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考古 渭河 西周 文物 睜眼看西安 睜眼看西安 2017-10-06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講陝西故事,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人言:古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新莊村這個名字比較紅火,西安市地面上叫新莊村的多的很,單說長安區地面上25個街道辦裡我知道的就有5個新莊村。

今天要說的是長安區馬王街辦的新莊村。新莊村位於西安西郊灃水以西,新河岸邊,108國道穿村而過。隸屬西安市長安區馬王街辦,西鄰戶縣北接咸陽,為“雞鳴響三縣”之地。地大物博,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村民勤勞,民風純樸,本村比鄰豐京遺址,文風墨氣蔚然成風。

村莊獨成一起,8個村民小隊,4個堡子,分別為“東堡子(6/7隊),北巷(5/8隊),南堡子(4/7隊),太平莊(1隊)”村民3000左右,有地4000餘畝。雖無山,確取山之形,奪其氣而獨成。可謂:“村之活化石,莊之原生態”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村景】

新莊村歷史,因史料較少,眾說紛紜。建村不考,單言村名,來歷好幾:

第一種說法和鄰村的聯莊村有關,聯莊村分東西二村,東聯莊歸長安區馬王鎮,西聯莊歸鄠邑區大王鎮。聯莊始建於明代,村民系山西大槐樹移民沿河灘分散墾荒居住,而最早得名:“亂莊”。《戶縣地名志》也記此兩村為東、西亂莊。乾隆年間《戶縣新志》記載:亂莊人口已經開始密集,因亂莊不好聽隨改名“興仁堡”,但是叫的人不多。清嘉慶《長安縣誌》已經雅化記為“灤莊”。

清末天平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清廷打的熱火朝天,湖北鄖縣、鄖西縣的百姓為躲避戰爭,逃難陝南。陝南貧瘠,難以餬口,一路逃荒至此落戶後人丁越來越加興旺,四散一片的小型居民聚集點,慢慢連成一片,因村莊系各小居民點聯合而成,又雅化為今日的“聯莊”,雖名為聯莊村,四方群眾卻依然稱之為“亂莊”。

新莊村應該與聯莊同時代建村,聯莊村以南有一較大居民點,獨自發展壯大,至聯莊村聯合成村之時依然未能連成一片。此居民點便獨自成村,因是一個新成立的村子,故名曰:新莊。因是傳說,缺乏文獻古物佐證。但是1958年東聯莊曾和新莊村為一個管區,後來東聯莊又分出去成立獨立行政村至今。可見兩村確有藕斷絲連的關係。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新莊沃土】

第二種說法村名來源於村西新河。新河只有丈寬,雖然其貌不揚,但也是渭河一級支流。新河源頭秦嶺北麓曲峪,主幹道為曲峪河。因有上中下游之分,又有潭峪河、曲峪河、蒼龍河、泥河、蚰蜒河等叫法。新河於蒼遊鎮野口村五水相匯而成,俗稱“野水歸口”。流經戶縣、長安、咸陽。

本村一組太平莊即在新河堰下,為本村和戶縣的界河,河對岸即為鄠邑區大王鎮。因歷史上屢發洪水,清乾隆五年、道光二年、光緒二十六年,三縣曾同修共治。《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有載:“清•光緒二十四年,因長安與戶縣交界處地勢低窪,多水患,長安紳士馮村柏震藩請鑿渠以洩積水。渠因人工開挖故名新河。”新河歷史上屢次發水,導致老村被毀,村民另建新村,得名“新莊”。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新河又名蒼龍河,今水質日益見清】

第三種說法新莊村最早叫“辛莊”,是否因辛姓人在此居住而得名“辛莊”,史無記載。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為:“辛莊”,清末《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有18廒,馮籍廒在縣西50裡,有住戶2402戶,人口12206人,分10保障,統領45村:廒在馮籍村(今馮村)。亂莊記做“欒莊村”,新莊記做“辛莊村”。

這新河乃光緒年間開挖,本村現在也並無辛姓,當初是否有“辛姓”聚集成莊,得名“新莊”,今已不得而知。倘若推斷為真,那麼能追溯到的就是本村最早為辛姓人聚集成村,得名為辛莊。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和清末湖北移民搬遷至“辛莊”落戶,歷經戰亂,河水氾濫,辛姓人搬走。移民在此地另建新村,在清末將“辛莊”轉音為“新莊”當最為合理。此種推斷只是缺少史料旁證。

