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偉 我在瑪雅做考古

考古 文物 洪都拉斯 哈佛大學 人民網 2017-05-25
李新偉 我在瑪雅做考古

李新偉(前)在科潘遺址。 劉歆益攝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考古迎來走向世界的新機遇。目前中國考古約有70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和世界文明的核心地區考古發掘,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瑪雅,是世界上唯一誕生於熱帶叢林的古代文明。卻不知是何原因,彷彿一夜之間在美洲消失,空留下成千上萬座巨型石碑、神廟、宮殿和金字塔供後人猜想。科潘,是瑪雅文明著名的城邦,控制範圍大致包括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19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即在此開展考古工作。

“在科潘從事考古,就如同找到一份工作,項目不結束,工作就不會結束。如果沒有大的不可測的事件發生,中國考古學家甚至可以在這裡做上100年,那散佈在叢林深處無人問津的金字塔也許正等待著我們的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新偉已經在那裡工作了近兩年。

兩次與瑪雅文明擦肩而過

在此之前,李新偉和瑪雅文明有兩次接觸。

2000年到2004年,李新偉在澳大利亞拉楚布大學讀博士,當時系主任聘請了瑪雅文明研究的權威彼得·馬修斯任教。另一次是2007年到2008年,他在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長期從事瑪雅考古和研究的費什教授就在身邊,離校不遠的皮博迪博物館也經常舉辦關於瑪雅文明的講座。但李新偉對這一領域的關注不多,“那時候一心想多學些西方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學習其他內容有點力不從心。”

2013年,李新偉到危地馬拉參加世界文明對話論壇,順道參觀了瑪雅最重要的城邦之一蒂卡爾,第一次進入瑪雅世界,李新偉特別震撼。參觀時他看到了日本人在遺址邊建立的工作站,“當時還在想中國何時能在瑪雅開展田野工作。”

第二年7月,應墨西哥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的邀請,社科院考古所到墨西哥和洪都拉斯訪問,李新偉也在其中。在墨西哥,他們參觀了特奧提華坎、阿爾班丘等瑪雅文明的重要遺址。參與接待的費什教授還帶他們詳細參觀了科潘遺址的王宮區。“這一次讓我們對中美洲文明有了全面的印象,大家對在瑪雅開展考古工作怦然心動。”

費什自上世紀80年代就在參與哈佛大學在科潘考古工作,因為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中國前輩考古學者張光直的欽佩,他對中國考古學家特別有好感。參觀結束後,費什隨即安排他們與洪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局局長維吉里奧見面,確定了合作協議,然後到總統府,在總統的見證下正式簽署協議。

2015年6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洪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在北京簽訂了共同開展瑪雅文明重要城邦科潘遺址考古研究的協議,標誌著中國考古學者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開展的首次田野工作正式啟動,也標誌著中國考古“走出去”戰略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國社會科學院將科潘遺址考古和瑪雅文明研究列入創新工程重大課題予以支持。從那時起,每年都有各個學科的中國學者分期、分批到科潘遺址,進行發掘與研究。

他們相信中國考古能力

2015年7月,考古工作正式展開,工作地點是一處編號為8N—11的貴族居址,面積約4000平方米。2016年4月,考古隊開始了對西側北部建築的正式發掘。其間不斷有精美雕刻出土,包括與中國龍首酷似的羽蛇神頭像、玉米神頭像等。

雖然發掘的是洪都拉斯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但當地政府對中國考古學家充滿信心。“這緣於他們知道我們在田野工作方面的能力,相信考古學家的基本素質。”李新偉說。

費什也是強有力的學術後盾。他和哈佛大學的付羅文教授一起,促成哈佛燕京學社資助舉辦了為期10個月的中美洲文明培訓班,招收了5名中國博士生。哈佛燕京學社以前主要是資助東亞學者到哈佛研究東亞文明,但這次很痛快就批准了這個項目,因為他們認識到鼓勵東亞學者研究世界其他地區文明將是重要的學術生長點。

面對新的課題,李新偉覺得自己的時間和知識儲備都不夠用。“新的雕刻出土了,就趕快問費什,看書查資料。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從自己親手發掘出的文物入手,那種領悟是讀多少書都難以獲得的。”

當然,技術和學術上的爭論還是有的。瑪雅人認為建築有自己的從死亡到重生的生命循環。他們會拆除舊建築,等於殺死舊建築,再在其廢墟上覆蓋新的臺基,讓建築得以重生。因此,瑪雅建築經常如同俄羅斯套娃,最晚期的建築下埋著多個時期的早期建築。“瞭解這些早期建築的情況,對討論社會發展演變特別重要。但要用打隧道的方法,發掘起來很費事,分析起來也特別複雜,我因此和當地的技工就此發生的討論也特別熱烈。但就是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開始了真正的彼此瞭解,進入到融洽合作的境界。”李新偉說。

在對比中更深入認識中華文明的特質

考古人隨遇而安的能力都挺強的。“這裡的主食是玉米,吃多了不舒服。我們就教廚師做些中國飯,有時候也會自己動手。”

安全也是問題。遺址所在地的城市聖佩德羅蘇拉是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街上手機被搶的概率很高。有軍警把守的科潘,周圍也發生過毒販火併的事。還有蚊蟲叮咬和熱帶病,去年流行過寨卡,參加發掘的年輕人都很緊張。

李新偉也會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當地語言。“每週學習三次西班牙語,一是為了工作的方便。二是表明我們紮實開展工作的誠意。我們是想像哈佛大學一樣,持續百年。”週末的晚上,聽著鄰居家庭大聚會的歡聲笑語,也會想家。科潘明月升起的時候,北京已經是第二天清晨了。李新偉的女兒讀高二,正是關鍵時刻,愛人工作壓力大,身體又不好,真是天涯已遠,家更在天涯之外。

到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區進行發掘與研究,是中國考古學家的夙願。2000年開始的“中華文明探源”項目實施多年後,這一願望變得更加迫切。今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外國考古中心,中國考古“走出去”成為共識。參與項目的學者深切認識到,要認識中華文明的特質,必須要與其他文明進行對比,而加深對其他文明瞭解的最好方式,或許就是從基礎的考古開始。

雖然大家對瑪雅文明才有了些初步瞭解,但已經感受到親手觸摸另一個燦爛文明的震撼,也引發出一些關於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不同道路的思考。

“在瑪雅做考古,可以感受到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如此豐富多彩,這正是我們走出去考古的目的:放開視野,在瞭解世界文明的前提下體悟自身文明的獨特,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李新偉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5日 12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