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解(19)

「阿難言 若我心性 各有所還 則如來說 妙明元心 云何無還 惟垂哀愍 為我宣說」這話問得是不是很可笑啊,他也懂得「心性各有所還」,他這個「心性」就是講六種意識心。我們昨天講的把這個眼識還給燈光,這個意識心還給眼識,這個「妙明元心」還不掉,你說把自己還給誰啊,能不能把自己還到媽媽肚子裡去啊,還不回去的是不是,實際上還不掉的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真心。我講一二三四五,這個嘴巴講出來是不是有聲音吶,那我不講了是不是就還給嘴巴了沒有聲音出來了,那腦袋不想了,不想了是不是還給腦袋了,那麼還給腦袋,腦袋在沒有想之前存在的那個東西你能不能還啊,沒有主了,這就是究竟了義絕待之法,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你還給誰啊,諸佛出世就是講這個道理,十方三世就是一個零,講如啊講真啊講性啊,都是方便說,隨便一個假名而已,它既不是如也不是真,就是那個講不出來的東西,真實存在的東西,讀過《六祖壇經》的人有嗎,六祖不是講有個怪物嗎,沒有頭沒有臉,沒有面沒有背,講不清什麼東西,它就是真實存在,那就是我,講沒有頭沒有臉沒有面,統統都是方便說,講出來的都不是,但是不講又不行。雖然都不是,我們卻能悟到是不是,因為我們就是那個東西,所以往往我們有些口頭禪,真法不可說真法不可說,那怎麼樣來教化眾生啊,真正懂得不可說就全部可以說,你怎麼樣說都是對的,所以這個法很妙,我們腦袋要活一點要能轉動一點,我們要正確理解,佛所說的一切方便語真實語,真實語是不是還是方便語?叫方便中方便,叫勝方便。「佛告阿難 且汝見我 見精明元 此見雖非 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這裡又涉及到個月亮的問題,前面講得標月指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文字相,這裡講到第二月就告訴我們我們後面的這個第七識是怎麼回事。「且汝見我」,你看我“見我見我”,一定要注意這個「見」,已經不是指眼睛能見 ,如果眼睛能見的話,是你看我是眼睛看。「見精明元」,「見精」這裡呢,可以把它說為見分、見性,在無明不覺有三細裡呢,也叫轉相也叫意根也叫第七識,這是相同的名相概念都是講一回事,也叫傳達識,它與五蘊裡面的行陰相對應。“明元明元”是指前面的六種意識心之元,六種意識心帶有分別性,所以叫「明」,是六種意識心之根源,六種意識心的根源也就是第七識,六種意識心都因緣於第七識。「此見雖非妙精明心」,第七識按照分別法來講,它不是我們的真心,第七識後面還有第八識,第八識後面還有第九識,第九識可以方便說為分別法中的真心,按照圓頓大法來講它還不是真心。圓頓大法來講啊我們可以把它發明創造一下他是第十識,第十識包括第九識、第八識、一二三四五六七,見分、相分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念,非真非假它現真現假,也就是說下面佛在解十番顯見的過程中,是把它方便說為我們的真人,以此把我們凡夫因地的那種心態,從前面的六種比較粗比較濁的妄想分別心中,間接地把它引導到第七識,就這裡呢提前我們打個預防針,因為後面要講到十番顯見。「雖非妙精明心」,也就是雖然不是真心啊「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怎麼叫「第二月」?我們對著這個燈一眨,這個東西是不是兩個了你對著月亮眼睛一眨是不是變成兩個月亮了,那兩個月亮,你講哪個真的哪個假的啊,那你們肯定講原來是真的,一眨眼現成兩個,那個是假的,是不是?