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要如何搶佔全球價值鏈高位?

中國製造要如何搶佔全球價值鏈高位?

文 | 付一夫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級研究員

2011年,一本名為《一隻iPhone的全球之旅》書籍正式出版。在書中,讀者們可以瞭解到iPhone手機“傳奇”的一生:

在美國設計,在日本製造關鍵零部件,由韓國製造最核心的芯片和顯示屏,由臺灣廠商供應另外一些零部件,最後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廠裡組裝,然後空運到美國,再被蘋果商店門口排隊的華人買走,走私回中國,然後再通過零售渠道賣到中國各地,再然後被深圳的手機作坊回收翻新再出售,最後被當作電子垃圾拆解回收……

小小手機的全球之旅背後,是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分工深化的深刻現實。

隨著世界經濟的深入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持續提速,諸如蘋果公司這樣的跨國巨頭已經開始著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其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分銷及售後服務等環節,已不再侷限於同一個國家或地區,而逐漸演變為“一件商品,全球生產”的局面,即所謂的“全球價值鏈分工”。特別是近年來,在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大力推動之下,“全球價值鏈”這一詞彙變得愈加時髦。

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各國根據其承擔環節對產品價值增值的貢獻分享生產和貿易收益,這也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為了提升本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近年來不少國家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興起了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浪潮。

新的時代與新的背景,也對我國的製造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一、我國製造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1978年至今,我國製造業由復甦到快速崛起,發展勢頭極為迅猛。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規模於2010年超越美國,正式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時從國內看,近年來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長期保持在30%左右,是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堅力量。

此外,我國製造業取得的成就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以消費品為主體的輕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到上世紀90年代重加工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再到當前以高端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我國製造業經歷了一個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逐步向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而結構的升級和提質增量也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二,創新能力日益提升。規模壯大、結構升級的同時,我國製造業創新投入和創新能力也有顯著提升。一來,我國研發投入呈幾何增長態勢,由1978年的52.89億元增至2018年的19657億元,佔GDP比重達到2.18%;二來,隨著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創新水平的提升,當前我國製造業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高速軌道交通等一系列尖端領域都實現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風力發電設備、光伏發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己居全球前列。

第三,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當前,伴隨著我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也得到了成長,並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不少企業甚至在生產規模、研發水平、管理能力及市場拓展等方面己成為製造業各領域的領頭羊。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有120家上榜,其中很多都是製造企業;同時,在2018中國企業500強中,有253家制造企業入圍,比上年增加8家。

二、我國製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儘管上述種種讓“中國製造”的美譽響徹全球,但客觀地說,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雖大卻不夠強,這在本文開篇所講的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尤為明顯。

在全球價值鏈條件下,表面上看是國際分工的深化讓各個國家都能參與跨國巨頭的生產進而獲得經濟增長,而事實卻並沒有這麼樂觀。發展中國家在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雖然獲取了快速融入全球生產體系的機會,促進了國家外貿的繁榮以及產業和企業的發展,但是真正主導全球價值鏈的卻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巨頭,他們在通常掌握著產品標準、技術規範、研發設計、市場營銷、品牌運作等附加值較高的環節,這便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的利益分配。

反觀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他們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扮演著跟隨者與執行者的角色,再加上科技水平相對較低,故只能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環節。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國家從全球價值鏈只獲取較少份額的增值,那麼其對本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就極為有限;如果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外溢效應過低,那麼其對本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作用同樣也就不夠顯著。

事實上,我國製造企業大多就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位置,這點可以從我國在iPhone手機生產全過程中能獲得的利潤分成中窺見一斑。

在iPhone的“全球之旅”中,關鍵技術含量較高與資本密集型零部件的生產和供應大多來自國外廠商,而我國更多地貢獻了勞動力密集的製造部分(比如富士康提供了組裝服務),但這並不能為中國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原因在於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較為廉價,且不需要太高的利潤回報即可對其進行維護,致使他們只能拿到微薄的代工費用。

如果放在“微笑曲線”當中,由於身處產業鏈的中間環節,中國企業的代工利潤率也始終位於微笑曲線的最低部,而蘋果產品全球價值鏈的盈利大頭(如設計研發與銷售環節)均分佈在微笑曲線的兩端,這幾乎全部被髮達國家牢牢掌控。

中國製造要如何搶佔全球價值鏈高位?

這雖是冰山一角,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製造業在上游研發設計與下游服務等方面仍相對薄弱。

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雖然近年來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有了顯著進步,出口增加值也在穩步提高,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長期以來的“世界工廠”角色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很多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多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與此同時,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與勞動力成本的日漸攀升,也在漸漸掣肘我國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不過好消息是,眼下我國擁有著不少搶佔全球價值鏈高端地位的積極因素,比如以下幾方面:

第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重塑了我國的產業形態與商業模式,在互聯網賦能下,傳統產業正在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也得到蓬勃發展,以阿里、騰訊、百度、小米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們已躋身全球頭部行列;

第二,多年的發展,使得我國絕大多數行業都擁有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這就是極大的優勢所在,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創新,都有可能讓整體發生質變,比如移動支付的問世,大大提高了交易環節的效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第三,不少領域具有潛在的先發優勢,比如高鐵、航天等領域的先進生產製造水平,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領先全球,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我國脫穎而出的殺手鐗;

第四,當前,中國品牌走向全球可謂正當其時,除了茅臺、華為等耳熟能詳的全球知名品牌外,諸如蘇寧、王老吉等老牌勁旅同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前進。需知,品牌文化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是不同企業區別的根源,還賦予了商品超越其物質特性以上的理念與思想,所以一旦樹立起來,必然會形成持久深遠的競爭力。這些甚至比產品本身還要重要。

因此,我們大可充滿信心。把握當下,迎接挑戰。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製造”定會真正深化為“中國智造”與“中國創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