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在蒲城

重耳何須人也?重耳姓姬,名叫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晉獻公的二公子。他是在經歷了19年的周遊列國後,於62歲時登基做了山西那個晉國的晉文公。它活到了大約69歲,在當時也算是高官高壽了。重耳在位時間不長,但在中國歷史上一時顯赫,八年晉王,百世霸業,千古名垂。這些在左丘明的《春秋左傳》裡有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裡也有收錄。

作為晉文公的重耳,在位時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而這百年霸業,彪炳史冊的源頭就是蒲城。蒲城人千百年來津津樂道念念不忘的是,重耳落難逃荒在蒲城,孝名成就也在蒲城,人生的轉折騰達也在蒲城。在蒲城呆了這一段時間,他留下了許多至今傳頌的故事,也因他的故事而留下了五個紀念的村名。

為什麼要起一個重耳的名字呢?那時,晉獻公娶了一個延安的女子,叫狐姬,生了一個兒子。由於兒子出生時長相有些特別,重瞳子且駢肋。就是說每個眼珠裡都有兩個瞳孔,據說是一種瞳孔發生畸變的疾病,白內障的前兆。另外肋骨每根都緊密靠在一起,不像別人根根分開,也就是說普通人的肋下像搓衣板一樣,他的肋下跟鐵板一樣,平的。因為上古的舜帝就是重瞳子,名重華。又因這孩子耳垂是雙重的,就起名重耳。由此,他父親晉獻公自小就把重耳拋棄了,不是讓他長在晉國,而是把他送往翟國,也就是延安生活了18年,直到19歲那年才被父親晉獻公召回國。

重耳在蒲城

相傳春秋戰國時,晉獻公帶兵攻打驪戎,驪戎是在西安臨潼的一個小國,國君姓姬。強大的晉軍在佔領了驪戎國後,俘獲了一名能歌善舞的美女,這美女叫驪姬,實際就是驪戎國一個姓姬的美女。晉獻公十分寵愛驪姬,言聽計從。誰知這個臨潼女子驪姬是一位工於心計的女人,她看到獻公已有八個兒子,已立了長子申生為世子,而且公子重耳、夷吾也非常賢明能幹,在國內威望很高。驪姬為了使自己的親生兒子奚齊被立為王位繼承人,便千方百計在晉獻公面前進讒言,吹枕邊風。

驪姬為其子奪嫡,勾結大夫樑五、東關五,欲分化申生、重耳、夷吾這三公子。樑五、東關五進言晉獻公:“曲沃,晉之宗廟所在,當派申生鎮守。蒲城與屈為邊防要塞,當以重耳、夷吾戍其地。”在分封制的時代裡,公族在外,其意即為分封。分封則另立宗廟,為旁支,就基本喪失了對大宗的繼承權。驪姬之意自然是讓晉獻公分封三子,為奚齊掃清繼承王位的道路。當然晉獻公對驪姬所思所為是看的很清楚的,心裡也是很明白的。

重耳三兄弟雖然遭到驪姬的嫉恨,但開始驪姬還未將重耳視作第一目標,因為儲君是晉獻公大兒子申生。即便是將要分封的申生,驪姬仍不肯放過。她認為,申生的存在就註定是自己兒子奚齊登上晉侯寶座的絆腳石。這個驪姬就開始想歪門道,也讓其親信出壞點子,想盡一切辦法先除掉申生。此時,重耳已聞到了殺戮的味道,感覺到了不詳的預兆。

為此,重耳以防秦國進攻晉國為由,提出親自守護蒲城。公元前666年重耳被父親晉獻公指派,離開晉國都城絳,出守蒲城。重耳帶了趙衰、狐偃、狐毛、先軫、魏武子等一批精明能幹的人來到蒲城後,勤政愛民,獎勵農耕,並在洛河西岸修築了城池鎮守邊疆,深受蒲城人民的擁戴。洛河邊的城池遺址至今仍在,它見證著重耳在蒲城的歷程。雖然今天其村落規模已大大超過了舊城,但仍叫晉城,也即現今的蒲城縣龍池鄉晉城村。

重耳在蒲城

近期有人提出文獻記載的蒲城,不是現今的陝西蒲城,因為還有山西的蒲城村,河南的蒲城鎮。其認為陝西蒲城縣因城東南一村莊晉城而得名,而村莊晉城得名不一定確定與重耳有關係。在古代,蒲城龍池鈐餌這一帶屬沼澤地帶,蒲草茂密,這樣的村名似乎與自然地貌有著更多的關係。其名蒲城是從西魏開始,春秋雖屬晉地,並無有蒲城之名。學者可以質疑,但史實卻是確定的。蒲城縣在春秋時期屬晉國河西地域,與秦國毗連,所以重耳出守蒲城,防備秦國進攻,可以推定就是陝西這個蒲城。並且重耳在蒲城逃難的故事,流傳甚廣。

在春秋時期,蒲城縣東南有一處洛河灘,河灘地勢險要,南是洛河天險,東,西,北有百丈多高的最佳地勢,是藏身屯兵養馬的好地方。這裡的河灘,就有當年安營紮寨的兩處遺址,村北也有當年操練千軍萬馬的跑馬場。這個村子叫晉王村,晉王村的名字就是根據晉文公重耳而來的。當然這些都是民間傳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重耳在蒲城勤政愛民,苦練精兵的時候,有一天,在晉國國都的驪姬說,他夢見了申生死去的母親齊姜求食,要申生祭奠亡母,祭後把酒肉送給父親吃。申生忠孝誠實,尊此照辦。祭後,把酒肉獻給父親,適逢獻公出獵,驪姬趁機把毒藥灑入酒肉內。獻公回宮,聽說申生送獻酒食。非常高興,拿起筷子就要吃,驪姬急忙擋住說:“宮外送來的東西,先得試試,他用肉喂狗,狗被毒死。斟酒賞給小太監,小太監中毒身亡。

