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奎:新牆河抗戰中的“斷頭將軍”

王超奎:新牆河抗戰中的“斷頭將軍”

編者按

歷史刻骨銘心,永遠不能忘記。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火。多少人間慘劇,多少家破人亡,山河破碎不堪回首,侵略罪行鐵證如山。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在抵禦外侮的烽火中,中華民族完成了鳳凰涅槃的重生,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以3500多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迎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站在了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起點。在湘北大地,數十萬巴陵兒女同中國守軍一道,用血肉堅守“東方馬奇諾防線”,築起了不倒的長城。

我們紀念歷史,是為了珍惜今天和平的來之不易。經歷過深重苦難的中華民族,為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付出了世所罕見的艱辛與犧牲。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和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牢記戰爭的教訓,從苦難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和平才會一直和我們同在。

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中舉世聞名的四次長沙會戰,都是從新牆河發起的。新牆河是阻擊日軍南下的第一道屏障,是侵略者難以逾越的防線,被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在這裡,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捨命拼搏,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斷頭將軍’王超奎就是其中的一位。

新牆河,英雄河!

1941年12月,王超奎所在的133師398團奉命擔任新牆河的守備任務,在新牆河畔的傅家橋、相公嶺一帶佈防,執行阻擊敵人、掩護戰區主力部隊在長沙附近集結的任務。戰鬥打響前,王超奎就向團長立下誓言:“新牆河乃第九戰區門戶,更為敵我必爭之地。值此大敵當前,風雲變幻在眉睫之際,奎誓願竭我之力,負死守據點之責,設若不幸為敵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

據史料記載,從1941年12月18日起,日軍開始輪番向王超奎營發起小股攻擊。23日下午,日寇以4萬餘人的兵力整師團向新牆河一線發起進攻。為咬住日軍,王超奎組織人員在陣地上虛張聲勢,以迷惑敵人。兩個小時過去了,敵軍又一次被擊退。此刻,他清楚地意識到:只要多拖住敵人一分鐘,就會為我軍長沙戰役部署贏得有利時間,保衛長沙的第三次湘北會戰就勝利在握。王營長決定以自己的生命去爭奪時間,率領倖存的幾名戰士利用所剩無幾的武器彈藥,採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阻滯敵軍前進。但敵軍見我軍火力很弱,試探著逼近據點。

當我軍實力暴露,敵人蜂擁而上時,王超奎和堅守陣地的戰士毫不猶豫與敵人展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激戰中,王超奎被日軍機槍打中,胸部血流如注,面對衝上來的日軍,王超奎怒目而視。日軍唯恐他沒有死,又殘忍地揮刀將他的頭頸砍斷,身首分離。

王超奎犧牲後,剩餘的10多名士兵不忍棄營長而去,他們在兩位排長的帶領下,與日軍拼死搏鬥,兩位排長在搏鬥中先後犧牲,但士兵們終於搶出了王超奎的遺體和頭顱,用擔架抬著南撤,至汨羅江邊的紅旗洞,遇到副軍長夏炯,他對身邊的副官、參謀說:“超奎自出川抗戰,一心報國,機智勇敢,帶兵有方,視士兵如手足。他之死,是用自己的血肉掩護士兵,保衛陣地啊!”

此次長沙會戰,至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六日結束,歷時二十五天。正是因為王超奎營在新牆河的相公嶺一線拼死阻滯日軍進攻,九戰區大軍才及時贏得長沙會戰戰略反攻的關鍵時間。日軍司令官阿南惟帶領的第六師團和第三師團被九戰區大軍團團圍住,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此次會戰,斃敵33941名、重傷敵22003名、俘敵139名。古城長沙,成為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第一座沒有攻下的省會城市。外電紛紛報道:“中國軍隊贏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的勝利。”

王超奎:新牆河抗戰中的“斷頭將軍”