那麼那個假月亮跟月亮水裡的影子相比較而言,哪一個靠近真月亮近一些啊,第二月是不是,所以我們這個第七識啊就相當於我們真心的總理大臣,那跟前面的六種意識心已經不一樣了,它靠近真心比較近,是這個意思,這顯示出佛方便說法的這種智慧,一步一步地靠近。「汝應諦聽 今當示汝」這個「汝應諦聽 今當示汝」,在佛法裡幾乎是一句口頭禪,凡是在佛經裡經常有相同的字眼出現的,這一定是很重要的語言,我們不能輕易放過,所以這裡我們不能按照世間的那種語言風格來解釋,如果世間那種依文解字應該怎麼解啊‘你要好好聽啊,我現在就來開示給你聽啊,’不是這樣講,這樣講就沒有味了。「汝應諦聽」,「應」你必須按照我講的話去隨文入觀,與它道交感應,把我講的話就變成你的心,不是當耳旁風,「諦聽諦聽」要真實聽,佛講的法是超出凡夫的心態,你不能用凡夫的心態去聽,用凡夫的心態去聽,不需要佛講,要按照本來面目真實法去聽,你不要往其它方面想,也就是不要用世間法做逆反心理,你只一悶頭地往裡觀照,你不要我們現在講到《楞嚴經》,你馬上又講《地藏經》是怎麼講的《金剛經》是怎麼講的,那《地藏經》那《無量壽經》,都是從形相上來執著,《金剛經》破一切相歸性,到了《楞嚴經》還一真一切真,先一假一切假馬上就一真一切真,你不能做這樣的懷疑,你只能隨著《楞嚴經》的境界,逐步地把《無量壽經》否定,而歸於《金剛經》,然後把《金剛經》又否定,而歸於《法華經》《楞嚴經》,一步一步地提升,等提升到《法華》《楞嚴》的時候,好,過去被否定的《無量壽經》,被否定的《金剛經》,統統變成了《法華經》《楞嚴經》,要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圓頓大法圓融、圓滿、圓通,你在哪一個部分斷章取義,你就是在造業。一定要系統地圓融、圓滿、圓融,不幸的是許多人膽大妄為,連佛量《法華經》《楞嚴經》,他都敢斷章取義詐騙佛法。我們以上講了,有些人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你就是詐騙佛法,前面講了大勢至菩薩唸佛法門,後面文殊菩薩就把它一刀砍去,你怎麼能打著《大佛頂首楞嚴經》的旗號來講大勢至菩薩唸佛法門,《大佛頂首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你是詐騙佛法。前面講了四種清淨明誨,後面文殊菩薩把那個修戒律的法門一刀砍去,那是方便法。你前面不打著《楞嚴經》的旗號,你怎麼講沒有關係,你絕對不可以打著《楞嚴經》的旗號,因為那正是《楞嚴經》批判的法門,我們想一想,我們這個佛門成了什麼門啊,所以叫「汝今諦聽」,好好地認真聽。我剛才講的這兩個法你們諦聽了沒有啊,可是要諦聽啊,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你不持四種清淨明誨的人,你別說不能成佛,你連人身都得不到,明白嗎?可不是講你們不要持戒啊,你不念佛的人你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包括文殊普賢,他不念佛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他必須與極樂世界結緣才能往生,但是不念佛不能往生不等於唸佛就能往生,要搞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話要做圓融的理解。「今當示汝」,非常重要,一個「今」一個「當」,「今」就是當下,就是當下這一念,你搞明白了你就是佛,「當」就是正當名分,佛講的一切法,三世如來語無虛妄,我們要真實聽,當我們明白了《法華》《楞嚴》一心三藏道理的時候,一切東西都是自己一個念,那樣不是如來藏啊,誰不是誰啊,所以千千萬萬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對佛對老師講的法,都不可以斷章取義。所以「今當示汝」下面加一個「示」,是不是這個真心本來面目是現成的?