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極致化的作田藝術

耒陽人作田,每一個環節和工序都非常講究。比如說作田塍,就是在搞好“三光”(將田周圍的雜草除盡)的基礎上,把水田邊已不規整的田埂加固一次以免漏水。農民會分三道工序來做:

第一道工序是“打慄(lià)面”,即將田埂向水一方用钁頭削平,然後挨慄面號出一排土壓到水下漚熟;

第二道工序是作“假田塍”,即將漚了幾天的土再翻一遍壓緊催熟;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極致化的作田藝術

耒陽人作田,每一個環節和工序都非常講究。比如說作田塍,就是在搞好“三光”(將田周圍的雜草除盡)的基礎上,把水田邊已不規整的田埂加固一次以免漏水。農民會分三道工序來做:

第一道工序是“打慄(lià)面”,即將田埂向水一方用钁頭削平,然後挨慄面號出一排土壓到水下漚熟;

第二道工序是作“假田塍”,即將漚了幾天的土再翻一遍壓緊催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第三道工序是作“上腦田塍”,即十來天后將熟透的泥作到田埂上去,每一坯泥之間要甩實不留間隙,最後用鋤子钁頭將田塍的上部和臨水一面搗實抹平,上面要抹得可過平水尺一樣平整,臨水一邊要抹出一陡一緩兩個斜面,兩個面的對接處可拉出一條直線來。從作田塍到拖淤船,從銑田駕耙到塒田打椏(liā),全憑手感把握技術,既要做快又要好看。

“打椏”是塒田的一門技術活,即在水田中線由這邊向對岸退著塒五兜一椏的秧過去,要求間距相等,後面的傍著椏來回塒,如果插秧技術過關,整坵田的禾兜直橫斜都可成線,看上去非常養眼。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極致化的作田藝術

耒陽人作田,每一個環節和工序都非常講究。比如說作田塍,就是在搞好“三光”(將田周圍的雜草除盡)的基礎上,把水田邊已不規整的田埂加固一次以免漏水。農民會分三道工序來做:

第一道工序是“打慄(lià)面”,即將田埂向水一方用钁頭削平,然後挨慄面號出一排土壓到水下漚熟;

第二道工序是作“假田塍”,即將漚了幾天的土再翻一遍壓緊催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第三道工序是作“上腦田塍”,即十來天后將熟透的泥作到田埂上去,每一坯泥之間要甩實不留間隙,最後用鋤子钁頭將田塍的上部和臨水一面搗實抹平,上面要抹得可過平水尺一樣平整,臨水一邊要抹出一陡一緩兩個斜面,兩個面的對接處可拉出一條直線來。從作田塍到拖淤船,從銑田駕耙到塒田打椏(liā),全憑手感把握技術,既要做快又要好看。

“打椏”是塒田的一門技術活,即在水田中線由這邊向對岸退著塒五兜一椏的秧過去,要求間距相等,後面的傍著椏來回塒,如果插秧技術過關,整坵田的禾兜直橫斜都可成線,看上去非常養眼。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合理化的栽種策略

一坵田也好,一塊土也好,耒陽農民會按照季節和農時合理安排作物栽種,千方百計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上世紀六十年代試驗“稻-稻-綠肥”兩年五熟制,即收完早稻插晚稻,收完晚稻種草籽,以地養地,提高稻田肥力,兩年之中可致五熟;1976年改常規水稻品種為雜交水稻,實行“早常晚雜”,推廣“稻-稻-油菜”耕作制,又大幅度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後來還試行“西瓜-水稻”、“棉花-水稻”、“烤煙-水稻”、“玉米-水稻”的“旱-水輪作制”,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特別是馬水不愧是耒陽的“糧倉”,大面積推廣制種、烤煙等種植技術,農民普遍增產增收。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極致化的作田藝術

