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利令智昏,所幸的是,晉文公的身邊還有一個冷靜的介子推,但可惜的是,介子推人微言輕,又該怎麼做,才能抵消狐偃對晉文公的消極影響呢?他只能選擇急流勇退,隱身以死。

介子推隱退後,《史記》載: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史記·晉世家》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利令智昏,所幸的是,晉文公的身邊還有一個冷靜的介子推,但可惜的是,介子推人微言輕,又該怎麼做,才能抵消狐偃對晉文公的消極影響呢?他只能選擇急流勇退,隱身以死。

介子推隱退後,《史記》載: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對晉文公,介子推的心中是有怨氣的。但有怨氣不是因為晉文公沒有酬報他的功勞,而是因為在功臣們紛紛爭搶功勞的時候,晉文公沒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來遏制爭鬥。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走了,用他的隱退來驚醒晉文公,也驚醒狐偃等一班陷入迷狂的功臣勳戚。還好,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史記》載: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史記·晉世家》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利令智昏,所幸的是,晉文公的身邊還有一個冷靜的介子推,但可惜的是,介子推人微言輕,又該怎麼做,才能抵消狐偃對晉文公的消極影響呢?他只能選擇急流勇退,隱身以死。

介子推隱退後,《史記》載: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對晉文公,介子推的心中是有怨氣的。但有怨氣不是因為晉文公沒有酬報他的功勞,而是因為在功臣們紛紛爭搶功勞的時候,晉文公沒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來遏制爭鬥。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走了,用他的隱退來驚醒晉文公,也驚醒狐偃等一班陷入迷狂的功臣勳戚。還好,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史記》載: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為了敲打手下的功臣們,告誡他們適可而止。晉文公拿追隨自己多年的壺叔開刀,並藉此公佈了行賞的標準。

這個標準饒有深意:受到第一等賞賜的不是追隨晉文公鞍前馬後,最終返國的功臣,而是從道德上給予他引導或勸誡的人。

也就是說受上賞的標準不是“論功”而是“論德”。

如果論功行賞,那晉文公的嫡系就會紛紛排在留守大臣們的前面。那樣一來,留守大臣必然抱怨不公,雙方勢將對立。但是論德行賞,留守大臣就有機會與晉文公的嫡系分享勝利果實。弘揚仁義道德也有助於加強團結,抑制紛爭。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利令智昏,所幸的是,晉文公的身邊還有一個冷靜的介子推,但可惜的是,介子推人微言輕,又該怎麼做,才能抵消狐偃對晉文公的消極影響呢?他只能選擇急流勇退,隱身以死。

介子推隱退後,《史記》載: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對晉文公,介子推的心中是有怨氣的。但有怨氣不是因為晉文公沒有酬報他的功勞,而是因為在功臣們紛紛爭搶功勞的時候,晉文公沒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來遏制爭鬥。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走了,用他的隱退來驚醒晉文公,也驚醒狐偃等一班陷入迷狂的功臣勳戚。還好,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史記》載: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為了敲打手下的功臣們,告誡他們適可而止。晉文公拿追隨自己多年的壺叔開刀,並藉此公佈了行賞的標準。

這個標準饒有深意:受到第一等賞賜的不是追隨晉文公鞍前馬後,最終返國的功臣,而是從道德上給予他引導或勸誡的人。

也就是說受上賞的標準不是“論功”而是“論德”。

如果論功行賞,那晉文公的嫡系就會紛紛排在留守大臣們的前面。那樣一來,留守大臣必然抱怨不公,雙方勢將對立。但是論德行賞,留守大臣就有機會與晉文公的嫡系分享勝利果實。弘揚仁義道德也有助於加強團結,抑制紛爭。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從這個時候起,從龍功臣們的心態和口風開始漸漸扭轉過來了。由於內部紛爭得到了遏制,晉文公也得以搶在秦穆公的前面將周襄王迎回了洛邑。