不是今當,等一等我去拿來給你們看,在哪裡講就在哪裡拿 ,當下現前“示汝示汝”,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講,「諸佛出世 唯以大事因緣故 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與那個「開示悟入」是不是一個意思?因為當下就在,即開即示,不需要找,開口說來即是,隨手拈來即是,你說我們要講經說法講宇宙人生真理,你說等一等我找本書來翻一翻看看怎麼講的,我到底拿個什麼東西來做個道具,給我找個東西來做表演,需要不需要啊?看到什麼拿什麼,看到眼鏡盒拿眼鏡盒 看到茶杯拿茶杯,看到華拿一朵華,這就是如來藏,這就是我,所以叫「今當示汝」,所以唯有我們真正把如來藏道理搞明白的同修,你在大大眾說法的時候,你就能做到這一點,你是「汝應諦聽 今當示汝」,隨手拈來都是佛法,不要講我師父怎麼講的,佛又是怎麼講的,你就變成你的講就行。

「無所還地」我現在就告訴你那還不掉的東西在哪裡,是不是。「阿難 此大講堂 洞開東方 日輪昇天 則有明耀 中夜黑月 雲霧晦瞑 則復昏暗 戶牗之隙 則復見通 牆宇之間 則復觀壅 分別之處 則復見緣 頑虛之中 便是空性 鬱孛之相 則紆昏塵 澄霽斂氛 又觀清淨 阿難 汝鹹看此諸變化相 吾今各還 本所因處」先把這段經文解釋一下,這段經文下面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八還辯見”。怎麼八還辯見呢,佛在這裡呢,講了我們這個自然界有八種普遍的現相,佛以當時所在地「大講堂」為場所,這個大講堂啊,大門向東開「洞開東方」。「日輪昇天 則有明耀」太陽出來了,是不是有明亮的這種形相啊,亮相就是明耀。「中夜黑月 雲霧晦瞑 則復昏暗」,「中夜黑月」就是沒有月亮的夜晚,特別講個「黑月」,雖然沒有月亮,月亮在不在,它是不是還在那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方呢,它就是黑的而已,那為什麼月亮一會黑一會明?這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我們看到是黑月的時候,鬼看到的是什麼,鬼看到的是明月,這是立足於我們人道的同分妄見來說這個法。「則復昏暗」,這是暗相,那個「雲霧晦瞑」呢,這裡晦和瞑都是作為黑暗來解釋。「戶牗之隙 則復見通」,「戶牗」這是門窗之間,「則復見通」這就是我們看到,比如門一開是不是通的,這個牆一睹是不是堵的,是些兩種相。「牆宇之間 則復觀壅」,「牆宇」就是牆與牆之間牆體之間,「壅」就是不通達之相,這是兩種相。「分別之處 則復見緣」,就是我們睜開眼睛,分別各種各樣事物,就形成各種各樣的因緣。「頑虛之中 遍是空性」這兩句話字要調一下子啊,把頑虛呢應該改成空性,空性應該改成頑虛,否則這句話不好解釋,調一下子「空體之中 遍是頑虛」,「空體之中」虛空與具體的物體之間,我們看的是不是虛空啊,叫「頑虛」,這個房間裡是不是空,與這個房頂、地板、牆壁是不是體啊,「空體之中」我們看見這麼大的頑空,就是空呢已經受到這個體的限制,跟外面的虛空不一樣,房子裡面的空叫頑空,房子外面的空叫虛空叫空洞之相,這是第五種相,是頑虛之相。「鬱孛之相 則紆昏塵」,「昏塵」是一種相,灰沙這些東西,也就是說由於這個「昏塵之相」呢造成了我們眼前這種「鬱孛之相」。「澄霽斂氛 又觀清淨」,「澄霽」呢就是我們雨後天晴那一種氣氛,下了一場雨“斂氛斂氛”,把那些紛飛的塵土把它收斂了,所以空氣顯得很澄淨,「霽」呢一般地是指雨後剛剛露出來的那種陽光,叫「霽」。「又觀清淨」,「清淨」是我們得到的清淨之相。所以佛在這裡列舉了我們所比較熟悉的自然界這八種現相,這八種現相都是我們造成的感覺,感到光明相,感到黑暗相,感到通達相,感到堵塞之相,感到異相,異相就是由於分別產生,千變萬化的那種異相,再感到頑虛那種同相,一個頑虛,就是一個頑虛它沒有什麼不同的相啊,異相、同相,再一個渾濁之相,清新之相,這八種相。