耒陽人作田,每一個環節和工序都非常講究。比如說作田塍,就是在搞好“三光”(將田周圍的雜草除盡)的基礎上,把水田邊已不規整的田埂加固一次以免漏水。農民會分三道工序來做:

第一道工序是“打慄(lià)面”,即將田埂向水一方用钁頭削平,然後挨慄面號出一排土壓到水下漚熟;

第二道工序是作“假田塍”,即將漚了幾天的土再翻一遍壓緊催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第三道工序是作“上腦田塍”,即十來天后將熟透的泥作到田埂上去,每一坯泥之間要甩實不留間隙,最後用鋤子钁頭將田塍的上部和臨水一面搗實抹平,上面要抹得可過平水尺一樣平整,臨水一邊要抹出一陡一緩兩個斜面,兩個面的對接處可拉出一條直線來。從作田塍到拖淤船,從銑田駕耙到塒田打椏(liā),全憑手感把握技術,既要做快又要好看。

“打椏”是塒田的一門技術活,即在水田中線由這邊向對岸退著塒五兜一椏的秧過去,要求間距相等,後面的傍著椏來回塒,如果插秧技術過關,整坵田的禾兜直橫斜都可成線,看上去非常養眼。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合理化的栽種策略

一坵田也好,一塊土也好,耒陽農民會按照季節和農時合理安排作物栽種,千方百計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上世紀六十年代試驗“稻-稻-綠肥”兩年五熟制,即收完早稻插晚稻,收完晚稻種草籽,以地養地,提高稻田肥力,兩年之中可致五熟;1976年改常規水稻品種為雜交水稻,實行“早常晚雜”,推廣“稻-稻-油菜”耕作制,又大幅度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後來還試行“西瓜-水稻”、“棉花-水稻”、“烤煙-水稻”、“玉米-水稻”的“旱-水輪作制”,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特別是馬水不愧是耒陽的“糧倉”,大面積推廣制種、烤煙等種植技術,農民普遍增產增收。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全民化的造林熱潮

耒陽山林面積廣,上了年紀的人都還回憶得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山上還有古樹遍佈,可過度的砍伐造成如今難得看到什麼成材大樹了,但政府造林的決心還是很大的。根據1993年版《耒陽市志》記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耒陽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熱潮。

國營五峰仙林場從1958年建場起,經過20多年的封山育林,有活立木蓄積4萬多立方米;1988年,全縣有村組合營林場388個,共營山造林15萬多畝;到1990年止,全市有鄉鎮林場53個、村林場524個,共營山17萬畝,有林地16.5萬畝,共有活立木30多萬立方米。陶洲譚家灣村農民譚金生,承包荒山6000畝,共整地造林2520畝,封山育林1500畝,譚金生因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勞模,並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極致化的作田藝術

耒陽人作田,每一個環節和工序都非常講究。比如說作田塍,就是在搞好“三光”(將田周圍的雜草除盡)的基礎上,把水田邊已不規整的田埂加固一次以免漏水。農民會分三道工序來做:

第一道工序是“打慄(lià)面”,即將田埂向水一方用钁頭削平,然後挨慄面號出一排土壓到水下漚熟;

第二道工序是作“假田塍”,即將漚了幾天的土再翻一遍壓緊催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第三道工序是作“上腦田塍”,即十來天后將熟透的泥作到田埂上去,每一坯泥之間要甩實不留間隙,最後用鋤子钁頭將田塍的上部和臨水一面搗實抹平,上面要抹得可過平水尺一樣平整,臨水一邊要抹出一陡一緩兩個斜面,兩個面的對接處可拉出一條直線來。從作田塍到拖淤船,從銑田駕耙到塒田打椏(liā),全憑手感把握技術,既要做快又要好看。

“打椏”是塒田的一門技術活,即在水田中線由這邊向對岸退著塒五兜一椏的秧過去,要求間距相等,後面的傍著椏來回塒,如果插秧技術過關,整坵田的禾兜直橫斜都可成線,看上去非常養眼。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合理化的栽種策略