到公元前633年,晉、楚兩國即將在城濮展開爭霸決戰之前,文王舉行被廬之搜,宣佈擴編晉軍為上、中、下三個軍,以三軍的正副長官也就是六卿為國家的核心領導集體。

在討論六卿之首即中軍元帥的人選時,文公身邊的第二號謀士、從龍功臣趙衰主動提名了留守大臣郄榖,而在文公擬任趙衰為下軍主將的時候,他又大度地將這個位置讓給了留守大臣欒枝。受他的影響,原來滿腦子充斥著爭權奪利的狐偃也被迫謙遜了起來,將上軍主將的位置讓給了狐毛。

於是晉文公執政之後的第一屆六卿班底最終成形:

中軍將:郄谷 中軍佐:郄溱

上軍將:狐毛 上軍佐:狐偃

下軍將:欒枝 下軍佐:先軫

這個名單的出臺標誌著晉文公最終促成了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聯合執政局面。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晉國即將南下中原,與楚爭鋒,開啟一段充滿光榮與驕傲的歷史。

雖然在這段歷史中再不見了介子推的身影,但這位為晉國霸業奠基的隱士,直到現在還仍然“活著”,活在每年清明寒食,山西老媽媽們捏成的“子推燕”裡……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利令智昏,所幸的是,晉文公的身邊還有一個冷靜的介子推,但可惜的是,介子推人微言輕,又該怎麼做,才能抵消狐偃對晉文公的消極影響呢?他只能選擇急流勇退,隱身以死。

介子推隱退後,《史記》載: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對晉文公,介子推的心中是有怨氣的。但有怨氣不是因為晉文公沒有酬報他的功勞,而是因為在功臣們紛紛爭搶功勞的時候,晉文公沒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來遏制爭鬥。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走了,用他的隱退來驚醒晉文公,也驚醒狐偃等一班陷入迷狂的功臣勳戚。還好,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史記》載: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為了敲打手下的功臣們,告誡他們適可而止。晉文公拿追隨自己多年的壺叔開刀,並藉此公佈了行賞的標準。

這個標準饒有深意:受到第一等賞賜的不是追隨晉文公鞍前馬後,最終返國的功臣,而是從道德上給予他引導或勸誡的人。

也就是說受上賞的標準不是“論功”而是“論德”。

如果論功行賞,那晉文公的嫡系就會紛紛排在留守大臣們的前面。那樣一來,留守大臣必然抱怨不公,雙方勢將對立。但是論德行賞,留守大臣就有機會與晉文公的嫡系分享勝利果實。弘揚仁義道德也有助於加強團結,抑制紛爭。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從這個時候起,從龍功臣們的心態和口風開始漸漸扭轉過來了。由於內部紛爭得到了遏制,晉文公也得以搶在秦穆公的前面將周襄王迎回了洛邑。

到公元前633年,晉、楚兩國即將在城濮展開爭霸決戰之前,文王舉行被廬之搜,宣佈擴編晉軍為上、中、下三個軍,以三軍的正副長官也就是六卿為國家的核心領導集體。

在討論六卿之首即中軍元帥的人選時,文公身邊的第二號謀士、從龍功臣趙衰主動提名了留守大臣郄榖,而在文公擬任趙衰為下軍主將的時候,他又大度地將這個位置讓給了留守大臣欒枝。受他的影響,原來滿腦子充斥著爭權奪利的狐偃也被迫謙遜了起來,將上軍主將的位置讓給了狐毛。

於是晉文公執政之後的第一屆六卿班底最終成形:

中軍將:郄谷 中軍佐:郄溱

上軍將:狐毛 上軍佐:狐偃

下軍將:欒枝 下軍佐:先軫

這個名單的出臺標誌著晉文公最終促成了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聯合執政局面。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晉國即將南下中原,與楚爭鋒,開啟一段充滿光榮與驕傲的歷史。

雖然在這段歷史中再不見了介子推的身影,但這位為晉國霸業奠基的隱士,直到現在還仍然“活著”,活在每年清明寒食,山西老媽媽們捏成的“子推燕”裡……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參考文獻: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徐元誥《國語集解》

