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於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三代演員同臺,前輩有感慨和鼓勵,後輩有壓力和挑戰。藍天野現場回憶起了《茶館》經歷過的波折。1958年,焦菊隱、夏淳將《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等主演,一經演出便大受歡迎。然而那時,這部戲卻面臨著“緬懷舊社會”的爭議,1963年演出時也不受重視。直到1978年才恢復演出,1980年,《茶館》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於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三代演員同臺,前輩有感慨和鼓勵,後輩有壓力和挑戰。藍天野現場回憶起了《茶館》經歷過的波折。1958年,焦菊隱、夏淳將《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等主演,一經演出便大受歡迎。然而那時,這部戲卻面臨著“緬懷舊社會”的爭議,1963年演出時也不受重視。直到1978年才恢復演出,1980年,《茶館》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濮存昕。李春光 攝

如今,這部戲已經演出了61年,作為第二代《茶館》的演員,濮存昕、馮遠征也已演了20年。濮存昕說,他們剛演《茶館》時,也覺得不怎麼樣,但是有觀眾陪著他們,“什麼都有個開始”。而今天,他也看到了年輕演員們的投入和學習的勁頭,他很期待將來的第三版《茶館》。

然而,作為年輕演員的一員,閆銳卻直言很有壓力。他曾演過100多場《茶館》,共7個角色。但他覺得,這次的意義不一樣,是一次有儀式感的傳承的演出。排練時,藍天野跟他們講了很多背景知識,包括老舍是怎麼寫的,焦菊隱是怎麼排的等等。

“藍老師從30多歲演到現在,一個角色在他身上60多年,人和角色已經完全合一了。”閆銳說。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於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三代演員同臺,前輩有感慨和鼓勵,後輩有壓力和挑戰。藍天野現場回憶起了《茶館》經歷過的波折。1958年,焦菊隱、夏淳將《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等主演,一經演出便大受歡迎。然而那時,這部戲卻面臨著“緬懷舊社會”的爭議,1963年演出時也不受重視。直到1978年才恢復演出,1980年,《茶館》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濮存昕。李春光 攝

如今,這部戲已經演出了61年,作為第二代《茶館》的演員,濮存昕、馮遠征也已演了20年。濮存昕說,他們剛演《茶館》時,也覺得不怎麼樣,但是有觀眾陪著他們,“什麼都有個開始”。而今天,他也看到了年輕演員們的投入和學習的勁頭,他很期待將來的第三版《茶館》。

然而,作為年輕演員的一員,閆銳卻直言很有壓力。他曾演過100多場《茶館》,共7個角色。但他覺得,這次的意義不一樣,是一次有儀式感的傳承的演出。排練時,藍天野跟他們講了很多背景知識,包括老舍是怎麼寫的,焦菊隱是怎麼排的等等。

“藍老師從30多歲演到現在,一個角色在他身上60多年,人和角色已經完全合一了。”閆銳說。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茶館》劇本朗讀。李春光 攝

第三版《茶館》還得兩三年以後

這也是《茶館》第一代演員和年輕演員的不同。在排《茶館》時,導演焦菊隱曾要求所有演員泡茶館、體驗生活,藍天野還被介紹去訪問一位民族資本家。

“他們真正感受過那樣的茶館,像童超先生演龐太監,還能去採訪到太監,然後據此去揣摩,抓到那個人物。”閆銳認為,他們年輕一輩缺的是感悟和積累,角色離他們比較遠。

而在馮遠征看來,其實年輕演員們的表現還不錯,他在旁邊聽的時候很自豪。不過,作為北京人藝演員隊的隊長,他還是說:“不行,臺詞功力還是不行。”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於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三代演員同臺,前輩有感慨和鼓勵,後輩有壓力和挑戰。藍天野現場回憶起了《茶館》經歷過的波折。1958年,焦菊隱、夏淳將《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等主演,一經演出便大受歡迎。然而那時,這部戲卻面臨著“緬懷舊社會”的爭議,1963年演出時也不受重視。直到1978年才恢復演出,1980年,《茶館》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濮存昕。李春光 攝

如今,這部戲已經演出了61年,作為第二代《茶館》的演員,濮存昕、馮遠征也已演了20年。濮存昕說,他們剛演《茶館》時,也覺得不怎麼樣,但是有觀眾陪著他們,“什麼都有個開始”。而今天,他也看到了年輕演員們的投入和學習的勁頭,他很期待將來的第三版《茶館》。

然而,作為年輕演員的一員,閆銳卻直言很有壓力。他曾演過100多場《茶館》,共7個角色。但他覺得,這次的意義不一樣,是一次有儀式感的傳承的演出。排練時,藍天野跟他們講了很多背景知識,包括老舍是怎麼寫的,焦菊隱是怎麼排的等等。

“藍老師從30多歲演到現在,一個角色在他身上60多年,人和角色已經完全合一了。”閆銳說。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茶館》劇本朗讀。李春光 攝