一坵田也好,一塊土也好,耒陽農民會按照季節和農時合理安排作物栽種,千方百計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上世紀六十年代試驗“稻-稻-綠肥”兩年五熟制,即收完早稻插晚稻,收完晚稻種草籽,以地養地,提高稻田肥力,兩年之中可致五熟;1976年改常規水稻品種為雜交水稻,實行“早常晚雜”,推廣“稻-稻-油菜”耕作制,又大幅度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後來還試行“西瓜-水稻”、“棉花-水稻”、“烤煙-水稻”、“玉米-水稻”的“旱-水輪作制”,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特別是馬水不愧是耒陽的“糧倉”,大面積推廣制種、烤煙等種植技術,農民普遍增產增收。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全民化的造林熱潮

耒陽山林面積廣,上了年紀的人都還回憶得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山上還有古樹遍佈,可過度的砍伐造成如今難得看到什麼成材大樹了,但政府造林的決心還是很大的。根據1993年版《耒陽市志》記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耒陽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熱潮。

國營五峰仙林場從1958年建場起,經過20多年的封山育林,有活立木蓄積4萬多立方米;1988年,全縣有村組合營林場388個,共營山造林15萬多畝;到1990年止,全市有鄉鎮林場53個、村林場524個,共營山17萬畝,有林地16.5萬畝,共有活立木30多萬立方米。陶洲譚家灣村農民譚金生,承包荒山6000畝,共整地造林2520畝,封山育林1500畝,譚金生因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勞模,並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更有多樣化的民間生態

一提到農村,便由然而生“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景象,這是貫穿古今的鄉村小農經濟經典畫面。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才是廣大農村經濟的豐富內涵。

長在地面上的,埋在地底下的,生在水裡面的,這一切都是源源不斷的鄉村財富。它自然會催生出民間百業,讓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非常鮮活的循環往復之中,構成了多樣化的民間生態。

生產與生存從來都是民間最富創造力的內容,作田土的,做手藝的,開店子的,跑單幫的,走江湖的,做苦力的,所有人都在為生存而奔忙,這是一幅無以倫比的民間活態捲曲畫。

"

民間,充滿著無窮的想象。

陶淵明看到的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孟浩然看到的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極致的田園意境,那種超然的閒情雅趣,今天的我們,估計是難以領會得到的。但是,如果帶你走進耒陽世俗民間,呼吸到田野自然散發的芳香,探訪到山村鮮為人知的祕密,你肯定會比古人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奇思妙想,耒陽的民間信仰

自古以來,“耒牯子”素以強悍著稱。其實耒陽人並不怎麼愛顯山露水,只是可能會讓外人感覺到,耒陽人的地域識別度還是相當高的。那種與眾不同的率性、彪悍、好扎堆、認死理,令人老遠就能認出:“耒陽人!”耒陽人的獨特個性,讓外地人非常糾結,人類將耒陽人容忍下來之後,輪到神界來傷透腦筋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很率性

