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游擊隊:激情燃燒的不老傳奇

鐵道游擊隊:激情燃燒的不老傳奇

鐵道游擊隊群雕  李昱 攝

編者按:

“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一曲悠揚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讓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融入山東人的血脈,讓鐵道游擊隊的傳奇故事聞名全國,經久不衰。

鐵道游擊隊最早發端於80年前的1938年夏,是在洪振海、王志勝建立的抗日情報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鐵道游擊隊隊員英勇果敢,創造性地以火車為作戰大舞臺,機智靈活、神出鬼沒地在敵人心腹地區堅持鬥爭8年之久,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奏響了民族救亡的時代強音。

特約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研究員陳宇先生撰寫此文,重溫那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鐵道游擊隊:激情燃燒的不老傳奇

鐵道游擊隊戰鬥勝利後的情景

鐵道游擊隊的戰鬥歷程

鐵道游擊隊,是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魯南棗莊、濟寧一帶(臨城、嶧縣、滕縣地區)的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這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隸屬於八路軍第115師蘇魯支隊、魯南軍區。該游擊隊發端於1938年夏天,是在洪振海、王志勝建立的抗日情報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稱棗莊鐵道隊,正式建隊稱魯南鐵道隊,後與臨城南北兩支鐵道隊合編稱魯西鐵道大隊。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正式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別稱“飛虎隊”。

這支隊伍,主要由鐵路工人、小攤販、礦工、流浪者組成,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鐵道游擊隊以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為依託,以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區)為中心,緊緊依靠棗莊地區人民群眾,主要戰鬥在鐵路支線臨(城)棗(莊)段、棗(莊)臺(兒莊)段,津浦鐵路幹線的韓(莊)兗(州)段、兗(州)徐(州)段,馳騁在運河兩岸和微山湖區。臨城是臨棗和津浦鐵路的連接處,是鐵道游擊隊的活動中心,也是日本侵略軍防守的主要陣地。

鐵道游擊隊揮戈於百里鐵道線上,出沒於萬頃微山湖中,依靠群眾,運用游擊戰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

打洋行。1940年8月下旬的一天夜裡,洪振海、王志勝帶領32名隊員,分成5個組摸到“正泰國際洋行”附近,因圍牆高且有電網,不能越牆,他們便用鐵桿在牆上打洞,直到第二天凌晨4點,才將院牆挖通。王志勝帶領4個組進院內,洪振海帶短槍組在外面掩護,三四分鐘結束了戰鬥。1941年5月,鐵道游擊隊再襲日軍洋行,擊斃日軍諜報隊員13人。

扒火車。1940年10月,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王麓水命令鐵道游擊隊務必想法搞到藥品。一天,臨城車站的內線宋邦珍遞送情報:有一列裝載藥品的貨車將由青島開到臨城,然後向南行駛。鐵道游擊隊立即行動,當晚10時,游擊隊員飛身上車,列車行駛到沙溝與塘湖站之間,戰士們迅速將藥品掀下,鐵道游擊隊把這些藥品及時運到魯南軍區。1941年6月,鐵道游擊隊再襲日軍押款列車,繳獲法幣8萬餘元。

截軍列。1940年11月初,鐵道游擊隊與運河支隊、滕沛大隊、微湖大隊、邊聯支隊聯合行動,在塘湖站附近成功截獲日軍布車。共截獲棉布1200匹,軍裝500餘套,皮箱200只,緞子被100餘床,呢子、毛毯各一宗,顯微鏡4架,電爐2個,發動沿湖十幾個村莊的數百名群眾幫助搬運。

炸橋樑。1941年8月,破壞津浦鐵路韓莊段,致使日本運兵軍列脫軌。9月,拆除嶧縣至臨城鐵軌1.5公里,砍斷電線杆百餘根,使日軍的通訊和交通同時癱瘓。日軍在嶧縣和臨城緊急組建鐵甲列車大隊和鐵道警備大隊。日軍專門從濟南調來特高課長高崗,在臨城組建第五特別偵諜隊。