淞滬會戰初立功

王超奎,1907年6月出生於四川省涪陵縣(現重慶武隆縣)廟埡鄉一個農民家庭,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和祖母的撫養長大。少年時,他對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無限崇敬。1928年夏,王超奎在涪陵縣高小畢業。1936年,成為當時駐紮在涪陵的川軍20軍的一名士兵。“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後,王超奎所在部隊奉命於1937年9月1日從貴陽出發。當時交通條件極差,他們全副武裝,徒步沿湘黔公路急行軍,至湖南辰溪後,改為乘船至武昌,再改乘火車經鄭州、徐州、浦口,到達上海,在大場、蘊藻浜、陳家行一線,修築工事,佈置防線。

當時,陳家行失守,戰場形勢十分危急。王超奎所在的133師198團和另一個團,在副軍長夏炯率領下,不顧多日行軍的疲勞,猛烈地向陳家行陣地發起進攻。此時已經擔任連長的王超奎,率領戰士們成批向前衝鋒,與日軍短兵肉搏,展開慘烈的白刃戰,奪回了陳家行。10月15日,日軍增援部隊趕到,133師寡不敵眾,被迫奉命後撤。

不久,上級命令133師立即組織力量,再次收復陳家行陣地。王超奎帶領全連官兵奮勇拼殺,戰鬥中,他左臂負重傷,但他只簡單包紮一下之後,仍然帶領全連堅持戰鬥在前沿陣地,直到完全收復失地。因為在這次戰鬥中的出色表現,王超奎在戰地被晉升為少校營長。

訣別家書催人淚

在岳陽縣新牆河抗戰史實陣列館,我看到一件展品:“斷頭將軍”王超奎的訣別信。

這是1937年淞滬會戰前夕,王超奎往家鄉寄的一封訣別信,摘錄如下:

祖慈母籲:

我從貴州出發北上後,心中是很爽快的,並且身體很強健,精神很好。不覺一月半就達到上海了。

···········

沿途一帶,真是耳不忍聞,目不忍視。我部隊駐距上海十里處南翔鄉間,十二三日被日機轟炸,日夜不止,但防空裝備得很完善,終無損失。昨日,我部隊以(已)加入火線。

希望祖慈母二安人不以男為念。男是抱定宗旨,以身殉國,戰死疆場為榮!請祖慈母保貴身體為要,閣(闔)家庭人等不必思念我。好了,我是你們無望的一個人了。今夜時間也不待了,請了!

···············

在這封信中,王超奎視自己為已死之人,其以身許國之志,躍然紙上,令人淚奔。說起這封信,年逾8旬的王孝桂眼睛都紅了:“這是父親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紀念,以前四川省博物館和一些媒體記者找到我,想要看這些書信,我都捨不得給。現在我老了,應該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讓更多人瞭解我的父親,瞭解那一輩人。”

英名傳遍全世界

王超奎的壯烈犧牲,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為抗戰中的全軍將士樹立了典範,提振了士氣,並在當時的同盟國為中國爭取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讓世界瞭解到了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抗爭。

國共兩黨高層都對王超奎的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後,133師將王超奎的遺體葬在他戰死的相公嶺,立碑鐫傳。國民政府並將“相公嶺”改名為“王公嶺”,將新牆鄉改為超奎鄉(後恢復新牆鄉)。國民政府軍委會追贈王超奎為陸軍中校。

周恩來、宋慶齡在國民政府頒發給王超奎遺屬的《撫卹證書》上題詞:“王超奎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永遠值得敬佩和學習!”

1942年4月19日,宋美齡又在《紐約時報》上撰文:“過去3個月來,中國人民目睹西洋軍隊處處對敵人屈降,但中國軍隊卻在頑強抵抗。如在湖南新牆河,王超奎營被日軍包圍,500人全部戰死。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至此,王超奎的英雄事蹟和英雄的新牆河同時傳遍了全世界。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王超奎為革命烈士。證書內容:“王超奎同志在抗日作戰中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 (作者:張善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