其率性之於神,可能遍查神界典籍也無法找到第二家。在古代中國,祀典一直都是國家大事,民間是不能逾制舉行祀典活動的。從皇家的一畝三分地到縣府的耕耤田,從北京的天壇到地方的風雲雷雨山川壇,每年都要按時舉行重大禮儀活動,其內容無非祈天勸農,耒陽也不例外,每年春秋兩季官方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祀典活動,場面非常火爆。在耒陽,除了官方祀典活動,民間也有相應的祭祀活動,不過這種與官方對應的敬天祈農活動,大多是在配合農時由民間自發舉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如今耒陽群體自發性大型拜神活動規模是驚人的,且四鄉皆不雷同。然而耒陽古人不亂祀神,所祀之神除了與耒陽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神有名有姓,餘者皆是籠而統之,有的神竟然是耒陽人自己封的,我說是神你就是神。敖山一位農民在河裡打魚,網網撈上來的只是同一顆柴蔸,他便對柴蔸說:讓我打到魚,你就是神!他把柴蔸放置船上,結果撈上了滿滿一網魚,農民一高興,真的把這顆柴蔸供上神位,還建廟祀奉起來,來此上香的信眾竟然絡繹不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連唐代名人韓愈、羅隱到耒陽也前去拜謁。韓愈說:“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意思就是簡直不可思議,此神怎麼會是從溝裡撈出的且逃過燒火煮飯之劫的柴火?羅隱說:“只應神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意思就是這柴蔸神怎麼這麼多人一直信奉,不一定會有傳說中那麼靈驗吧?他們的信與不信不要緊,但耒陽人就這麼任性慣了。除了敖山的木居士,還有永濟的李王、詩禮洞禹王宮的姚氏夫人,都是從河裡撈上來的神。把從河裡撈出的柴蔸浮木憑自己的想像,就任意封為神,並建廟祀奉享用煙火,怕是隻有耒陽人才敢幹的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有喜感

耒陽人除了把河裡撈的柴火當神立廟供起來,還認為神也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於是擅自替神作主,不管神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就行。仁義詩禮洞缺水,便立禹王宮把治水之神大禹請來祀奉。某日一姚姓女孩失足掉進河裡,村民撲通撲通跳到水裡去撈,結果撈到一根木頭,於是決定依此妹的樣子做成神像,自作主張做媒嫁給禹王做了老婆,每年公祭時將禹王夫婦抬出來遊峒,還得在她孃家住上十天。仁義詩禮洞公祭大禹活動吸引了周邊幾個鄉鎮和常寧、衡南信眾,每年前來觀禮和祭拜者上萬。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太彪悍。

“役神”和“驅鬼”最能說明耒陽人的個性。當然,耒陽人對神還是很敬畏的,但有時求神辦事的手段卻很有些任性,甚至過於殘暴。永濟的“晒李王”習俗就是這樣子,在久旱不雨的災年,永濟人會到李王廟去做法事,然後把李王爺抬去遊峒,最後擺到毒辣辣的太陽底下暴晒,直到下雨為止。這李王爺也夠耐晒的,據說最長的時間晒了半月才有雨下來,且屢試不爽,從未失靈。令人驚奇的是,李王宮在耒陽竟發展成管大廟七十二小廟無數的大廟堂。因此與其說祈求神賜福,不如說役使神辦事。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役神,可謂花樣百出。有種傳承至今的法事叫“拜章”,師公先寫出百多本奏章燒給玉帝,告知他“我要把各路神仙請來”,然後不管玉帝批沒批示,一句“急急如律令”就把諸神請將過來了,請來之後就是把歌功頌德拍馬屁祭文讀一遍,吹吹打打轉來轉去一通法事咒語,再把真正的意圖說給神聽,最後燒紙打符作法事就把神給打發走了。如此招之來呼之去,據說諸神也蠻聽話的,靈驗得很。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驅鬼更是沒商量。一是嚇,村裡生孩子時,在大門頂掛一篩籮一鏡子插把剪刀就可把“產頭鬼”嚇走;來了災豬鬼等瘟君,唱一場《封神》影子戲讓鬼恐懼,再在發瘟的地方貼上“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便可將其嚇走;二是趕,抬著遊船挨村串戶走一圈,讓村民將鬼鬼祟祟捉來給船帶走,然後在江邊燒紙錢遠遠送去;三是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耒陽人常祭符驅魔捉鬼,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幹不贏的魔鬼就作法交給開天劈地的盤古爺將它剷除。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人也虔誠。

