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譚鴻鑫:科技企業估值的三大標準 | 科創板系列之八

對談譚鴻鑫:科技企業估值的三大標準 | 科創板系列之八

文章導覽

科技企業估值的三大要素

技術具備門檻能夠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擁有技術競爭力就能夠擁有市場。

做同樣的產品,能夠比同行成本更低,所謂的護城河就在於別人虧錢時仍然掙錢。

如果一個技術沒有很好的生命週期,也許只能在短期內有所收益,但幾年就後勁不足。
就像我們考察運動員,既要考察速度,還要考察加速度,還要考察持久力。

全文約2900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文 / 陳伊凡

“很多對科技企業的估值,停留在對技術的評價,其實就是無形資產評估,但唯獨沒有人去真正評估企業的技術使用價值。而後者,恰恰是最重要的。”這也是譚鴻鑫從事技術商業化26年的總結和堅持的標準。

科創板推出相應規則,企業不再以盈利和淨資產規模論英雄,打破A股IPO標準中“必須盈利”的原則,允許處於虧損期的高科技企業上市。

這一切,使得原有的估值方法不再適用於科創板企業,也意味著,科技企業需要一套新的估值方法。如何估值,有什麼標準,這也是我們關注的核心之一。

“以前,我們做盡調的時候,除了看企業合規性之外,更多看它是否具有持續盈利的能力,但這次,我們更關注的並不是眼前的現金流和盈利,看的是未來。”

門檻、競爭力和生命週期,是譚鴻鑫給科技企業的三個估值要素,類比到運動比賽上,就是速度、加速度和持久性。技術價值和技術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對於科技企業估值,後者更加重要。

既然投資科技企業,是投資未來,那麼判斷未來至關重要,這也能夠倒逼市場逐漸教育出投資技術創新企業的投資人。

對話

MIR:科創板如何篩選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競爭力的公司?

譚鴻鑫:對於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已經有人在做評論,但大家更多關注在企業估值上,認為一些企業估值過高。

但實際上沒有特別多的人,從某幾個行業或領域分析該企業核心的技術競爭力在哪裡,到底是商業模式很好,還是因為能夠降低成本,或是有很好的技術。

MIR:誰來發揮作用?

譚鴻鑫:例如媒體就需要發揮作用,組建一支隊伍,集合一些真正懂技術的人,一方面他們具備對產業深度調研的能力,能夠把技術說清楚;一方面能夠了解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讓懂技術的人和證券市場分析師,形成有效結合。

現在很多媒體針對創業方面的報道,我認為偏離技術創業的方向,因為講不明白技術,故事裡大部分是一些模式創新的創業。大家關注的是怎麼開拓市場,如何做市場營銷,但恰恰遺漏的是一些科技創業的內容,慢慢整個社會形成輿論導向。

科創板的推出能夠讓更多人瞭解科技,媒體也能夠更加關注技術商業化,給公眾提供瞭解科技的渠道,培養更多懂技術的投資人。

MIR:當不再以資產規模和盈利論英雄時,科技企業的估值標準是什麼?

譚鴻鑫:要對企業的技術競爭力做分析。原來保薦人不做,但科技企業一定要做。很多對科技企業的估值,停留在對技術的評價,其實就是無形資產評估。但唯獨沒有人評估企業的技術使用價值,後者恰恰是最重要的。

首先技術具備門檻,能夠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擁有技術競爭力的企業能夠擁有市場。

其次,做同樣的產品,能夠比同行成本更低,這也是一種競爭力,所謂的護城河就在於別人虧錢時我仍然掙錢。

第三個判斷來自生命週期的上漲,如果一個技術沒有很好的生命週期,也許只能在短期內有所收益,但過了幾年就後勁不足。就像我們考察運動員,既要考察速度,還要考察加速度,還要考察持久力。

MIR:科技創業企業估值難點之一在於沒有可參照物?

譚鴻鑫:可以參照,任何技術都有路徑依賴性,其產生和發展都有原因。

比如一家做人臉識別的科技企業,如何估值?人臉識別中,核心是機器算法,這個新領域的發展速度有多快是不確定的,但其有一個剛性市場。比如在安防領域,其剛性市場基本能夠測算出來,例如多少機場、火車站、口岸等。還有一些地方不容易測算,如民用市場,家裡的門鎖、小區門禁等。這個部分就可以對照競品。

如果人臉識別的準確度比指紋識別要高,同時成本又與之差不多,這時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價值就會很高。相反,識別率高但成本也高,指紋鎖是一千塊錢,人臉識別是一萬塊錢,那麼其使用價值就是中等甚至偏下。

當然這與整體消費能力有關,如果門鎖整體消費能力在一千元級別,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價值就很低。如果整體消費在萬元級別,那麼價格則在其次,就要看功能。

MIR:科創板能否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難題?

譚鴻鑫:科創板從推出的本源看,對技術創新非常有好處。現有市場並不支持真正進行高技術商業化的企業,反而一些模式創新或能夠說出好故事的企業獲益。

所有高校的技術轉化合同,80%以上都是委託研發和聯合研發。企業提出委託研發合同,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幫它完成,這種成果轉化率是最高的,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具備投資開展委託研發和聯合研發能力的通常都是大中型企業,有持續生命力和戰略眼光的大企業都持續開展著產學研合作,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

例如格力電器在這方面確實投入很多,短期看不到效果。但放眼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格力的空調就會在世界空調行業立足。從這個邏輯出發,科創板對科技創新最大的作用是倒逼大企業創新,給大企業衍生的技術創新小企業以更多機會。

MIR:科創板能否促進科研人員創辦企業?

譚鴻鑫:反觀美國整個創新體系,大學更多是產生科學和技術原創的地方,真正完成創新活動的地方都是在企業。

由此觀之,現在我們似乎走到一個彎路上,認為在大學裡面辦公司,公司長大再上市,好像這條路是對的,其實這條路反而是慢的。

大約20年前,美國康奈爾大學一個教授發表了一篇有關植物免疫蛋白的文章。這件事情曾經非常轟動。

這群科研人員就成立公司專門來開發植物疫苗。他們僅靠實驗室成果辦公司,就得到資本市場很好的認可,還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4億美元,這也是納斯達克機制難能可貴的地方。

但這個公司後來死掉了,這也暴露出科學家創業的問題。

公司成立時,他們想開發植物疫苗來替代農藥,本這是很好的事情。結果他們在研究中間發現,植物疫苗給植物用完後會產生抗病性,還會對人體的免疫起到作用,這是很大的市場。然後他們就不再做植物藥,而去開發用於人體的疫苗。但用於人體的疫苗難度極高,4億美元怎麼可能完成。最後4億美元全燒掉,植物疫苗也沒開發出來。

這家公司的問題出在管理團隊上,募資時沒有按照當時的目標做下去,而是中途改變募資的投向。

這個案例有很多啟發:

  • 首先是科學家辦企業實際上行不通,想法太多,容易忽略現金流。
  • 第二點是當時募集的資金本來是要投到植物的免疫系統中間去的,但中途改變,這是不是違反對投資人的承諾,是否需要承擔法律問題。
  • 第三,高技術產品有很好的前景,但仍面臨巨大風險,這種風險需要有人給予提示。

我們過去常提示這東西可能不可能,但沒有人關心可行不可行,多長時間能夠實現,需要多少錢能把它實現,有沒有這樣的隊伍把它實現。

科創板的出現,能夠給技術商業化的生態環境帶來新的改變,就是給了我們一個目標,給以硬科技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中提供一個陣地,提供一個目標。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微信號“底層設計師”(ID:Bottom-updesigner)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