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槓桿和縮表是怎麼回事?

金融 經濟 投資 基金 鑫管家 2017-05-18

最近的新聞裡面聽到的兩個高頻詞彙:金融去槓桿、縮表。這兩者到底是怎麼回事?

金融去槓桿

金融去槓桿去泡沫是監管層推動的。為什麼要去槓桿?要防範什麼風險呢?

這一切其實始於一個詞——資產荒。大家可能早就發現,餘額寶那點收益,你都懶得往裡面轉了。所有人都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是資產的收益回報太低了。於是聰明人怎麼幹呢?他知道反正餘額寶這些理財類產品都是去買債券的,那就直接買入債券。但是又覺得債券的收益太低了,還不夠塞牙縫呢?

心一橫,加槓桿吧!把債券給抵押出去,當然這種抵押融資是要付利息的,然後拿到這個抵押借來的錢,繼續二次買入債券,只要它的利息是高於融資成本的,那就有的賺,這叫做金融套利。

金融去槓桿和縮表是怎麼回事?

這些錢,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嵌套,相互抵押,在槓桿上加槓桿,用巨大債務來撬動資本市場中的利潤。這事的本質是在市場裡面用錢來炒錢,而沒有為實體,為就業,為創新創造任何價值。

如果一個兩個這樣的聰明人這麼幹,放大自己的收益,那沒什麼問題,但是假如全行業都這麼玩,那麼風險就非常大。而如果做這件事的主體,是一些金融機構,那麼風險就會非常大。現在就是一些中小銀行已經被發現存在這個問題,於是銀監會就果斷出手干預,叫停這種槓桿套利行為,這些銀行被迫贖回,強制賣掉手裡的債券,換流動性。當很多機構都被迫賣出贖回,流動性就開始變得緊張了。現在市場正在發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縮表

這是個無論在中美都很高頻的財經熱詞。它只是起了個高深莫測的名字讓你聽不懂,但其實很簡單,就是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資產負債表左右兩邊像天平一樣,資產=負債+權益。沒有人想縮減自己的權益,就像沒人想讓自己的腰包縮水一樣,所以縮表的實質,就是要壓縮負債,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要還債。

那麼怎麼還債呢?簡單,手裡有錢用錢還,手裡沒錢就賣資產。比如有個人做企業,經營不善,要還別人錢。那他怎麼辦呢?賣廠房賣汽車賣設備,把資產換成現金,用現金去清償債務,然後負債減少。這就相當於是減肥,減肥和縮表從道理上是非常相似的。

金融去槓桿和縮表是怎麼回事?

概念搞明白了,你肯定一聽就懂了,天底下有無數的企業,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擴表,也有很多人在縮表。這次事情鬧大了,因為縮表的主角,變成了銀行,這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就要說到銀行的商業模式了。銀行做的是一個有關於錢的生意,做這個生意不需要別的東西,只需要錢,而且它做生意的本錢,要麼是問儲戶借的,要麼是問金融機構同行借的,後者風險更大。

假如一家銀行自有資本是10億,總資產100億,那麼它就是10倍槓桿。如果發生壞賬,那麼它最多能承受10%的總資產縮水。如果還掉20億的債務,那麼它就變成了8倍槓桿,就可以承受12.5%的資產縮水,對風險的耐受度和抗性就提高了。

金融去槓桿和縮表是怎麼回事?

至此,我們發現商業銀行縮表和金融去槓桿指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指把資產買掉,把負債換掉。

監管層這麼做是有防範風險的原因的:自打2012年經濟減速之後,銀行的貸款生意不賺錢,很多小金融機構為了賺錢,問同行借了很多錢去炒債券,具體看,這裡面兩個風險:

1、這錢不是自有資本,是借同行的,那這裡扯來扯去就變成了金融行業風險,這是系統性風險;

2、買來的債券或者股票作為資產,是有波動風險的,這會影響到買者自己的經營。所以現在商業銀行級別的縮表,就是把這些東西都賣掉,然後拿到現金,把這錢還給同行,降低全行業負債,這樣就能有效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

四月底至今的股市以及債券市場的下跌,和商業銀行縮表和金融去槓桿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大家都在賣資產換成錢,會造成資產價格下跌,同時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進一步引發別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

然而長期來看,對於金融資產價格影響更大的是基本面而非流動性,所以長期來看,基本面問題才是風險,流動性問題從來都不是風險而是機會,這句話價值千金,如果能真正理解的話。同時,監管部門是在整治這種行為,既然這是一個監管行為,那麼就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不能去觸發系統性風險。

總結

1、利率上行和資金流動性從緊的幅度肯定是可控的,因為這是一個監管行為,監管行為都有底線。

2、脫離經濟復甦的利率上行都不持久,目前4月份,經濟數據已經有放緩的跡象。金融去槓桿的目標是整治金融亂象,而不能傷及實體經濟。

來源:綜合整理自樹我直言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相關推薦

推薦中...