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

日記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因為日記,我們知道胡適最愛打麻將,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難耐,都得“打牌”“打牌”“打牌”,戒都戒不掉。

季羨林的日記更有趣: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是在看大腿。

1933.04.29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特別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裡。

1934.03.13 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的什麼東西?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常人一樣,會看美女、罵教授,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洩。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覺得有點兒刺眼、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

日記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因為日記,我們知道胡適最愛打麻將,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難耐,都得“打牌”“打牌”“打牌”,戒都戒不掉。

季羨林的日記更有趣: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是在看大腿。

1933.04.29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特別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裡。

1934.03.13 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的什麼東西?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常人一樣,會看美女、罵教授,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洩。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覺得有點兒刺眼、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季羨林堅決不同意:“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不刪。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其實,刪了,沒有任何不妥,自己改自己的東西,再正常不過,但季羨林不刪。他認為那是真實的自己,又何須掩飾。他不是聖人,更不想用聖人的身份去騙取世人的頂禮膜拜。他要將自己最真實、最原始的面貌展現於世。

身世

季羨林的爺爺很窮,季羨林的父親也很窮,本來是有個餡餅讓他們不這麼窮的。

季羨林的爺爺叫季老苔,父親叫季嗣廉。季老苔死的時候,家裡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靠撿村外的幹棗果腹。季嗣廉和弟弟便商量著出去闖蕩,卻發現連路費都沒有。

好不容易湊齊路費來到濟南,兄弟倆卻只能扛大件、做苦力,乾的是最辛苦的體力活,拿的是最廉價的血汗錢。二人便決定去考武備學堂,結果弟弟考上了,季嗣廉卻落榜了。季嗣廉只好乖乖地回家種地,再娶一個和他一樣窮的姑娘做媳婦。

也不知道是上天眷顧,還是怎的,弟弟在濟南快混不下去的時候,用身上的最後五毛錢買了一張湖北水災獎券。結果,不但中了獎,還是頭彩,6000兩雪花銀把弟弟的眼睛都快亮瞎了。

弟弟沒有忘記季嗣廉,帶著鉅額財富回家找哥哥去了,兩人就這樣成了暴發戶。

中國人的習慣是,有錢了就要買田,別人不賣怎麼辦?出高價!兄弟倆就以高得離奇的價錢買了60畝地,據說還帶水井。

田有了,房子當然也要換新的、蓋大的,可一時間找不到這麼多磚頭怎麼辦。兄弟倆又發話了,誰要願意拆掉自家房子給我提供磚頭,我季家就用幾十倍的價錢收購,於是這樣一來,房子也有了。

這還不夠,兄弟倆還經常在集市裡宴請全棚的人喝酒吃飯,據說在這之後,趕集的人竟多出了一倍。可惜,這樣的日子註定不能長久,幾年後,兄弟倆又回到了之前一貧如洗的日子。

在身份面前,人往往容易失去理智,以致產生錯覺:哦,原來我這麼厲害!事實可能是,你並不是厲害,而是傻!

或許正是這種突如其來的富人身份讓兄弟倆覺得,這個世界就是為我而生的,我就是這麼有錢,這麼任性。正是這種身份感,再次讓他們一貧如洗。

在這點上,季羨林絲毫不像他們。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兒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只是中上水平,從未考過第一名,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

挨板子就算了,他還上課偷偷看小說: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地講,季羨林卻在下面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四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教育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

日記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因為日記,我們知道胡適最愛打麻將,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難耐,都得“打牌”“打牌”“打牌”,戒都戒不掉。

季羨林的日記更有趣: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是在看大腿。

1933.04.29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特別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裡。

1934.03.13 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的什麼東西?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常人一樣,會看美女、罵教授,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洩。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覺得有點兒刺眼、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季羨林堅決不同意:“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不刪。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其實,刪了,沒有任何不妥,自己改自己的東西,再正常不過,但季羨林不刪。他認為那是真實的自己,又何須掩飾。他不是聖人,更不想用聖人的身份去騙取世人的頂禮膜拜。他要將自己最真實、最原始的面貌展現於世。

