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讓愛國主義教育直抵人心'

"

謝偉鋒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金秋九月,如約而至。又是一年開學季。

在上海徐彙區中國中學“開學第一課”的講臺上,奧運會射擊冠軍陶璐娜與學生們分享她當年奪冠時的場景和心情,“奧運賽場上,看到五星紅旗升起,作為運動員的我感到十分幸福和激動。”在重慶紅巖魂廣場,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舉行升旗儀式,為即將開學的學生們上了一堂具有愛國情懷的“開學第一課”;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師生舉行“同升國旗、共唱國歌”開學第一課活動,以快閃、合唱的形式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在湖南道縣樹湘學校,剛剛小升初的七年級學生們以讀《七律 祭紅34師陳樹湘將軍》作為“開學第一課”,學生們從中瞭解、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近日,全國各地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抓手,讓主旋律響徹校園、讓正能量激揚青春。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是在青少年內心深處播撒下一顆萌發的種子,它深刻回答了“培養什麼人”的時代命題。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時與勢推動著我們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要不斷跨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就更需以愛國情感凝聚年輕的前進偉力。

愛國情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後天養成。青少年群體是秉軸持鈞的關鍵。環顧寰宇,每個國家都把愛國教育作為公民教育之基石,使之成為課堂之上不可或缺的內容。身處校園之中的青少年學生,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既是耳濡目染,也是潛移默化,這份情愫將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最終積澱為愛國情懷。

正因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重大,我們就更需要把它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破題。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愛國主義並不是技能養成,也不是專業知識,它更多地映射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情感積累之上。從這個語境來說,愛國主義教育需要直抵人心的力量。各地校園的“開學第一課”,就秉承著此番題中應有之義。

猶記得1935年那一堂著名的“開學第一課”,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3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其言諄諄,其意切切,正在於要振奮起青年師生的愛國鬥志。時光鐫刻出一個民族的奮鬥史,也見證了愛國情懷的歷久彌新。如今,新時代下的青少年學生,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追求個性,這些特質也並不妨礙他們把崇高的愛國主義置於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涵養愛國之心、激活自信源泉,愛國主義教育正當其時。而如何讓它以一種成風化人、潤物無聲的方式完成青少年品格塑造和精神涵養——“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是答卷人”。

就在今年開學季,作為一檔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電視公開課”《開學第一課》如期開播。節目以“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為主題,打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曆史長卷,通過講述那些與五星紅旗緊緊相連的高光時刻與動人故事,帶來一堂恰逢其時的“開學第一課”:白公館脫險志士深情回憶著那面用信仰澆築的五星紅旗、前國家登山隊隊員情景再現國旗插上珠峰之巔的榮耀時刻、海口艦原副政委為大家講述不為人所知的海上護航中國紅、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驕傲於月球迎來五星紅旗……一面國旗,讓愛國情懷具體而微。而“開學第一課”走出了課堂,利用傳播媒介和新穎形式,以願意聽、聽得進的方式,給年輕一代以精神的滋養和啟迪,使之成為一種現象級的主流文化。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這樣的“開學第一課”,當多多益善,更當有所啟迪。(責任編輯:唐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