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千五百萬的殘疾人都去哪了?有多少生活很好的

康復治療 社會保險 經濟 推拿 政治 撫殘之心 2018-12-03

根據2006年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中國在十年前就有超過8200萬殘疾人,如今的數量更多。但即使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有殘疾人的存在,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卻卻遠遠沒有得到與其人數相匹配的關注度與幫助。殘疾和貧窮相伴而生,低保家庭近35%有殘疾家庭成員。殘疾問題與貧窮問題往往是高度相關的,這是一種普世性現象,而中國絕無例外。比如,在低保家庭裡,其中有近35%有殘疾家庭成員的,而這個比例在非低保家庭中只有12%。斯坦佛大學領頭的REAP項目曾專門針對中國殘疾人的生活和成本問題進行過研究,他們發現收入與殘疾的關係在社會底層才是表現得最赤裸裸的。國內收入最低的10%人群中,殘疾人有16%,而在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10%群體裡,殘疾率就會非常明顯地下降到了8%。這個問題確實是個事實,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想從殘疾人康復、殘疾人心理、無障礙環境、社會對殘疾的關注四個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中國八千五百萬的殘疾人都去哪了?有多少生活很好的


殘疾人康復: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康復治療水平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近幾年來,國家對康復醫學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由於我國的康復起步晚,人才少等各種原因,目前仍不能滿足廣大殘疾人的需要。大多殘疾人經過簡單的康復,並不能很好地迴歸家庭與社會。如果康復治療的水平很高,患者的功能恢復和生活自理能力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這樣,患者在功能的層面才有可能走出家庭,走在大街上,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殘疾人心理:可以說,所有殘疾患者都存在心理問題,悲觀、厭世、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都在影響著患者,特別是在患病的急性期。經過康復治療後雖然患者多少在功能障礙上有些恢復,但這些不良情緒有些在長期影響患者,即使患者有能力走出家門去街上活動活動,也沒有那份心情。所以很多患者選擇留在家裡,不願走出去,所以,殘疾人的心理康復很重要。無障礙環境:如果患者恢復的很好,心理也很開朗,康復後對生活充滿期待,充滿希望和激情。但出門後如果沒有完善的無障礙環境,就會四處碰壁,會很不方便,比如盲道,現在佔用盲道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無障礙公交車在很多地方還沒有普及。有些地方甚至就沒有無障礙設施,所以這些嚴重製約了殘疾人的出行。社會對殘疾的關注:雖然各種支持殘疾人的法律法規在出臺,各種政策也在出臺,但社會大眾對待殘疾人的態度仍需要提高,一個殘疾人走在街上遇到困難需要幫助,不是每一個人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的,如果這個社會普遍對殘疾人充滿關懷和支持,少一份歧視,那麼大街上的殘疾人會越來越多。殘疾人群體在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缺席”,缺少利益代言組織。在純粹的市場化經濟下,企業考慮自身的競爭力,會選擇性減少殘疾人的安置崗位,這造成了殘疾人的剛性化崗位的缺乏,殘疾人就業壓力極大。

對這種現象,政府通常以殘疾人名額,向企業免收殘疾人管理金來鼓勵,但這個制度在收、支兩邊都遇到問題。收的方面,機關部門和小企業不願意交。機關部門是因為有對抗執行的能力和權力,小企業則是普遍財政壓力很大,盈利如果被這類費用進一步壓縮,會難以忍受,而選擇抗繳。支的方面,殘疾人保障金的支出普遍不透明,也有貪汙,不過相應來說,主要還是總量本身就不大,難以規範管理。因此,企業僱傭殘疾人動力嚴重不足,對殘疾人模範企業的獎勵等則幾乎沒有。同時,殘疾人就業的主要渠道,例如盲人按摩等,需要考取按摩師資格證書,而這一證書需要相應的學歷及英語水平,這對殘疾人來說又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而且,這些行業相對狹窄,很容易因為市場波動而影響,導致殘疾人就業風險很大。比如城市化之後,地段升值,開店租金上升,很快會招致這類按摩店倒閉。並且,殘疾人的福利保障制度也存在缺漏,例如,殘疾人的社會保險,社會保險通常與就業單位掛鉤,但殘疾人通常並沒有就業單位,殘疾人收入水平通常較低,也很難負擔起商業性的保險,針對困難人士的社會救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覆蓋率低。至於教育,同樣存在歧視,因為教育一個殘疾人所需的成本遠高於正常人,一般學校很難滿足,導致殘疾人入學率低,升學比例更是遠低於正常群體。因為沒有工作、學業,而導致沒有外出的需求,只能宅在家中,所以街頭也就很難看見了。公共生活設施資源少,分配給殘疾人的更少,分配給殘疾人又被各種習慣毀壞而導致無效的比例太高。