這八種相都是我們的感覺,意識心。「阿難 汝鹹看此諸變化相」,「鹹」就是都,你都好好看看這八種變化相,你要當心,要我幫你把這八種相把它還掉,看怎麼還法。「吾今各還 本所因處」怎麼還法呢,從哪裡產生我就往哪裡還,叫「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 阿難 此諸變化 明還日輪 何以故 無日不明 明因屬日 是故還日」,我們感到明亮的這個相 ,怎麼還太陽呢,我不看太陽了不就沒有明相了,是太陽照的,還給你了,我眼睛不看太陽就沒有明亮相了。「暗還黑月」,暗相「黑月」就是夜裡,我眼睛不看夜裡了,我就沒有夜裡這個暗相的這種意識心,這個還相是把心還掉,這個心是意識心、妄想心。「通還戶牗」有通達的那種感受,是因為看到門窗之間有了通達的感受,我不看門窗是不是就還掉了?「壅還牆宇」感到壅塞那種感覺是由於看到了牆壁這個東西來講是一個牆體,我不看牆體,我就沒有這個閉塞壅塞這種感受。「緣還分別」,這裡的「緣」是千變萬化之相,也就是異相。我眼睛不睜看不到千差萬別的東西,是不是就沒有種種的分別妄想了。「頑虛還空」,我不對著這個頑空打妄想,我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是不是馬上這個頑虛的這種心識就不存在了,就還掉了沒有了。「鬱孛還塵」,「鬱孛」這種昏昏擾擾的相屬於塵土飛揚而產生,我不看那個塵土飛揚是不是就不會產生這種昏昏暗暗的這種心態啊。「清明還霽」清新明亮的感覺就是因為雨後天晴那一個時空,那我離開這種環境,清明的感受就沒有了還掉了。「則諸世界 一切所有 不出斯類」,以上八種情況,佛把它是代表這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一樣,這裡「不出斯類」這句話用的是不對的,應該是“可比斯類”,可以做這個比方,不是講「不出斯類」,時間不光是八種相,是無量的相,比如說我這個眼睛看到的相,還有鼻子聞到的相,我鼻子聞到這個桃花香,我不聞桃花,我就聞汽油,是不是把這個桃花香還給桃花了,是打這個比方,道理都是一樣的,一切的萬法,凡是耳聞目睹身受都可以還,環境一改變,你還掉了那個環境了,大家明白嗎,貴在舉一反三。比如說,我看到了張居士,有個張居士印象,我不看張居士我來看李和尚,是不是,把張居士這個相是不是還掉了,要注意一切萬法都可以還。「汝見八種見精明性 當欲誰還」,你見到這八種現相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你還給誰,我們還是還的所見是不是?比如我們眼睛看到燈很亮,眼睛有亮的感覺,心裡呢,這是白光變成紅光有這種感覺,我一切把它還掉了,那你能夠也就是說在沒有看之前就能看的東西就在了是不是?你能看的東西能不能還,如果還給它的話那你等會再看那華你能不能看到了?你還掉看不到了,那麼我們能看的東西是這個東西,能聽的東西是不是還是那個東西?如果把能看的東西還掉了以後,那我在這講話你能不能聽到?你不能聽到了,這個道理大家明白了嗎?,這就是幫助我們把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分別心,把它返回到能夠產生這六種意識心的那個第七識,叫意根,是不是啊,要回到那裡去,暫且回到那裡,這個一步一步地來。「何以故 若還於明 則不明時 無復見暗 雖明暗等 種種差別 見無差別」如果能見的種子還給了明,暗來也見不到,華兒來了也見不到,由此我們還要把它擴展,不僅見不到暗而且聞不到香,而且聽不到音而且嘗不到味,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把它發揮一下。「雖明暗等 種種差別」,這個「差別」是十法界森羅萬象千變萬化,無不在內,但是我們能見的這個夢沒有差別,它就是一個東西,所以「見無差別」講是嗅無差別,講聞無差別,講知無差別,對不對啊?