信奉“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祖先”的耒陽人,除清明節、七月半舉族祭祀外,族中議事,紅白喜事,起屋架樑,四時八節,總之對天地和祖先,逢節必拜,且隆重虔誠。仁義詩禮洞在八月初十這一天接祖,全村人站在村口夾道迎接,鑼鼓喧天,大銃、鞭炮之聲響徹雲霄,然後將祖先迎到家先堂,那裡已經點燃燭火,擺滿各家各戶上供的供果盤子,歡迎儀式還有重要一項儀程,就是上香請祖先入席。對那些看不到的祖先靈魂猶如他們真身赴會一般隆重,這也是耒陽人對生養自己最根本的恩主表達一種感恩戴德之情。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然而時至今日,耒陽的信仰活動走偏了。

一是耒陽人的傳統精神迷失了,人們為什麼拜神,拜的是什麼神可能都搞不清了,反正是見寺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

二是原始神換成某姓家神了,如敖山廟的主神變成“劉志遠”了,轄神廟的主神變成“陳延海”了。為此,文史專家蔡德初大罵敖山劉姓“認賊作祖”,罵南陽陳姓“辱沒祖宗”。因劉志遠乃五代時沙陀族人,是位異族皇帝;陳延海為詔賜節度使、檢校太保,正一品官位,為神的話應位列天庭,而轄神乃一不入流的地方小神。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傳統神殿鵲巢鳩佔了,即過去的祠廟都變成寺院了。當然這也有其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祠廟都成無主之產,宗教管理部門登記場所的時候,因無主場所無法入籍,佛教徒便改成寺院登記,於是“三順祠”成了“三順寺”,“功德祠”成了“功德寺”,“神農祠”成了“神農寺”。名稱改了之後,耒陽地方祖神也悄悄降格,甚至消失了,而佛祖卻佔據了主殿,過來燒香的都是為了拜佛。比如說水東江的“三順寺”,歷朝歷代所祀奉的都是因唐末抗擊黃巢保衛耒陽的大英雄廖思文、廖思政、廖思宥,驚動了宋太祖,因此將他們封為侯,如今耒陽這三兄弟的神位在哪裡?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超凡脫俗,耒陽的民間禮儀

傳統的中國社會,最突出的標誌是“禮儀之邦”。但在遠古,是“禮不下庶人”的,民間不能僭越。而根據史料記載,耒陽在東漢就由桂陽郡守衛颯制立了婚姻之禮下令民間施行。可以說,耒陽民間舉行禮儀活動應該有兩千年曆史了,因此在“民間禮儀”上,耒陽可當仁不讓地坐上“正宗”這把交椅的。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源遠流長的鄉風民俗

如若同當代年輕人談論古代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恐龍級的話題;如果談論的是民間禮儀,那會認為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傳說。就連上了年紀的耒陽人也不會例外,普遍的回答是“搞不清”。即使有些從事過民間禮儀操作的人,也沒有規範的文本,所作所為是在一知半解中糊弄一下了事,婚慶公司操辦的中式婚禮更是錯得離譜。作為禮儀之鄉,出現這種情況是讓人意外的。

禮儀之鄉禮儀的缺失,大概是從上世紀初“打倒孔家店”開始的,文革時期打倒得更徹底。可孔家店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得倒的,耒陽民間對古制禮儀的傳承還是可圈可點的,民間認為不講禮是件下作的事。但要重新把遺失的東西儘可能地找回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寫到民間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重點還是追根溯源。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耒陽市詩聯學會會長資餘德老師寫了一個初稿,可裡面現代的東西有點多,感覺不古。於是我千方百計尋找耒陽做過禮生和賬房的老同志,也是機緣湊巧,參加我們寫作組的劉瓊生老師,正是在鄉下做禮生和賬房的老先生。他按照先師傳下來的《禮制大全》和前輩口傳身授的操作細節熱帶,在北鄉一帶很受歡迎。