第三版《茶館》還得兩三年以後

這也是《茶館》第一代演員和年輕演員的不同。在排《茶館》時,導演焦菊隱曾要求所有演員泡茶館、體驗生活,藍天野還被介紹去訪問一位民族資本家。

“他們真正感受過那樣的茶館,像童超先生演龐太監,還能去採訪到太監,然後據此去揣摩,抓到那個人物。”閆銳認為,他們年輕一輩缺的是感悟和積累,角色離他們比較遠。

而在馮遠征看來,其實年輕演員們的表現還不錯,他在旁邊聽的時候很自豪。不過,作為北京人藝演員隊的隊長,他還是說:“不行,臺詞功力還是不行。”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資料圖:馮遠征。袁秀月 攝

“他們肯定有差距,肯定不能跟老演員相提並論,但是我覺得他們真的在努力完成,很下功夫,包括服裝和整個的舞臺調度。”馮遠征說,其實他一直想讓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也讓年輕人知道老藝術家在舞臺上的風采,這值得他們一生去回味。

至於閆銳的擔心,馮遠征認為,沒有生活經歷肯定是難題。但是老一輩可以給他們講,他們也能在網上搜集資料。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茶館》是演給現在的人看的,只要《茶館》的精髓不變,表演上有一點點變化是可以的。

談及第三版《茶館》,馮遠征估計還得兩三年以後。一是他們這代人還能演幾年,二是在演員選擇上,他們還要慎重。他覺得年輕演員人數是夠了,但要找到更適合《茶館》的演員,還需要做一些工作。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於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三代演員同臺,前輩有感慨和鼓勵,後輩有壓力和挑戰。藍天野現場回憶起了《茶館》經歷過的波折。1958年,焦菊隱、夏淳將《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等主演,一經演出便大受歡迎。然而那時,這部戲卻面臨著“緬懷舊社會”的爭議,1963年演出時也不受重視。直到1978年才恢復演出,1980年,《茶館》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濮存昕。李春光 攝

如今,這部戲已經演出了61年,作為第二代《茶館》的演員,濮存昕、馮遠征也已演了20年。濮存昕說,他們剛演《茶館》時,也覺得不怎麼樣,但是有觀眾陪著他們,“什麼都有個開始”。而今天,他也看到了年輕演員們的投入和學習的勁頭,他很期待將來的第三版《茶館》。

然而,作為年輕演員的一員,閆銳卻直言很有壓力。他曾演過100多場《茶館》,共7個角色。但他覺得,這次的意義不一樣,是一次有儀式感的傳承的演出。排練時,藍天野跟他們講了很多背景知識,包括老舍是怎麼寫的,焦菊隱是怎麼排的等等。

“藍老師從30多歲演到現在,一個角色在他身上60多年,人和角色已經完全合一了。”閆銳說。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茶館》劇本朗讀。李春光 攝

第三版《茶館》還得兩三年以後

這也是《茶館》第一代演員和年輕演員的不同。在排《茶館》時,導演焦菊隱曾要求所有演員泡茶館、體驗生活,藍天野還被介紹去訪問一位民族資本家。

“他們真正感受過那樣的茶館,像童超先生演龐太監,還能去採訪到太監,然後據此去揣摩,抓到那個人物。”閆銳認為,他們年輕一輩缺的是感悟和積累,角色離他們比較遠。

而在馮遠征看來,其實年輕演員們的表現還不錯,他在旁邊聽的時候很自豪。不過,作為北京人藝演員隊的隊長,他還是說:“不行,臺詞功力還是不行。”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資料圖:馮遠征。袁秀月 攝

“他們肯定有差距,肯定不能跟老演員相提並論,但是我覺得他們真的在努力完成,很下功夫,包括服裝和整個的舞臺調度。”馮遠征說,其實他一直想讓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也讓年輕人知道老藝術家在舞臺上的風采,這值得他們一生去回味。

至於閆銳的擔心,馮遠征認為,沒有生活經歷肯定是難題。但是老一輩可以給他們講,他們也能在網上搜集資料。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茶館》是演給現在的人看的,只要《茶館》的精髓不變,表演上有一點點變化是可以的。

談及第三版《茶館》,馮遠征估計還得兩三年以後。一是他們這代人還能演幾年,二是在演員選擇上,他們還要慎重。他覺得年輕演員人數是夠了,但要找到更適合《茶館》的演員,還需要做一些工作。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北京人藝三代演員同臺。李春光 攝

馮遠征:話劇小眾,也挺大眾

在很多人看來,話劇一直是小眾的藝術,但很多經典劇目卻又非常火熱。《茶館》《窩頭會館》《譁變》《李白》,演出時都曾一票難求。有人認為,現在話劇在中國的現狀恐怕不能用小眾來形容了。但也有人認為,雖然有的話劇很熱,但卻不能代表話劇就走出了小眾。

