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黨衛軍作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重要的武裝力量活躍於二戰戰場的各個角落,他們以帥氣的軍服、與眾不同的建制成為二戰諸多軍迷追捧的對象。雖然與德國正式的武裝力量國防軍相比,黨衛軍只能算作是納粹黨的“私黨”武裝,但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上臺之後,這一點就不再是限制黨衛軍擴充發展的阻礙因素。

在黨衛軍全國領袖希姆萊的不懈努力之下,作為納粹黨的“私黨武裝”的黨衛軍從希特勒的“御林軍”逐漸演變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與國防軍並駕齊驅的中堅力量。整個二戰期間武裝黨衛軍的總兵力接近60萬人,共籌建45個師,實際建設完成的有38個師。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師師徽

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武裝擲彈兵師與第十五黨衛軍“拉脫維亞第1”武裝擲彈兵師一樣都是在二戰時期黨衛軍發展的以拉脫維亞人為主體的黨衛軍部隊。

因為波羅的海三國與蘇聯之間由來已久的恩怨導致在二戰全面爆發後,德軍入侵蘇聯被拉脫維亞人視作解放者而不是入侵者。具體的恩怨在前文有過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如有興趣可以翻看前文。在這層關係下,在二戰中大量的拉脫維亞人活躍在東線戰場,他們秉承著為國而戰的理念與蘇軍頑強作戰。

1943年黨衛軍第十五“拉脫維亞第1”武裝擲彈兵師組建後不久,希姆萊決定建立第二支由拉脫維亞志願者組成的黨衛軍部隊。因為同為拉脫維亞師,因此該師的標誌也與第十五師十分相似,採用字母“L”和羅馬數字“Ⅱ”的組合(第十五師字母“L”和羅馬數字“I”的組合)作為師徽標誌。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但不同的是,黨衛軍第十五師的前身是拉脫維亞治安部隊性質的“拉脫維亞志願兵團”,而第十九師的前身卻是經歷蘇德戰場血雨腥風考驗的黨衛軍第2拉脫維亞步兵旅。

1941年蘇德戰場爆發之後,在開戰之初德軍橫掃蘇軍前線,蘇聯在波羅的海的駐軍在短短的一週之內就喪失了全部主動權,拉脫維亞也順利從蘇聯的手中“解脫出來”,在德國佔領軍的庇護下,拉脫維亞建立了新政府,而拉脫維亞人也組建部隊參與到蘇德戰爭中。

1942年2月,在列寧格勒的血腥戰鬥中表現優異的拉脫維亞部隊回到後方整編休整,經過黨衛軍的努力一支完全由拉脫維亞人組成的黨衛軍部隊,黨衛軍拉脫維亞團建成,該團在短暫休整之後被再次派往列寧格勒包圍圈。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1942年5月,該團得到三個營的拉脫維亞士兵補充,升級為黨衛軍第2拉脫維亞步兵旅,繼續執行包圍列寧格勒的任務在列寧格勒外圍與蘇軍作戰。

1943年1月,蘇聯以3個方面軍的優勢兵力向列寧格勒外圍的德軍陣地發起大規模破圍之戰,在激烈戰鬥之後蘇軍順利打通了列寧格勒與莫斯科的聯繫,德軍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宣告列寧格勒包圍戰失敗。

在前線損失嚴重的第2拉脫維亞步兵旅退至拉脫維亞休整,希姆萊籍此以該師剩餘建制為基礎融合拉脫維亞邊境部隊組建了黨衛軍第十九“拉脫維亞第2”武裝擲彈兵師。

1944年2月蘇軍將戰線推至納爾瓦河一線,納爾瓦戰役爆發。“拉脫維亞第2”師被編入黨衛軍第6志願集團軍(第十五“拉脫維亞第1”師也在)部署於德軍設立與第聶伯河西岸的“黑豹—沃坦防線”。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3月,該師於薩夫羅諾沃區域與進攻的蘇軍展開激烈交戰,戰鬥十分激烈,蘇軍在空襲火力的支持下對“拉脫維亞第2”師陣地發動集團衝鋒,在戰鬥中該師師長陣亡,但該師依然頑強的維持防線,並在隨後發動的反擊中成功奪回了此前丟失的高地陣地。

對面的蘇軍立刻做出迴應,蘇聯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在凶猛的炮火支援下對該師陣地發起裝甲突襲。但是因為受到地形的影響該師正面的蘇軍坦克部隊展開不順在戰鬥中遭受到該師凶狠的還擊,經過血戰再次擊退蘇軍的進攻。但此戰該師損失也十分嚴重,幾乎喪失了一半建制的重武器。

1944年7月,得到大量補充的蘇軍以絕對優勢對“拉脫維亞第2”師陣地發起攻擊,在蘇軍強有力的攻擊之下該師被牢牢陷在了陣地消耗戰中,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之後該師防線被蘇軍突破,隨後該師被蘇軍的機動兵力分割包圍。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在蘇軍的包圍圈中該師依然積極防守並組織突圍,經歷血戰之後該師剩餘部隊退往納瓦河西岸構建防線。

1944年8月,該師得到了一定的人員裝備補充恢復了一定的戰鬥力,但是與巨大的損失相比,這樣的補充根本無法應對蘇軍接下來的連續攻擊。

1944年9月,該師被蘇軍趕往“蒂爾薩防線”,蘇軍隨即對該師的防線發動強有力的攻擊,在一番戰鬥之後該師奉命從該防線撤退至“西古爾達防線 ”防禦。

尾隨而至的蘇軍對該師的陣地發動攻擊,在新構建的防線上該師與蘇軍頑強作戰,雖然在兵力、火力以及後勤補給上蘇軍都對該師構成了壓倒性的優勢,但該師堅持反擊蘇軍。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1944年11月,蘇軍終於突破了德軍設與庫爾蘭地區南方的防線,自此“拉脫維亞第2”師與整個北方集團軍被包圍於“庫爾蘭口袋中”直至戰爭結束。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該師向蘇聯紅軍投降。

與“拉脫維亞第1”師一樣“拉脫維亞第2”師成立於第三帝國日薄西山的晚期,該師無論在裝備上還是人員補充上都與這個時期的德軍部隊一樣處於十分困難窘迫的境地,而在如此境遇之下該師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更加值得肯定。

面對蘇軍強大攻擊下該師雖然頻繁被蘇軍壓制撤退,但是該師在撤退的過程中依然能夠節節抵抗直至最終也並未潰敗,這對於一支志願黨衛軍武裝師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當然這與該師身經百戰的拉脫維亞第2旅的基幹力量有很大的關係。

“英雄”或是“叛徒”:第十九黨衛軍“拉脫維亞第2”擲彈兵師

此外,與其他黨衛軍志願師不同的是,該師的戰鬥性質並不能單純的認為是“附逆”在幫助法西斯“為虎作倀”;從該國的歷史去看,在蘇聯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恩怨中,該師的戰鬥性質可以看做是民族主義的“自衛”戰爭,這樣的戰鬥性質對該師的意志力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當然也因為這樣的戰鬥性質,讓該師一直處於“英雄”或是“叛徒”的爭論之中,有人將他們視作為將拉脫維亞從蘇聯魔掌之下解救出來的“英雄”,也有人將他們看作背叛國家(蘇聯吞併了“自願”加入的拉脫維亞)的“叛徒”。究竟是英雄還是叛徒,不同人的眼中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