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
"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典型的、規模空前的聯盟性現代化戰爭。它是一場中、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兩大對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展開的關乎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殊死搏鬥和關乎世界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最激烈的總較量。

在這場較量中,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1931年9月18日製造九一八事變,在亞洲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典型的、規模空前的聯盟性現代化戰爭。它是一場中、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兩大對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展開的關乎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殊死搏鬥和關乎世界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最激烈的總較量。

在這場較量中,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1931年9月18日製造九一八事變,在亞洲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諸島的戰爭基地,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日本很快又在中國的上海、熱河等地挑起戰端,繼續擴大其在中國的侵略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1931年到1941年的十個春秋,中華民族基本上是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全力進攻。尤其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將陸軍總兵力的90%以及海空軍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角度來看,在1939年9月歐戰爆發以前,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另一個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對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的戰爭)。而從亞太地區來說,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國的抗戰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唯一戰場。

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中日雙方交戰的兵力最高時達1000餘萬人(中國軍隊近500萬人,民兵200餘萬人;日軍近200萬人,偽軍1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十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中國直接和間接捲入戰爭的人口達4億之多。

在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僅8年全國性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進行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餘萬人(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傷亡為89萬餘人,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被蘇軍擊斃約8萬人),殲滅偽軍118萬人。

戰爭結束時,中國共接收投降的日軍128萬人,接收投降的偽軍146萬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計35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其精神創傷則是無法用數字加以計算的。

除蘇聯以外,沒有哪個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中國軍民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國的持久戰打亂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支援與配合了歐洲戰場、亞太戰場等的反法西斯鬥爭

德日意三個軸心國從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起,為實現其瓜分世界、稱霸全球的圖謀,就一心追求在政治、軍事和技術情報方面進行“廣泛的緊密合作”。日本全面侵華後,它們進一步勾結,急切謀求戰略上的配合。

然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中國持久抗戰迫使日本放棄“北進”侵略的圖謀,為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創造了條件。“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


"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典型的、規模空前的聯盟性現代化戰爭。它是一場中、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兩大對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展開的關乎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殊死搏鬥和關乎世界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最激烈的總較量。

在這場較量中,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1931年9月18日製造九一八事變,在亞洲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諸島的戰爭基地,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日本很快又在中國的上海、熱河等地挑起戰端,繼續擴大其在中國的侵略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1931年到1941年的十個春秋,中華民族基本上是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全力進攻。尤其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將陸軍總兵力的90%以及海空軍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角度來看,在1939年9月歐戰爆發以前,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另一個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對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的戰爭)。而從亞太地區來說,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國的抗戰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唯一戰場。

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中日雙方交戰的兵力最高時達1000餘萬人(中國軍隊近500萬人,民兵200餘萬人;日軍近200萬人,偽軍1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十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中國直接和間接捲入戰爭的人口達4億之多。

在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僅8年全國性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進行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餘萬人(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傷亡為89萬餘人,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被蘇軍擊斃約8萬人),殲滅偽軍118萬人。

戰爭結束時,中國共接收投降的日軍128萬人,接收投降的偽軍146萬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計35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其精神創傷則是無法用數字加以計算的。

除蘇聯以外,沒有哪個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中國軍民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國的持久戰打亂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支援與配合了歐洲戰場、亞太戰場等的反法西斯鬥爭

德日意三個軸心國從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起,為實現其瓜分世界、稱霸全球的圖謀,就一心追求在政治、軍事和技術情報方面進行“廣泛的緊密合作”。日本全面侵華後,它們進一步勾結,急切謀求戰略上的配合。

然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中國持久抗戰迫使日本放棄“北進”侵略的圖謀,為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創造了條件。“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遼寧省瀋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紀念碑

1931年,日本陸軍侵略中國東北,不僅是為了佔領中國,也包含著對蘇聯以及對美國和英國發動大戰的危險性。1932年,日本內閣發佈《處理滿蒙問題方針綱要》明確提出:“將滿蒙地區作為帝國對俄對華的第一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陸軍差不多每年都制定了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和德國法西斯戰爭勢力一直打算通過相互勾結與配合,實現侵佔蘇聯的目的,致使蘇聯面臨腹背受敵、東西夾擊的危險。

德日兩面夾擊蘇聯的這種危險並未變成現實、日本帝國主義不能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因素實際上只有兩個:一是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不斷地贏得對德作戰的勝利,並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劃。堅持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在粉碎日本法西斯“北進”計劃、幫助蘇聯避免兩線作戰方面起了巨大的戰略作用。

中國持久抗戰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步伐,對太平洋戰爭的整個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認為,“南洋正當世界貿易的要衝,同時作為帝國產業及國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區,並且作為我民族發展的自然地區”,因此早應準備向該地區擴張。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朝野都認為這是南進的最好時機,但因日本在侵華戰爭中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90%以上的陸軍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只好“坐失良機”。