接受寫作任務的劉瓊生老師很負責,找到四鄉著名的幾個禮生展開研討,他們在耒陽民間操作的是祕傳《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三個版本,皆表示源出於《周禮》,其施行辦法大同小異。讀者讀到傳統禮儀這一部分的時候,定會對其中絲絲入扣的細節拍案稱奇。因為有了這些守望在鄉間的傳承者,耒陽的鄉風民俗才得以如此純正地保持了下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別具風味的禮尚往來

耒陽有句俗話叫“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表明耒陽人非常重視禮數,也很講面子的。特別是重視與宗族成員、內屬親戚之間的人情交往,相互之間往來頻繁,禮節重重。這些禮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內心有什麼意見不用明說,通過交往禮節和禮品的細節就可暗示出來,雙方心知肚明。而遠親和朋友之間則隨意得多。

一是相互“過禮”

在耒陽,迎來送往很有學問,親戚裡道相互交往之間,通過禮品會把所要表達的意思隱諱地說明,這也是為了對方的面子。

過禮之風在婚俗中最有代表性,議婚前,男方會帶禮品前去“當面”,雙方同意不同意不會明說,通過待客回禮來暗示,如女方同意,會收下水禮和包封,女方不同意的話,只收水禮不收包封,如男方不同意,就不會在女家吃飯,媒人會將禮品帶回;雙方同意後,逢年過節男方會向女方送禮,女方則會回禮,禮的輕重、多少都是約定俗成的,中途如有變故,會由送去的或返回的禮品細節表達出來,根據這些信息再確定如何如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添丁進口,在耒陽是宗族內的一件大事,也是是媳婦孃家的大事,生產前孃家會準備各種食品類禮品過來“看土”;生產後男方也會準備禮品去女方孃家“報蔥”,禮品中“蔥”的數量會透露是生男還是生女,毋須直言。耒陽的這些禮節,看上去斯斯文文,實際上內含玄機,暗潮湧動。

二是“俵禮”風俗

“俵”即“分發”之意,俵禮是耒陽同族聚居的一大古樸的習俗。耒陽大灣多,人情大的往來活動一般都要到正廳屋的家先堂告祖,親戚裡道送來幾臺花幾大擔,到家先堂擺下來,鞭炮一響,就向村裡宣告有好事發生了。

男女找好對象了,對方會送來幾大擔禮品,大部分是吃的,這些應分送給鄰里;生了孩子,婦女娘家也會送來食物送給大家分享的;即使家裡殺一頭豬,也會向鄰里送“旺子”(豬血)和豬肉,如此等等。總之,耒陽人的家裡有了大事、好事,都會收到親戚送來食品、換茶,一般有幾大擔,這些禮品是讓你俵給村裡四鄰八舍共同享用的,這也是親戚交往、睦鄰友好的一種傳統習俗和優良鄉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相助”成風

自古以來,耒陽農村就有助人為樂的傳統。村民遇有大事,如紅白喜事、起屋上樑等,只要吱個聲,鄉親們都會免費借東借西,積極投勞,支助物質,投勞不收工錢,送物質不需回饋,用具過後還回來就行,非常純樸。當然這也許是同宗聚居形成的風氣,即使時間久了同宗之間不免產生隔閡,但大局之下一般都會摒棄前嫌重修於好,除非其人曾有大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農民富裕後,隨著人口大量外出不歸,村民新建房舍後基本搬出傳統聚居地,老村由幾個老人留守,日漸衰落,自古以來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些鄉風民俗由於失去原始的人文環境,各種因素都在變化,禮儀文化受到的衝擊最大。但隨著近年來民眾的慢慢覺醒,突然覺得應該把根留住,然而即便村民聚會,也是非常短暫的,如今能否在農村復興禮儀文化,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洋洋灑灑,耒陽的節慶習俗

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四時八節,耒陽民間都會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進行。以前,遇有大的節日,起先是小心翼翼地盤算,然後是洋洋灑灑地揮霍。這正印了一句耒陽口頭禪:“千攢萬攢,攢把爛傘。”還有一句民諺:“細人盼過年,大人盼開鐮。”大人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似乎一切皆為了過那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年;而到了開鐮割禾的嘗新節,則是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日子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耒陽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到了不太理智的程度。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一是放開肚皮吃

