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件琥珀雛鳥標本下月在滬展出

恐龍 琥珀 邢立達 白堊紀 勞動報 2017-07-1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騰衝虎魄閣博物館(籌)館長陳光及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古生物館館長瑞安·麥凱勒教授昨日受邀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的綠螺講堂上主講琥珀中的雛鳥標本。今年6月8日,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刊物《岡瓦納研究》。該琥珀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一層演化之道展區展出至7月底。

    據悉,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說道,“比龍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徵等。”

    這件標本是目前緬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它是一隻出生僅數週的反鳥類雛鳥,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人類瞭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