與大堡子比起來,新莊村的一組,名曰“太平莊”,以王姓為主,記載就比較詳細。太平莊和新河對面的東興莊都是湖北移民。據《長安縣地名志》記載:該村建於清順治年間,同治年間村子毀於戰亂,後有湖北省難民來此,住一破廟墾荒,稱此廟為太平廟,遂名其村為太平莊。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村委會】

新莊村地處宗周京畿之地,四周古蹟有西周豐京遺址、龍山文化代表客省莊遺址、西周車馬坑遺址、漢代鍾觀城遺址,可見此地早有人類活動。至於何時建村,唐代以前無任何記載。

唐朝時時,長安城內設57坊1市,城外設59鄉295裡。根據《三輔黃圖》記載:唐時灃河東為大統鄉,此地屬灃河西,名曰“灃邑鄉”;宋朝時期,據宋敏求《長安志》載“長安縣設3鎮6鄉6裡”依舊有“豐邑鄉”記載(志書記載為:封邑鄉);到了明代長安縣設5鄉49裡。這時“豐邑鄉”雖依然存在,但是此地已經不隸屬於“豐邑鄉”,而是隸屬5鄉之一的“苑西鄉”。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圖志】

清代雍正年間改鄉、裡建制為倉、廒、社建制,長安城內設坊,長安縣城外設18廒轄797村5峪口,新莊村歸馮籍廒管轄而非馬王廒。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馮集廒辛莊村。中華民國20年(1931年)改倉、廒製為區,下轄鄉里,中華民國23年改為鄉、保、甲制,長安縣轄32鄉289保6630甲,新莊村已經隸屬“灃西鄉”管轄。

解放後1949年6月,長安縣設32個區設224鄉,9月改為25個區275鄉,到了1952年8月,變成17個區新莊村隸屬第10區(灃西區)灃西鄉。

1955年1月,全縣調整為14個區155鄉,新莊村隸屬灃西區灃西鄉管轄。1958年9月,鄉建制撤銷,改為人民公社,本村隸屬灃西人民公社。

1966年9月,灃西公社改稱光輝公社,本村繼而隸屬於光輝公社。1971年9月,各公社均恢復原名。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並重新設立6個區,灃西人民公社改為馬王鎮政府,新莊村隸屬長安縣斗門區馬王鎮管轄,2002年撤鄉並鎮,馬王鎮升格為街道辦,新莊隸屬至今。如今已託管西鹹新區灃西新城。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村景】

新莊村村中姓氏,多為老姓,東村以郭姓、馮姓為大戶,南堡子以魏姓、賈姓為大戶,北巷子以宋姓、王姓為大戶,太平莊以王姓為主。村中老姓人稱坐地戶,史料記載均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大槐樹搬遷而來。

村中原有古槐,共計五棵,東村2顆,在老街路中,南堡子有古槐兩顆,在南堡子東西兩頭,北巷子只有古槐一顆。五顆古槐有幾人摟抱粗,歲齡不詳,想來當近千年,想來此地早有村名居住,足見此村建村之早,可惜五顆國槐雖然歷經滄桑,經百年風雨,但經不住百年滄桑,1973年破四舊時被斬斷靈根遭人伐毀,令人惋惜不已。

南堡子、北巷子原有城牆城堡,開東門、西門、南門三個城門,城角建有炮樓。村居住中心原在五間大廟,廟四周民房林立,清末同治年間大廟四周民房毀於戰火。城堡子解放後平土時拆毀。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五間老廟】

本村歷史悠久,古廟宇眾多。東村有藥王廟和三官廟,南村有佛爺廟,北村有老爺廟(關帝廟),可惜全部損毀。唯一遺存在今村北,在東村和北巷結合部有五間老廟一座,據說原本是個祠堂,磚木結構,木雕磚雕甚是精美,房頂有方天花幹戟作避雷之用。

老廟的地方原先有兩座古廟,北邊為佛爺廟,南邊為觀音廟,傳言此廟始建於明朝,後兩廟相繼損毀。後在古廟原地,兩廟之間新蓋五間大廟。五間大廟建於清末同治年間,廟側原有一通石碑:為記載捐資建廟香客功德名單。後石碑被毀,今不見蹤影。到底建於何時,今也難以確定。