1940年6月間,德軍橫掃歐洲大陸,意大利參戰,法國投降,英倫三島吃緊,而美國尚未介入。日本當局認為“南進”的絕好時機來臨。但這時中國抗日戰爭的勢頭越來越猛,正面戰場剛剛發動了冬季攻勢,使侵華日軍“深感敵尚強大”,認為“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敵後戰場則展開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增兵華北,以挽救危局。

於是,日本的“南進”計劃再度推延實施。對未能按德國要求行動一事,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向對方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這就是說,中國人民拴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之不能為所欲為。

偌大中國億萬軍民的英勇抗戰,最終迫使日本在揹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的情況下,於1941年12月8日發動太平洋戰爭,開始“南進”。日本法西斯原來指望把中國變成“南進”的“總兵站”,再利用南方作戰成果解決“中國事變”。但是,事與願違,中國戰場的存在促使其南進變成必然失敗的冒險行動。

中國持久抗戰及其付出的巨大代價,為美英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提供了前提,為同盟國先後解決“二戰”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美國之所以能確立和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是與中國抗日戰場的頑強堅持及其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密切相關的。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先歐後亞”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

1943年10月5日,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日本帝國主義者已感到走投無路,它的政策也只能集中一切力量準備作最後掙扎。”

"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典型的、規模空前的聯盟性現代化戰爭。它是一場中、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兩大對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展開的關乎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殊死搏鬥和關乎世界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最激烈的總較量。

在這場較量中,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1931年9月18日製造九一八事變,在亞洲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諸島的戰爭基地,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日本很快又在中國的上海、熱河等地挑起戰端,繼續擴大其在中國的侵略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1931年到1941年的十個春秋,中華民族基本上是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全力進攻。尤其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將陸軍總兵力的90%以及海空軍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角度來看,在1939年9月歐戰爆發以前,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另一個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對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的戰爭)。而從亞太地區來說,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國的抗戰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唯一戰場。

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中日雙方交戰的兵力最高時達1000餘萬人(中國軍隊近500萬人,民兵200餘萬人;日軍近200萬人,偽軍1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十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中國直接和間接捲入戰爭的人口達4億之多。

在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僅8年全國性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進行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餘萬人(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傷亡為89萬餘人,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被蘇軍擊斃約8萬人),殲滅偽軍118萬人。

戰爭結束時,中國共接收投降的日軍128萬人,接收投降的偽軍146萬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計35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其精神創傷則是無法用數字加以計算的。

除蘇聯以外,沒有哪個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中國軍民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國的持久戰打亂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支援與配合了歐洲戰場、亞太戰場等的反法西斯鬥爭

德日意三個軸心國從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起,為實現其瓜分世界、稱霸全球的圖謀,就一心追求在政治、軍事和技術情報方面進行“廣泛的緊密合作”。日本全面侵華後,它們進一步勾結,急切謀求戰略上的配合。

然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中國持久抗戰迫使日本放棄“北進”侵略的圖謀,為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創造了條件。“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遼寧省瀋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紀念碑

1931年,日本陸軍侵略中國東北,不僅是為了佔領中國,也包含著對蘇聯以及對美國和英國發動大戰的危險性。1932年,日本內閣發佈《處理滿蒙問題方針綱要》明確提出:“將滿蒙地區作為帝國對俄對華的第一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陸軍差不多每年都制定了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和德國法西斯戰爭勢力一直打算通過相互勾結與配合,實現侵佔蘇聯的目的,致使蘇聯面臨腹背受敵、東西夾擊的危險。

德日兩面夾擊蘇聯的這種危險並未變成現實、日本帝國主義不能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因素實際上只有兩個:一是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不斷地贏得對德作戰的勝利,並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劃。堅持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在粉碎日本法西斯“北進”計劃、幫助蘇聯避免兩線作戰方面起了巨大的戰略作用。

中國持久抗戰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步伐,對太平洋戰爭的整個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認為,“南洋正當世界貿易的要衝,同時作為帝國產業及國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區,並且作為我民族發展的自然地區”,因此早應準備向該地區擴張。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朝野都認為這是南進的最好時機,但因日本在侵華戰爭中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90%以上的陸軍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只好“坐失良機”。

1940年6月間,德軍橫掃歐洲大陸,意大利參戰,法國投降,英倫三島吃緊,而美國尚未介入。日本當局認為“南進”的絕好時機來臨。但這時中國抗日戰爭的勢頭越來越猛,正面戰場剛剛發動了冬季攻勢,使侵華日軍“深感敵尚強大”,認為“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敵後戰場則展開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增兵華北,以挽救危局。