打高崗。一天晚上,鐵道游擊隊分成4個小組,化裝成日軍士兵和搬運工分別潛入臨城車站。10時,擔負攻擊任務的第一組隊員劉金山等人摸到了高崗的門前。劉金山第一槍打死了高崗的衛兵。高崗正在那裡趴著寫字,聽到槍響一抬頭,劉金山第二槍緊跟打出,擊斃高崗。日軍在此苦心經營的諜報網絡從此分崩瓦解。

開闢祕密交通線。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決定開闢一條從華中鹽城地區北上、經山東南部西去延安的祕密交通線。鐵道游擊隊受領任務後,相繼成功護送劉少奇、陳毅、陳光、羅榮桓、蕭華、葉飛等穿越臨城附近的津浦鐵路,順利通過敵佔區,安全過境。從1942年到1944年,先後護送千餘名幹部往返延安,從未出現一次差錯,受到了魯南軍區的通令嘉獎。

受降奇蹟。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駐紮在嶧縣和臨城一帶的日軍卻拒絕向鐵道游擊隊繳械。10月,當日軍乘坐的鐵甲列車趁夜色開出臨城車站,在沙溝附近發現前面的鐵路已被毀,再試圖退回臨城時,退路也被鐵道游擊隊炸斷。日軍在孤立無援、忍飢挨餓3天之後,只能選擇投降。時年23歲的政委鄭惕代表鐵道游擊隊受降。1000多名日軍攜帶8挺重機槍、130多挺輕機槍和兩門山炮等輕重武器,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遊擊武裝投降,在軍事受降史上極為罕見。

奉命改編。1945年12月底,鐵道游擊隊奉命到滕縣(今滕州市)接受整編。整編後除留兩個連隊歸魯南鐵路工委領導外,其餘100餘人編入華東野戰軍魯南軍區特務團。大隊長劉金山調任魯南鐵路局副局長,副大隊長王志勝調任魯南鐵路局辦公室主任。至此,魯南軍區鐵道大隊完成了它光輝的歷史使命,番號撤銷。

以鐵路為平臺的新樣式戰鬥

鐵道游擊隊歷經艱險,在敵人心腹地區堅持鬥爭8個年頭之久,經歷大小戰鬥百餘次,創造性的以火車為作戰大舞臺,堪稱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奇觀。因著名小說家劉知俠以其事蹟創作的《鐵道游擊隊》小說而揚名,再經影視劇的改編,“鐵道游擊隊”的名稱更加響亮。“遊擊”兩字,畫龍點睛地指明瞭這支隊伍的作戰新樣式。

在抗日戰爭時期,鐵道游擊隊的正式名稱是“魯南軍區鐵道大隊”。作家劉知俠以魯南鐵道大隊事蹟為素材創作的小說,1945年首次在《山東文化》上發表時,便冠以《鐵道隊》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知俠改寫此書時,為點明這支武裝的戰鬥性,在出版時加上了“遊擊”二字。小說面世後,立即引起廣大讀者強烈共鳴,就連棗莊,這個以盛產優質煤炭著稱的城市,其“煤城”稱號亦不如“鐵道游擊隊故鄉”之名更盛。

1938年3月,日軍侵佔山東省棗莊,5月再佔嶧縣,在這一地區進行瘋狂掠奪。嶧縣(今棗莊市嶧城區)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重要的能源重鎮之一。抗戰全面爆發前,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華資煤礦中興公司。這年初夏,當地青年洪振海、王志勝由人介紹到滕縣墓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義勇隊,幾個月後兩人均升任排長。當時,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轉移到了抱犢崮山區之後,由於情報比較閉塞,經常和敵人遭遇,使部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為了及時掌握敵人出動的情況,總隊選派洪振海和王志勝到敵佔區棗莊建立抗日情報站。10月,洪振海、王志勝在嶧縣建立情報站,洪為站長,王為副站長,這就是“鐵道游擊隊”最早組織的初創。為及時蒐集敵人情報,王志勝利用關係到日軍在棗莊設立的洋行任職。