廟裡原有一口大鐘,聽老人言:比西安鐘樓景雲鍾還大,平時倒放角落,學生進鍾戲耍,不覺擁擠,大鍊鋼鐵時被毀。據村中老人講,此廟為“娘娘廟,破四舊時佛像被毀,被改為學校。供馬王西片五個村莊子弟上學,雖名為新莊小學,確連帶初中部,至今記得,大廟中央懸掛“會議室”三字大匾,廟前兩顆榮鮮花樹,生機勃勃,但見花開,香飄四溢。

2008年東片聯合小學蓋成,小學徹底荒廢,今老廟尚存,偶爾有人前去燒香,實則已經荒廢。80年代東村、北巷、南堡子各自另建,尤其以東村廟宇最大,塑像逼真,中座玉皇。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新河水質日益清澈】

灃河是馬王鎮與斗門鎮的界河,新莊村西鄰的新河雖然其貌不揚卻是長安區和鄠邑區在此地的界河。新河發源於秦嶺北麓,寬約丈許,乃五河彙集,野水歸口而成,是為何一級支流。水清魚躍,鱉蝦眾多,幼時趕集大王,可淨臉洗菜,當時河上有個橋,連接太平莊和東興莊,是單條樓板架成,消失走在上面,看著河下滄浪之水,還曾瑟瑟發抖。

新河歷史上洪水多有氾濫,1953年,三縣再次聯手共治。1956年,惠安化工廠興建,新河行水量加大。1957年7月,長安、咸陽、戶縣共同治理新河,1958年3月24日,戶縣、長安、咸陽三地動員民工4377人,用53天整治新河下游西河口至入渭河口8.8公里。

改革開放初年,三小企業興起,本地多造紙廠,河水汙染極大,魚蝦絕代,水如醬色,人畜不能飲,莊家不得灌。後經各界反映,竟然在2012年12月上了央視新聞聯播,第二天“兩河一區”即皁河、新河、西鹹新區環境汙染專項整治現場會在新莊村舉行,今年有推行河長制,責任到人。如今雖不見魚蝦,水質卻大有改觀。

說起新河大都知道,雖然水量不豐,好在小河還在。但是在新莊村和泥河村中間的一條河就已經不為人知,畢竟現在河道化為良田,蹤跡全無。相傳唐貞觀年間,尉遲敬德監修長安城,用生漆塗城牆。由終南山開河沿戶縣運渠店而下,依堳塢嶺緩緩而行,經大泥河村西和新莊村東入長安,故名運漆河。但是老人多稱此河為“泥河”。

本地傳言,泥河村明朝有一位張公公,在村中修建花園,起名桑園,為了灌溉方便,從苗家莊(苗駕村)靈沼河開渠引水,起名:泥河。不知傳言真假,但是新莊村東,泥河西門外原有張公公墳,佔地數畝,想來並非空穴來風。

對於泥河《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泥河又名蒼龍河自戶縣趙王鎮北流入苗家莊,南西北流入石橋村,西又東北至泥河村東又北流至馬王厫。”想來這泥河最早就是新河故道,清•光緒二十四年被馮村鄉紳柏震藩請鑿渠洩水,去彎留直後廢棄的的老河道。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兩縣續志】

根據《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有載:“辛莊村胡生根妻韓氏、光緒二十年朝廷旌表;辛莊村魏發秀妻杜氏、賈士榮妻呂氏,光緒三十年朝廷旌表;均有牌坊。”

南堡子原有青石牌坊一座,聽說是貞節牌坊,石質打造高約10米,旌表何人今不得知。破四舊時被毀,90年時還曾見南堡子老十字見到殘石,雕龍刻鳳,甚是精美,今不見蹤跡,甚是可惜。

本村老村委會(大隊部)在東村與北村結合部,位於竹林(楊樹林澇子)以東,與東村6組郭家相鄰,五間大廟老學校大門正對300米處。記憶中應為4間大瓦房,門開東側,外牆正中掏四方大洞,洞中放彩色電視,殼為木質,可收4頻道、8頻道、19頻道三個臺,洞外側裝一面鐵皮,可以上鎖,與牆平齊,保護電視。夜幕降臨,全村鄉黨聚集大隊部外空地,打開鐵皮門,放開電視。

