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靠什麼提高內部風險治理水平?

金融 大數據 投資 經濟 新科技前沿 新科技前沿 2017-08-18

第五次全國金融會議迅雷不及掩耳,催生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這一超級金融監管機構,會議還在3000多字的新聞稿中31次提到監管,29次提到“風險”,網貸作為監管層風險管控重點領域,投資者如何去挑選放心平臺,平臺如何適應形勢的變化,核心還在於加強平臺內部風險治理水平。

那麼網貸靠什麼提高內部風險治理水平?本文將從監管視角、小額分散原則、大數據風控、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四個方面展開。

網貸靠什麼提高內部風險治理水平?

監管風暴愈演愈烈

全國金融會議透露出的政策意圖,一方面國家從頂層設計上向市場進一步傳達了將金融建設成國家重要核心競爭力的決心;一方面讓金融市場進一步感受到了金融風險與安全的緊迫性和現實性,甚至暫時將創新和發展放到第二位,將監管和風險前置第一位。

黃奇帆在兩年前的重慶金融工作會議上,用三句話概括了金融的本質: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信用、槓桿、風險;服務實體經濟。

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延伸,風控建設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平臺執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是一次選拔合格投資者的過程,將適當的產品與服務配置給適當財務狀況與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這是金融良性循環的基本規律。

小額分散是風控第一原則

網貸在中國發展10年,風控模式在逐步升級,根據人創諮詢近期發佈的《網貸行業風控模式發展報告》顯示,網貸風控模式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1.0時代——傳統線下風控(2007年—2010年),主要風控手段為實物抵押、擔保墊付、小額分散、盡職調查。

2)2.0時代——線上+線下風控(2011年—2014年),主要風控手段為第三方擔保、第三方支付、風險備用金。

3)3.0時代——大數據風控(2015年至今),主要手段為銀行存管與大數據。

大額借貸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強項,網貸則填補了小額借貸市場的空白,並服務於小微企業與個體客戶,基於平臺風控實力與用戶人群以及普惠價值,無論平臺處於什麼發展階段,“小額分散”應該成為網貸平臺控制違約率的基本原則。

基於小額對違約率的有效控制,在《網貸暫行辦法》中,監管部門對網貸借貸額度設置了天花板,個人在單平臺借款不得超過20萬,全部平臺借款總額不超過100萬;企業在單平臺不超過100萬,總額不得超過500萬。

分散對平臺控制違約率同樣重要。網貸平臺要讓客戶分散在不同的年齡、學歷、行業和區域,讓這些分散的個體保持相對獨立性,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串聯控制大面積違約的可能性。

讓大數據風控成為護城河

大數據風控成為網貸行業目前最潮的概念,也有業內人士質疑,由於數據數量和質量有限,專業人才稀缺,全球真正有能力進行大數據應用的公司不超過50家,大部分公司尚處於數據收集和優化階段。

大數據風控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現實困境,不過隨著區塊鏈、機器深度學習、智能投顧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大數據風控技術會愈來愈成熟,大數據風控將是決定網貸平臺的重要力量,是投資者挑選合格平臺的決策引擎。

大數據風控採用了大量非傳統金融數據,比如用戶網購行為記錄,在數據應用邏輯上,大數據風控不強調因果關係,強調統計學原理上的相關性,發揮非傳統變量的潛在相關性是其相對優勢。

在大數據風控實踐上,美國 Capital One公司被稱為金融行業大數據風控的先驅,他是一家專門利用大數據來判斷個人還款概率的公司,他們將信用卡大數據風控經驗推廣到汽車金融與零售銀行業務,不僅安然度過了金融海嘯,還成長為美國第七大銀行。

在國內網貸行業,也出現了一批較為成熟的大數據風控平臺,比如石投金融的IRM智能風險評估和控制系統,是基於公司10多年線下小微金融的經驗積澱自主研發而成,榮獲上海市金融創新三等獎,該系統對小微企業有50多個維度的數據評估,對個人消費有40多個維度的數據評估,在風險定價環節,系統模擬不同風險偏好,比較最優方案。

鑑於大數據風控的實際發展水平,必須要認識到機器智能識別不是萬能的,部分傳統風控模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石投金融在充分利用IRM系統評審項目的同時,將專家評審作為彌補機器盲區的重要輔助手段。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網貸風控建設還有一道制度防線,那就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中國金融市場主要以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要激活前景廣闊的直接融資市場,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曾經公開表示,必須從源頭上抓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一個突破口。自2009年開始,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等金融市場逐漸引入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的金融業態,監管者與平臺一直在探索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建設,從《指導意見》、《暫行辦法》、《專項整治》到上海金融辦出臺的《徵求意見稿》,監管層都無一例外地強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原則。

在政策的推動下,大小平臺紛紛行動。石投金融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上摸索出了自己的路,通過主客觀數據結合,精準定位用戶需求與風險承受能力,進而實現用戶與資產的適度匹配。

具體而言,石投金融的經驗可概括為“四位一體”。石投金融作為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法律與風控專項委員會副主任單位,在風險治理方面頗有研究和實踐經驗。包括通過詳盡調查問卷,獲得用戶主觀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獲得用戶客觀行為數據;理財顧問一對一訪談,進一步瞭解客戶風險偏好,提出針對性建議;未來將實現對資產進行分級,綜合用戶的風險偏好,科學匹配用戶與資產。

隨著監管趨嚴,網貸平臺對投資者放水以實現規模擴張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將與資金存管一樣,會成為平臺合規標配。

基於底層滲透的普惠價值、更多元化的技術應用、足夠想象力的場景延伸、信息中介的定位,互聯網金融更能體現金融本質,然而要直達金融的本質,根本上還在於金融企業如何提高內部風險治理水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