過去農村清貧,一年四季難得沾上葷腥,因而平時省吃儉用,到了節時,一般是大節套小節地過。比如說過年的節前準備工作,從臘月初八就是年的開始,過臘八節、置年貨、辭年,然後是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缽,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滿飯吃光飯;過年之後拜年要拜到元宵出節。過年過節的第一要務是“做、吃”,想要吃出花樣,吃得體面,需花時費力耗本做才行。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又比如說普通的一個端午節,竟然過成了勞動節,除了準備吃端午子洗午時澡喝雄黃酒,還有一個項目,就是做午時茶。這得提前幾天摘茶葉、採草藥做準備,等到收藏入壇,要花一週多時間。至於吃清明會、殺嘗新豬、七月半抖吊哩、中秋呷鴨,重陽蒸酒,哪一個節不是除了吃還是吃?這造就了耒陽人普遍很好吃、很會吃的民間習俗。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二是變著法子耍

舊時耒陽人逢年過節除了打字牌外不玩其它賭具,打牌在耒陽不算耍。耒陽民間的耍法可謂花樣百出。

排在第一的是耍把戲表演,耒陽人歷來愛耍拳弄棍,四鄉八村都有身懷絕活的人,東鄉一帶愛耍硬功,村裡的把式縱身一躍最多可跨六張八仙桌,還愛用扁擔、鐵尺、秤砣在身子上猛打,西鄉一帶愛耍套路,各村的把式攏起堆把場面一擺就來,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都可以玩出呼呼風響來;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其次是雜藝,耒陽四鄉都愛唱戲唱燈,除了上臺唱,還有一種叫“走花燈”,演員畫濃妝穿戲服扮演戲劇人物,一搖一擺上路演故事,一路上樂師吹打彈唱,演員踩著高蹺,載歌載舞,忸怩作態,特別引人注目。

第三種是舞龍燈,耒陽的各式龍燈多,形狀怪,如大和圩的滾地龍身子粗短,似龍非龍,龍袍下藏著十來人將龍左騰右挪,就地打滾,舞得有獅子那麼靈泛,全國稀有,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還有一種香火龍,在稻草做的龍身上插滿線香,晚上點燃線香串村遊走,煞是壯觀。

第四種是遊船,敖山遊船全國稀有,敖山峒三堂每個堂上花重金做一隻巨型彩紙船,正月初二遊船,各類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將各個村游到,遊客跟隨在後,場面氣勢恢宏。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三是踩著節氣走

耒陽人平時不太按套路出牌,但對自然法則還是心懷敬畏的。一年四季按照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物候規律,種收有序,不誤農時。各個節氣也會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民俗,如正月打春,二月祭田,三月三野菜煮雞蛋,四月吃立夏子,五月做午時茶,六月貼三伏貼,七月抖吊哩過七月半,八月吃餅嘈天狗吃月,九月蒸重陽酒,十月刮刮皮,十一月蒸燙皮,十二月是過年。一年過來,該吃的吃足,該耍的耍夠,該做的做齊,這就是耒陽人的脾氣。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原生原始,耒陽的世俗民生

耕讀傳家,是古時耒陽人最高的現實追求。人們一生夢寐以求的只兩件事,即種好田和讀好書。然而有能力讀書甚至做上官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麼把大量功夫做足到田裡土裡則是上策,精耕細作便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實踐活動。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極致化的作田藝術

耒陽人作田,每一個環節和工序都非常講究。比如說作田塍,就是在搞好“三光”(將田周圍的雜草除盡)的基礎上,把水田邊已不規整的田埂加固一次以免漏水。農民會分三道工序來做:

第一道工序是“打慄(lià)面”,即將田埂向水一方用钁頭削平,然後挨慄面號出一排土壓到水下漚熟;

第二道工序是作“假田塍”,即將漚了幾天的土再翻一遍壓緊催熟;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第三道工序是作“上腦田塍”,即十來天后將熟透的泥作到田埂上去,每一坯泥之間要甩實不留間隙,最後用鋤子钁頭將田塍的上部和臨水一面搗實抹平,上面要抹得可過平水尺一樣平整,臨水一邊要抹出一陡一緩兩個斜面,兩個面的對接處可拉出一條直線來。從作田塍到拖淤船,從銑田駕耙到塒田打椏(liā),全憑手感把握技術,既要做快又要好看。

“打椏”是塒田的一門技術活,即在水田中線由這邊向對岸退著塒五兜一椏的秧過去,要求間距相等,後面的傍著椏來回塒,如果插秧技術過關,整坵田的禾兜直橫斜都可成線,看上去非常養眼。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合理化的栽種策略

一坵田也好,一塊土也好,耒陽農民會按照季節和農時合理安排作物栽種,千方百計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上世紀六十年代試驗“稻-稻-綠肥”兩年五熟制,即收完早稻插晚稻,收完晚稻種草籽,以地養地,提高稻田肥力,兩年之中可致五熟;1976年改常規水稻品種為雜交水稻,實行“早常晚雜”,推廣“稻-稻-油菜”耕作制,又大幅度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後來還試行“西瓜-水稻”、“棉花-水稻”、“烤煙-水稻”、“玉米-水稻”的“旱-水輪作制”,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特別是馬水不愧是耒陽的“糧倉”,大面積推廣制種、烤煙等種植技術,農民普遍增產增收。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曾有全民化的造林熱潮

耒陽山林面積廣,上了年紀的人都還回憶得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山上還有古樹遍佈,可過度的砍伐造成如今難得看到什麼成材大樹了,但政府造林的決心還是很大的。根據1993年版《耒陽市志》記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耒陽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熱潮。

國營五峰仙林場從1958年建場起,經過20多年的封山育林,有活立木蓄積4萬多立方米;1988年,全縣有村組合營林場388個,共營山造林15萬多畝;到1990年止,全市有鄉鎮林場53個、村林場524個,共營山17萬畝,有林地16.5萬畝,共有活立木30多萬立方米。陶洲譚家灣村農民譚金生,承包荒山6000畝,共整地造林2520畝,封山育林1500畝,譚金生因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勞模,並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更有多樣化的民間生態

一提到農村,便由然而生“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景象,這是貫穿古今的鄉村小農經濟經典畫面。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才是廣大農村經濟的豐富內涵。

長在地面上的,埋在地底下的,生在水裡面的,這一切都是源源不斷的鄉村財富。它自然會催生出民間百業,讓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非常鮮活的循環往復之中,構成了多樣化的民間生態。

生產與生存從來都是民間最富創造力的內容,作田土的,做手藝的,開店子的,跑單幫的,走江湖的,做苦力的,所有人都在為生存而奔忙,這是一幅無以倫比的民間活態捲曲畫。

耒陽民間——鄉愁鄉韻話桑麻

《耒陽記憶·民間習俗》從民間信仰、民間禮儀、民間風俗、民間百事四個部分,全方位展示耒陽傳統民間風俗習慣。所採用的資料和數據以清制《耒陽縣誌》(康熙、道光、光緒版)、《耒陽鄉土志》(康熙版)、新編《耒陽市志》(1993年版)為準。禮儀一篇參考《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年版)及民間祕藉《禮制大全》、《禮制合撰》、《禮制統要》等規制。儘量通過原始回憶,還原耒陽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文化。

本卷特邀當代耒陽籍著名美術家肖小裘授權,將他的民俗類雕塑和水墨作品為本書插圖,特此鳴謝!(蕭希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