身世

季羨林的爺爺很窮,季羨林的父親也很窮,本來是有個餡餅讓他們不這麼窮的。

季羨林的爺爺叫季老苔,父親叫季嗣廉。季老苔死的時候,家裡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靠撿村外的幹棗果腹。季嗣廉和弟弟便商量著出去闖蕩,卻發現連路費都沒有。

好不容易湊齊路費來到濟南,兄弟倆卻只能扛大件、做苦力,乾的是最辛苦的體力活,拿的是最廉價的血汗錢。二人便決定去考武備學堂,結果弟弟考上了,季嗣廉卻落榜了。季嗣廉只好乖乖地回家種地,再娶一個和他一樣窮的姑娘做媳婦。

也不知道是上天眷顧,還是怎的,弟弟在濟南快混不下去的時候,用身上的最後五毛錢買了一張湖北水災獎券。結果,不但中了獎,還是頭彩,6000兩雪花銀把弟弟的眼睛都快亮瞎了。

弟弟沒有忘記季嗣廉,帶著鉅額財富回家找哥哥去了,兩人就這樣成了暴發戶。

中國人的習慣是,有錢了就要買田,別人不賣怎麼辦?出高價!兄弟倆就以高得離奇的價錢買了60畝地,據說還帶水井。

田有了,房子當然也要換新的、蓋大的,可一時間找不到這麼多磚頭怎麼辦。兄弟倆又發話了,誰要願意拆掉自家房子給我提供磚頭,我季家就用幾十倍的價錢收購,於是這樣一來,房子也有了。

這還不夠,兄弟倆還經常在集市裡宴請全棚的人喝酒吃飯,據說在這之後,趕集的人竟多出了一倍。可惜,這樣的日子註定不能長久,幾年後,兄弟倆又回到了之前一貧如洗的日子。

在身份面前,人往往容易失去理智,以致產生錯覺:哦,原來我這麼厲害!事實可能是,你並不是厲害,而是傻!

或許正是這種突如其來的富人身份讓兄弟倆覺得,這個世界就是為我而生的,我就是這麼有錢,這麼任性。正是這種身份感,再次讓他們一貧如洗。

在這點上,季羨林絲毫不像他們。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兒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只是中上水平,從未考過第一名,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

挨板子就算了,他還上課偷偷看小說: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地講,季羨林卻在下面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四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教育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其實,年輕的季羨林並沒有什麼野心,考大學,不過為了搶個能夠吃飯的鐵飯碗。鐵飯碗是有了,但季羨林想鍍金,要鍍金,就得出國。而命運也再次眷顧了他,他被選中了。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但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四季綠草如茵的大學城。最開始,季羨林選擇了希臘文,不知是語言天賦不夠還是怎的,他根本聽不懂,每次上課簡直就是折磨。

實在學不下去了,季羨林便改學梵文,也正是這一次改變,讓中國從此多了一位東方學大師。在這之前,季羨林已掌握七門外語。機緣巧合的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因戰爭爆發去從軍,接替他的是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中國新疆地區一種失落的語文)的西克教授。

而西方的上帝也喜歡眷顧老季家的人,西克教授在課堂上鄭重宣佈,要把自己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來自中國的季羨林。

這回,季羨林是真撿著金飯碗了,與吐火羅文結了緣!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後補了句至理名言:“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全在於他的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於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當時,他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胡適和陳垣都是當時的學術大咖,高手榜前五、還沒出招就可以把人嚇死的那種。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因為一個小問題打了起來。

胡適說,先有“浮屠”,後有“佛”。陳垣說,胡適你胡說,明明是先有“佛”,後有“浮屠”。兩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濺、亂石飛空,但誰也打趴不了誰。

關鍵時刻,籍籍無名的季羨林出招了。他笑了笑說,這些教授除了瞎折騰亂考試,就只剩下吵吵吵了,看我的!