於是,日本的“南進”計劃再度推延實施。對未能按德國要求行動一事,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向對方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這就是說,中國人民拴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之不能為所欲為。

偌大中國億萬軍民的英勇抗戰,最終迫使日本在揹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的情況下,於1941年12月8日發動太平洋戰爭,開始“南進”。日本法西斯原來指望把中國變成“南進”的“總兵站”,再利用南方作戰成果解決“中國事變”。但是,事與願違,中國戰場的存在促使其南進變成必然失敗的冒險行動。

中國持久抗戰及其付出的巨大代價,為美英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提供了前提,為同盟國先後解決“二戰”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美國之所以能確立和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是與中國抗日戰場的頑強堅持及其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密切相關的。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先歐後亞”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

1943年10月5日,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日本帝國主義者已感到走投無路,它的政策也只能集中一切力量準備作最後掙扎。”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毛澤東(右二)、周恩來(左一)、朱德(左二)、葉劍英(右一)等接見美軍觀察組成員

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實際行動中同樣是從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出發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實踐。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具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的美國軍政首腦並沒有因為自己遭到日本的攻擊而轉移其戰略重心。而幾乎處於毫無外援、武器裝備奇缺、生存環境惡劣、長期受到日軍主要進攻境況之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抗日軍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職責,並始終把減輕戰爭負擔的基點放在中國自身的艱苦努力上。

1942年,緬甸戰場吃緊,丘吉爾和羅斯福呼籲請求澳大利亞增援連遭拒絕後,轉向中國國民政府緊急求援。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抽調十萬精兵緊急入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東籲保衛戰和仁安羌大捷等一系列重大勝利。

爾後,中國又使用重兵集團與盟軍一起勝利地實施了緬北滇西反攻戰役,給日軍以重創。中國的持久抗戰為同盟國先後解決二戰中的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中國遼闊的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的後方、軍事和情報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軍的反法西斯鬥爭

中國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中國全國抗戰爆發後,蘇美等先後向中國提供了貸款援助,以幫助中國購買軍事裝備,但這些貸款大部分規定中國以重要稀有金屬和農牧產品予以償還。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4.5億美元的礦、農牧產品,向美國提供了價值7.48億美元的桐油和錫、鎢等礦產品,向英國提供了價值1.148億英鎊的農、礦產品,支援了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成為盟軍對日作戰的空軍基地和盟軍太平洋戰場反攻及進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空軍基地主要有成都、昆明、柳州、桂林、衡陽、安慶(鄭陽)、芷江、老河口等,第一線野戰機場更多。此外,中國軍民還積極營救了許多抗日援華的飛行員。

"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典型的、規模空前的聯盟性現代化戰爭。它是一場中、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兩大對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展開的關乎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殊死搏鬥和關乎世界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最激烈的總較量。

在這場較量中,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1931年9月18日製造九一八事變,在亞洲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諸島的戰爭基地,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日本很快又在中國的上海、熱河等地挑起戰端,繼續擴大其在中國的侵略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1931年到1941年的十個春秋,中華民族基本上是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全力進攻。尤其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將陸軍總兵力的90%以及海空軍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角度來看,在1939年9月歐戰爆發以前,中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另一個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對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的戰爭)。而從亞太地區來說,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國的抗戰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唯一戰場。

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中日雙方交戰的兵力最高時達1000餘萬人(中國軍隊近500萬人,民兵200餘萬人;日軍近200萬人,偽軍1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十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中國直接和間接捲入戰爭的人口達4億之多。

在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僅8年全國性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進行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餘萬人(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傷亡為89萬餘人,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被蘇軍擊斃約8萬人),殲滅偽軍118萬人。

戰爭結束時,中國共接收投降的日軍128萬人,接收投降的偽軍146萬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計35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其精神創傷則是無法用數字加以計算的。

除蘇聯以外,沒有哪個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中國軍民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國的持久戰打亂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劃,支援與配合了歐洲戰場、亞太戰場等的反法西斯鬥爭

德日意三個軸心國從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起,為實現其瓜分世界、稱霸全球的圖謀,就一心追求在政治、軍事和技術情報方面進行“廣泛的緊密合作”。日本全面侵華後,它們進一步勾結,急切謀求戰略上的配合。

然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劃。除了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

中國持久抗戰迫使日本放棄“北進”侵略的圖謀,為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創造了條件。“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遼寧省瀋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紀念碑

1931年,日本陸軍侵略中國東北,不僅是為了佔領中國,也包含著對蘇聯以及對美國和英國發動大戰的危險性。1932年,日本內閣發佈《處理滿蒙問題方針綱要》明確提出:“將滿蒙地區作為帝國對俄對華的第一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陸軍差不多每年都制定了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和德國法西斯戰爭勢力一直打算通過相互勾結與配合,實現侵佔蘇聯的目的,致使蘇聯面臨腹背受敵、東西夾擊的危險。