觀看最佳位置女孩多坐於小凳,男孩席地而坐、中年人坐在玉米杆上,老年人坐在自己鞋上,外圍多站立,面望電視,聚精會神、目不斜視、兩耳不聞世間物,一心只為看電視。大隊部東側20米,丁字路夠,紙盒廠大門對面郭家門口有一電線杆,掛一米長鐵軌,為生產隊上工的鈴鐺,鈴聲響起,甚是清脆。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氣勢不在,一片荒涼的新莊村老公墳】

村中老公墳位於南堡子和太平莊之間,是全村祖先長眠之地。原是一片茂密核桃林,樹有碗粗,時至盛夏、綠鬱蔥蔥,適逢金秋,碩果累累。可惜前些年被村人伐毀,今栽小樹,氣勢難在。公墳也曾被推土機平毀,殘碑枯草,臭蒿恆生,枯枝敗葉,一片狼藉,雖有孝子賢孫修繕,難見當初氣勢。除非清明、大年三十,歸根祭祖,此地鮮有人來。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夏收神器:碌碡】

小時夏忙,無大型聯合收割機,麥子全靠人割,碌碡這東西瞬間成為搶手貨,碾場利器。有些碌碡看成色,似乎有祖傳的氣質。小時候但凡收麥,人言“龍口奪糧”,家家碾場,挖土潑水,碌碡牛拉人扛,為的就是一方光場。

本村之田地,因解放前多水,離村較遠的羽子園(蘆葦蕩)積水嚴重,多稱為鹽鹼地,後轉化農田,莊稼不長,五穀不忘。為了均衡群眾利益,分地時家家有份,稱之為“二類地”。

長安之地,物華天寶,風調雨順,糧食產出較別處產量較多,解放前多以農家肥為主,幼時尚見“拾糞老者”不待天亮,攜帶竹筐,辛勤勞作。農家肥畢竟肥力不夠,小麥產出畝產200斤,尚叫豐產,較之他處,產量尚好,村民溫飽皆可對付。解放後,廣集肥源,黃土搬家,砸掉火炕,挖掉城牆,施肥地中,產量並未明顯提高,莊稼依然欠收。

解放初期,本村雖為產糧之地,自然災害來臨,依然不能自保,樹皮樹葉、槐花榆錢、豆渣油渣皆能果腹,更有甚者吃玉米芯芯,但凡今人不敢想象。村人受運動影響,多去河北偷買糧食,夜行數日,方才得歸,提心吊膽,苦不堪言。幼時上學,聽聯莊同學老爺講,饑荒之時,本村倉庫著火,小麥焦糊一片,村民多痛哭流淚。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遍佈田間地頭60年代的肥料儲藏室:氨水庫】

村中最早的水泥建築應該是埋沒地頭的“氨水庫”,狀如暗堡,遍佈田間地頭,今有些地方依稀可見。氨水隨水源澆入地中,肥力果然非同小可,只是田地過後容易硬化結板,糧食產量有所增加。後化肥普及,初始村人皆不敢多用,一畝地20於斤。灑在地裡,白乎乎一片,人言“白撩”,寓意白扔了,白上了。常言:人不哄地、地不騙人。化肥的使用,糧食產量年年增加,雖小麥玉米混吃,但溫飽已能解決。

至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以農補工,農村稅費負擔很重,適逢繳納公糧,工作人員官僚無比,挑肥揀瘦,說幹道溼,好好的糧袋捅的千瘡百孔。村人不見豐收喜悅之色,反而處處給人“多收了這麼三五斗”的感覺。

本村地平田肥,百畝地便有灌溉機井,產量年年增加,90年代,玉米基本變為飼料和零食,村民主食多以小麥為主,時至今日,國家政策傾斜農業,千年農業稅取消,種地還有補貼,小麥畝產早過千斤。如今糧荒成為歷史,“二類地”也成為一個記憶中的名詞。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東村的澇子】

澇池,村中鄉黨稱之為:澇子。本村解放前水位較高,村落處於高低,若逢連陰大雨,四周積水一片,本村也被稱為“水圍城”,村南靠近石橋村一帶,村人稱為“官路南',村東北靠近莊河村一帶,村人稱為“北岸子”,此兩處地勢低窪,常年積水,羽子(蘆葦)成片,微風吹起,白芒一片。羽子園野獸眾多,以狼最為有名,本村有村民在羽園放牛,回家吃飯,來時牛被狼吃,村民見狼大怒,不懼,持牛鞭狂追,“膽大之舉”一時在四鄰傳為美談。