李尚師、李孟存《晉國史》

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本期話題

晉文公登基元年,好容易涉險過關,平定了呂甥、郄芮的兵變,但接下來更棘手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追隨文公返國的功臣集團和晉國的留守大臣這兩派勢力就朝廷的權力分配爭奪日益激烈,晉國面臨內部分裂之虞。

出乎文公意料之外的是,這一回,幫助他解決這一大難題的人不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而是人微言輕的介子推。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晉國又發生了箕遺、黃淵之亂,憂心忡忡的晉平公向大夫陽畢問策,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陽畢回答說:

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威權在君。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是遂威而遠權。”

——《國語·晉語八》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嚴肅朝廷的綱紀,強化君主的權威。可權威要怎麼強化呢?無非還是靠著韓非子所說的“二柄”,也就是“德”之與“刑”。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不能近賢遠佞、黜陟有法,領袖的權威是立不起來的。

一上臺就要變動人事,對舊有的權力格局進行重新洗牌,這似乎已經成了晉國的某種政治慣例。

晉惠公、晉文公,晉悼公,這些自外入主的新君們無一例外都要循章辦理,燒上這麼一把火。晉惠公當年返國初政,手起刀落,結果了位高權重的裡克、丕鄭,而晉文公登基剛一個月,先朝重臣呂甥、郄芮就雙雙人頭落地。

現在呂、郄已死,又該由哪些人來填補空缺的職位呢?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回答這道題目,晉文公必須要慎重,再慎重。曾國藩曾經說過,官員的賞罰黜陟是君王一張嘴說了算的,但這賞罰黜陟的背後還有個公道在,這個公道可不是你一張嘴說了就能算的。

想當初晉惠公自外返國,誅殺留守大臣裡克、丕鄭,重用親信呂甥、郄芮,給滿朝文武留下的是背信棄義、任人唯親的惡劣印象,這直接導致了他與太子黨也就是申生舊部的決裂。而內部分裂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國際競爭力,別說挑戰齊桓公的霸權了,就連原先相對弱勢的西鄰秦國都在韓原一戰後踩到了晉國的頭上,晉國武公、獻公兩代苦心經營的上升之勢由此中斷。

呂甥、郄芮現在已經步了裡克、丕鄭的後塵,惠公、懷公一系的勢力算是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了,但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和力挺他返國執政的留守大臣這兩派人物可都在瞧著晉文公呢。

朝廷的官職爵祿就這麼多,接下來該怎麼分?按什麼標準來分?要是這個標準制定出來讓哪一邊兒不能服氣了,新一輪的分裂隨時可能產生,到那時晉文公還能靠什麼重塑晉國的大國地位,乃至問鼎霸業?

霸業要是落了空,朝野寄予晉文公的希望就破滅了,那子圉眾叛親離的悲劇也就離著晉文公不遠了。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在這個重大決策、甚至是生死抉擇的當口,歷史並沒有留給晉文公太多思考的時間。

晉文公二月登基,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周襄王就將因為叔帶之亂而出奔鄭國。“尊王攘夷”本是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秦、晉兩國同時收到了周襄王的勤王詔命,這意味著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霸主候選人很快將就“尊王”的政治題目展開第一輪直接競爭。

晉文公不能領導一個分裂的晉國登場,他必須在初政的短短數月之內整合派系勢力,鞏固內部團結,把晉國捏成一隻強拳。要是擱在以往,到了這樣的緊要關口,晉文公一定會回頭,將問計的眼神投向自己的首席謀士、舅父狐偃。

但這一回,狐偃幫不了他的忙,非但幫不了他,甚至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決策的絆腳石。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早就在秦軍護送重耳返國的途中,眼見大功告成的狐偃就在黃河渡口上動起了邀功請賞的心思

文公元年春(公元前635年),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

——《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說:“我也知道追隨公子這麼多年,我犯了太多過錯。為了避免您秋後算賬,咱們就此好聚好散吧。”狐偃真的要功成身退?不,他這是要晉文公一句保證,保證自己將來在晉國朝廷的地位。

因此冷眼旁觀的介子推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狐偃的伎倆,鄙夷地奚落他是在惺惺作態,名為謝罪隱退,實則預設言辭,邀功請賞。

狐偃的話預示著一個極其危險的傾向正在抬頭:那就是追隨晉文公流亡許多年的功臣集團,現在都巴望著功成名就,雞犬升天。晉文公都還沒坐上龍椅,許多大臣就在琢磨著搶印綬了!