德日兩面夾擊蘇聯的這種危險並未變成現實、日本帝國主義不能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因素實際上只有兩個:一是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不斷地贏得對德作戰的勝利,並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劃。堅持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在粉碎日本法西斯“北進”計劃、幫助蘇聯避免兩線作戰方面起了巨大的戰略作用。

中國持久抗戰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步伐,對太平洋戰爭的整個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認為,“南洋正當世界貿易的要衝,同時作為帝國產業及國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區,並且作為我民族發展的自然地區”,因此早應準備向該地區擴張。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朝野都認為這是南進的最好時機,但因日本在侵華戰爭中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90%以上的陸軍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只好“坐失良機”。

1940年6月間,德軍橫掃歐洲大陸,意大利參戰,法國投降,英倫三島吃緊,而美國尚未介入。日本當局認為“南進”的絕好時機來臨。但這時中國抗日戰爭的勢頭越來越猛,正面戰場剛剛發動了冬季攻勢,使侵華日軍“深感敵尚強大”,認為“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敵後戰場則展開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增兵華北,以挽救危局。

於是,日本的“南進”計劃再度推延實施。對未能按德國要求行動一事,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向對方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這就是說,中國人民拴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之不能為所欲為。

偌大中國億萬軍民的英勇抗戰,最終迫使日本在揹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的情況下,於1941年12月8日發動太平洋戰爭,開始“南進”。日本法西斯原來指望把中國變成“南進”的“總兵站”,再利用南方作戰成果解決“中國事變”。但是,事與願違,中國戰場的存在促使其南進變成必然失敗的冒險行動。

中國持久抗戰及其付出的巨大代價,為美英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提供了前提,為同盟國先後解決“二戰”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美國之所以能確立和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是與中國抗日戰場的頑強堅持及其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密切相關的。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先歐後亞”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

1943年10月5日,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日本帝國主義者已感到走投無路,它的政策也只能集中一切力量準備作最後掙扎。”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毛澤東(右二)、周恩來(左一)、朱德(左二)、葉劍英(右一)等接見美軍觀察組成員

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實際行動中同樣是從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出發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實踐。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具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的美國軍政首腦並沒有因為自己遭到日本的攻擊而轉移其戰略重心。而幾乎處於毫無外援、武器裝備奇缺、生存環境惡劣、長期受到日軍主要進攻境況之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抗日軍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職責,並始終把減輕戰爭負擔的基點放在中國自身的艱苦努力上。

1942年,緬甸戰場吃緊,丘吉爾和羅斯福呼籲請求澳大利亞增援連遭拒絕後,轉向中國國民政府緊急求援。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抽調十萬精兵緊急入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東籲保衛戰和仁安羌大捷等一系列重大勝利。

爾後,中國又使用重兵集團與盟軍一起勝利地實施了緬北滇西反攻戰役,給日軍以重創。中國的持久抗戰為同盟國先後解決二戰中的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中國遼闊的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的後方、軍事和情報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軍的反法西斯鬥爭

中國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中國全國抗戰爆發後,蘇美等先後向中國提供了貸款援助,以幫助中國購買軍事裝備,但這些貸款大部分規定中國以重要稀有金屬和農牧產品予以償還。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4.5億美元的礦、農牧產品,向美國提供了價值7.48億美元的桐油和錫、鎢等礦產品,向英國提供了價值1.148億英鎊的農、礦產品,支援了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成為盟軍對日作戰的空軍基地和盟軍太平洋戰場反攻及進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空軍基地主要有成都、昆明、柳州、桂林、衡陽、安慶(鄭陽)、芷江、老河口等,第一線野戰機場更多。此外,中國軍民還積極營救了許多抗日援華的飛行員。

拖住日本,持久抗戰,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多重要?

圖為1945年初,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盟軍在滇西芒友會師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將蒐集到的大量很有價值的情報資料提供給蘇方。當中共中央獲悉希特勒德國將於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時,立即將這一重要情報轉告在延安的蘇軍情報組。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蘇方曾以伏羅希洛夫的名義致電朱德總司令表示感謝。

1941年下半年,中國有關部門從日軍航空兵的部署中,偵譯到日軍有在太平洋採取行動的企圖,立即將這一戰略情報通知了美國國防部,但未能引起美方的重視。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方開始重視中方的情報系統,遂在國統區普遍設立無線電通訊網、氣象站等。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簡稱中美合作所)是中美兩國進行軍事情報合作旨在共同抗日的產物,而且對打擊共同敵人、加速日本投降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作者:彭訓厚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原祕書長


本文發表於《前線》雜誌2015年第8期,原標題《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責編:杜梅萍

版式:林苗苗

監製:李愛玲

圖片來源於新華社、人民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

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