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加強民族工作 加快少數民族聚居鄉村發展'

"

酒泉市加強民族工作 加快少數民族聚居鄉村發展

烏麗娜

酒泉市是全省貧困移民集中安置的重點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接收來自我省甘南、臨夏、定西等市州移民15.75萬人,建立移民鄉鎮11個。其中民族鄉鎮6個。酒泉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牢牢抓住移民群眾脫貧致富這條主線,採取“五強化”“五狠抓”,解決“五問題”,確保少數民族聚居的移民鄉村與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強化組織領導,狠抓決策謀劃,著力解決“怎麼立”的問題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市縣建立了市委統一戰線(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健全了縣、鄉鎮、村(社區網格)四級統戰(民族宗教)工作網絡。建立健全了民宗委委員單位工作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民族工作機制。實行了“1+X”包掛制度,即每個民族鄉由1名市委常委帶領若干市直部門和單位進行包掛,每個民族鄉領導班子中至少配備1名少數民族領導幹部。

二是明確發展思路。針對民族鄉實際,提出了強化“政策引導、項目帶動、資金扶持”三大支撐,實施“特色種植、設施養殖、勞務輸出”三大戰略,破解“土地改良、風沙治理、技能培訓”三大難題,實現“穩步紮根、整體脫貧、全面小康”三大目標,為民族鄉發展指明瞭方向。

三是堅持定期研究。市委、市政府每5年召開一次民族工作會議,集中分析研究民族工作,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移民鄉擺脫貧困的問題。先後24次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統戰民族宗教領域工作情況,市委書記先後4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

二、強化政策引領,狠抓措施配套,著力解決“怎麼扶”問題

一是堅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省《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引領廣大幹部群眾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精神上來,形成助推民族鄉發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立足實際制定配套措施。針對民族鄉發展起點低、基礎差、任務重的問題,先後召開3次全市民族工作會議,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深入貫徹“1236”扶貧攻堅行動的實施意見》《酒泉市助推民族鄉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民族鄉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編制了全市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較少民族、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等五年規劃,在項目資金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民族團結創建、民族幹部培養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措施,有效推進民族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是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圍繞助推民族鄉幫扶、民族團結創建示範建設、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政策,調動、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在民族鄉實施了一批有全局性、戰略性、帶動性強的項目,以項目落實政策,以政策推動項目。民宗委、發改、財政、扶貧等21個部門分別研究制定促進民族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社會事業發展、民生保障、投入保障等精準扶貧的配套政策措施,為民族鄉注入發展活力。

三、強化資金幫扶,狠抓項目落實,著力解決“怎麼幫”問題

一是積極爭取資金幫扶。2015年以來,爭取中央及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7772萬元,省級民族鄉發展資金2800萬元,省級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資金423萬元,省級民族團結創建經費851萬元,市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55萬元,市級民族團結創建經費100萬元。每個民族鄉每年僅來自統戰、民委系統的資金就達到200萬元左右。2018年,落實中央、省市三級專項扶貧資金3100萬元支持民族鄉鎮發展。凡涉及移民民族鄉發展的項目,都做到規劃編制優先、項目安排優先、資金投入優先。市縣財政加大對民族鄉財政轉移支付等各類資金的支持力度,市級財政安排的1000萬元移民扶貧專項補助資金重點向民族鄉傾斜。協調扶貧、能源、風光電企業在瓜州縣廣至、沙河等2個移民民族鄉建成小型光伏地面電站2個,先後投資2.61億元實施了渠道襯砌、油路鋪築、安全飲水等各類建設項目128項;玉門市小金灣鄉建成20個整組推進百戶以上的新農村示範點,村組油路鋪築率達到90%以上,獨山子鄉的群眾全部住上了安居房。通過通水、通電、通信等項目的實施,移民民族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所有行政村目前都實現通公路、通自來水、通電、通信、通郵、通快遞、通網絡。

二是堅持實施項目幫扶。自2003年起,全市連續15年輪流以6個移民民族鄉為重點,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項目幫扶活動,累計落實幫扶項目物資2.9億元。2017年,全市創新開展助推民族鄉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行動,由市委常委帶領若干部門分頭包抓7個民族鄉,兩年來,累計落實幫扶項目物資1.6億元。

四、強化產業培育,狠抓“造血”增收,著力解決“怎麼富”問題

一是發展特色產業促增收。在移民民族鄉大力扶持發展枸杞、中藥材、設施蔬菜、特色林果、草食畜牧業等優勢產業。6個民族鄉發展高效特色作物種植面積25.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81%。

二是壯大養殖規模促增收。探索“中心+農戶+合作社”的養殖模式,全面推進設施畜牧業發展。全市6個民族鄉羊只飼養量達23萬隻,養殖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30%以上。

三是依託勞務輸轉促增收。以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為抓手,多渠道開展勞務技能培訓,民族鄉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支柱產業。如瓜州縣沙河鄉精心發展枸杞產業,枸杞已經成為全鄉農民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由單一的烘乾延伸到“貯藏加工+冷鏈物流”營銷模式,並建立了電商網銷平臺,全力打造真正的“枸杞專業鄉”。瓜州縣廣至鄉重點發展日光溫室、枸杞種植,日光溫室已累計達到500座,種植品種也已經從單一的蔬菜擴展到草莓、人蔘果、沙蔥、火龍果等高檔果蔬,特色種植面積已佔全鄉耕地面積的45%以上,綠色蔬菜走出了國門,被譽為“洮硯名鄉、果蔬大鄉、光伏電鄉、美麗藏鄉、小康之鄉”。

五、強化社會建設,狠抓民生改善,著力解決“怎麼穩”問題

一是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民族鄉高中、初中學生全部集中到城區,各族學生混合編班就讀,小學按“一鄉一校”模式實行寄宿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均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教學裝備全部達到標準化學校水平。酒泉中學每年從6個民族鄉定向招生18名。實現了民族鄉幼兒教育全覆蓋,民族鄉村小學入學率達到100%;每年從市縣教研部門、學校選派優秀教師前往民族鄉進行教學示範活動,提升能力建設。

二是注重提升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水平。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衛生醫療器械和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貧困家庭全部享受低保、五保兜底保障政策。

三是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實現了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加強村組文化陣地建設,廣泛開展民族特色文化體育活動。深入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鄉村舞臺”建設等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四是民族團結基礎更加牢固。將民族團結理念納入鄉規民約,將創建工作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中心工作相結合,堅持以示範創建統領經濟社會各項工作,民族關係更加和諧緊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更加融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