驪姬哭著對獻公說:“申生想毒死君父,自己即位。”獻公大怒,派人迫使申生自殺。驪姬要把有威信的公子一網打盡,又對獻公說:“申生投毒殺君,重耳和夷吾都是他的同謀。”晉獻公對這話還是半信半疑,不幹完全確定。 重耳雖回到了晉國都成絳,但聞此消息後,害怕受到迫害,就悄悄返回駐地蒲城,這更讓父親晉獻公深信兒子重耳心中有鬼。於是晉獻公派大軍兵分兩路,分別圍住蒲城與屈邑,追殺兒子重耳和夷吾。夷吾敢於與父親的軍隊較量,雙方進行廝殺格鬥,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晉軍擒拿。重耳則更乾脆,不抵抗,聲稱:“兒子不能跟老子打!”很快,蒲城就陷落了。晉獻公派勃鞮趕到蒲城,趁夜摸入晉城。重耳聞驚正要逃走,勃鞮已破門而入,仗劍追殺,正當隨臣狐毛、狐偃扶他翻牆逃命的時候,勃鞮已經趕到,用劍就砍。重耳急忙揮臂招架,竟被削掉了一隻袍袖,他便匆匆忙忙同隨臣棄袖逃走。到今鈐鉺附近,為了迷惑追兵,扔下印綬,自己趁黑夜擇小路向西北方逃走,到今龍池鄉一個村子附近,已是五更時分,此後這裡的村子就叫五更村。

重耳為了便於隱蔽,折向東北,沿著洛水河谷,北上逃生。傍晚,涉過洛水,在溝壑縱橫,荊棘叢生的深溝洞穴裡住宿,就是今蒲城洛濱鎮避難堡村附近。洞穴邊有酸棗刺,掛住重耳的長袖,重耳嘆息說,酸棗無刺多好啊!至今西頭溝裡的酸刺樹竟然無刺。

第二天,聽說勃鞮已經帶上砍斷的袍袖和拾到的印綬回去交差了。重耳他們幾個人商議:雖然今天脫離了虎口,但還沒有擺脫險境,畢竟蒲城還是晉國的地盤,晉國是站不住了,呆不下去了。便決定逃往翟國,這是母親的故國,也就是今天的延安附近去避難。

他們偷渡洛河,倉促趕路,到了今天的蒲城椿林鄉北邊的一個村子附近,飢餓難忍,便向村裡老人討飯乞食。當他討來飯食後,重耳想到今天是母親的忌日,便把飯菜先祭亡母,然後君臣分食。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們是晉公子重耳一行,後人為稱譽重耳身處難境不忘母恩的做法,就在當地建起一座“聖母寺”,又因重耳祭母是出於孝敬之心,所以又俗稱“敬母寺”。唐代,該村有人在朝為官,皇上鑑於其母英明,題“聖母寺院”,並賜大匾,懸掛於寺院大門。

敬母寺具體修建的年代不是很清楚,但自北周至清朝都久盛不衰,香火不斷。民國初年寺內殿宇房舍均在,1941年奉上令拆除寺廟修建學校,即現在的敬母寺小學,這個村子也叫敬母寺村。敬母寺村的路邊有一座奇特的古建築,它遠看像一座塔,近看好似一座樓,這就是那個文昌閣,也被稱為敬母寺塔。

敬母寺每逢農曆一、六是集市,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會來敬母寺趕集。在集貿市場出口,修建著一座牌樓,牌樓正面鐫刻著“敬母寺”三個大字,兩側的立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盛世沐中和金粟岫嵐凝紫氣。下聯是:山河披錦繡洛西川原展宏圖。鐫刻出的楷體大字都用紅漆塗描,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牌樓背面也鐫刻著一副對聯,同樣用紅漆塗描。上聯是:求食祭母孝行千秋留聖蹟。下聯是:立寺揚德茲村萬代見和諧。橫聯是:孝滋萬方。

重耳在蒲城

敬母寺是中國孝文化的發源地。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忠、孝是極其重要的節點,孝也是中國人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孝其基本意義在於孝順父母尊敬親長,這構成以孝為本的理法規範要求。在中國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愛倫理的底線;孝倫理是東方人倫所止的身份規範;孝心理是由家及國的人倫擴展;孝政治是君子齊家治國的基本前提。重耳討飯祭母的故事,是中國孝文化裡一個最早也最經典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二千多年,以致今天的人們依然深受重耳討飯祭母的深刻影響。

重耳從蒲城繼續向北逃亡,到了翟國一呆就是12年。重耳在翟國12年,是美人在懷,還有兩個兒子伯條和叔劉,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了點,但也樂在其中。但是當晉獻公去世,重耳的弟弟夷吾火急火燎地要他回國時,他拒絕了請他回去的人。這是因為當上國君的夷吾不放心啊,你重耳名聲這麼高,支持的人又那麼多,不把你殺了,我怎麼坐得穩這個位置。公元前644年,晉惠公夷吾果斷派出殺手去翟國刺殺重耳。重耳在翟國待不下去了,只能繼續逃。這就是他的周遊列國,這不是他悠閒旅遊,而是迫於無奈呀。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周遊列國19年後,在秦穆公的的護送下,到達晉國都城,在秦國對晉國舊臣的威懾下和晉國眾人的擁護下,當上了晉國國君,成為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時間雖然過去兩千八百多年了,但是重耳在蒲城的一個個故事,還一直在民間流傳著。重耳乞食祭母的大孝精神,也在蒲城百姓中一代代傳承者。重耳勤政愛民的官吏作風,也激勵著蒲城歷朝歷代的大小官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