所以這裡的「見」是表六種功用。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能還掉的都不是你,也就是講我們這六種意識心是不是我們呢,不是啊。「不汝還者 非汝而誰」,「不汝還者」就是你還不掉的那個東西,它不是你而是誰啊?所以這個法大家感到是不是講的很彆扭啊,很難講啊,怎麼一個人變成還不還的事情,所以為什麼人家講《楞嚴經》是天書呢,過去有人講說你沒有一點佛法根機的人,你根本就聽不懂,現在看來不是這樣,只要我們把心沉下來就能聽得懂,沒有定力沒有耐心沒有細心的人聽不懂,所以我們講到這裡的時候,佛講能還的不是我,那我們真正把如來藏道理完全搞明白的人,能還的東西是不是我,而且還給了太陽,太陽是不是我,所以我們對人講法講到這一點的時候,必須要畫龍點睛,因為佛在這裡方便說法,所以我們就想到,為什麼有些歪門邪道斷章取義啊,他從《楞嚴經》隨便找一句他都能否定《楞嚴經》,所以佛為什麼為《楞嚴經》第六卷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都是在斷章取義,即使講《楞嚴經》,他都能破《楞嚴經》,何況有些人根本都不講《楞嚴經》,離開《楞嚴經》,講其它一切的各種方便法,所以這是我們佛門的悲哀!佛到最後講了三藏十二部經以後歸宗於《法華經》《楞嚴經》,叫他的後人門,就按照《法華經》《楞嚴經》往下傳,他們後面的接班人是不是這麼傳的,可是也不知道傳到第幾代以後就偏掉了,所以我們要想啊我們越過了正法,越過了像法,我們今天在末法時代,我們能扛起如來藏這個大旗,我們擔負著佛陀的希望。《妙法蓮華經》在〈藥王品〉在〈普賢勸持品〉,佛在這兩品經文裡,五次提出第五個五百年,為什麼五次提出第五個五百年?佛把他滅度以後講了五個時期,第一個五百年是什麼堅固啊,解脫堅固是不是啊。第二個時期是禪定堅固,第三個時期呢,多聞堅固。第四個時期呢,塔廟堅固。第五個時期呢,鬥諍堅固。那麼佛在《妙法蓮華經》閉口不提第一時期第二時期,也不提第三個五百年(每個時期都是五百年,大家明白嗎,以五百年為一個時期。)閉口不提前四個五百年,卻咬住後面第五個五百年不放,我們現在正是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第四百八十一年了,到第五個五百年圓滿,留給我們的時間還有十九年。佛在這個時候咬住了第五個五百年,是不是就咬住我們不放?,因為在此之前有誰像我們今天這樣大張旗鼓弘揚如來藏大法呀?你們翻開佛法的歷史去看,去查,所以我們任重道遠啊!佛還把滅後分說為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千年,佛在《楞嚴經》又是不提正法一千,不提像法一千,偏偏提出末法時代弘揚《楞嚴經》,《楞嚴經》後面第六卷就涉及到這個問題,可是我們有些人就偏偏講啊:現在是末法時代呀,應該學小法呀,學人間佛法呀。佛就知道現在有人來這樣講,所以提前兩千五百年告訴我們,末法時代就是要弘揚《法華經》《楞嚴經》,末法時代第五個五百年的時期就是要弘揚《妙法蓮華經》《楞嚴經》,我們想想是不是很有意思?真有意思他老人家就是這麼英明,誰把這個問題想明白誰得大受用,誰得大自在。這個經本可是流傳下來,不是我們把它改編的,為什麼,好好想一想。所以我們講要把一萬年末法扭為正法,要把彌勒佛下世前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末法扭為正法,都是佛的命令。只要《法華經》《楞嚴經》住世,就代表正法,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心,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回到娑婆國土弘揚《法華》《楞嚴》這個大法。人有大心,一定會力隨願來,緣隨願來!