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不是一種道理,而是一種思維狀態調整的技巧

孔子 國學 佛教 王陽明 心智玩家 心智玩家 2017-09-05

之前,我們講了「誠意」、「正心」兩種心智系統轉換方法。

「誠意」是把衝出去的意識收回來,守住!

「正心」是把心(前意識)沉下去,沉不下去,就刪除、淨心,再沉下去……

今天,我們來講第三個重要的心智操作方法:「格物」

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會有很多觀念、經驗、知識、偏見、習慣,沒有這些,人是無法思考的。

這些統統是「物」。

換句話說「物」就是在我們意識中所有一切「已知」。

一個人想從「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一定要把這些「已知」統統拋棄掉。

「格」字在甲骨文中就是「打破」的意思,「格」字是格鬥的格。

「格物」就是破除「已知」的意思。

「誠意」、「正心」是在靜態中做的,而「格物」的練習主要是在動態中做的。

我們現在一直在跟大家說靜坐練習,但是孔子那時的練習,跟佛教和道家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是動態的練習,屬於動態入靜,動態入定,是沒有靜坐一說的。即使有「坐忘」一說,那也是在道家典籍《南華經》中的記載,孔子那個時代的典籍中從來也沒有靜坐一說。

「格物」主要是在動態入靜中做的練習。

孔子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就是通過運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思維方式,進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統的「內思」。在這個過程中,「格物」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個,我會在後面的內容中 與大家分享。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這個「格物致知」的「知」是什麼?

請看,下面這張圖:

格物不是一種道理,而是一種思維狀態調整的技巧

格物所針對的那個層次是「慮」。

這個「慮」與佛教的「禪」是同一個心智狀態。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內思」。

具體「內思」是什麼?我們會在後面講,這裡先簡單的介紹一下。

我們平時所用的思維方式,是用語言、邏輯思考的,而「內思」是非語言的。

記住!這個是「內思」最大的特徵,是非語言的。以後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在「內思」?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在用語言思維。如果不是,那就是在「內思」。

「內思」是「內在意識」在「意識空間」中直接"看"「意識影像」。

「誠意」、「正心」一般可以在靜態中練習,在動態中也可以。而加上了「格物」之後,主要就在動態中練習的,在思考的時候,不但要「誠意」、「正心」,還要「格物」。

經過「誠意」、「正心」、「格物」的心智調整以後,人會進入一種很空靈的思維狀態。

這種思維狀態,我們一定會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這樣,還能思維嗎?

這樣,不但能思維,還是很高水平的思維,王陽明把這稱為,心如明鏡、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我解讀《大學》、《中庸》、《論語》、《心經》、《齊物論》也是在這種狀態下解讀的。那是一種很神奇的,近似“看”到的那種感覺。

寫到這裡基本上也回答了@lulujiang的問題,孔子的心智功夫主要是在動態中練的,不講究時間、地點,講究的是時時刻刻、特別是遇到事的時候,更要「誠意」、「正心」,王陽明把這好像叫做「在事上磨」。

關於「格物」大家先了解一個大概的樣子,細的我們以後會展開講……

本文整理自,在心智玩家群的聊天記錄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還原中華源頭文化、揭祕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