在馮遠征看來,話劇確實是小眾的,因為劇場就能裝這麼多人,它不像電視劇有上億的人去看。而且欣賞話劇必須要有一定的鑑賞力,有些戲需要觀眾坐得住。

不過另一方面,話劇也是挺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它有荒誕的、先鋒的、現實主義的,也有跳進跳出的各種形式,有的人可以欣賞,有的人欣賞不了,可能因此造成了它的小眾。

"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接著常四爺也告辭,作為演員的濮存昕緩步走開。燈光暗,掌聲響。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於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三代演員同臺,前輩有感慨和鼓勵,後輩有壓力和挑戰。藍天野現場回憶起了《茶館》經歷過的波折。1958年,焦菊隱、夏淳將《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由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等主演,一經演出便大受歡迎。然而那時,這部戲卻面臨著“緬懷舊社會”的爭議,1963年演出時也不受重視。直到1978年才恢復演出,1980年,《茶館》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藍天野、於震、濮存昕。李春光 攝

如今,這部戲已經演出了61年,作為第二代《茶館》的演員,濮存昕、馮遠征也已演了20年。濮存昕說,他們剛演《茶館》時,也覺得不怎麼樣,但是有觀眾陪著他們,“什麼都有個開始”。而今天,他也看到了年輕演員們的投入和學習的勁頭,他很期待將來的第三版《茶館》。

然而,作為年輕演員的一員,閆銳卻直言很有壓力。他曾演過100多場《茶館》,共7個角色。但他覺得,這次的意義不一樣,是一次有儀式感的傳承的演出。排練時,藍天野跟他們講了很多背景知識,包括老舍是怎麼寫的,焦菊隱是怎麼排的等等。

“藍老師從30多歲演到現在,一個角色在他身上60多年,人和角色已經完全合一了。”閆銳說。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茶館》劇本朗讀。李春光 攝

第三版《茶館》還得兩三年以後

這也是《茶館》第一代演員和年輕演員的不同。在排《茶館》時,導演焦菊隱曾要求所有演員泡茶館、體驗生活,藍天野還被介紹去訪問一位民族資本家。

“他們真正感受過那樣的茶館,像童超先生演龐太監,還能去採訪到太監,然後據此去揣摩,抓到那個人物。”閆銳認為,他們年輕一輩缺的是感悟和積累,角色離他們比較遠。

而在馮遠征看來,其實年輕演員們的表現還不錯,他在旁邊聽的時候很自豪。不過,作為北京人藝演員隊的隊長,他還是說:“不行,臺詞功力還是不行。”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資料圖:馮遠征。袁秀月 攝

“他們肯定有差距,肯定不能跟老演員相提並論,但是我覺得他們真的在努力完成,很下功夫,包括服裝和整個的舞臺調度。”馮遠征說,其實他一直想讓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也讓年輕人知道老藝術家在舞臺上的風采,這值得他們一生去回味。

至於閆銳的擔心,馮遠征認為,沒有生活經歷肯定是難題。但是老一輩可以給他們講,他們也能在網上搜集資料。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茶館》是演給現在的人看的,只要《茶館》的精髓不變,表演上有一點點變化是可以的。

談及第三版《茶館》,馮遠征估計還得兩三年以後。一是他們這代人還能演幾年,二是在演員選擇上,他們還要慎重。他覺得年輕演員人數是夠了,但要找到更適合《茶館》的演員,還需要做一些工作。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北京人藝三代演員同臺。李春光 攝

馮遠征:話劇小眾,也挺大眾

在很多人看來,話劇一直是小眾的藝術,但很多經典劇目卻又非常火熱。《茶館》《窩頭會館》《譁變》《李白》,演出時都曾一票難求。有人認為,現在話劇在中國的現狀恐怕不能用小眾來形容了。但也有人認為,雖然有的話劇很熱,但卻不能代表話劇就走出了小眾。

在馮遠征看來,話劇確實是小眾的,因為劇場就能裝這麼多人,它不像電視劇有上億的人去看。而且欣賞話劇必須要有一定的鑑賞力,有些戲需要觀眾坐得住。

不過另一方面,話劇也是挺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它有荒誕的、先鋒的、現實主義的,也有跳進跳出的各種形式,有的人可以欣賞,有的人欣賞不了,可能因此造成了它的小眾。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資料圖:《窩頭會館》排練。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馮遠征說,其實有時話劇比影視還要反應迅速。比如“非典”時,北京人藝一個月就排出了《北街南院》。汶川地震時,也是一個月排出了《生活》。但是要成為經典劇目,就必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經典劇目之所以經典,一是這些演員是觀眾喜歡的。二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到今天演,還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馮遠征認為,其實話劇不用普及,因為只要聽得懂中國話,就能坐到劇場欣賞。如果說不喜歡這種藝術形式,可能一分鐘都坐不住,但只要喜歡上就可能會伴隨一輩子。

對於經典話劇的改編,馮遠征也抱歡迎的態度。比如《茶館》,他認為有一版原汁原味的就夠了,年輕人願意探索是好事,一部好的作品可以用各種形式去表述。

“我覺得北京人藝就少了兩三版《茶館》,起碼也有點另類的,我覺得才有意思。”(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