接著,他先是找來了梵文、吐火羅文A、吐火羅文B,又找來了回紇文、康居文、于闐文,然後閉門修煉,把所有的關節層層打通,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陳寅恪一看,驚呆了:這小子不簡單啊,懂十多種外語,頗有老夫的風範。之後,他還把季羨林的論文推薦到當時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出版。

胡適一看,也驚呆了:小季啊,你說得對,看來是我“胡說“了。陳垣一看,沉默了,雖然沒表態,但偷偷地塞給季羨林三塊大洋,對他說:小季啊,你來我學校講學吧!

幾十年後,胡適退隱中國臺灣,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曾跟他的學生講: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這句話算是對季羨林最好的總結了。

骨子裡的高貴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踩出來的。相反,過於看重身份的人只會頂著“教授”“成功”的幌子,招搖撞騙,原地踏步。

只有真正高貴的人才明白,成績永遠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而成。踏實做事,認真為學的人,光輝自在,掌聲自來。

為師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20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他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再加上初來北京,夾雜著惶恐,竟然半天找不到地方。

新生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還得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弄得手忙腳亂。這時,恰巧一位提著塑料兜的老頭經過,他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把行李給老頭後,便兀自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這時,新生突然想起:完蛋!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裡。他差點兒嚇暈,生怕行李找不回來,待他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仍在原地:那天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競坐在原地從容地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兒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之下得知,老頭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術大師季羨林。

堂堂北大校長給學生看行李,還是頭一次聽說!

季羨林對學生的好,遠不止這些。1981年,季羨林的一名研究生作碩士論文,需要對一些古代的刻本做校勘,但刻本是稀世文物,藏在北京圖書館裡,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看。

學生過去詢問借閱事宜時,圖書館的人一看,只是一個學生,憑什麼借書給他?理都不理,直接拒絕。在當時講究身份、級別的環境裡,一個沒有身份的學生就只能享有這樣的待遇,哪怕你是真正在做學問。

但校長就不一樣了。那名學生無奈,只好找季羨林幫忙,季羨林一聽,笑了,說:“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去吧!”

季羨林說話算數,專門找了一天,陪著學生去了圖書館。校長來了,還是北大的,情況大不一樣,調書、取書、借閱,一切順利,效率出奇的高。

學生開始校勘,季羨林則拿出準備好的書稿,開始自己的工作,整整半天過去,季羨林沒催過學生一句,直到學生校勘結束。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件。

2001年11月19日,北京大鐘寺,四級北風,零度以下,一名中年學者正對著永樂鐘上銘刻的梵文作學術講解。

中年學者是季羨林的學生,足足花了十年的時間,將大鐘上的銘文考釋得一清二楚。對於學生的汗水和付出,季羨林心知肚明,這場學術報告,他一定不能缺席。

兩個多小時的學術報告,季羨林一直坐在臺下,頂著寒風,不動聲色,認真聽講,那時他已90歲高齡,身患重病。12月9日,季羨林就被送進了醫院。

事後,有人對季羨林說:“就算是為學生站腳助威,也沒有必要在那裡凍兩個小時呀。”季羨林說:“有必要!因為他講的有些新東西,有的我還不瞭解。”

先生之風,高山仰止。一個人高貴,不在於他坐得有多高,而是,哪怕你身居高位,也不失對他人的尊重。

在一個連科長、處長都喜歡大談身份、權力的年代裡,季羨林這種絲毫沒有“身份感”的校長、名人,簡直就是另類。

"

日記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因為日記,我們知道胡適最愛打麻將,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難耐,都得“打牌”“打牌”“打牌”,戒都戒不掉。

季羨林的日記更有趣: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是在看大腿。

1933.04.29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特別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裡。

