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炸彈”瑞華所持續發威近60家公司受牽連 下一個是誰?'

"

作者:七聲

審校:一條輝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

作者:七聲

審校:一條輝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深水炸彈”瑞華所持續發威近60家公司受牽連 下一個是誰?

瑞華所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後事件影響持續發酵。

7月29日,金河生物、東北製藥、聯得裝備、深康佳A、萬達電影、捷捷微電等數家公司因為業務涉及瑞華所被證監會中止審查。

至此,受瑞華所影響的公司數量已經將近60家,波及範圍覆蓋了再融資、主板、中小板、科創板和創業板。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60家公司受牽連

7月5日,證監會為康得新財務造假事件落下實錘,康得新背後的審計機構瑞華所也因此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據瑞華所官網顯示,瑞華所服務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316家,提供審計服務的擬上市公司共有數十家,其服務的上市公司幾乎佔據了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十分之一。

證監會對瑞華所的調查猶如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緊接著多家公司密集發佈公告稱,因受到瑞華所被立案調查的影響 ,原先的多個業務項目被證監會終止審查。

7月26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最新的IPO排隊情況,其中瑞華所負責的29家IPO項目均被暫停,包括10個主板項目,7箇中小板項目,以及12個創業板項目。與此同時,科創板中7家公司由瑞華所負責審計,除了已經註冊生效的瀾起科技和天淮科技以外,其餘5家IPO進展也於7月28日晚間處於“中止審查”狀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截止到7月29日晚間,已經有24家上市公司受瑞華所影響再融資項目被迫中止,33個IPO項目被叫停。

屢“犯”不改 是否處罰太輕?

今年1月,康得新因為無法兌付15億短期融資券本息,其業績真實性存疑引發了社會關注,隨後證監會決定對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進行立案調查。7月5日,證監會正式確認康得新存在財務造假。

2015-2018年,康得新通過虛構銷售業務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並通過虛構採購、生產、研發費用、產品運輸費用等方式虛增營業成本、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通過以上方式,康得新共虛增利潤總額達到119億元。

作為康得新的審計機構,2013年以來,瑞華所連續5年出具 “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僅僅在2018年因為康得新深陷危機,才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在康得新財務造假的四年裡,瑞華所一共收取了840萬元的審計費用。

隨後,輔仁藥業賬上有18億元資金卻拿不出6271.58萬元分紅,遭市場質疑。7月27日,輔仁藥業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無疑是給瑞華所傷口上撒了把鹽。從2013年開始,瑞華所連續6年為輔仁藥業的年報進行審計,這6年期間,瑞華所無一例外對年報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

這並不是瑞華所第一次捲入財務造假事件。今年年初,華澤鈷鎳為了掩飾關聯方長期佔用資金的事實,在2013年、2014年審計報告中將無效票據入賬充當還款,而瑞華所在這兩年都對華澤鈷鎳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此前2017年3月,在震驚市場的振隆特產造假案中,瑞華所作為IPO審計機構,對2012-2014年財報審計時,同樣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更早以前,在2014年,瑞華所在知曉勤上電光的28個銀行賬戶均為虛假賬戶的情況下,出具了虛假審計報告,瑞華所被證監會責令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並限期整改。

瑞華所蒼白自辯 月內6家公司解約

東窗事發,面對康得新財務造假事件落下石錘,瑞華所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姿態。

7月28日,瑞華所發佈關於康得新2015-2018年年報審計主要情況說明,表示在康得新審計項目中,瑞華所對康得新審計項目全面履行了應盡的職責義務。

瑞華所在說明中強調,對重要客戶及供應商的核查、存貨監盤、銷售收入、貨幣資金和採購及應付賬款的審計工作都是符合規定和要求的,審計過程中並未發現異常情況。

瑞華所自證清白,令人哭笑不得,一時間竟不知是康得新的造假水平太高,還是瑞華所的業務水平太低,或者是其他原因。

7月24日,天鐵股份與瑞華所解約。隨後,包括太陽紙業、通裕重工、尚緯股份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陸續與瑞華所解約。到目前為止,僅一個月內就有6家公司公告變更會計師事務所。

涉嫌“造假”的瑞華所涉及到的上市公司的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可謂是史無前例。隨著案件調查的深入,可能會有更多的公司捲入此次事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