站在晉文公的角度想,這些人既是他共過患難的忠誠戰友,又是今後執政的得力臂助,他們的要求文公不得不曲徇。但對天起誓,給了狐偃一個保證,等於變相助長功臣們的奔競之風,這極有可能激化他們與國內的留守大臣之間的利益衝突。

許多年以後,晉國的執政卿趙武談起狐偃在黃河上演的這出鬧劇,仍是不屑地說:

“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國語·晉語八》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狐偃利令智昏,所幸的是,晉文公的身邊還有一個冷靜的介子推,但可惜的是,介子推人微言輕,又該怎麼做,才能抵消狐偃對晉文公的消極影響呢?他只能選擇急流勇退,隱身以死。

介子推隱退後,《史記》載: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對晉文公,介子推的心中是有怨氣的。但有怨氣不是因為晉文公沒有酬報他的功勞,而是因為在功臣們紛紛爭搶功勞的時候,晉文公沒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來遏制爭鬥。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走了,用他的隱退來驚醒晉文公,也驚醒狐偃等一班陷入迷狂的功臣勳戚。還好,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史記》載: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史記·晉世家》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為了敲打手下的功臣們,告誡他們適可而止。晉文公拿追隨自己多年的壺叔開刀,並藉此公佈了行賞的標準。

這個標準饒有深意:受到第一等賞賜的不是追隨晉文公鞍前馬後,最終返國的功臣,而是從道德上給予他引導或勸誡的人。

也就是說受上賞的標準不是“論功”而是“論德”。

如果論功行賞,那晉文公的嫡系就會紛紛排在留守大臣們的前面。那樣一來,留守大臣必然抱怨不公,雙方勢將對立。但是論德行賞,留守大臣就有機會與晉文公的嫡系分享勝利果實。弘揚仁義道德也有助於加強團結,抑制紛爭。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從這個時候起,從龍功臣們的心態和口風開始漸漸扭轉過來了。由於內部紛爭得到了遏制,晉文公也得以搶在秦穆公的前面將周襄王迎回了洛邑。

到公元前633年,晉、楚兩國即將在城濮展開爭霸決戰之前,文王舉行被廬之搜,宣佈擴編晉軍為上、中、下三個軍,以三軍的正副長官也就是六卿為國家的核心領導集體。

在討論六卿之首即中軍元帥的人選時,文公身邊的第二號謀士、從龍功臣趙衰主動提名了留守大臣郄榖,而在文公擬任趙衰為下軍主將的時候,他又大度地將這個位置讓給了留守大臣欒枝。受他的影響,原來滿腦子充斥著爭權奪利的狐偃也被迫謙遜了起來,將上軍主將的位置讓給了狐毛。

於是晉文公執政之後的第一屆六卿班底最終成形:

中軍將:郄谷 中軍佐:郄溱

上軍將:狐毛 上軍佐:狐偃

下軍將:欒枝 下軍佐:先軫

這個名單的出臺標誌著晉文公最終促成了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聯合執政局面。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晉國即將南下中原,與楚爭鋒,開啟一段充滿光榮與驕傲的歷史。

雖然在這段歷史中再不見了介子推的身影,但這位為晉國霸業奠基的隱士,直到現在還仍然“活著”,活在每年清明寒食,山西老媽媽們捏成的“子推燕”裡……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參考文獻: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徐元誥《國語集解》

李尚師、李孟存《晉國史》

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一介隱士介子推,讓晉文公仰慕不已,只因他對晉國霸業的這一貢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