1934.03.13 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的什麼東西?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常人一樣,會看美女、罵教授,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洩。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覺得有點兒刺眼、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季羨林堅決不同意:“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不刪。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其實,刪了,沒有任何不妥,自己改自己的東西,再正常不過,但季羨林不刪。他認為那是真實的自己,又何須掩飾。他不是聖人,更不想用聖人的身份去騙取世人的頂禮膜拜。他要將自己最真實、最原始的面貌展現於世。

身世

季羨林的爺爺很窮,季羨林的父親也很窮,本來是有個餡餅讓他們不這麼窮的。

季羨林的爺爺叫季老苔,父親叫季嗣廉。季老苔死的時候,家裡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靠撿村外的幹棗果腹。季嗣廉和弟弟便商量著出去闖蕩,卻發現連路費都沒有。

好不容易湊齊路費來到濟南,兄弟倆卻只能扛大件、做苦力,乾的是最辛苦的體力活,拿的是最廉價的血汗錢。二人便決定去考武備學堂,結果弟弟考上了,季嗣廉卻落榜了。季嗣廉只好乖乖地回家種地,再娶一個和他一樣窮的姑娘做媳婦。

也不知道是上天眷顧,還是怎的,弟弟在濟南快混不下去的時候,用身上的最後五毛錢買了一張湖北水災獎券。結果,不但中了獎,還是頭彩,6000兩雪花銀把弟弟的眼睛都快亮瞎了。

弟弟沒有忘記季嗣廉,帶著鉅額財富回家找哥哥去了,兩人就這樣成了暴發戶。

中國人的習慣是,有錢了就要買田,別人不賣怎麼辦?出高價!兄弟倆就以高得離奇的價錢買了60畝地,據說還帶水井。

田有了,房子當然也要換新的、蓋大的,可一時間找不到這麼多磚頭怎麼辦。兄弟倆又發話了,誰要願意拆掉自家房子給我提供磚頭,我季家就用幾十倍的價錢收購,於是這樣一來,房子也有了。

這還不夠,兄弟倆還經常在集市裡宴請全棚的人喝酒吃飯,據說在這之後,趕集的人竟多出了一倍。可惜,這樣的日子註定不能長久,幾年後,兄弟倆又回到了之前一貧如洗的日子。

在身份面前,人往往容易失去理智,以致產生錯覺:哦,原來我這麼厲害!事實可能是,你並不是厲害,而是傻!

或許正是這種突如其來的富人身份讓兄弟倆覺得,這個世界就是為我而生的,我就是這麼有錢,這麼任性。正是這種身份感,再次讓他們一貧如洗。

在這點上,季羨林絲毫不像他們。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兒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只是中上水平,從未考過第一名,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

挨板子就算了,他還上課偷偷看小說: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地講,季羨林卻在下面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四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教育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其實,年輕的季羨林並沒有什麼野心,考大學,不過為了搶個能夠吃飯的鐵飯碗。鐵飯碗是有了,但季羨林想鍍金,要鍍金,就得出國。而命運也再次眷顧了他,他被選中了。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但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四季綠草如茵的大學城。最開始,季羨林選擇了希臘文,不知是語言天賦不夠還是怎的,他根本聽不懂,每次上課簡直就是折磨。

實在學不下去了,季羨林便改學梵文,也正是這一次改變,讓中國從此多了一位東方學大師。在這之前,季羨林已掌握七門外語。機緣巧合的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因戰爭爆發去從軍,接替他的是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中國新疆地區一種失落的語文)的西克教授。

而西方的上帝也喜歡眷顧老季家的人,西克教授在課堂上鄭重宣佈,要把自己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來自中國的季羨林。

這回,季羨林是真撿著金飯碗了,與吐火羅文結了緣!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後補了句至理名言:“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全在於他的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於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當時,他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胡適和陳垣都是當時的學術大咖,高手榜前五、還沒出招就可以把人嚇死的那種。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因為一個小問題打了起來。

胡適說,先有“浮屠”,後有“佛”。陳垣說,胡適你胡說,明明是先有“佛”,後有“浮屠”。兩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濺、亂石飛空,但誰也打趴不了誰。

關鍵時刻,籍籍無名的季羨林出招了。他笑了笑說,這些教授除了瞎折騰亂考試,就只剩下吵吵吵了,看我的!