1939年8月的一天,洪振海和王志勝第一次打洋行,擊斃大掌櫃、二掌櫃,擊傷三掌櫃,奪取長短槍各一支。10月,他們又在棗臨鐵路“飛車”襲擊日軍,劫取槍支彈藥並及時運到蘇魯支隊。在棗莊車站北陳莊以開炭場作掩護,積極發展抗日力量。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鐵桿弟兄,在嶧縣情報站的基礎上祕密成立了一支隊伍。

1940年1月25日,魯南鐵道隊在陳莊成立。2月,蘇魯支隊正式將鐵道隊納歸直屬,同時任命洪振海為鐵道隊隊長,王志勝為副隊長,並抽調三營副教導員杜季偉任政委。隊員已發展到20多人,他們多數是失業工人和無業遊民,散漫的狀態令杜季偉格外擔心,他下決心整頓好這支隊伍。經過整訓,隊員們的軍政素質有了根本轉變。鐵道隊開始向臨城方向轉移,公開打出了“八路軍魯南鐵道隊”的旗號。這支隊伍最多時達300餘人,多數人都身懷絕技,英勇善戰。

鐵道隊隊員英勇果敢,機智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日本侵略者,搞情報、捉漢奸、打洋行,截軍列、襲票車、奪軍糧,扒火車、炸鐵路、毀橋樑,像把鋼刀刺入敵胸膛,打得日偽軍魂飛膽喪。他們以鐵路為平臺,或斷敵交通通訊,或截獲敵人武器等軍用物資,或主動出擊,或配合兄弟部隊,襲敵車站、端敵據點、解放村鎮,併為八路軍魯南部隊源源不斷地傳遞情報。

鐵道游擊隊:激情燃燒的不老傳奇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 李昱 攝

鐵道游擊隊為什麼誕生於魯南

鐵道游擊隊誕生在魯南地區,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當地的人文歷史和民風有著直接的關係,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因素的集大成。既有作戰之特殊平臺“鐵道”,又有戰爭樣式之“遊擊”,還有組織起來的緊密團體之“隊”,而且此“隊”背後有以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勁旅第115師挺進山東、紮根魯南之堅強後盾,這些條件少一不可。

首先是獨特戰爭平臺的出現。火車、鐵路是20世紀初的“高科技”,到了全面抗戰爆發時,正逢中國鐵路津浦線竣工通車不久。

鐵道游擊隊誕生之地棗莊,素有煤城之稱,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重要的能源重鎮之一。早在唐宋時期,這裡便開展采煤活動,並由此形成村落。鴉片戰爭爆發後,隨著近代工業發展,煤價逐漸上漲,棗莊地區的煤田由手工作業過渡到機器開採,產煤量大幅度提高,加上煤質優,供不應求。抗戰全面爆發前,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華資煤礦——中興公司。

有如此豐富的煤礦資源,繼而又有了運煤出礦的鐵路。資本家為運銷煤炭,相繼鋪設了臨(城)棗(莊)鐵路和棗(莊)臺(兒莊)、臺(兒莊)趙(墩)鐵路。如此發達的鐵路交通,使棗莊的煤炭西通津浦鐵路,南連京杭大運河和隴海鐵路。鐵道游擊隊的戰爭舞臺也就首先出現在棗莊附近的支線上,繼而擴展到當時的中國鐵路主幹道津浦鐵路線上。

日本侵略者對棗莊的優質煤早就垂涎三尺。1938年3月,日軍佔領棗莊後,馬上強迫工人下井,進行掠奪性野蠻開採。特別是修復了從棗莊到津浦鐵路的支線,大量優質煤炭從這裡被瘋狂掠奪到日本本土。為確保長期掠奪棗莊的煤炭,日軍派重兵駐守棗莊,在棗莊修築大兵營,駐紮日軍獨立步兵營,還先後建立了憲兵隊、警察局、憲兵分遣隊、礦警隊、“剿共班”等軍隊和特務組織。

