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

太平興國寺,坐落於河南浚縣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趙光義以自己的年號“太平興國”賜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歲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興國寺猶如隱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

太平興國寺,坐落於河南浚縣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趙光義以自己的年號“太平興國”賜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歲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興國寺猶如隱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沿著大伾山東側半山腰的磚鋪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東的太平興國寺。高高臺階上的興國寺山門,面闊三間,紅漆木門,為清代建築,據說是地藏殿改造的。紅色匾額上為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的寺名“太平興國寺”。山門內供奉著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以祈求風調雨順。房內牆壁上還鑲嵌有重修寺院的碑刻。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洞、“晴雨表”朝陽洞等。

"

太平興國寺,坐落於河南浚縣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趙光義以自己的年號“太平興國”賜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歲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興國寺猶如隱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沿著大伾山東側半山腰的磚鋪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東的太平興國寺。高高臺階上的興國寺山門,面闊三間,紅漆木門,為清代建築,據說是地藏殿改造的。紅色匾額上為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的寺名“太平興國寺”。山門內供奉著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以祈求風調雨順。房內牆壁上還鑲嵌有重修寺院的碑刻。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洞、“晴雨表”朝陽洞等。

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過山門,即為彌勒殿。殿內彌勒佛正端坐於蓮花寶座上,笑眯眯地迎接著眾人。門口的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向世人傳遞著入世與出世的人生智慧。

"

太平興國寺,坐落於河南浚縣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趙光義以自己的年號“太平興國”賜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歲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興國寺猶如隱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沿著大伾山東側半山腰的磚鋪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東的太平興國寺。高高臺階上的興國寺山門,面闊三間,紅漆木門,為清代建築,據說是地藏殿改造的。紅色匾額上為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的寺名“太平興國寺”。山門內供奉著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以祈求風調雨順。房內牆壁上還鑲嵌有重修寺院的碑刻。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洞、“晴雨表”朝陽洞等。

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過山門,即為彌勒殿。殿內彌勒佛正端坐於蓮花寶座上,笑眯眯地迎接著眾人。門口的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向世人傳遞著入世與出世的人生智慧。

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河南浚縣太平興國寺


彌勒殿原是太平興國寺舊有的山門。那時,人們一進興國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笑眯眯的彌勒佛。關於彌勒佛的來歷,民間有一個傳說。在唐末五代,有個 “布袋和尚”,身材矮胖,腹肚滾圓,笑口常開。他從小父母雙亡,後入寺為僧。平時的他珍惜每粒糧食,燒火做飯時見稻穀、豆子便撿進布袋裡,遇到歉收的年月,便用積攢的糧食施捨饑民。百姓常見他挑著布袋,四處化緣,因此都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行為無常,且能預知陰晴。天要下雨時,他穿雙溼鞋;天旱時,穿著木拖鞋。在行將圓寂之際,布袋和尚口唸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念畢,便安然入寂。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神祕兮兮的布袋和尚,竟是彌勒佛轉世。後來,寺院裡就開始供奉彌勒佛了。

作為興國寺主要建築之一的大雄寶殿內原有一木雕佛龕,佛龕內供奉著明代所塑的釋迦牟尼“堆沙像”。堆沙像與木雕佛龕雕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惜在1965年“四清”運動中被毀壞了。如今殿內供奉著三世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大伾山上有洞穴8處,興國寺內集中了兩處——鑿於民國初年的觀音洞和明代的朝陽洞。朝陽洞位於觀音洞的北邊,因朝陽而得名,又名紫陽洞。朝陽洞是大伾山上最大的鑿洞,券形頂,洞深4.1米,寬3.46米,高2.5米,洞內塑有三尊佛像及十八羅漢。據說,天將雨時,洞內四壁便會有水滲出,天將放晴時,洞內又先幹,是天然的“晴雨表”。

太平興國寺是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賜封的寺廟。北宋皇帝趙光義與太平興國寺有何不解之緣,令他以自己的年號賜封這座古寺廟?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當年趙光義闖幽州,被敵兵追殺,趙光義身負重傷,逃到黃河岸邊,卻無舟渡河(當時黃河還未改道)。身負重傷的趙光義,前有滔滔黃河,後有敵兵追殺,可謂命懸一線。這時,興國寺僧人冒著生命危險將其救回寺內,輪流照顧,每天替他上藥治療。在太平寺僧人的精心照料下,趙光義的傷勢很快痊癒了。為送趙光義過河,僧人歷盡周折找到在河上靠捕魚為生的父女倆。深受戰亂之苦的父女倆聽說大宋元帥要渡河,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父女倆划著小船載元帥過河,由於水急,被金兵發現,金兵亂箭射向小船,老漁翁身中數箭,在他奄奄一息時,不忘叮囑女兒一定將趙元帥送向對岸。漁姑忍著喪父之痛,划動雙槳終於將趙光義送出虎口。後來,趙光義登基做了皇帝,當聽到大伾山僧人呈報有寺無號時,他不忘當年救命之恩,就用自己的年號封該寺為太平興國寺,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立碑《敕賜太平興國寺記》,以示對這段經歷的紀念。太平興國寺自此著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