接著,他先是找來了梵文、吐火羅文A、吐火羅文B,又找來了回紇文、康居文、于闐文,然後閉門修煉,把所有的關節層層打通,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陳寅恪一看,驚呆了:這小子不簡單啊,懂十多種外語,頗有老夫的風範。之後,他還把季羨林的論文推薦到當時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出版。

胡適一看,也驚呆了:小季啊,你說得對,看來是我“胡說“了。陳垣一看,沉默了,雖然沒表態,但偷偷地塞給季羨林三塊大洋,對他說:小季啊,你來我學校講學吧!

幾十年後,胡適退隱中國臺灣,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曾跟他的學生講: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這句話算是對季羨林最好的總結了。

骨子裡的高貴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踩出來的。相反,過於看重身份的人只會頂著“教授”“成功”的幌子,招搖撞騙,原地踏步。

只有真正高貴的人才明白,成績永遠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而成。踏實做事,認真為學的人,光輝自在,掌聲自來。

為師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20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他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再加上初來北京,夾雜著惶恐,竟然半天找不到地方。

新生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還得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弄得手忙腳亂。這時,恰巧一位提著塑料兜的老頭經過,他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把行李給老頭後,便兀自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這時,新生突然想起:完蛋!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裡。他差點兒嚇暈,生怕行李找不回來,待他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仍在原地:那天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競坐在原地從容地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兒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之下得知,老頭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術大師季羨林。

堂堂北大校長給學生看行李,還是頭一次聽說!

季羨林對學生的好,遠不止這些。1981年,季羨林的一名研究生作碩士論文,需要對一些古代的刻本做校勘,但刻本是稀世文物,藏在北京圖書館裡,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看。

學生過去詢問借閱事宜時,圖書館的人一看,只是一個學生,憑什麼借書給他?理都不理,直接拒絕。在當時講究身份、級別的環境裡,一個沒有身份的學生就只能享有這樣的待遇,哪怕你是真正在做學問。

但校長就不一樣了。那名學生無奈,只好找季羨林幫忙,季羨林一聽,笑了,說:“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去吧!”

季羨林說話算數,專門找了一天,陪著學生去了圖書館。校長來了,還是北大的,情況大不一樣,調書、取書、借閱,一切順利,效率出奇的高。

學生開始校勘,季羨林則拿出準備好的書稿,開始自己的工作,整整半天過去,季羨林沒催過學生一句,直到學生校勘結束。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件。

2001年11月19日,北京大鐘寺,四級北風,零度以下,一名中年學者正對著永樂鐘上銘刻的梵文作學術講解。

中年學者是季羨林的學生,足足花了十年的時間,將大鐘上的銘文考釋得一清二楚。對於學生的汗水和付出,季羨林心知肚明,這場學術報告,他一定不能缺席。

兩個多小時的學術報告,季羨林一直坐在臺下,頂著寒風,不動聲色,認真聽講,那時他已90歲高齡,身患重病。12月9日,季羨林就被送進了醫院。

事後,有人對季羨林說:“就算是為學生站腳助威,也沒有必要在那裡凍兩個小時呀。”季羨林說:“有必要!因為他講的有些新東西,有的我還不瞭解。”

先生之風,高山仰止。一個人高貴,不在於他坐得有多高,而是,哪怕你身居高位,也不失對他人的尊重。

在一個連科長、處長都喜歡大談身份、權力的年代裡,季羨林這種絲毫沒有“身份感”的校長、名人,簡直就是另類。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為學

