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抗戰初期指揮的這場戰鬥,竟被不少國家寫進軍事教科書'

""他在抗戰初期指揮的這場戰鬥,竟被不少國家寫進軍事教科書

劉伯承元帥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 劉伯承改任第一二九師師長。9月30日,他親率第七六九團作為先遣隊出師抗日。

渡過黃河,劉伯承和部隊在侯馬乘火車,一路上他查閱有關兵要地誌,研究經各種途徑收集來的情報資料,分析晉北前線的戰局發展。行前,八路軍交給第一二九師的任務是, 向原平縣東北山地挺進,側擊日軍後方,配合國民黨軍組織忻口防禦戰役。

根據任務,劉伯承設想了初戰的打法。火車由太原開往五臺縣東冶鎮的途中,他向第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講述了忻口戰役的態勢,指出完 成側擊任務的關鍵是要大膽果斷,打敵側背。他告訴陳錫聯:“我在東冶附近下車,要到五臺山總部去開會。第一仗一定要打好,出師抗日的初戰勝利特別重要,不但影響到我們的士氣,也影響到共產黨、八路軍的威望,不要辜負全國人民對我們的期望。你們團單獨行動,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

第七六九團按劉伯承指示, 迅速遷回到忻口外圍北路日軍的右側背,10月19日在代縣陽明堡奇襲日軍的飛機場,毀傷敵機20餘架,斃傷 敵百餘名,取得了第一二九師出師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給了忻口戰役以一定的支援。劉伯承後來在一次總結中稱讚這次戰鬥的特點是“偵察清楚,部署周到,動作突然乾脆”。

陽明堡戰鬥後,劉伯承又親自指揮了七亙村戰鬥,創造了“重疊的待伏”這種奇妙的戰法,並命名為“重疊待伏”法。在同一地方打伏擊乃兵家大忌,但劉伯承創造了三天之內,在同一地點、同一山溝連續兩次設伏殲滅日軍的經典戰例。

當時,忻口日軍遭到國民黨軍與八路軍的前後夾擊,攻勢受挫,石家莊日軍沿正太路進攻娘子關,直趨太原;兵力部署上則採取正面猛攻,側 翼迂迴。防守娘子關的國民黨軍隊告急,八路軍總部命令剛到達平定一線的第一二九師主力馳援。劉伯承率第三八六旅趕赴娘子關前線。

10月21日,劉伯承到達柏井國民黨軍第三軍指揮所,軍長曾萬鍾介紹了防禦部署和前線戰況。劉伯承當即指出:右翼警戒線必須火速派兵,嚴防日軍偷襲。曾萬鍾並不以為然。劉伯承遂率第三八六旅趕往右翼警戒線上的要點七亙村。

不出所料,日軍正從這裡派兵透人。26日,劉伯承指揮第三八六旅一部設伏七亙村,打擊了日軍的輜重部隊,殲其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和大批軍用物資。

前方需要彈藥和糧食急如星火, 日軍必然儘快再向平定運輸軍需品。 劉伯承判斷日軍急於向娘子關防禦陣地的側翼增兵,心理又很驕橫,不會因遭到小的打擊而停止從七亙村通過。同時,預料日軍會以為八路軍不 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一面製造假象,佯裝撤離遠去;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於同一'地點部署和指揮 了第二次七亙村伏擊戰。

28日上午,日軍又從測魚鎮出動,這次警戒更加森嚴,以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輜重西進。11時許,早已隱蔽於此的八路軍等日軍輜重進人伏擊圈後,各種武器一齊開 火。日寇被擊斃百餘人,八路軍又繳獲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八路軍僅傷亡10餘人。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讚歎不已,稱此戰為“戰史上的奇蹟”,譽劉伯承為“當之無愧的名將”。

後來,不少國家將這一戰法寫進了軍事教科書。

——摘自《劉伯承軍事生涯中的兵法謀略》,《黨史縱橫》2019年第6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