「則知汝心 本妙明淨 汝自迷悶 喪本受輪 於生死中 常被漂溺」,講到這裡的時候你總該知道了吧,你還不掉的那個東西,明明白白就在眼前。「本妙」本來就在啊,什麼時候離開過你啊,無始以來一直就是你,「妙」就妙在在那裡你還不知道。「明淨」明明白白在這裡,怎麼「淨」呢,這裡用通教禪宗的觀念來解釋,在沒有看沒有聽之前那個東西它沒有任何的形狀、大小、動靜起伏,是不是叫「淨」吶,但是它隨時可以顯現出千變萬化,這就是我們的如意寶珠。你不明白這個東西,就是佛講的「雖終日行枉入諸趣」,終日修行還是指那些勇猛精進的修行人啊,還不是指懶懶散散的修行人啊,懶懶散散修行就更不行了。所以修行不修心,沒有明心見性來盲修瞎練,你怎麼樣修都是魔業。「汝自迷悶」,「迷」就迷在自己不認識自己,騎在馬背上還在找馬;「悶」就悶在把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忘失在自己的煩惱習氣裡。「喪本受輪」,把我們的本來自在妙用的智慧德能而不懂得受用,卻在迷惑顛倒裡受輪轉我們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很冤枉啊,比如說我們的心是這個東西(眼鏡盒),從第七識往後,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第十識,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前面六識、五識、五種意識,他在這裡輪轉,他往後明白了這裡了,全部懂得了他輪轉不輪轉了,他得大自在了,明明都是自己的東西他卻不用。以這個手套來打比方,比如說小指是我們凡夫,他只知道在小指這裡用功是不是,這是我那是你那是他,他不知道這個後面這個東西都是他,是不是都是他?所以把這個後面的東西忘記了,在這個裡面執著,他是不是受輪迴,這是個氣球手套啊,當他明白了後面的都是他的時候是不是當下大自在了?就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把這個大氣球手套啊好好地觀想想明白,這是打比方。比如說釋迦牟尼在中指,他是不是得到大自在啊,豬八戒白骨精在小指,他是不是在輪轉吶,他們這個智慧德能是不是平等啊,不僅是平等的,就是一個,講平等是方便說了,就是一個,其實白骨精他就是釋迦牟尼,只是因為他只執著這個指頭是自己,他不認為這個東西是自己,認為這個東西是別人,所以佛法裡叫「自心取自心」。那個白骨精還想吃唐僧肉,他想吃是不是自心取自心,他明白了自心取自心他就不取了是不是,自己成就自己了,所以我們把這個道理好好想明白。「是故如來 名可憐愍」,所以啊,如來講你們這些眾生是可憐憫的人啊,怎麼可憐憫啊,並不是講你們不是佛,不是佛就不存在憐憫了,是不是,你本來就是佛卻不知道自己是佛,告訴你們是佛,你還不相信你是佛,告訴你們懂得了佛你就是佛,你還拼命去修種種的外道苦行,種種的方便法,告訴了你們,你聽明白了道理,幾句話,幾分鐘,最多幾個小時,你當下就能成佛,你還硬著頭皮要修無量劫無量百千萬億的法門,還自己去逞能:我就是會修,我就是能修。所以「可憐愍」,要從種種不同的角度來觀照眾生的可憐憫,憐憫加愚痴、加固執、加下劣心、加牛羊眼,所以我們不能自以為是啊,一切都要歸到《法華經》《楞嚴經》這個如來藏大法。就跟《妙法蓮華經》打了個比喻,叫“乞丐懷珠 枉受貧窮”,我們每個人身上是不是都有如意寶珠啊,怎麼乞丐懷珠呢。世間人有個比喻叫捧著金飯碗去討飯,是不是,他那個討飯碗是金的,那個金飯碗完全可以成為大富翁,你說他窮吧,他有金飯碗,你說他富吧,他在討飯,是不是很可憐吶,這是諷刺人的,我們每個人金飯碗是不是都是在身上吶,卻在六道里輪迴,你說這可惜不可惜!「阿難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云何得知 是我真性」,他已經知道這個「見性」還不掉了,他認為怎麼樣講他就是我?