中國八千五百萬的殘疾人都去哪了?有多少生活很好的


對於殘疾人來說,外出活動困難,很少見到專用的停車位,公車上的專用踏板,各種公共設施中的盲人通道等等。在國外,這些要常見得多。非但如此,常見的基礎設施如盲道,常被小商販、汽車等佔據,殘疾人廁所建設不規範,有的甚至建有臺階,殘疾人使用的扶手常被雜物佔用等,公共設施資源的佔用和缺乏,使得殘疾人進一步的被排斥在正常群體之外。網上各種盲道被佔的照片主要是設計問題,但主要還是因為城市資源太少,不少大城市裡,佔用盲道停車成習。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殘疾人政治上沒有社會地位,二是觀念上,社會還沒有轉變過來。殘疾人被視為無用之人,遭遇各種歧視,例如語言障礙者被稱為啞巴,精神障礙者被稱為傻子等等,這些貶義的稱呼,讓殘疾人士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尷尬的地位,與正常群體的人際交往處於弱勢。這些反應到現實中,其結果就是你在路上,看不到什麼殘疾人。可以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了,還有在盲道上堆積各種雜物的。第一個,我覺得就是中國社會對於殘疾人的各種服務和基建大都很不友好,當然我指的是大部分,也有好的,比如一些商城有殘疾人專用廁所,專用通道等等。整體社會對這類人群不受待見,因此久而久之殘疾人自己也被邊緣化了,更不愛出門了,記得以前我親自見到了一位盲人搭公車,他在我身邊等待著,側耳傾聽公車到來,我於是問他需要幫助嗎?你做幾路車?他有點意外的表情,然後告訴我坐的車號。然後我問那你平時自己怎麼辦?他說車來了就探身子,上前問司機是幾路車,問到為止。想起來也有點哭笑不得。第二個就是我國對這方面宣傳不到位,雖說有一些宣傳片也在宣揚這類的作風,但是媒體在日常中的影響確實是少之又少。第三個就是國人情感因素,一般比較好面子,殘疾人自己也深知自己情況,若是出去得找個正常人陪同,有一定負擔,如果自己單獨出,也有安全因素隱患。殘疾人親屬一般工作的工作,各有各的忙,行有餘力不足。


中國八千五百萬的殘疾人都去哪了?有多少生活很好的



再看看我們鄰國日本,這方面都是比較完善的,殘疾人廁所能在各大小商城都能看到。中國在這方面也在進步,但在很多年錢,只有部分場所才是標配。殘疾人更容易遭受貧窮,這點在邏輯上並不難理解。因為生理功能受限,他們在就業競爭上明顯處於劣勢,能選擇的往往侷限於一些低端、低薪且無保障的工作。而家中有殘疾人在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不得不投入到對殘疾家庭成員的照顧中。REAP項目的研究顯示,這種額外的開銷在生活最窘困的家庭裡能達到總收入的43%。他們還發現如果考慮到這種必須支出的成本,中國的貧困率就會進一步提高。如果用1美元1天的貧困線,也就是一年總收入不超過2300元人民幣來計算,處於貧困中的人口會從12.5%增加到15.3%。假如把標準翻倍,貧困的人口比例則會從35.8%增加到37.8%。


中國八千五百萬的殘疾人都去哪了?有多少生活很好的



貧窮不只是殘疾的結果,也可能是殘疾的原因:其實,貧窮本身也是和致殘有著不可忽視的相關性。北大的He Chen等學者曾就車禍這一重要的致殘原因進行研究發現,中國的交通事故估計造成了超過150萬成年人殘疾,其中更多的是低學歷者、低技術崗位從業者、低收入者。從數據上來看,他們之中有46%的人文化程度沒有超過小學,家庭成員人均年收入不過4390元。雖然生活在城市裡的有錢人相對窮人來說面臨車禍的風險更大,但後者卻在車禍中有著更高的致殘率。這種反差並不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因為窮人在馬路上有可能是路人、騎自行車或者摩托車的人。同時,本身經濟能力有限的他們在交通事故後也更不太可能會接受高質量的治療和恢復訓練,因此就很可能造成後續的永久性傷害。有人說殘疾人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如果你是那個蘋果你會願意嗎?客觀的講,殘疾人由於身體的特殊原因帶來了更多的心理問題。陽光開朗,積極向上的殘疾人只佔他們中的一少部分,甚至是極少部分。除了一部分家境殷實,或者上過大學,學過知識技能的殘疾人。大部分殘疾人都面臨著很嚴重的個人價值缺失的問題。他們在各種挫折和現實面前默認了自己的無力和無助,而他們的內心深處又非常渴望平等,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尤其那些智力健全,卻肢體殘疾或者視力殘疾的人。他們能勝任很多方面的工作,卻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那種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斷被打擊的感覺,普通人很難明白。普通人需要承受的壓力他們一樣需要承受,甚至是加倍的承受。當心理的自卑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或者接受命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