村中積水,多靠澇池排洩,幼時尚記,80年代有年金秋,連降大雨,待收玉米,屹立水中,水深與腰齊,收玉米村民水中推木函遊走,艱難搶收,甚是罔累。東村、南村、北村、交界處有一片大澇池,在老大隊部以西,種白楊樹百棵,卻名為“竹林”,名字所來至今不得知。此地逢大雨,成三村退水寶地,積水埋沒膝蓋。

東村中有澇池,為死澇子,無出水口。今已乾涸,被垃圾包圍。五間大廟以南的澇池,為活澇池,為東村、北村退水處,一直向東延伸,到泥河村北面莊河村,流入泥河退水渠,進入渭河。大廟以南,澇池以北,東西方向曾有百畝稻田,井水灌溉,80年代初淪為旱地。

本村西側新河,於本村盡在咫尺,但地勢較高,無法排水,村人只能望河興嘆。適逢南山降水,新河暴漲,河水還有犯堰的危險,2011年新河漲水,與河堤平齊,部隊前來抗洪救災保堤。

澇池原為村中雨天時的排水溝,今水位下降,多已乾枯,誰知反而成為村中綠化最好的地方,綠樹成蔭。澇池幼時有魚,大約尺餘。後雨量減少,時干時澇,只有蛤蟆蝌蚪了,如今直接乾枯,多成為垃圾堆,有些填平成為莊基地。

本村地處長安以西,98年以前交通不便。據咸陽市15公里、據戶縣縣城20公里,據西安鐘樓25公里,雖隸屬長安,據長安縣城確達28公里。縣人稱灃西為西片人,因又本村地處灃西最西端,又被灃西人戲稱為“西伯利亞”。

老108國道,村人稱之為“西寶路”,漢朝既有記載,自古為西安通周長戶官馬大道。為方圓最早之公路,離村最近處在石橋村,南離本村4裡之遙。北通咸陽公路,最近處位於聯莊村,北離本村5裡之遙。

本村原有砂石路,晴天揚土、雨天泥濘、若去西安,需先步行8裡至馬王鎮打車,甚為不便。老108國道,寬約6米,兩側白楊,樹齡較久,1995年,陰雨連綿,狂風驟起,兩側楊樹連根颳倒,因樹大根深,將路基掘毀,後修復。老國道年久失修,路面較窄,難適應突飛發展之經濟。隨於老路北側另修新路,村人稱為新108國道。

新路修建,為疏堵保暢,特避王寺、斗門、馬王、三鎮中樞,從田野通過。為降低成本,沿用本村砂石路老路基,新國道為避本村,於泥河村向南作弧形緊挨本村東村南側而過,正因於此,本村此處車禍較多。新國道寬約10米,98年通車,2015年底正式擴建成功,成為雙向6車道的一級公路,一改本村交通不便之舉,一掃本村西伯利亞之名。

民國時期,吏政腐敗,民不聊生,村人生活多苦,此地三不管區域,彷彿為化外之地,本村自古民風剽悍,解放前“操刀會黨”之人不少,但很少禍害本村相鄰,大王鎮元村劉誠小名鐵娃和小王店張逢春,聚集百人,操刀弄槍,以定舟村渭河灘為匪巢,晝伏夜出,威震一方,本村有同行與其有染,後劉誠一夥被國民黨正規軍打散槍斃玉祥門,匪焰頓消。本村同黨被灃西鄉公所捕獲,倒掛灃河靈橋牌樓數日,放下來精神依舊,毫髮無傷,一時嘆為奇觀。解放後,本村村風日正,有志青年多投身革命,保國衛疆。至今英雄大部分尚在,為國家和平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五間大廟改建的老新莊小學】

本村在方圓為大村,重視教育建設,80年代紅幼班在南村生產隊飼養室牛槽,有語文、算術兩門課程,唯一的體育用具叫做“滑球”。因地處馬王鎮西片中央,新莊小學在原五間大廟基礎上改造,有初中部,每年級2個班。為方圓石橋村、黃橋村、大小泥河村、聯莊村、和本村農家子弟求學之所。校舍百餘間,學生300人,有大操場,校舍為大瓦房,比較簡陋,當時學習為三班制。早上6點早讀,上課兩節,回家吃飯;中午9點上課,上課3節,12點放學;下午2點上課,4點半放學。早讀時,適逢寒冬,早上5點半,天色黑暗,同學相互叫起,嘴啃冷饃,家長並未接送,只是片刻叮囑,學童攜手穿入黑夜之中,笑聲響起,走進學堂,至今佩服當初民風淳樸和社會治安。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2008年投入使用的新西片聯合小學】