問題是他是不是還在著相啊,他一定要把他拿出來給他看,這個東西能拿出來嗎是不是,我講這個手掌就是拳頭,你說你能不能把拳頭拿出來,拿出來的話手掌就沒有了是不是,那從哪裡拿出來啊,只有變出來。所以佛有的時候也示現神通變化的,這是第三輪教人,證轉法輪,但這個法呢,一般地來講佛不可以示現的,否則來講就會被妖魔鬼怪利用「佛告阿難 吾今問汝 今汝未得 無漏清淨 承佛神力 見於初禪 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 見閻浮提 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諸菩薩等 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 窮盡微塵 清淨國土 無所不矚 眾生洞視 不過分寸 阿難 且吾與汝 觀四天王 所住宮殿 中間遍覽 水陸空行 雖有昏明 種種形像 無非前塵 分別留礙 汝應於此 分別自他 今吾將汝 擇於見中 誰是我體 誰為物香 阿難 極汝見源 從日月宮 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 周遍諦觀 雖種種光 亦物非汝 漸漸更觀 雲騰鳥飛 風動塵起 樹木山川 草芥人畜 鹹物非汝 阿難 是諸近遠 諸有物性 雖復差殊 同汝見精 清淨所矚 則諸物類 自有差別 見性無殊 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若見是物 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 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這段經文後一段稍微彆扭一點,我們把前面的這段經文,把它搞明白了,觀照得細一點,後面那個經文就會一目瞭然,這是針對阿難非要把自己能見的那個我,要叫佛給他指出來,佛的意思來講呢,那個能見的見性用通教別教講,那個真正的我它是不可見的,注意,是按照分別法按照通教別教來講這個真我,這個要搞明白。所以佛在這裡繞了很大的彎子,所以這個彎子繞得很大,關鍵的就是要說明那個真實存在的我不可見,把那可見與不可見之見來區別真我與假我。汝今「未得無漏清淨」,「未得無漏清淨」是指阿難還沒有證到四果羅漢,四果羅漢的「無漏清淨」也是方便說,四果羅漢的「無漏」是指不會再漏到六道輪迴,四果羅漢的「清淨」是指再不會有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而證得一個清淨的靈體。那麼在肉團身沒有銷亡之前,他這種功德首先具足,也就是在肉團身這個境界上他就能夠起到這個自在靈體的那種妙用,在小乘法裡一般地方便說為六種神通。佛在這裡用其中的一種,用天眼通來說明這個法。「承佛神力 見於初禪」,阿難雖然是初果羅漢,初果羅漢他無修無證,他沒有定力,也沒有功夫,就憑對來世對六道輪迴,對通過行善斷惡,能夠出六道輪迴,這種明白清楚堅信不移就證初果羅漢,所以他沒有任何功夫,所以連初禪的那種天眼功都是藉助於佛的神力,不借助佛的神力他連天眼都沒有。「得無障礙」,他借佛的神力能見到初禪的境界,「而阿那律見閻浮提 如觀掌中 庵摩羅果」,「阿那律」我們在前面第一卷開頭已經解釋過阿那律的天眼,一般的羅漢的天眼開在印堂這裡,我們看那個楊二郎,但阿那律天眼開在頭頂,他在阿羅漢中天眼是第一。「見閻浮提」這裡的這個阿那律的天眼不是見閻浮提,而是見百億閻浮提,應該加個百億,因為阿那律在其它經典裡講啊,他的天眼看一個大千世界相當於一個銀河系,一個佛土。「閻浮提」這是我們這個地球的本土,在那個須彌山的南山腳叫南閻浮提,東南西北是四大洲我們是南洲,那有一個南洲就能代表一個太陽系,所以百億閻浮提就是一百億個太陽系,相當於一個銀河系。一個銀河系之內的山山水水、樹木華草,在這個阿那律的眼裡就跟在手掌上託一個蘋果一樣看。這個「庵摩羅果」就是一種水果啊。這說明我們心法不可思議啊!