日軍除利用各種武裝組織鎮壓當地抗日軍民外,又組織了諸如“新民分會”“維持會”“商會”等民間偽組織進行欺騙性宣傳,搞“大東亞共存共榮”,推行所謂“愛護村”和保甲制,以強化其對棗莊的統治。日軍在棗莊的另一統治特點便是利用開設“商團”“洋行”“米麵代銷點”等商業機構搞特務活動,暗殺和逮捕抗日軍民。此外,駐棗莊的日軍還經常單獨或聯合臨城、嶧縣、費縣等地日軍,出城進行大規模“清剿”和“掃蕩”,對山東地區抗日軍民造成嚴重威脅。

1938年秋,八路軍第115師蘇魯支隊為扭轉被動局面,決定從部隊挑選精兵強將打入棗莊內部,建立祕密情報站。在研究人選時,支隊領導人不約而同地選中了洪振海和王志勝。他二人是土生土長的棗莊人,不僅熟悉地形,還有利於隱蔽自身和情報的蒐集、遞送。洪振海和王志勝於是潛入棗莊,開始執行支隊賦予的任務。

小說內外的鐵道游擊隊

著名作家劉知俠(1918—1991年),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

劉知俠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市一個鐵路工人家庭,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在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了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劉知俠認識並採訪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人物。那些傳奇式的英雄和驚心動魄的戰鬥,都給劉知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被他們的戰鬥事蹟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蹟寫成文學作品。英模大會後,劉知俠整理了這些採訪並進行構思,動手寫了題為《鐵道隊》的章回體小說,在《山東文化》上連載2期。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極大反響,戰士們爭相傳閱。不久,劉知俠接到了鐵道游擊隊的來信,邀請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此後,他曾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莊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1953年,劉知俠全身心地投入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的寫作中,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40餘萬字的作品,於1954年元月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

作品中大隊長劉洪的原型就是洪振海和劉金山。

鐵道游擊隊首任大隊長洪振海(1910—1941年),自幼隨父親在路礦謀生,因生活所迫經常與火車打交道,練就了飛登火車的本領,在鐵道游擊隊中的扒車技術最高,特別快的車也能上去,人稱“飛毛腿”。他足智多謀,有許多驚人戰績;對朋友豪爽義氣,有極高的威信。在黃埠莊作戰中犧牲(墓在他的家鄉滕州市大北塘),由劉金山繼任大隊長。劉後任魯南軍區特務團副團長、主力部隊副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江蘇南通軍分區副司令員和蘇州軍分區司令員。劉知俠在《鐵道游擊隊》中把兩任大隊長的姓組合成劉洪這一英雄形象。

政委李正的原型又是誰呢?

鐵道游擊隊前後有五個政委,文立徵(犧牲)、杜季偉(調走)、張洪義(犧牲)、孟政委(犧牲)、鄭惕(抗戰結束前夕提任),作者根據幾個政委的個性和特點,以杜為主塑造了一個政委的形象。

至於副大隊長王強的原型,是棗莊市中區陳莊人王志勝。王志勝出生在鐵路工人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四,15歲開始跑火車,做小本生意。從小和洪振海是好朋友,練就了一身扒飛車本領,在戰鬥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劉知俠早已離開人世,書中鐵道線上的英雄們也大都相繼離世。然而,他們的故事不僅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以更多的形式被銘記,被傳頌。鐵道游擊隊為什麼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用原鐵道游擊隊長槍三中隊指導員張靜波的話說,是因為鐵道游擊隊的壯麗史詩,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軍民萬眾一心用血肉之軀鑄成的一座無形的豐碑。以這些文藝作品為載體,他們的故事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永遠不老的傳奇。(陳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