季羨林說:“我的學術研究衝刺點是在80歲以後。”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編撰有關蔗糖發展史的著作《糖史》。

懂歷史的都知道,做研究先得有史料,史料哪裡來,找!問題在於,關於“糖”的資料零散地分佈在各種典籍之中,季羨林必須一個個將它們找出來。

這樣的工作類似於在一片沙灘裡散落著無數的繡花針,你得一小塊一小塊地篩選,直到篩完這片沙灘,找出所有的繡花針。

此時,季羨林已經退休,80歲高齡,還患有白內障,有錢有名,什麼也不缺,完全可以掛個名譽教授,寫一寫回憶,做一做講座,拿著稿費,安享晚年。

但季羨林之所以是季羨林,是因為他從不覺得自己是個可以坐享晚年的名人。

每天天一亮,季羨林就穿著他的標配——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往北大圖書館跑,在那裡一坐就是一天,從卷帙浩繁的書籍中一本一本地、一頁一頁地、一句一句地尋找和糖有關的史料。

要是能找到哪怕一條有用的,季羨林都會欣喜若狂,如獲至寶。但有時候,季羨林連續翻了好幾天,都找不到一條有價值的史料。但這又如何呢,季羨林依舊是每天一趟,寒暑不輟、風雨無阻。

而這一翻,就足足翻了兩年。季羨林說:“我拼搏了將近兩年,雖沒做過詳細統計,不知道自己究竟翻了多少書,但估計有幾十萬頁。”

“幾十萬頁”是什麼概念?如果一本書20萬字的話,他翻了將近1000本書。很多人終其一生,恐怕也未必讀過1000本書。

1981年到1998年,經過近二十年的醞釀,一本“言必有據,無徵不信”的《糖史》終於出版,前後三編,共計73萬字。

關於糖史,有無數的著作,但真正從文化交流角度來寫的《糖史》,唯季羨林一人,前無古人。

很多人成名之後再無作品。因為他們把名聲看得太重,生怕稍有不慎,就會砸了自己的招牌。但季羨林不怕,他要進步,哪怕年過八十,也同樣可以重新上路。

名聲

1999年,季羨林88歲,出版社為季羨林慶祝米壽,北大勺園的宴會上,來賓雲集,各種祝詞和讚揚都紛紛湧向季羨林。來賓致辭結束後,輪到壽星作答。季羨林說:“我剛才坐在這裡,很不自在。我的耳朵在發燒,臉發紅,心在跳。我聽見大家說的話,你們不是在說我,而是在說另外一個人。”可見季羨林對名聲的淡泊。

晚年的季羨林,名聲更是接踵而至,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成了他的便籤。但對他來說,這不但不是欣喜,反倒是壓力。所以,他曾“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二辭“學界泰斗”:“這樣的人,濤濤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的泰斗又從哪講起呢?”

三辭“國寶”:“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對於和自己無關的名譽,他堅辭不受。

季羨林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季羨林那一代人,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堅持,身份不過是個虛名。他甚至從來都沒想過要像明星一樣去生活,他只想做最真實的自己。

季羨林的一生何其輝煌,為學做人,臻於極致,陳寅恪多次提攜,胡適不吝讚美,連溫家寶總理都曾五次登門拜訪。

然而終其一生,季羨林都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兒子: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一隻最簡單的敞口手提包,甚至一件雨衣,他都能穿50年。

更難得的是,他絲毫沒有大師的架子,對人也好、對事也罷,他沒有半分掩藏,說真話、講實事,他願意將他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世人。

季羨林的學生曾這樣評價他:他不是大師、不是教授、不是專家學者……他就是那麼一個千篇一律的普通知識分子,白天出門上班,晚上推自行車進樓。溫、良、恭、儉、讓,像所有的北大老師那樣和藹可親。

季羨林或許不是聖人,以前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可能不是,但他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真實的、高貴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