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金融風險遊走的根本原因是錢多無去處

金融 黃益平 投資 經濟 界面新聞 2017-05-20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週五表示,金融高風險在不同領域之間不停遊走,根本原因是錢多而可投資渠道少,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有規模、多產品、效率高的資產市場。

他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辦的“首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上說,“錢多”的原因,總結起來,長期因素是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過高,短期挑戰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速超過M2增速。

2016年,中國的M2與GDP之比約為208%,這是因為一來中國金融體系主要由銀行主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通過存款、貸款和債務的方式體現,二來儲蓄率比較高,再者就是缺乏風險處置機制和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經濟形勢好時,貨幣供應量需要加速,這樣才能支持經濟活動擴張。經濟形勢不好時,貨幣政策同樣需要擴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穩定金融市場。最後結果就是形成了超高的M2和GDP比例。”黃益平在論壇上說。

高儲蓄的一個潛在風險是,“等老百姓想把錢從銀行拿出來做投資的時候,錢會投到什麼地方。”儲蓄轉化為投資,從正面看,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一致;但從負面看,因為投資機會很少,錢集中到一個地方又容易出問題。

因此,當前需要建立一個有規模、多產品、效率比較高的資產市場,也就是可投資的資產市場。從以銀行中介為主轉變為以資產市場為主,其中一個較大的變化是,從間接融資轉移到直接融資,風險承擔者發生改變。

“銀行基本是直接、間接地通過政府或通過存款保險機制對存款人的風險提供一定擔保,直接投資更多是投資者自己來承擔風險。”黃益平說。

為此,他提出五點建議,包括加強監管、風險定價、利率徹底市場化,加強投資者教育,以及關注互聯網技術可以發揮的功能。

改善監管最重要的是三個方面,一是監管政策的協調,二是穿透式管理,三是市場化。黃益平認為,完全由政府給各種金融問題兜底的模式未來可能無法持續,“既不現實,也不利於市場發展。”

而要做到風險定價,就要讓利率真正市場化,要允許違約、允許破產,允許出現問題。如果不能在短期內釋放風險點,最後的結果可能一是道德風險,投資者不考慮結果;二是風險會持續積累成系統性問題。

他說:“銀行部門的存款保險制度實施了將近兩年多,但問題的處置和風險暴露還沒看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