中介一樣,極大的提高配對的效率。很多找不到對象的年輕人其實還挺優質,就是社交圈太窄,或者工作忙沒時間交朋友。因為這種普遍的社會問題,非正式媒人群體才大有市場。

並且,買賣婚姻、相親的離婚率,其實都遠比自由戀愛的婚姻要低。有一項在印度完成的調查顯示,自由戀愛的婚姻,浪漫下滑速度比買辦婚姻要快得多。

加上微信後,我才發現她們也不想相親……

人與人接觸久了,就很有可能產生感情。那雖然不是愛情,但也是親情。我的長輩有不少是父母亂點鴛鴦譜撮合的。他們有的忍耐著過了一輩子,有的吵吵鬧鬧中也日久生情。

但物理學家費曼說了,物理學就如同性愛一樣,儘管它們可以帶來一些實際的成果,但那並不是我們喜歡做它們的原因。

直接吃維生素C的吸收效率是比吃橙子要高,但我吃橙子是為了享受它的多汁、鮮嫩、清爽,吸收維生素C只是附帶的。

同樣的,談戀愛是為了感受邂逅時的怦然心動,曖昧時的神魂顛倒,第一次牽手、接吻時的狂喜,以及各種奇妙的未知帶來的驚喜。戀愛如果能一站式地通往婚姻、生子、白頭偕老,那自然是最好的不過,但長久和激情只能二選一的話,我寧願選擇如煙花般綻放的剎那輝煌,也不要沉悶、了無生趣的長久。

浪漫就像電影一樣。因為不知道過程和結局,你才會比演員更投入,彷彿真的在經歷他們的生活一般。

而相親就像不解風情的劇透者,把深度入戲的觀眾強行拽出來。讓人感覺像是在一邊看劇本,一邊看排練。相親讓人尷尬的地方就在這裡。兩個人連好感都還沒建立起來,卻被告知要努力達成結婚目標,感覺是很怪異的。

當然了,我不反對你直接嚼維生素C,也不否認相親能夠產生愛情。我有個同學就是通過相親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兩人也非常恩愛。因此,他總是希望別人也能像他一樣,通過相親收穫幸福,於是便非常熱衷於為朋友、同學、同事介紹對象,非常有長輩媒人的作風。

但是,每個人適合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就是喜歡先看劇情梗概,再去電影院印證劇情走向,但有的人就是討厭被劇透,喜歡未知所帶來的觀影快感。提前對他們劇透,就是強行剝奪他們的樂趣。

對於那些不喜歡相親的人,你總給他介紹相親對象,就像是在給和尚推銷梳子。如果實在不好意思拒絕你,他們就會勉強買一把,然後等著頭髮長起來再用。

如此,你算是把和尚擰成半俗半僧了。

3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

和關雎爾一樣,很多相親對象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安排了相親對象。普遍情況下,長輩都比當事人要熱心五十倍。

有一次,我爸給我介紹了一個還在讀大三的姑娘。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現在大學生都已經有社交圈過窄,社交能力太差以至於找不到對象的問題?

你當然不會相信,大三的女生會有主動相親的意願。更何況,人家長相還挺不錯的。原來,他親戚苦口婆心地勸她,這個男的條件不是一般的好,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受寵若驚啊!

這是相親更讓人厭惡的地方。相親市場本身是一個由長輩及媒人組成的交易網絡,長輩之間通過媒人達成意向,然後再知會——甚至不知會——兒女。在這個過程中,兒女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被安排的狀態。

在這種情景下,你到了餐廳,或者收到好友申請時就會像關雎爾一樣,有一種“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的懵逼感。

你沒有分析錯,這確實沒你啥事,你只是一個提線木偶而已。

《禮記·昏義》 有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一言以蔽之,結婚一是為了傳宗接代,二是為了攀姻親。這兩方面,都是以長輩——或者說家族、祖宗——的利益為根本,至於當事人的愛情,根本無足輕重。

因此,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算得上是合法的婚姻。婚姻的六禮,從納采(提親)、問名、納吉、納徵(下聘)、請期(擇婚期)到親迎,幾乎都是長輩及媒人在操辦,婚姻當事人基本沒有主觀能動性。

到了現代,年輕人已經有自由戀愛的權利,但按時結婚,依舊是難以推卸的義務。不然,父母就沒臉見人。我爸就說:“你不結婚,咱們家會被人看不起。”一些親戚也說,她們寧願女兒嫁了離婚,也不要一直剩在家裡。

加上微信後,我才發現她們也不想相親……

你看,某些長輩為了面子,甚至可以把你扔進火坑。既然如此,當事人又怎麼有上心的理由呢?

如此,長輩主導的相親也必然透露出一種扭曲的價值觀:無論你賺多少錢,讀過多少書,見識多麼廣播,個性多麼有趣,只要不結婚,就是個失敗者。

想象一下,有人硬請你去吃龍蝦,進門前還告訴你,沒吃過龍蝦,你就是個loser。你會不會有一種被羞辱的感覺?

實際上,你在長輩眼中也就是市場上被叫賣的大白菜。大齡單身女性甚至被當做急速貶值,必須趕緊甩賣的貨品。如果長輩還不厭其煩地給她們介紹只有性別達標的異性,會讓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所以,我們實際上並不反感相親對象,如果在非相親的情況下認識,彼此還可能成為不錯的朋友。但沒人喜歡自己吃飯,點菜、決定吃飯時間的卻是父母。

雖然,現在父母點了菜你可以有異議,但菜的範圍依舊整體控制在他們手裡(比如不准你吃(找)西(洋)餐(人)),不吃飯、吃零食,以及不按時吃飯,也是不被允許的。

在古代的父權制社會,兒女天然是父母的私人財產。但現代的原子式社會產生了獨立的人格追求。婚戀也是為了個體的幸福,而不是長輩的面子,家族的使命。

抗拒相親,抗拒的只是那種熱心和好意包裹下,連當事人都不經意的羞辱而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