老學校教室蠟燭、煤油燈、馬燈樣樣俱全,掛燈泡的人有專人管理,教室內沒有取暖措施,窗戶訂塑料紙防風,數年後換為玻璃,莘莘學子依寒窗瑟瑟發抖。適逢下雨,人手一條蛇皮袋,對摺套在頭上,全當雨衣,穿梭雨中,確少有人感冒。 1996年學校初中部撤銷,時隔數年3年級到6年級取消,只保留1、2年級。學生多騎車八里趕赴鎮上求學。因騎車路線並行108國道,車輛較多,學生年幼,交通事故多發。應四方群眾心聲,新莊村西片聯合小學於2008年興建完畢,投入使用。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老房】

70年代,本村民居多為土建,人言:大房,房為廈狀。先用平底錘子打胡基晾乾備用。蓋房時三七土先處理地基,再以山牆為夾棍打牆,圓頭錘子夯土而上,上摞胡基(hu qi),上樑架檁,鋪上簿子,黃泥覆蓋,貼小青瓦,家境稍好者以青磚為柱,箍上門圈。後日行漸好,多用小紅磚,房頂鋪大紅瓦,山牆依舊為土牆。此種民居,冬暖夏涼,因窗戶多為木製,以報紙封堵,通風不佳,土牆土地,伴有鼠洞,衛生條件較差。當時居身尚且不易,何來閒錢修繕門頭,老房多無院牆,無大門,敞開式院落。吃飯之餘,左鄰右舍,找一空地一碟漿水小菜,三五成群,圍在一起,邊吃邊聊,笑聲響起,其樂融融。鄰家小童玩耍一起,若有碰傷,抓把細土,覆蓋傷處,三天即可結痂。玩累之餘,不論鄉鄰何家,倒頭既睡,父母也不擔心。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新居】

改革開放後,村民生活日漸富裕,拆房另蓋新居,磚混而上,混凝土樑柱,地面硬化,牆磚貼磁,居住衛生條件大為改觀。只是新房水泥製造,白天吸熱,晚上散熱,寬亮有餘,調溫效果極差,不如老房。新房冬天甚冷,若無火炕煤爐,夜間難眠。夏天又極熱,不開空調,汗流浹背。樓房雖好,有深宅大院,有巍峨門樓,但四鄰鄉黨很少聚在一起吃飯。今多“悶頭悶聲賺大錢,關起門來過日子”。小時村子孩童較多,如遇磕碰,就是一把“面面土”的事,今孩童較少,家人自視掌上明珠,雖有孩童相聚玩耍,若有碰傷,消毒、打針、掛吊瓶、全家上下一塌糊塗,孩童若獨自夜宿別家,父母今恐提心吊膽,歸家少不了“笤帚疙瘩”。新房淡化了鄰居交流,並未抹去鄉鄰之情,依舊一家有事、眾人相幫。今老房多拆除,只有村中央還有少許保留。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適逢冬季,草莓依然紅豔豔】

改革之初,本村興辦造紙廠,造紙廠位於東村南村結合部東村一側,今村委會內,因效益俱佳,本村成為方圓馳名富裕村。如今紙廠倒閉,枯草之中,機器如廢鐵暴淋雨中,或許是斷了風水之故,新莊村一直處於自然經濟,不溫不火,難見突飛猛進發展。

90年代初期,本村養殖業興起,以蛋雞為主,漸成規模,至90年代末,蛋價日跌,糧價日漲,養蛋雞無利,風風火火的養殖業隨偃旗息鼓被後來的蔬菜種植業所取代。

1998年南方洪水,本村有人種黃瓜,因黃瓜耐運輸,不易腐爛,價格飛漲,畝入近萬元,黃瓜種植一時大興,至此蔬菜種植漸成村民主導經濟收入。

時至近年草莓種植風生雲起,只是少有組織引導,今村民多以平時種植果蔬,閒時跟隨打樁隊打工為主。2015年兩委會班子換屆,團結一致,村風村貌日新月異,村莊經濟正式走入發展的快車道。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2年2月4日修改於2017年8月

西安古村:國古都古長安,新風新貌新莊村!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