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關於錦州

公元一六二六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攻打錦州。此時的這位老罕王,雖然已經六十八歲了,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戎馬倥傯之中,興致勃勃地登上了錦州南山的最高峰。舉目遠眺,只見古城被青山碧水、五彩祥雲環繞。廣濟寺大塔巍然聳立,銅鏡閃光,鈴鐺搖曳。陣陣清風吹過,似乎有陣陣悅耳的鈴聲飄來。山川靈秀之氣,獨鍾於此,不禁讚歎道:“神哉,奇哉,真乃錦繡之州啊。”說完還不忍離去,坐在山頂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來,人們就把這塊大石頭稱作了汗王殿,那個山頭也就變成了罕王殿山。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錦州,神奇的錦繡之州,她的名字,她的美麗富饒,都來源於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政治體制改革——“一國兩制。”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在錦州的歷史上,大遼國統治了一百九十九年,金朝統治了九十五年,元朝統治了一百七十三年,明朝統治了二百五十一年,清朝統治了近二百七十年。設州治,建城池起始於遼代,一直延續到今天。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立國二百一十年,疆域寬廣,非常強大。統治區域東至日本海的黑龍江口,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山河、石勒河一帶,南至天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西至新疆。在與宋朝的多年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人口。這讓宋朝非常難堪。楊家將的故事說的就是這段歷史。《水滸》中的第八十三到八十九回,描寫宋江奉旨率義軍攻打遼國,勢如破竹,一連攻下四座州城,聽著挺振奮人心的。可是,這實際是作者施耐庵虛構的,事實正好相反。這只是多數中原人民渴望勝利的一種夢想。老是打敗仗,老百姓太盼望能有一次勝利了,好撫慰一下傷痛已久的心靈。公元九百二十四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軍佔領了遼西走廊。這裡依山傍海,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他安置了大批俘虜和流民開發建設這塊土地。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遼國把俘獲的漢民分兩種方式進行安置。一是按漢俘原來的州縣再設置同名的新州縣,比如幽州(承德)來的再新設個幽州。二是按職業設置州縣。比如,把會製作錢幣的放一起,就叫了鐵州。耶律阿保機將俘虜中會種桑養蠶,織造綾羅錦緞的集中到了徒河(小淩河)。為了便於管理,沿徒河北岸修築了一座城,人都居住其中。由於是織錦的,就正式取名為錦州,並設立衙署,派官吏管理。這時的錦州城是夯土築的,還比較簡陋。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在遼國設立的眾多州縣中,錦州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隸屬於“翰魯朵,”也就是皇家宮廷衛隊直接領導,是皇帝和皇后的私人領地。錦州負責給宮廷供應錦緞,銀州(鐵嶺)負責供應金銀器皿,檀州負責供應服飾靴帽。宋朝所設檀州在北京密雲,新檀州在哪兒,沒查到相關資料。因此,這三個州也叫翰魯朵州。幅員遼闊的遼國,這時實行了因俗而治,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一國兩制”。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發展水平而實行獨特的統治制度。規定“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據《遼史——百官志》記載,官分南北說的是“遼俗東向而向左。”就是說,契丹的殿帳(皇帝的帳篷)座西朝東,牙帳分列兩旁。這樣一來,皇帝的左手邊就是北方。大遼國是契丹人住在北方,漢人住在南方。北方官吏負責放牧和軍事,地位較高。南方官吏負責州縣管理、農業生產、收取賦稅等工作,相對地位較低。對契丹人實行部族制,即奴隸制。而對漢人則借鑑燕雲十六州的管理辦法,實行的是封建制。以往的時候,契丹人比較野蠻,攻城掠地後,俘虜的人員和財物,一塊分配,統統到各戶當奴隸。分制後,中原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生產技術,在遼西地區全面開花結果,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過去契丹人種地是把種子往地裡隨便一撒完事,任憑它們自個兒隨意生長,不懂得施肥鏟趟等技術。分制後大片土地都分壟耕種,精心侍弄,產量當然不可同日而語。草原文明一旦融入農耕文明,遼西走廊立即煥發出勃勃生機,歷史的車輪從此駛入了快車道。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除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還有一位歷史偉人值得我們紀念,就是在楊家將故事裡經常提到的蕭太后。她本名蕭綽,小名燕燕,是景宗皇帝的皇后。景宗身體不行,讓皇后代理朝政。對於蕭綽來說,就算是當朝理政的實習吧。不久,景宗帝駕崩,兒子繼位,史稱聖宗皇帝。這時,年僅三十歲的蕭皇后變成了蕭太后。聖宗才十二歲,完全是個小孩子,只好由蕭太后攝政,總攬軍國大事。蕭太后是五十七歲病逝的,前後算起來共執政二十七年。她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家,曾經率領幾十萬軍隊,攻城野戰,生擒宋軍統帥楊業,也就是故事裡的金刀老令公楊繼業。有一出傳統京劇叫《李陵碑》,裡邊說楊令公楊繼業因受潘仁美陷害,兵敗被圍在狼牙谷,他不甘被俘受辱,一頭碰死在了李陵碑。隱去了被俘一節,是編故事的人有意給漢人留點面子。楊業被蕭太后俘虜後,大義凌然,絕不投降,最後是絕食而死,真實的楊業老將軍也確實不愧為一個大英雄。戰爭的最後結果是逼迫宋真宗簽訂了割地納貢的潭淵盟約,從而換來了宋遼邊界較長時間的和平。她還是一位開明的政治家,執政期間,勵精圖治,效果顯著。她勸農桑,薄賦稅。她重用漢人,開科取士,消除了契丹與漢人之間的不平等待遇,增進了民族團結。因此,景宗、聖宗兩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出現了盛世的景象,若依我看,其歷史功績絕不亞於武則天。只是由於長期的民族偏見,她本來的燦爛光輝被塵封得太久太久。蕭太后的封地在義縣,作為義縣人,有兩位偉大人物而感到自豪。一位是解放戰爭犧牲的炮兵司令朱瑞將軍,另一位就是蕭太后。(當然還有很多歷史名人,在這裡就不一一道來了)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金元時期,錦州沒搞啥像樣的建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對錦州城進行了改擴建,城牆外展,周長達到三千五百米,原來的夯土牆,變成了磚包夯土城牆,加高加厚。新城設立了四個城門。城門樓是兩層的,高大雄偉,看上去非常壯觀。東門叫寧遠門,位置在福德轉盤哪兒。南門叫永安門,位置在南街早市。西門叫廣順門,位置在古塔公園西門附近。北門叫鎮北門,就在北門口的南口那疙瘩。明清大戰的時候,吳三桂的舅舅、錦州總兵祖大壽在大淩河(凌海市)搞假投降,讓八旗兵吃了個大蒼蠅,所以氣得把大淩河城徹底給扒了。後來祖大壽在錦州真的投降了滿清,錦城才得以幸運地保留了下來,直到民國年間,錦州城還很完好。錦州古城消失於日偽統治時期和解放初期的城市改造。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回望一千多年前錦州實行“一國兩制”的歷史,由衷地讓我們為家鄉感到驕傲,更情不自禁地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對蕭太后這樣的歷史偉人,從心底裡生出一種崇高的敬意。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再次告訴我們,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而政治體制的改革,比起經濟體制改革來,更顯得十分的重要。(注:本文發表於“錦州文化”公眾號2016年4月)


錦州曾是“一國兩制”的先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