「諸菩薩等 見百千界」按照菩薩的等級,菩薩有五十五位菩提路,大體數有四十一位,上一位比下一位更加殊勝,這是籠統說。菩薩的天眼能看百千界,成百成千成萬,一個界就是一個銀河系,也就是說一個佛土,如果有的講得細一點,一般地講是到初地的菩薩,可以看到一百個銀河系,到了二地的菩薩來講就可以看到成千的大千世界,一般地到了十地菩薩就可以看到無量的大千國土,那更不用說諸佛如來。「十方如來 窮盡微塵」依佛眼看,那更是無量的國土,乃至任何一個微塵都在佛眼之中。我們讀到這一點我們作何感慨呀,我們時時刻刻是不是處在諸佛菩薩的眼光之中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自為之啊!不要說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起一個念頭諸佛知道不知道啊?所以修行人命自我立!只看你怎樣用心,這可是祕訣呀,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自己知道,佛菩薩就一定知道,你可以瞞人道的人,你瞞不過諸佛菩薩,連天地鬼神你都瞞不住,懂得這一點,我們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不是修給別人看的,修給自己看的,你自己看得重,天地鬼身就看得重,千萬不要裝模作樣,所以聽聞《法華》《楞嚴》重要不重要啊,自己心把持住了,你當下成佛啊!所以《楞嚴經》講叫修心,不是講修行吶,怎麼修行啊,,佛講終日行都枉入諸趣,終日行的人是不是很精進啊,你有什麼用啊,我天天在修行,終日是時時事事處處都在修行,你都沒有用,關鍵你修心了沒有。別人對我們怎麼看怎麼想都不重要,因為他有可能造成誤解,地球人他有隔陰之謎,諸佛菩薩清楚明白,乃至鬼神大眾,他有他心通他有天眼通,所以鬼神大眾證量在某種意義上,比人道的凡夫,比明心見性的菩薩證量還要高,因為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帶著隔陰之謎而來,他的證量保存在保險櫃裡,他不是沒有,大家明白嗎?所以我們要經得起諸佛菩薩,天地鬼神的監督、印證、認可。「無所不矚」主要是講明心見性的的大菩薩和諸佛,一個灰塵都瞞不過。「眾生洞視 不過分寸」,「洞視」就是肉眼,怎麼「不過分寸」呢,這一張紙是不是一分厚啊,一張紙矇住了(眼睛),你能不能看到前面啊,這就是肉眼。可是佛在《大般涅磐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三講,受持大乘經典的修行人,他的肉眼是佛眼,這是講比量功德,他雖然看不到大千世界,他心裡深信不疑是不是,這就是比量功德,他跟看到的一樣,他就有這個信心,阿羅漢在這裡講,包括阿難的那個天眼,佛講這是肉眼,他即使能看到一個銀河系的大千國土,他是肉眼,為什麼是肉眼呢,他連自己的耳目手足怎麼回事他都不懂,他雖然看到國土風雲雨霧,他不知道風雲雨霧是怎麼回事,可是讀《法華經》《楞嚴經》的菩薩,他沒有天眼,但是他有什麼眼呢,他有佛眼,他有法眼,他有慧眼,他知道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妙。所以讀《法華》《楞嚴》的菩薩,一旦此身報盡進入中陰身,他這些比量功德當下現前。中陰身期間肉團身銷亡了,所以他功德全部現前。這個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不需要修,大家明白嗎?當然也有傻瓜,為什麼,他要到世界上來度眾生,情願用隔陰之謎把無量色身三昧的功夫罩住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解(19)

頭條號:覺悟的本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