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考古 文物 清朝 紫檀 梧桐樹下戲鳳凰 2017-06-04

古代的“文具盒”

文/吳甜甜、倪方六

六一兒童節到了,首先祝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這篇文章說點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吧——天天要用的文具盒。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具用品中最為主要的四種,這就是讀書人都知道的“文房四寶”。到清代,文房四寶的製作達到了鼎盛時期,連書刀、書摸、硯滴、筆床等“文房四寶”的輔助工具,都隨之發展起來。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中國的“文房四寶”)

文具盒,也是古代讀書人不可少的用具,稱作“文具匣”。

新疆喀什曾出土一隻木質彩繪的抽拉式盒子(見下圖):長31.5釐米、寬5.3釐米、高6釐米 。盒子設計獨具匠心,造型別出心裁,拉開盒子拉後內有墨彩繪出的紋飾,不規則的開口讓盒套剛好與盒體相吻合,不留痕跡。不僅如此,盒身圖案色彩豔麗,通體施黃彩,輔以紅色的花卉紋樣——精美得有點奢侈。

這個木質彩繪盒子,就是古代的“文具盒”。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新疆出土的清代 文具盒)

現代學生中間流行使用塑料文具盒,在我們1980年代學生中,流行鐵皮文具盒;古代最流行的文具盒,則是木質的。而在早期,最常用的文具盒是口袋——應該稱為“文具袋”才對。人們為了方便,攜帶常用布袋來裝竹筆,掛於脖上或腰上。

但文具袋的缺點很明顯,筆頭很容易被折,後來木質文具盒漸受歡迎。把簡單、普通的木盒子精雕細作,點綴以豐富的圖案,就成了一隻上乘的文具盒,既漂亮又文雅,孩子、大家都喜歡。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現代文具盒)

值得一說的是,由於木質文具盒容易腐爛,早期能保存下來的並不多,目前存世或發現更多的是清代的文具盒。但清代能完好無損下來的,也是很不容易,大多已經出現裂痕,特別是口沿部分。

顯然,喀什考古出土的“文具盒”是新疆少數民族貴族所使用的,民族風格突出。新疆出土的類似“文具盒”還有不少,最早的為先秦時期 ,由於獨特的氣候,兩三千年前的東西得以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新疆有個古墓群叫扎滾魯克古墓群,位於且末縣託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西2公里處綠洲邊緣地帶的臺地上,墓群遺址年代上限距今約3000年,下限年代至魏晉。從20世紀初至今,一直有盜墓者光顧。當地人也曾把棺材板、墓內隨葬品、蘆葦、蒲草什麼的,弄回家做燃料、造肥料。雖然被盜、被破壞嚴重,仍古墓裡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有一隻“文具盒”。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新疆扎滾魯克古墓群)

此“文具盒”出土於1996年,是從扎滾魯克1號墓地24號先秦古墓裡挖出來的,是一件動物紋木雕盒(見下圖),經測定年代為公元前500年。盒子長18.5釐米、寬5.1釐米、厚4.5釐米。這是典型的古代文具盒造型——當然也不一定是放文具的,也可能放其他貴重物品,稱為“藏物匣”更準確些。

該盒子用“開半對連”技巧合為一體,蓋子可以自由滑動。盒與蓋都有圖案紋飾,同樣的造型設計獨特,雕工圓潤。這隻先秦“文具盒”在工藝水平上不輸清宮之物,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內藏百寶嵌花果紫檀盒和百寶嵌紫檀福祿壽文具盒相比,並差不到哪裡去,也是一流的,可見先秦“文具盒”就很講究了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先秦動物紋木雕“文具盒”)

以康雍乾三朝皇帝為代表的清朝帝王,大都愛好文玩,一些器物通過精巧的設計和精湛的製作,使其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更具有觀賞性,樂於把玩之。如今國內許多博物館,特別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內,有不少是清宮文玩,多是當年帝王遺物,無一不是製作精美,窮工殫巧的上乘作品。

2012年9月,南京市博物館曾推出“書房裡的藝術文房用具展”,共有100多件清代文房用具精品,展品主要是來自蘇州博物館的藏品,其中有一隻清代康熙年間的“紫檀嵌螺鈿蝶戀花文具盒”(見下圖)特別惹眼,這隻文具盒遠遠看去,像一張縮小版的床。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紫檀嵌螺鈿蝶戀花文具盒)

明清文人大多喜歡將文具盒放在案頭,容納毛筆,硯臺、印章等等,有點類似百寶箱。有些文具盒還存著一個祕密的機關,不知道此中玄機的人,根本就不會找到這個機關,無法打開,可謂是集精美、奇巧、神祕、高貴於一體。

現代孩子用的文具盒與這些古代文具盒相比,不論材質還是設計工藝,水平之差距不是一條街兩條街,而是幾十條街了——古代文具盒這麼漂亮這麼有文化,是不是好想擁有

新疆古墓挖出公元前500年“文具盒”,工藝不輸清宮之物

(筆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